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似乎成了我国古代仇恨值最大的地方,为什么呢?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楼兰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是古代高度文明的摇篮,是一种人们向往的生活状态,再加上它的突然消失,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但是对古人而言,那是一片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条经济枢纽要道。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疆域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空间,也是无形的文化空间和经济空间,因此,楼兰虽小,但它的意义却是重大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的文字最早见于《史记》,楼兰是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之侧,所说盐泽也就是罗布泊。至《汉书》,楼兰又叫鄯善国,离阳关1600里,离长安6100里。

据载,早在2世纪之前,楼兰就是一座著名的城邦之国,是连接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分水岭。楼兰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罗布泊西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的古城,与敦煌相邻。汉时的楼兰,一直受到汉朝与匈奴两大势力的牵制,有时依附于汉,有时又成为匈奴的耳目,在艰难中维持着小小的政权。

而反过来说,像楼兰这样的小国,能得以生存,并盛极一时,也得益于汉与匈奴的纷争。西汉初年,匈奴势力强大,成为西部边境的隐患,而此时的楼兰则控制在匈奴手中,成为匈奴屯兵、存粮的重要据点。但后来被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相继击败,公元前77年,大将霍光派人刺杀了楼兰国王,并立其弟为王,迁都伊循城,由此,楼兰又成为汉朝的重镇。

楼兰夹在汉与匈奴中间,频繁出没于战火之中。到了东晋后,中原割据,群雄逐鹿,无暇顾及西域,楼兰也渐渐与中原失去联系。直到唐朝,国家统一,中原与吐蕃又在楼兰兵戎相见。可见,楼兰在唐朝还是重镇。

鉴于楼兰的战略地位,楼兰也成人文人用来抒发爱国情怀的专有名词,到今天来看,都成为了见证历史的凭证。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写了一首最出名关于楼兰的诗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也写出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也有“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还有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等等。

因此,所谓破楼兰,更多是出于楼兰的战略意义,是抒发出师必胜信心的宣言。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送剑与傅岩叟 [宋] 辛弃疾

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经济枢纽要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提起丝绸之路,不得不说楼兰。楼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中西方贸易的一个重要中心。楼兰城有着一段繁华的岁月,那时城内杨柳依依,有佛寺,有宝塔,居民人数一度高达1.4万人,中外客商在这里会集,可以说热闹非凡。

但是这样的繁华,还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西汉大使张骞。西汉初年,张骞受命出使西域,长途跋涉,开拓丝绸之路,不幸被匈奴抓获,一呆就是十多年,但如终未忘记自己此行的使命,在他到过楼兰后,中原人民才知道楼兰的存在。

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经敦煌,再西行至楼兰。楼兰在当时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枢纽和前哨,称得上是一座国际性的中转城,中国客商到这里,选择不同的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员,也从四面八方而来汇聚于此,再前往长安。

楼兰往日的繁荣,从考古学上更易得到答案。根据汉代的驿站遗址推测,昔日的楼兰古城占地10万平方米,城正中央是行政官署 ,城南是居民区,城东有高大的佛塔,5里外还有 佛寺,其宗教气氛很浓。

考古学家在城里发掘了大量的文书和木简、钱币,有汉代的丝织品、绢网,还有波斯的壁画,希腊、罗马以雅典娜为图案的工艺品,各国的陶器、漆器。

从这些发掘的文物,不难看出,楼兰在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中,在交通上显示出无比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昔日的楼兰是多么的繁华,风格各异的建筑,街上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不同国家的语言在耳畔此起彼伏,一波波的驼队来了又去,商人们在此做着各种各样的交易,寻找着自己的落脚点,一派和平热闹的景象。

综上所述,从战略角度和经济角度分析,楼兰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兵家的军事据点,是商人的贸易天堂。因此,楼兰在古人眼中大概是爱恨交加吧。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荡气回肠,让人们感叹大唐雄风震慑西域的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唐人的豪迈与自信。

楼兰,一个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边境小国,有何本领能让大诗人王昌龄如此看重,并且把攻破楼兰来比喻为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夹缝中生存的楼兰古国

楼兰国,是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域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在秦朝之前,由于诸侯纷争,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中原地带,致使西域的历史很少有人过问,当时的人们甚至都不知道秦国以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直到汉朝统一了天下,由于汉初常年与匈奴作战,从俘虏的匈奴人口中才得知了西域原来有大月氏、乌孙、楼兰、大宛等国家,并且根据匈奴人的描述,汉朝人甚至都觉得有些恐怖,原来西域国家的这些人都有着黄发白肤,简直炸裂了汉朝的“三观”。

