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墨家究竟惹了谁。君王、儒家还是统治阶级。作为曾经的显学,一种思想结晶,包含真理的思想,却也会被历史抹除,被文明遗忘,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我们能够从中学…

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思想,如果是在当下,这是一个非常有现代性的民主思想,值得推崇。遗憾的是,它产生于混乱的战国时代,秦汉之后迅速衰微,没有得到残存的机会,乃至流散直至在思想界被淡化。但这种思想并未真正消失,它成为一种在野的、流行于社会下层的思潮而存在。

直到近代,随便着时代对科学理论精神的推崇,墨家思想的逻辑学思想才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踏上复兴之途。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消失的被替代的事物,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原因,不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来说就是,历史条件下选择的永远是优胜者。文化也不例外,一切文化形成与发展都是一个历史选择的过程。

我们先简谈一下墨家的产生及辉煌,再说它为何消失,前后结合起来,比较容易理解。

曾经辉煌一时的墨学墨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我国哲学思想的源泉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诸子指的是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和荀子等这一时期的学术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学术流派。其中以儒墨两家独大,这两家思想都讲爱,但爱的意义有差别。

儒家讲究仁爱,但这种爱是分等级有层次的,重在通过爱维持一种秩序。比如它主张作为君王要热爱子民,父母要爱孩子,孩子要孝敬父母,妻子要维护丈夫,这是一种有秩序的爱,并用礼制加以稳固,在封建社会形成君权天授,三纲五常等思想。

但它的弊端在于没有考虑荀子所说的性恶的一部分,要完全执行仁爱,其建立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以致于封建社会也培养了一批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墨家的兼爱思想有西方民主的影子,主张人人平等,爱无差别,没有等级之分,天下的利益都是由平等产生,天下的损失都是由于歧视产生。这样的观点在当今看来,非常具有现代性,当今世界所倡导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即有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在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墨子,怎么会有如此具有现代性的思想产生呢?这与墨子本人出身及他所生活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墨子本人原是一位精通制造器械的手工业从业人员,他制造的工具重在实用,据说他在战争器械的制造方面远远超过当时的公输般。那么手工业者为何在春秋时代大行其道呢?

根据出土的文物,在春秋后期人们已使用铁制的生产工具,这说明农业生产在当时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制工具的运用证明当时的手工业已经很发达,并走向专业化。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乱的时代,战争不断,大小国家有很多,大国经常性的去掠夺小国,不论战争大小,最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小农和小生产者,不仅要担负战争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要承受统治者平时的残酷剥削。可以想象,当时的农民负担有多重!

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频繁与扩大,农民破产,青壮年大批逃亡,老年人死于饥寒,人民开始用各种方式来反抗统治者。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早期的世袭贵族制度土崩瓦解,出现了新的土地占有者,同时也出现了自由的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

与此同是还有一个阶层也在战乱中被分离出来,便是“士”的阶层。士是从不同阶层走出来的,是一个流品复杂的阶层。他们要求参与政治,企图创立一种新的学说来顺应时代的发展。通俗点说,就是一个有技术含量的忽悠型人才,连横家苏秦,靠着一张嘴,一连忽悠六国,促成六国联盟,导致秦国统一天下至少推迟了15年。

他们有学识,受过贵族教育,但没有法定的政治地位,也没有固定的财产,只能依靠出卖知识技能维持生活。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就是从旧贵族没落下分离出来的士。墨子和他代表的墨家则是从手生产者和小生产者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遂而上升为士。

墨子既不属于百分百的劳动者,也不属于贵族行列,因此他的学说思想走得是一种折中的民主路线。作为小手工业者,亦依赖于底层劳动者,但是,对于统治者又有着妥协的一面,他们不可能取代贵族的地位,因此主张兼爱。对于战争的残酷,他与劳动者有着同样的体会,对于贵族的糜烂生活同样的痛恨,因此反对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主张非攻。

此外,墨家的主张还有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等,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家为何在先秦时代有显赫的地位?

