《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作者这么写有何寓意?
曹公对红楼的书写,一直本着“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原则,玉作为补天石的人间存在状态,在全书中也是一条重要线索,特别是对于贾宝玉。
我们从三个方面看,即从宝玉的角度,黛玉的角度和小说的角度来分析。
从贾宝玉的角度看根据开篇两个神话,女娲补天之石下凡的原因只为享受那富贵场和温柔乡,故由石化玉;而神瑛侍者下凡则是因为凡心偶炽要造历幻缘,故化为贾宝玉,与钗黛,与贾府众少女走过一段美好的青春岁月。
由上可知,玉和神瑛侍者在人间游历的目的本就不同,但二者又被强硬的柔和在一起,自然不能和平共处,肯定是格格不入。但二者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份,所以他们的相处总是显得若即若离。
通灵玉和贾宝玉在贾府的过程实质上,都是一个实现自我的过程。通灵玉本就一块石,依据它与二仙的约定,它在凡间游历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看到,这块通灵玉在小说中的灵性是逐渐减弱的,最后与贾宝玉彻底分离。
而贾宝玉在贾府也实现了下凡的目的,与林黛玉产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躲在大观园里,生活在众少女的萦绕之下,倒是逍遥自在了一番。但同样,他的游历时间也是有限的。与补天石一样,在基本实现了夙愿之后,也要离开。
从二者的人间游历目的来看,与歌德《浮士德》中的民间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浮士德与魔鬼打赌,使他历览人生,只要情不自禁的感到满足,他便把自己的灵魂输给魔鬼,成为它的奴仆。同样,补天石和贾宝玉也是在实现游历目的之后回归原形。可见,将传说与现实相结合的写法,不论中外都有着广泛的基础,二者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佳作。
因此,鉴于通灵玉和贾宝玉二者的目的需求不同,贾宝玉初次出场即有摔玉行为,意在与开篇神话相呼应,从而点明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
从林黛玉的角度看曹公是大手笔,通灵玉、贾宝玉、林黛玉身上都有神话加身,三个神话看似互不相干,但又有着相互制约的必然联系。
林黛玉的神话富有传奇性,她与神瑛侍者的缘分始于天界,只因沾了神瑛的甘露浇灌之恩,便要发誓报还。从神话本身来看,绛珠草是一颗倔强而又固执且又自尊,懂得感恩的小草。试想那神瑛浇灌的草木何止一株,众草木中唯有绛珠草终日游于离恨天外,一心想着要报恩。她的人间之旅只为还泪而来,言外之意就是,泪尽之时便是离开之日。
贾宝玉受通灵玉的制约,林黛玉又受贾宝玉的制约,可想而知夹在中间的贾宝玉何其痛苦,所以,小说中的贾宝玉受得是双茬罪。作为贾府的接班人,他身上肩负着贾府的兴衰成败之责;作为恋人,他身心受着爱而不得的煎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贾宝玉,最终不堪负重,只能隐退。
曹雪芹对贾宝玉结局的安排,特别符合中国古代文人不得志时的表现,向天问道,回归自然,将一切尘世的喧嚣都化为乌有,或归隐山林,或出离愤怒,或归道或信佛,以此求得精神上的解放,这大概是文人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
绛珠草的性格就是林黛玉的性格写照,贾宝玉的顽劣是通灵玉的显征,而贾宝玉对众少女的怜惜之情则是神瑛侍者的责任体现。林黛玉作为众花花神,她的倔强与自尊备受贾宝玉的垂爱,显得特别的与众不同。
因此,宝玉遇林黛玉摔玉,一是预示着两人之间的情感发展并不顺利,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二则预示着林黛玉在贾宝玉心中的特别位置,还有林身上的独特气质,都对贾宝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则预示着玉作为他们之间的世俗障碍而存在,势必激起二人的强烈反应。四则点出黛玉见到恩人,从此踏上了还泪之旅,与还泪神话相呼应。
从整部小说角度来看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看这三者在这一事件中相互映衬的表现。
林黛玉在没有见到贾宝玉之前,从母亲贾敏处得知,宝玉顽劣异常,厌恶读书,喜在内帏厮混,因受外祖母溺爱,无人敢管。
进入贾府后,又听王夫人说,他是一个孽根祸胎,贾府的混世魔王,告诉黛玉千万别沾惹他。于是黛玉对宝玉心生诸多疑惑,他到底是个怎样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这样一来,从情节来看,贾宝玉的出场势必要与众不同。因前世灌溉之缘,黛玉见宝玉的第一感觉便是此人“何等眼熟到如此。”与此同时,这也是宝玉见黛玉的第一感觉。这是他们二人的心有灵犀的地方。
接着宝玉便赠了黛玉一个“字”,即颦颦。古人取字一般都与名相关,要么是名字意义的延伸,要么是补充,要么予以言志等。而且对于字的称呼,在平辈之间很流行,名就不一样了。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称名,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颦颦二字,既是对名字意义的延伸,如宝玉所言,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同时也点出了黛玉的性格特点与曲折的人生境遇,也可以说是黛玉的生存环境。
