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

所谓的上、中、下三策就是个笑话,对于英布来说选哪个都是死。

对于英布,一些人可能不太熟悉,他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其指挥作战的能力仅次于韩信,与彭越相当,其在兵法上的造诣远在樊哙、周勃等人之上。

秦朝末年,各地义军四起,原本在骊山当刑徒的英布便趁机拉起一支队伍,落草为寇。

后来英布听说潘县县令吴芮起兵反秦,手下有上万人之众,便带着人马投到吴芮麾下,吴芮将女儿嫁给英布,让他领军作战。

后来项梁势大,英布便跟随吴芮一起归附了项梁,继续与秦军作战。

项梁死后,英布跟随项羽继续与秦军作战,参与了巨鹿之战。

此战中,英布率领先头部队,率先度过黄河袭击秦军,取得了多次胜利,这才使得项羽的大部队能够安然渡河,最终击败秦军主力。

此后项羽一路高歌猛进,结果到达函谷关下的时候,发现刘邦已经先入咸阳城,并派人把守函谷关。

又是英布率兵利用地形击败了函谷关守军。

可以说,英布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当秦朝彻底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英布被封为九江王,其国土包括九江、庐江二郡。

当诸侯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时,又是英布按照项羽的授意,偷偷处理掉了项羽名义上的领导义帝熊心。

由此可以看出,项羽是将英布当做心腹看待的。

可惜,英布此人格局比太小,在当上九江王后,就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于享乐了。

楚汉争霸时期,齐国的田荣由于不满项羽的分封,自立为齐王,起兵反叛。

项羽率军攻打齐国,并派人征调英布一同出战。

然而此时的英布不想管这些闲事,仅仅派了几千人前去助战,简直是明目张胆的敷衍项羽。

为此,项羽多次派人催促英布亲率大军出征,英布都借口生病了,不为所动。

后来,刘邦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大败,为了保全自己,他派遣随何前去游说英布。

英布是真的不想参合他们这些事情,他没啥野心,就想守着自己的九江国安心享受日子。因此一直将随何晾在一边,不予召见。

最后随何是用性命担保,才见到英布。

随何已经看出英布心中所想,于是告诉英布,现在必须帮助刘邦,不然等项羽消灭刘邦,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英布。

毕竟英布之前一直不肯率军跟随项羽出战。

如果英布帮助刘邦,到时候他的封国会变得更大。

于是,英布为了眼前小利,背弃了项羽,正式加入刘邦阵营。

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后,果然信守承若,封英布为淮南王。其封地除了九江、庐江二郡外,还增加了衡山、豫章二郡。

英布对于刘邦的回报非常满意。

按他所想,最好是天下太平,他就这么安安稳稳过一辈子最好了。

可惜,刘邦的剧本里,根本就没有安稳二字。

就在汉朝建立不久之后,刘邦便开始着手消灭异姓诸侯王了。

最开始被除掉的是燕王臧荼和韩王信,不过此二人属于咎由自取,因此英布并未在意。

然而,当楚王韩信先被贬为淮阴侯,后来干脆被吕后所杀,英布才开始意识到了危机。

要知道,韩信可是势力最大的诸侯王,且功高于天,结果说废就废,说杀就杀。

英布这个淮南王,无论是功绩还是实力都远不如韩信,刘邦想除掉他还不是手到擒来?

不过英布这人还是满足于小富即安,并不想惹麻烦,因此他仅仅是对刘邦保持警惕罢了。

但是当他听说梁王彭越的事情后,是真的害怕了。

当时,陈豨在代地反叛汉朝,刘邦亲率大军讨伐。刘邦派人征召彭越率军一同出征。

然而彭越却推脱有病,只派了手下将领率领几千人前往。

随后刘邦多次派人传召彭越,他都以生病为由,拒不应诏。

最终,彭越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彭越的事迹,与英布当年在项羽手下的时候是何其相似。英布不由自主地会把彭越的下场往自己身上套。

再加上刘邦在处死彭越后,将其做成肉酱送给其他诸侯王,看到这肉酱,英布更加害怕步了彭越的后尘。

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英布决心反叛。

说是反叛,其实更像是防御反击,他暗中调集军队,准备武器、甲胄,储备粮草。接着便派人四处侦查,观察刘邦的举动。

其意图很明显,敌不动我不动,刘邦不招惹他,他就不出兵,最好双方就这样相安无事。

毕竟他对当皇帝没兴趣,有兴趣也不至于拖到这时候才备战了。

可惜英布做事太不严谨了,这时候竟然出了差错。

英布有一名宠妾,每次侍奉英布的时候,英布都觉得很舒服,因此经常和这名宠妾呆在一起。

有一次二人闲聊,宠妾称赞英布手下的侍中贲赫是个实在人,值得委以重任。

英布从其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于是询问宠妾是怎么知道的,宠妾可没那么多心机,便一五一十的都说出来了。