通过墨学产生的基础和历史条件,以及墨子本身的地位,决定了墨家学说是为大多数的利益而发声的流派,其中这个大多数主要来自社会的底层民众、和小手工者及小生产者,他的主张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举个例子,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鲁迅还写了一篇著名的小说《非攻》,也是关于墨子和公输般的故事。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必备的战争工具很重要,比如攻城的云梯,就是公输般的杰作。他打算用这款工具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不眠不休赶到了楚国,见到了公输般。

他对公输般说,宋国何罪之有,非要攻打它,这叫不仁,也就是说公输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楚国地有余,缺的是人,然而却要用稀缺的人去攻打多余的地,这算不上明智之举。

公输般无话可说,他又去见楚王。他对楚王说,楚国方圆5000里,而且物产丰富,而宋国方圆500里,资源匮乏,以楚攻宋,不仅道理上说不过去,而且也达不到目的。

楚王说,墨子说的对,但是地盘我还是要的,因为公输般已经为我造好了攻城的云梯。墨子为了彻底打消楚王攻宋的目的,当下与公输般在楚王面前模拟了一场对云梯的防御战,结果,公输般攻9次输9次。

最后公输般还动了杀掉墨子的心思,但墨子说,杀了他,还有他的学生在守城,你们还是攻不下城,徒劳一场。楚王最终放弃了攻宋的打算,以一己之力护一方百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墨子身上的优秀品质,热爱和平、见义勇为、有智慧、勇敢不屈服,同时也有保卫和平的力量和勇气,完全可以拿一个诺贝尔和平奖。

因此,墨家在先秦时代的显赫地位,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来自于他们的主张:兼爱、非攻,深受大多数底层民众和中小阶层的拥护。

墨家学派为何沉没了?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当时的小生产者这一阶层并不能取代世袭贵族的统治者地位,在后世不得不陷入悲剧性的结局。

首先,秦汉实现大一统以后,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失去了宣传对象。汉以后建立了官吏选拔制度,也不再有世袭贵族的地方政权,墨子主张的尚贤尚同等愿望已经实现。

其次,自由手工业者数量的锐减使得墨家失去了活动的空间。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者的自由活动余地较大,在列国纷争中,他们为了自己利益,大力推行墨子的学说,墨家学派的一些人也在楚、秦、宋等国任要职。到了秦汉统一时代,手工业者的活动受限,大环境的影响下,并没有得到显著发展。

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如采矿、冶炼、纺织、陶瓷、茶业、盐业等,这些行业都被国家直接管制,由政府统一经营,所雇人员大多是奴隶,或者是罪犯,这就造成了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锐减。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秦汉以后,在两千多年间,中国一直处于一个中央集权高度统一的大国。其社会主要矛盾来自于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和经济上的极端分散。如何协调这一对矛盾,使步入正轨的封建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平衡发展,成为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界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儒家代表了中央集权的要求,而小农思想则反映在道家身上,儒道两家在在一统时代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再加上,秦代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到了汉代,董仲舒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来自政治上的影响,也把墨家挤出了一线。

但是,秦汉以后,墨家虽然不再是一家独大的显学,但是在民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之后民间社会所涌现出的“游侠”、“任侠”等人物,他们提倡扶弱济贫、见义勇为,吃苦勤劳,重情重义等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精神,都是墨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此外,墨家重视科学,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这些在先秦学派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墨家重视科学,提倡动手能力,主张以实力反抗强权,以及集体互助的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有一句话可以极为恰当的解释并回答这个问题。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什么意思呢?风雪天,为众人抱来柴火取暖的人,不能让这样的人因为寒冷而冻死。 引申来说,也就是不能让为大家做奉献的人而因为奉献而受到伤害。

如果对墨家的理念稍加了解,就会发现这句话几乎就是用来形容墨家学子的。

墨家学派的众多弟子,就是一个个抱薪者,在艰难跋涉的途中消亡。

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墨家思想,有很多深入阐述的专著;而回答这个问题,用一些浅显的认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墨家思想其中就包括“兼爱非攻”,浅显的解释就是相亲相爱,不互相伤害。

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这种思想出现在战国时期,但是,在那时就不为各国的掌权者喜好。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初期,墨子在齐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他立即派大弟子禽滑厘率领他的三百多名学生,携带守城器械,到宋都商丘,作防守的战斗准备,自己日夜兼程连续十天十夜到楚都郡。

公输般主持制造攻城器械,墨子用“义”的道理折服了他,然后又去求见决策者楚王。通过展示实力,也就是所谓的“亮肌肉”,墨子同样暂时说服了楚王。

然而,公输般提出终极解决方案,楚王也不反对,那就是从肉体上消灭墨子。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对于墨子的理念,公输般认为有道理,然而双方都接受的“义”却不能打动公输般的内心,知道“不义”,为了实现目的他也想去做。

最终,墨子成功阻止了对宋国的攻击,并不是只靠讲道理,而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而这个故事的最后也别有意味,大功告成的墨子从楚国回鲁国,途中经过宋国,当时下着大雨,他想进城门洞躲雨,但是宋国知道了楚国的攻击计划,提高了戒备,守城士兵也不知道墨子对宋国有大恩,不让他进,墨子被淋得一身湿。