接着宝玉便提到了玉,玉对于宝玉有着特别的意义,与生俱来,在别人看来这是福兆,但在宝玉眼中,这是他与世格格不入的凭证。可以看出,宝玉实际上很不喜欢这块玉。他希望寻找到同类,求得知音。
因此,宝玉见黛玉摔玉的行为,一则表现出贾宝玉异于常人的性格特点,类似于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贾母对他的宠爱,以致于他可以当着贾母的面大发小儿脾气,同时还应了王夫人的警告之言:千万别沾惹他。第二,宝黛初次见面即引发激烈的冲突,对于情节的发展也是一次小高潮,同时又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宝玉见黛玉摔玉这一事件,确实大师的手笔就是不一样,还是那句话“草灰蛇线,伏脉千里”。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作者这么写有何寓意?
表面写公子哥脾气,撒娇、耍赖……暗喻两人没有好的结局,注定是悲剧……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作者这么写有何寓意?
红楼梦中,作者对宝黛初次见面的情况不仅写得非常详细,而且安排得极为巧妙。黛玉初进荣国府时,宝玉因去庙里进香还愿而不在,所以,荣国府中该见的差不多黛玉都见了,宝玉才出场,见到宝玉之前,王夫人曾提醒黛玉:"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指宝玉)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往庙里还愿去,尚未回来。……你以后总不用理会他,你这些姐姐妹妹都不敢沾惹他。"黛玉的母亲贾敏也跟黛玉说过:有个内侄(宝玉)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溺爱,无人敢管。
黛玉在贾母处吃过晚饭闲聊时,有丫鬟进来报道:"宝玉来了。"终于拉开了宝黛初次见面的序幕。尤其是两人初见时的心理活动写得极为精彩传神,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怎么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为何如此眼熟?宝玉见了,也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像是久别重逢一般。"细聊之后,宝玉便问黛玉:"可有玉没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顿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便狠命摔去,嘴里还骂道:"什么稀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也不是好东西,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众人蜂拥而去赶忙捡玉。一时间,闹得不可开交,场面一片混乱,贾母又气又急,搂了宝玉哄他:"你这妹妹原是有玉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故将她的玉带了去,不仅成全了你妹妹的孝心,而且你姑妈的阴灵儿也权当作见了你妹妹了……。"宝玉听完之后才平静下来。
作者通过宝黛初次见面时,对宝玉摔玉的生动而详细地描述,把宝玉那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特殊古怪并略带痴呆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与前面王夫人嘱咐黛玉的话前后呼应,而且为后面宝黛之间的情感纠葛作了铺垫。从此宝黛之间便演绎了跌宕起伏、曲折坎坷而又让人唏嘘不已的爱情故事。
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赤霞宫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以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修炼成绛珠仙子。后神瑛侍者下凡转世为贾宝玉,绛珠仙子为报答曾经的灌溉之恩,便跟着下凡转世为林黛玉,并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作为报答。宝黛初次见面的当天晚上,林黛玉就因宝玉狠命摔玉一事而感到自责,并伤心得淌眼抹泪,感人肺腑的还泪故事由此展开。
总之,作者通过宝黛初次见面时宝玉摔玉一事,既刻画了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征,又为宝黛之间曲折多变的爱情悲剧作了暗示和铺垫,并照应了书中开篇时提及的绛珠仙子报恩还泪的说法。另外也有可能是宝玉一向是喜欢自由、无拘无束,不愿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所以作者特意安排摔玉来暗示宝玉为自由而与封建礼教抗争。
注:图片来自网络。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作者这么写有何寓意?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摔玉是什么心态?作者这么写有什么意义?
林黛玉说她没有这样的玉,贾宝玉认为就连天仙一样妹妹都没有这样的玉,定不是什么好东西,因此摔玉。作者这么写意义在于表现贾宝玉既有单纯善良的一面,又有一种敢于向封建礼教宣战的叛逆精神。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作者这么写有何寓意?
