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自己能看到吗?为什么?
我看过自己的档案,普通工人档䅁内装着招工表、报到证、学徒工转正定级和历来调级调资表,还有团员材料袋。
那年我申请生二胎指标,计生部门除本人填表格外,还需本人档案上几项写有亲属关系的表格复印下来,作为申报材料的附件,我去厂里档案室说明来意,她们几人非常高兴也很乐意地调出我的档案,还让我坐在那儿不要着急找、慢慢看,我挑选出自己需要用的那几份,她们过目后还让我自己拿去二楼的厂长室复印,然后送来就行…
档案管理走向正轨和正规化,就是体制内实行干部年轻化、到龄一刀切退居二线和企业厂倒人散,下岗工人都迫切想早日退休的那时候才开始,上面抓得紧、管得严…
档案自己能看到吗?为什么?
档案不能自已看
正规的档案,应是个人历史的真实写照,真实证明。
档案里有啥,个人也该知道。但按《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档案属于秘密资料,自已不得私自阅看自已的档案。
因为有部分材料,是属于组织掌握的资料。比如几十年前"特嫌"材料,"中右"材料,当然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已经剔除销毁。还有些群众揭发某人有生活作风问题,没调查属实的材料,本不该装入个人档案,也装入了。还有的按当时的年代,是个"问题",比如未婚先育,当年给了处分。过了几十年,没按要求清理。事过竟迁,该处分仍留在个人档案。
为什么有人要看个人档案?
1,不知自已档案里装的啥?"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出于好奇,想看看个人档案。
2,想剔除对自已不利的档案材料。
3,想涂改自已的年龄。想提拔改小,想提前退休改大。
档案有关规定:
1,个人档案分别由单位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管理。或由当地档案管理中心管理。个人不得私自保管个人档案。
2,主管个人档案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不得利用工作之便,接触和阅看个人档案。这是一条纪律,谁违犯受处分。我曾在单位组织部工作过,我的档案由组织部长保管,他的档案由我保管。
3,利用熟人关系或贿赂工作人员阅看个人档案,剔除档案材料,装入虚假材料,塗改材料,受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
档案自己能看到吗?为什么?
对于个人人事档案,一般个人是不能看的,但因为工作的需要很多人还是能看见个人的档案,不过到你自己能看的时候,档案的价值已经不大了。
个人人事档案,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吧,其实全世界的公务人员也都是有个人档案的,只是国家不同,管理的方式也不同。档案说到底就是记录个人成长、进步历史的文书或是台账,由于档案有一个保密期,个人档案也是属于秘密的部分,所以作为当事人一般在岗时,是无法看到个人档案的,而是作为机要文书来保管,具有个人人事档案管理的单位才能保存个人人事档案。
我接触到自己的个人人事档案,是在办理退休时。当时由于个人人事档案,缺乏自己大学毕业的分配资料,缺少自己参军入伍的资料,因为这两部分资料都涉及到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问题,当时重庆的市区两级社保部门和人社部门都不承认自己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学教书和自己大学之前参军入伍的工龄,结果我才自己亲自翻阅档案材料,的确没有毕业分配的记载和当兵入伍的资料记载,只有一份立功受奖的文件。最后我还是到回到老家的县档案馆,查找当年教育局,组织部和县委办公室的档案,才发现当年这些单位的档案中有从教育局分配到学校报到,有教育局调动到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开具的到县委办公室报到介绍信存根,我这段工龄才算过关,才算得到重庆市区两级社保部门的承认。
从我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虽然有个人人事档案,但是如果档案保管部门如果不负责任,或是任意的删减档案资料,给个人造成的损失和麻烦是非常严重的。个人档案虽然自己看不到,但是适当关心个人档案里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容还是有必要,当然这些内容,只有通过档案管理人员来帮自己查找或是查看。
我第二次查看个人档案是在退休后,由于重庆职工退休后,很多人的个人人事档案,是由当地人社部门所属的档案中心进行管理,但我在退休后,因为组织关系按照国家规定,要统一转移到所居住的社区,社区在接收党组织关系时,必须要提交自己入党时的相关内容,比如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书、入党志愿书、考察材料等资料,而这些资料都是在个人人事档案袋里的,于是我又第二次来到永川区人社局档案室,要求复印有关资料。档案保管员虽然很不情愿,但是这是上级的规定,也不得不将我的个人档案找出来,让我自己查找,我又一次仔细查看了自己的个人档案,由于要求自己外出复印,我只好将相关的档案资料带出档案室复印,然后回到档案室再将原件交给档案管理人员,并在我复印件将上盖上档案管理部门专用的复印鲜章。
综上所述,对于在职工作人员来讲,一般个人档案是没有机会看到的,也不允许个人查看个人档案资料,但像我这种特殊情况,加上相关人员的惰性,我才有机会两次接触到个人人事档案。
档案自己能看到吗?为什么?