是宋国人恩将仇报吗?谈不上,他们也不清楚墨子的付出、辛苦和牺牲。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很多,所有人认为公正的,对墨子是非做不可的义举,他也愿意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其他人看来就觉得不必坚持,反而选择利益至上。

为了坚持心中的信念,墨家学子不怕牺牲,但他们的无私,又很难得到众人的理解和支持。

抱薪者得不到救助,只会倒毙在途中,即使他一心想要救人;同样的道理,想要救世的墨家,却很难得到援助,只会日渐式微。

这也是墨家在中国彻底消失的原因,这个结局,也是由墨家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他们追求侠肝义胆的理想人格,敢于为共同的理想而甘愿献身。

但这种理念,很难得到广泛的支持与理解,哪怕是被他们救助的众人。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写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墨家虽然已经消逝,但墨家思想的光辉永存。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墨家独树一帜,地位和影响力曾经非常显赫,与道家、儒家并驾齐驱,但是后来突然几乎销声匿迹。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的遗憾。

我们先看墨家在当时的地位有多高。

墨家创始人墨子,是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是文理兼通、能文能武、能言善辩的牛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墨家思想是“显学”,即在社会上处于热点、显赫地位的学科、学说、学派。

法家代表著作《韩非子·显学》中说道:“世之显学,儒墨也。”是说墨家和儒家思想并称当世“显学”。

儒家代表著作《孟子·滕文公》中说道:“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是说天下学说思想,由道家杨朱学派或者墨家垄断。

道家代表著作《庄子.天下》中评论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

法、儒、道家代表都众口一词地说墨家的影响力巨大,可见墨家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墨家的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在逻辑学领域有重要贡献,并涉及自然科学研究。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节用(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天志(重视并掌握自然客观规律)等。

这些思想主张,放到现在也是正确、科学合理的思想,满满的正能量,完全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

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而且“德行”是衡量人才的首要标准。

墨家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要求为官所得俸禄必须向团体奉献,重视艰苦实践,以清苦生活磨砺心性,注重“勇士”精神,是个精神力量强大的团队。

其实,墨家厉害的还有其它方面,即在哲学、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墨家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印度因明的逻辑思想,并称为形式逻辑三大源流、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

墨家成员多具有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知识经验,因而在探索自然科学、科技生产发明创造方面,成果显著。

墨家重视生产技术实践,为当时诸国统治者提供了争霸所急需的技术和物质力量。

墨子的思想学说及发明成果,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书中。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启蒙著作,包含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等研究成果及理论体系。

墨子精通器械制造, 与同时代的鲁班齐名,而且发明制造了云梯、赣车、连弩车、籍车、悬门、橐、轩车、轺车等军事器械装备。

墨子详尽地说明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和光学原理;提出的“极限”理论,是数学上的极限逼近原理;明确提出“力,刑之所以奋也”(即力是物体加速运动的原因)、“力,重之谓”(即力与重力等效)等等。

这些成果堪称奇迹,大多领先于西方,堪称中国人的骄傲,也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为什么墨家后来很快消失了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墨家思想学说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

其一,墨家的很多思想主张被古代统治阶层压制。

例如墨家主张的“兼爱”思想,严重损害统治阶层的根基;“非攻”思想,在群雄争霸混战、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在通过严刑峻法役使天下百姓的封建专制社会,简直就是空喊、空想主义;“节用”思想,限制了统治阶层寻欢作乐、享受奢靡生活的自由。

因而,墨家思想独树一帜,一度引人瞩目,然而并不被统治阶层接受。

在战国后期,墨家思想就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衰弱。

同时,在诸子百家中,墨家是唯一正面对抗儒家思想的学派。墨家往往从操作性、实用性及功利性层面,抨击、否定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

而且,墨家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形成两虎相斗之势。

到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术成为官学、主流统治思想学说。

墨家等诸子百家被严重打压,沦落为杂家学说,只能在民间流传,逐渐灭绝。

此后,“儒道互补”构成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儒、释、道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三大主流文化。

例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东汉时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道教天师张宇初将《墨子》刻入《道藏》,也即此时已无“墨家”之流派学说,从而被道教兼并。此举也无形中使得零散的墨家思想得以遗传后世。

其二,墨家崇尚的自然科学研究及技术发明,在中国古代社会难有用武之地。

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能成为“世之显学”,重要原因之一是,精通器械制造的墨子发明制造了一批军事器械装备、输送了一批“勇士”,为当时诸国统治者提供了急需的技术、物质力量和军事人才。