书上有这样三个语句,我先引用如下。
1 . "只嫡妻贾氏(贾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 此时林黛玉5岁,家长给她请了家庭教师即贾雨村。
2 .″ 这女学生(林黛玉)年纪幼小,身体又弱,工课不限多寡,其余不过两个伴读丫鬟,故雨村十分省力,正好养病。看看又是一载有余,不料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病而亡。 ″ 从这里可以看出贾雨村为林黛玉做了一年多的家庭教师。接下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此时林黛玉应6岁多。
3 . ″可是衔玉而生的,在家时记得母亲(贾敏)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叫宝玉,性虽憨顽,说待姊妹们却是极好的。″ 在此由林黛玉的年龄推断,贾宝玉的年龄应7岁多。
由这三句话,我们推断贾宝玉摔玉时的年龄为7岁多。
我们立足于贾宝玉的年龄,分析他摔玉时的心理,应该说感性大于理性。用贾宝玉自已的话说 : ″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而如今来了这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这里他自己把为什么摔玉的原因呈现给了大家。我是相信这个理由的。
试想一个7岁多的孩子,他生活在富贵温柔之家,每天无忧无虑,又有金字塔尖的贾母宠爱。摔玉,他还会有其他心理活动吗?
但从作者写这一笔来说,他应该是有其用意的。贾宝玉面对林黛玉和众人,表面上是摔玉,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摔的是"金玉良姻″。《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摔玉,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作者这么写有何寓意?
贾敏去世后,贾母因想念女儿而将林黛玉这个外孙女接近了贾府,宝黛二人这两个主角终于相见。
然而奇怪的是,在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时,贾宝玉却因林黛玉没有玉而怒摔自己的通灵宝玉,那么他为何会如此呢?
在小白看来,宝黛二人第一次见面时宝玉摔玉主要有这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贾宝玉重女轻男的思想
曹公笔下的《红楼梦》,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作为开篇,似乎,在此便表现出了曹公重女轻男的思想。毕竟,女娲,是我们公认的生命之神。
而贾宝玉,作为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其为贾宝玉这个人物所赋予的思想也是同作者本人无异的。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男儿便觉污浊不堪。在《红楼梦》里,他还多次自称自己为须眉浊物。
而其身上所带的通灵宝玉,是众人心中的宝物,自己一个须眉浊物何德何能能拥有此物呢?况且,不仅家里的姐妹们没有,如今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因此不难看出,贾宝玉摔玉主要是因为他重女轻男的思想,自觉不配佩戴如此珍贵的美玉。
第二:宝玉摔玉,表现出来他疯疯癫癫的性格
贾宝玉,堂堂荣国府宝二爷,安享富贵,但其性格却常常让人不解,林黛玉向贾政请安那一回里,王夫人便对她说过: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的。若姊妹们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西江月》中也如此评价过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正是因为宝玉有不同于常人的性格,所以,他的行为,往往让人不解,回看《红楼梦》,我们会发现,宝玉并非摔玉一事让人疑惑;龄官画蔷那一回里,宝玉正看着她用树枝在那画,天突然下起了雨,他不顾自己被雨淋了,反喊着龄官赶紧去避雨,连突然转身的龄官都笑着说道:姐姐你有什么避雨的么?
玉钏儿喂宝玉莲子汤那一回里,贾宝玉的行为同样如此,他们二人不小心弄撒了汤,明明烫的是宝玉自己,他却忙忙问玉钏儿道:烫到哪里了?连听的人都忍不住笑了。
弄明白宝黛二人第一次摔玉的原因,我们就弄清楚的宝玉此时的心态,他的这一行为,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自渐形秽,认为自己一个浊物不配拥有这样的宝玉,尤其是在众女儿都没有的情况下。
而曹公如此写的用意,也不难理解:
其一:是为了塑造宝玉此人的人物性格,比如他的疯疯癫癫。
其二:是为了塑造宝玉此人的主要观念:女尊男卑的思想;正如在贾府里他对众丫鬟和女儿一样。宝玉去袭人家那一回,连遇见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子他都唉声叹气,认为自己一个浊物住在这样富贵的家中,而如她那样的女子却过的那样贫寒。
其三:是为了表现宝玉深得贾母疼爱的现状:
宝玉摔玉,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在贾府中,却无疑是一件大事,众人见了是一拥去捡;连贾母也是急着搂着宝玉来哄,曹公简单几笔,便活脱脱勾勒出一副奶奶溺爱孙子的画面来。
除此之外,宝玉摔玉后,黛玉夜晚为此流泪,也间接表现出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