要不是匈奴的咄咄逼人,也不会有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没有汉武帝自然也就不会有张骞出使西域,更不会有后来有关西域的一切史料。

当年汉武帝为了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对付匈奴,他通过往返于西域和中原的商人处得知,在西域有一个大月氏国,这个大月氏国本也是强国,只不过中了匈奴的诡计,国王被匈奴人残忍杀害。

并且把头颅割下来做成了酒器,大月氏经此劫难,不得不选择西迁,以避免匈奴的打击。汉武帝认为如果能说服大月氏从西线加攻匈奴,自己的压力不但可以变小,而且能趁匈奴两线作战彻底解除60年来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

在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楼兰古国第一次和中国发生了关联。原来楼兰早就变成了匈奴的附属国,国王不但对汉使恶语相向,而且还派兵袭击汉使的队伍,这让汉武帝大为恼火。

果然,天子一发怒,楼兰只有等着血流成河的下场,只不过楼兰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知道自己与大汉相比不过是蚂蚁比之于大象,等汉军一到,国王就开城投降了。

并且把王子送到长安充当人质。然而,此时的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依然很强,可以说,汉朝和匈奴哪一个都是小小的楼兰得罪不起的,楼兰不但向汉朝称臣,还同时跪在匈奴人的脚下。

小国的外交自古就是如此,只能在夹缝中取得一丝生存空间。

“虽远必诛”不止是有陈汤

之所以如今有很多人崇拜汉宣帝,不止是他是一个来自于“监狱”的没落皇子,深知民间百姓疾苦,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汉王朝又一次带向了鼎峰。

如果说汉武帝彻底消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而汉宣帝则是将匈奴隐患彻底消除的关键人物。在他做皇帝时期,陈汤“假传圣旨”胁迫甘延寿出兵剿灭了一直对抗汉王朝的郅支单于,并且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言。

无独有偶,在宣帝的上任昭帝时期,楼兰国就提前感受到了这句话不仅仅是汉王朝的说说而已。由于匈奴势力在西域的复苏,楼兰国再一次倒向了匈奴,又干起了劫掠汉使的勾当,这一次汉王朝没有再给他留一丝情面。

于是,昭帝派傅介子手持天子诏书出使楼兰,楼兰国王自恃有匈奴撑腰,对汉使相当傲慢。傅介子没有当面发作。到酒过三巡以后,他悄悄的接近楼兰王,并宣称皇帝有财物赏赐给他,楼兰王信以为真,就和傅介子来到后帐。

可没想到的是,傅介子随即掏出一把匕首,直接捅向了楼兰王的心脏,然后提着楼兰王的脑袋出来,大声说到:

“汉军已在城外,楼兰王杀害汉使,罪不容诛,如有反抗者,汉军一到必定玉石俱焚”!

楼兰的大臣哪里见过此等阵势,纷纷表示愿意投降汉朝。

而傅介子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到长安,霍光重重的赏赐了他,并且派兵占领了楼兰,把楼兰改名为鄯善,楼兰从此彻底纳入到了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中。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从西汉一直到西晋,不管是中原战乱也好和平也罢,楼兰国经过上次的教训再也不敢与中原王朝叫板,而真正让楼兰彻底脱离中原王朝是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

由于晋武帝选择接班人的失败,白痴皇帝司马衷就如同一个怀揣巨款的娃娃在闹市中行走一样,谁都会起抢夺之心。

先是有八王之乱彻底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然后五胡乱华让汉人丢掉了北方大好河山,楼兰国也彻底与中原王朝失去了联系。

直到后来北魏派兵攻灭了楼兰,这个在中原王朝的记载中存在了600年之久的古国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有人说是因为楼兰人长期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寻找水资源,原来的都城就荒废了。也有人说楼兰国爆发了严重的瘟疫,致使楼兰人口大面积死亡,侥幸生存者也被迫迁徙,后来完全融入到了其他民族。

不管怎么说,楼兰古国的消失在史学界仍然是莫衷一是,也只能期待日后科技的发展能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楼兰古国吧。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经常阅读我答文的好友,可能会感觉到,我在做答文的时候,会经常提及“意象”这两个字,并且会利用可用的机会,解释一些诗词中的意象。

这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被带偏了。读书的时候,老师解释诗词时会说:“这个词的意思是……。”长大后,电视上的教授也是这样说。其实,意象和词汇是有区别的。