也即,统治者看重的是墨家擅长的“守城术”。

众多周知,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醉心于政治权谋、驭人之术。至于自然科学研究及技术发明,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匠人之作,奇技淫巧”。

由此也造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重文轻理”的社会风气。

这种社会土壤,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总结、传播、交流和创新,科学技术发展缓慢。

因而,像《墨经》这样中国最早的科学启蒙著作,没有获得古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在西方科学史上那样崇高地位。

同样,先秦诸子百家中研究自然科学的墨家、名家、数术家学派,也就更难以存身、发展。

即使有了“四大发明”,也并未真正用于科技发展方面。

这也导致我国在近代的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欺侮凌辱。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对科技的重视,一批有识之士重新发掘墨家思想,才使得更多人深感其魅力非凡。

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唯一有实力可以和儒道法三家对抗的学派。但秦国统一之后,墨家却突然销声匿迹,原因何在?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缘由。

一、墨家代表的是下层老百姓的利益,不受统治阶级待见

墨家和儒家一样,拥有庞大的门徒,和儒家不一样的是,墨家的门徒有严密的组织。儒家的门徒全力从事的是歌颂统治者,歌颂孔子,而墨家的门徒则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四处奔波,全力实践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

有一次,楚国在科学家公输班的协助下,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为了使劳苦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从鲁国狂奔十昼夜,越过千山万水,来到了距离鲁国610公里的楚国(在那个没有火车骑车,全靠步行的时代,610公里只走了十天),可看出他为救天下苍生而拼命奔跑的爱心。到了楚国,在楚王面前设置沙盘,演习攻防。公输班,用九种方法攻击,墨子用九种方法防御,公输班不能取胜。最后,公输班说:“我还有最后一招,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还有最后一招,但我也不说出来”。楚王听不懂他们的哑语。墨子说:“公输班,不过以为杀了我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我的300门徒在禽滑里的率领下,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等待作战”。楚王于是下令取消这次军事行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家的组织要比儒家和其他学派严密的多,把墨家形容为墨党也不为过。

二、墨家追求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秩序,冒犯了既得利益者

墨家在博爱与非攻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触及灵魂的发问。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1万人是英雄?为什么抢夺别人的鸡鸭是盗贼,而抢夺别人的国土是名将?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享乐挥霍?为什么人民要把政权交给一家人世代相传?为什么一个人死后要用活人殉葬?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费那么多钱?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冒犯了社会上的既得利益阶层,显示墨子高度的智慧和高度的勇气。同时也显示出墨家跟儒家恰恰相反,墨家追求的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三、理想太好,要求太高,后继无人,逐渐没落

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

墨家没落的原因不是他的理想不好,恰恰相反,是因为他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至于必须有一种殉道的极端宗教感情,才可以胜任,这不是每个人都办的到的,不久发生后继无人的枯竭现象,逐渐在人群中消失,只留下世人敬仰的学说供后人研究。

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墨家,作为那个时代与儒家并驾齐驱的「显学」,虽然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仍然值得我们探寻,思考和发扬。

震古烁今的墨家掌门人

墨家,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伟大,还要可爱,还要光彩夺目。特别是在墨子生活的时代,墨家是与儒家并驾齐驱的「显学」,有「非儒即墨」之说。

墨子便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掌门人,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墨子是最闪亮的那一颗之一。他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踏踏实实的行动派。

墨子和当时的其他大神一样,周游列国,到处讲学,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有亲信门生数百人,这些人结成了非常严密的社会组织,共患难,同进退。墨家既是一支学术力量,也是一支武装力量,在当时颇有声望,甚至能影响一国的军事行动。

墨子周游列国,既有嘴上的功夫,也有手上的功夫,不但有思想武器,还有武装力量。即便是楚王这样的狠角色,也不得不屈从于墨子,停止对宋国的军事行动,这就是有名的「墨子救宋」,足见当时墨家学派在社会影响力。

格格不入的和平主义者

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狼烟四起,百姓苦不堪言,战争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墨子恰巧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他深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伤害,于是走上了一条和平主义者的道路。

在墨子的学说中,「兼爱」「非攻」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核心,主张君臣,父子,兄弟「兼相爱,交相利」,互敬互爱,严厉谴责一切非正义战争。

墨子不但在思想上主张「兼爱」「非攻」,而且身体力行,用强大的墨家团体帮助受攻击方,抵抗强国的入侵。墨子的弟子们意志坚定,为了理想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舍身取义,对于墨者来说是最高信条。