答:一般情况下,档案自己是看不到的。
因为,档案是具有保密性质的,无论任何档案,都具有保密的性质。国家档案法明确规定,所有档案都必须设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亦如此。
在企业里,人事档案,都是由各单位人事部门专职人员管理和保管。不是特殊情况,个人是无权查阅的,即便是自己的档案,也无权查阅。
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查阅时,需向人事部门专职管理档案人员提出申请,征得专职人员和主管领导同意后,在专职人员陪同和监督下,方可查阅本人档案。(目的是防止涂改和盗用)但只可以查阅,不可以带出。
除此之外,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权、也无机会查阅到个人档案。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档案自己能看到吗?为什么?
一般来说,人事档案的部分内容,每个人都有参与,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过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最终形成的人事档案,自己是不能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个人不具有亲自查阅本人档案的权限;二是个人不具有人事档案的保管权限。三是人事档案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实际上,很多人处于好奇,私自拆看个人的人事档案,这种做法将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影响。下面结合问题,做具体分析,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局部的人事档案内容,个人都见过或参与过人事档案记载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包括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培训经历、入党经历以及职务和职称等情况。比如:《职工履历表》、《自传》、《年度考核登记表》、《职称呈报表》、《毕业生登记表》、《入团志愿书》、《入党志愿书》、《奖励材料》、《干部任免审批表》、《劳动合同》、《体检报告》,这些材料都有个人应该都见过,而且每一样都需要个人参与填写,每一个信息的记录都源于个人提供。
小结:个人是人事档案材料的参与者,局部的人事档案内容,或多或少都是见过的。
二、整体的人事档案内容,个人不能亲自看1. 个人不具有亲自查阅本人档案的权限。根据人事档案管理要求,人事档案是有阅读权限要求的,且由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不是谁想看就可以看的。一般来说,负责保管人事档案的人应有2人,且均需是中共党员。一方面2个人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事档案客观性和严肃性的特点。
小结:个人想看到自己的人事档案,不能亲自查阅,只能通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查阅的相关信息。
2.个人不具有人事档案的保管权限。根据《档案法》管理规定,人事档案的保管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人事档案一般应放在当地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中心、或者有党委的企业(如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具有档案管理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来保管。
小结:人事档案不能放在个人手里保管,一方面个人不具有保管档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个人篡改人事档案,防止档案造假。规避篡改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事件的发生。
3. 人事档案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虽然人事档案记载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是它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个人。它是企业或者国家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记录,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企业和国家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比如:可以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参考;为人社局办理退休审核提供审批依据;为公证处进行遗产继承提供证明等等。
小结:人事档案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属于企业或国家。它是对个人的人生轨迹的客观反应,能够为企业和国家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写在最后:1.个人是人事档案材料的参与者,局部的人事档案内容,或多或少都是见过的。
2.个人想看到自己的人事档案,不能亲自查阅,只能通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查阅的相关信息。
3.人事档案不能放在个人手里保管,一方面个人不具有保管档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个人篡改人事档案,防止档案造假。规避篡改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事件的发生。
4.人事档案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属于企业或国家。它是对个人的人生轨迹的客观反应,能够为企业和国家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5.如果个人私自拆封、查看人事档案,即涉嫌档案造假。将会影响个人职务晋升,甚至会给未来退休审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很多人企业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因破产或转制等原因,将员工人事档案丢失,导致很多员工无法办理退休。你认为,企业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欢迎留言!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问答,感谢您的阅读!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别忘了评论、转发、点赞、收藏呦!
我是【人事通】 ,你身边的人事小助手。
档案自己能看到吗?为什么?
个人的档案,封档后个人自己是没有权限再查看的。
1. 个人档案里的资料,都是正规机构开具的具有证明资质的真是材料。
2. 所以即使档案袋中的资料因为个人特殊原因需要,也必须向档案保管部门提交申请,档案保管部门根据正规手续给个人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原件个人是不能借出的。
3. 一旦档案袋内的资料被个人私自拿出了,那么资料的公信力也就失效了。因为没有人证明这个资料个人是否修改或者调换过。
4. 当然也还是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方,会出现极少的违规操作,但是现在档案管理越来越严格,这种漏洞也会越少。
档案是重要的证明文件,平时日常也极少用到。所以大家就不要太好奇里面的资料了。俗话说好奇害死猫,档案就是“你算哪根葱”里的那根“很重要的葱”
——还有什么好奇的想法,留言小小易,会打破你的好奇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