对诗词创作有兴趣的好友,一定要记下这句话:组成诗句的基本单位是意象,而不是词汇。

就以题目中的“楼兰”为例,假如将其作为词汇来解释,那其就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西域国名, 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境内。

中国传统诗词的“意象”,可解释为能投影出一定含意的物象。物象包括景、物、人、事、典等。

在诗词中,“楼兰”也是一个源于典故的特定意象,出自《汉书·西域传上》及《傅介子传》。是说楼兰古国在汉代时,位于通向西域的南道上。“因居汉与匈奴之间,常持两端,或杀汉 使,阻通道。 元凤四年, 汉遣傅介子斩其王 安归 ,另立尉屠耆为王,更名为鄯善 。” 傅介子也因此立功封侯。

在诗词中,刺楼兰,斩楼兰,破楼兰,返楼兰,都护楼兰返等关键词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借用为杀敌立功的意象(事典)。而并非与“楼兰”有多大的仇。例如: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孟郊《猛将吟》:

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

唐.张九龄《送赵都护赴安西》:

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

“楼兰”此一意象,在诗词中很常见,诗例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补充吧。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世人对楼兰的了解,大概只有那一座座掩埋在风沙中的楼兰古城;殊不知,楼兰的神秘远不止此。真实的楼兰古国,极有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楼兰,这个神秘的西域国度,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里,是在公元前2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给汉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在这一年,匈奴人嚣张地征服了西域二十六国,并向大汉耀武扬威。从此以后,楼兰等西域列国进入了东方人的视野。

然而,东方人对于楼兰的了解,终究只是两个汉字而已。

公元前126年,在匈奴人征服了楼兰半个世纪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彼时,西域已经完全处于匈奴人的控制之下,而大汉欲对匈奴用兵,两国可以说是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下。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拉来了盟友,还给东方带来了楼兰的最初印象: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的位置,即为蒲昌海,距离玉门关有三百里远。

楼兰地处西域之最东方,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来往商客不绝,楼兰也正是在这种东西方商贸中,逐渐富裕起来了。

[图为李柏文书,前梁时期作,1907年被日本人发现于楼兰]

当年的楼兰的重要性,就相当于今天的新加坡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在楼兰城里发现的一片木简上,甚至记载:“今为住人买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如此看来,楼兰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了。

如此重要的关隘,难怪汉朝对它心心念念了。

《汉书·西域传》里讲述了一个关于楼兰的故事。

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

这则故事讲的是傅介子率领几个人,孤军深入楼兰王宫,刺杀楼兰王。楼兰王死后,傅介子立下20个士兵,控制了楼兰的局势;而傅介子则带着楼兰王的脑袋,回到长安复命,并将楼兰王的脑袋挂在城门,宣告对楼兰的主权。

这次斩首行动,彻底改变了楼兰过的命运。从此以后,楼兰成了传说,在之后的历史上,楼兰迁都鄯善,并将其国名改为鄯善。

这个鄯善,正是大唐诗人王昌龄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

不管是这个迁都后的鄯善,还是历史上真实的楼兰,都在诗人写这首诗的百十年前,消失在茫茫黄沙里。

楼兰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神秘之处。

1979年12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楼兰故地孔雀河畔发现了“太阳墓地”。在“太阳墓地”古墓群,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与之前在楼兰的其他考古发现相比,太阳墓地并没有汉朝的文物,比如玉器、陶器、铜镜、丝绸等等;只有一些毛、毡、毯、木器、骨器等文物。这里的发现,与之前的楼兰文明截然不同。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年代进行鉴定,发现所有的这些文物都是距今3800年前的。

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在太阳墓地发现的遗憾,皆是金发碧眼高鼻梁,俨然一副西方人的模样!与后世看到的楼兰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然了,由于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对于太阳墓地的一切发现,都只能去进行推测。所有的疑问,都没有确切答案。