一次楚王准备发兵攻打宋国,墨子闻之此信从齐国日夜兼程赶往楚国。当时鲁班为楚国制造了各种攻城器械,墨子便与鲁班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沙盘推演,你攻我手,彻底化解了鲁班的各种攻城方式,楚王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前文说过,战争和兼并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强国攻击弱国,大国吞并小国,各自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抢夺人口和财富,而墨子的学说与这些行为格格不入,自然无法获得君主的赏识和认同。

悲天悯人的平民思想家

墨子是宋国人,宋国在诸侯国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商朝王室后裔所封之国,其首任国君为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所以墨子祖上为殷商后裔,宋国贵族,但到了墨子这一代,已然平民一身。

墨子早年家庭贫困,曾经做过牧童和木工,他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农民思想家,代表底层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贵族政治截然不同。

墨子主张「非命」,「尚贤」,「尚同」,有点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味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这与当时的天命之说完全不同,将王公贵族的血统论,天命论击得粉碎。

同时墨子的「尚贤」理论也彻底动摇了贵族的世袭统治。认为应任人唯贤,不管是普通官吏还是上层贵族,都应选举有贤能的人担任。哪怕是一国之君,也应由民众中的大贤来担任。而不管是上层贵族还是底层百姓,只要有才有德,都应得到合适的用武之地。这些朴素的主张,显然不符合贵族统治阶级的利益。

墨子的这些主张,与墨子出身底层平民有关。他不相信天命,主张非命,不相信世袭和血统,主张尚贤尚同。这些超越时代的政治主张,完全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身体力行的节俭主义者

墨子主张「非乐」,抵触并放弃音乐。认为音乐影响普通百姓的耕作活动,影响统治阶级的行政事务,也不符合圣贤之道。孔子叹息那个时代的「礼崩乐坏」,墨子恰恰相反,反对音乐对人时间的占有和破坏。

墨子还主「节用」「节葬」,提倡节俭主义,对贵族阶级的厚葬之风和奢侈生活予以了谴责,对普通民众的艰苦生活予以同情。

墨子及其他的学徒门生不但在思想上主张节俭,而且身体力行。墨者常常蓑衣草鞋,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和生活习惯,打造坚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墨子的这种苦修士形态以及肤色黝黑的状态,有些人认为墨子是印度人,而非中华人物。超越时代的先驱科学家

墨子是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大家想想,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科学家的能有几人?

墨子在几何学,逻辑学,光学,物理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小孔成像,千古流传。他还对重力,运动等有深入研究,对圆,正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做出了非常精确的科学定义。这些超越时代的探索,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

悲哀的是,这些货真价实的科学研究,对统治阶级巩固自身统治,维持自身特权毫无意义,自然无法获得统治阶级的重视和采用。科学家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看来,等同于不学无术的存在。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墨子的这些思想观点与时代格格不入,先进的科学理念对统治阶级也毫无用处。墨子死后,墨家学说日趋示微。

墨子的思想光芒穿透千年的重重迷雾,顽强的照耀后人,照耀这个世界。墨家并没有消失,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墨家没成为宗教可惜了,其思想、做派、组织结构都有成为宗教的可能,只差没把“巨子”神化而推广了。但墨家在战国的显赫之后却迅速地退出主流文化的行列,试着来分析其消失的原因。

墨家的存在,在战国应该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孟子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通俗地说,当时的知识分子选边站队,要么赞同“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杨朱,要么认同“兼爱非攻尚贤”的墨家,而儒家在孔子之后分为八派,影响力并不大。

但墨家就如同一个组织严密的民间社团,在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分支,有自己的纪律甚至法律,这倒让我想起了《鹿鼎记》中的天地会,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样的秘密组织就相当于颗炸弹,不知啥时候会引爆。换句话说,这样的组织是不允许存在的。

其次,墨家的思想与礼乐中国的传统是相悖的。比如反对厚葬提倡节约,这似乎在各个时代都应提倡,但封建社会的君主与贵族有钱任性,哪会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厉行节约;又如“非攻”,战国从其名来看就是争雄的时期,这时候要诸侯不操兵戈安守边境如何可能?再如“兼爱”,就相当于基督教的“博爱”,爱邻人,如同爱自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差等就抹杀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如何能存下来?

第三,对于统治者来说,儒家更传统,更能使社会具有稳定性。不是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结构”吗,儒家在其中的承上启下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很是明显。而墨家的存在本就不是一个稳定结构,对于社会治理很有可能是挖坑自埋,因而也不受统治者待见。

综上所述,墨家其实很优秀,但却与夏商周的传统观念不符,对于社会治理的贡献殊少,“无君无父”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墨家的消失很彻底。

(喜欢雄哥讲文化和历史的,点个关注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