即便是后世我们熟知的楼兰,也有诸多疑问等待去考证。比如说楼兰地处西域东缘,为何会用佉卢文?要知道,佉卢文可是印度人使用的文字。

还是非常期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早一点揭开楼兰的秘密。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古代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全诗慷慨壮丽,尤其是后一句,已传为了千古佳句,除此之外,古代诗词也常有写到楼兰一词,诸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等等,那么诗词里常出现的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呢?为什么古代诗词人又喜欢说斩楼兰、破楼兰呢?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始于《史记·大宛列传》,而《汉书·西域传》中有详细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 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早在两千年前,楼兰古国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与敦煌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且又是处于当时大汉与匈奴之间的中介国家,地理位置扼要,汉武帝初通西域之时,常有派遣往来使者,结果楼兰常常充当匈奴的耳目,劫掠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公元前108),西汉派兵攻打楼兰,俘获了楼兰王并使楼兰称臣,后来匈奴又进攻楼兰,楼兰王又赶紧派了两位王子各自去匈奴和汉朝做质子,向两方称臣,而后去往匈奴的王子成了楼兰王,所以较为亲近匈奴,成了汉朝的心腹大患,说白了,也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汉朝派遣傅介子去往楼兰,成功刺杀了楼兰王安归,后来立了降汉的那名质子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

关于楼兰古国文明的消失,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再加之文人墨客的渲染,就变得富有神秘色彩起来,有人说是北魏将其灭国,也有人说是因为气候变化,随着生活环境变得恶劣,楼兰人民选择了迁徙,也有人说楼兰文明是一夜之间神秘的消失的,众说纷纭。

楼兰古城遗迹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最早发现楼兰古城遗迹的是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他的探险队在罗布荒原穿越一处沙漠时意外发现了木雕残片,经过挖掘后,最终发现了这座楼兰古城。楼兰古城的发现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只是可惜在二十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物被国外的考察团掠走了,令人惋惜愤慨。

楼兰是个已经消失的文明古国,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吸引着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由于其在古代地理位置扼要,且反复无常,所以古代的诗人常在诗词中说“破楼兰”、“斩楼兰”之类的词,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希冀边关将士能够凯旋而归的情感。不知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电视剧魂断楼兰讲述了在古城楼兰发生的诡异故事,给遥远的楼兰古国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楼兰古国的突然神秘消失也一直是现代很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探寻的课题之一,所以楼兰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我本人作为一个石痴,对楼兰也深感兴趣,原因之一就是楼兰古国多产精美玉石。最有名的就是楼兰古玉,楼兰古玉象征着纯洁之石,颜色为白色,有玻璃光泽,神似新疆白玉,但价格比新疆白玉贵的多,纯洁温润,色如凝脂,油脂光泽,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水灵通透。

楼兰古玉有自然吸水锁水保湿的功能,长期与人接触,表现为易吸收人体的汗渍油脂,而古玉的有益成分,则被人体吸收。因而楼兰古玉与人体接触越久,越有油质感,而人的皮肤越光滑细腻,早在两河流域文明兴盛时期,各国王公贵族都使用楼兰古玉来解暑,保健,养生

令大家痴迷不已的原因恐怕还因为楼兰有3800年不腐的沙漠女尸,特别神奇的是这个沙漠古尸身上的虱子,竟然和她一起相伴了3800年,这仍旧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谜之一。再就是保存有2000多年的辛追夫人干尸之谜,巨大的石球石人之谜,古岩画之谜,神秘的探险者死亡之谜,大耳朵之谜,太阳墓葬之谜,这些都有赖于以后科学的发展,相信终会为人们揭开其中的团团迷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却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挟去斩楼兰。王昌龄,李白,辛弃疾都写有关于楼兰的诗词,那么楼兰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所在?令这么多的诗人为之神魂颠倒?

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西南通且未,精绝,北至哈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成为汉代兵家必争之地。

楼兰的地理位置乃是交通要道,要到西方去,必然要经过此地,要控制塔里木的政治军事局势,经济贸易,皇帝就应当把楼兰握在手中,然而,汉王朝的死对头,匈奴人也是这么想的,从汉朝开始就和匈奴在楼兰一带展开拉锯战,最后汉朝占领楼兰,把军队派过去,将楼兰古城变成屯戎军区,而楼兰迁都到罗布淖尔荒原南边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新都城改名为鄯善。

因此后来楼兰就成为了一个战略要地的代名词,直到近代楼兰又变成了一个有着异域风情而又神秘的代名词。刀郎为他的徒弟云朵谱曲写的《我的楼兰》这首歌,将已经衰落的楼兰古国比喻为一位沉睡沙漠的绝世美人,表达了作者对古楼兰衰落的惋惜与心痛。最后一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我闻着芳香跋涉着无限远,

只为看清你的容颜,

谁与美人共浴沙河互为一天地?

谁与美人共枕夕阳长醉两千年?

从未说出我是你的尘埃,

但你却是我的楼兰。

古楼兰就这样成为一个令无数人为之着迷而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是惠子,问题回答到这,希望您能满意,也希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古楼兰神秘的面纱会为我们一步一步揭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