原来,宠妾有阵子生病了,当地有个医生医术高超,于是宠妾会定期去治病。恰好贲赫就住在医生家隔壁。

贲赫很懂官场之道,于是每次宠妾去亿身家看病,贲赫都上门送礼。有时候遇到饭点,就顺势请宠妾去自己家吃个便饭。

贲赫做的这些,无非就是希望宠妾在英布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好升官发财。

此乃人之常情,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英布却不这么想,他怀疑宠妾和贲赫之间有什么其他关系,想要抓捕贲赫。

贲赫反应够快,一看情况不妙,直接逃离淮南国,一口气跑去长安找刘邦告状,说英布要造反。

刘邦早就想对英布下手了,现在有了借口,自然准备出兵。

不过英布毕竟是当世名将,刘邦除掉韩信和彭越,都是趁其不备、擒贼先擒王,因此并没有大动干戈。

但是这次就不一样了,要真刀真枪地和英布这样的名将对阵,刘邦还是有些心虚的。

此时,夏侯婴将原楚国令尹薛公推荐给刘邦,称其懂得文韬武略,可以出谋划策。

薛公给刘邦分析形势,他认为英布有上、中、下三策可选,但是其必定会选下策。

上策是英布先夺取吴国,再攻占楚国,接着拿下齐国和鲁国,同时拉拢燕、赵两国,与他们结盟,这样山东地区将属于英布。

赵国当时由陈豨代为掌管,而燕国则是卢绾的封国,他们都已经反叛,这主意看上去不错。

中策是英布先夺取吴国,再攻占楚国,接着攻下韩、魏两国,拿下敖仓,并封锁通往成皋的要道,借助充足的粮食和汉军打持久战,胜负谁也不好说。

值得一提的是,敖仓是秦朝设置的重要粮食中转地,也是当时最大的粮食储备地。一旦占据了敖仓,理论上说,英布确实立于不败之地了。

下策是英布先夺取吴国,然后夺取下蔡,把财物都藏到越国,而英布本人则躲到长沙国去。

英布得知刘邦准备兴兵讨伐他,于是正式起兵反叛。

英布先去攻打荆国,荆王刘贾不是英布的对手,兵败出逃,最终被杀。

接着英布又收编了荆国的军队,兵犯楚国。

楚王刘交派出三路大军拦截英布,结果英布集中兵力击败一路,另外两路则望风而逃。楚国就这样败了。

幸亏此时刘邦已率大军到达前线,于是英布丢下楚国不管,与刘邦的大军对峙。

英布军队的阵型很有项羽的风格,刘邦也没有十足把握能赢,于是躲进庸城坚守不出,就想他当年对战项羽的做法一样。

在此期间双方还在城头喊话,刘邦问英布为何反叛,英布说他想当皇帝。刘邦气愤不已,于是调集大军,猛攻英布。

正所谓一力破万法,英布本事再大,刘邦直接用人海战术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英布的军队给淹死,英布且战且败,最后只得只身逃到长沙国。

此时的长沙国国王是吴芮的孙子吴回,他将英布给诓骗出来杀了。

至此,汉初最后的名将英布也死了。

虽然英布后来的行动,与薛公的预测差不多,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薛公的上、中、下三策就是对的。

实际上薛公只不过是另一个赵括罢了,他说的都是纸上谈兵的道理罢了。

首先,他的下策根本就不能算计策,哪里有刚打下一些地盘后,就躲起来。英布反叛的意义何在?

还不如直接带上财物隐姓埋名躲起来。

整个下策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完全是为了作死而作死。

其次,他的上策看上去比下策靠谱多了,与陈豨、卢绾结盟这点确实不错,但是他的计策存在一个巨大漏洞。

那就是如何拿下那么多地盘?

首先,英布的实力不足,兵力不够。

秦朝时期,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英布的淮南国仅占四郡,也会是天下的九分之一而已。

以淮南国的兵力,拿下一国之地还行,拿下两国也就到头了。

虽然英布在拿下荆国后,将当地军队收编了,但是这种刚刚大败的军队,空有数量,缺乏战斗力的。

而且地盘扩张后,还要花时间去消化,才能将其真正收为己用。否则,以为的扩张地盘,只不过是单纯的消耗战,英布的实力不增反降。

比如当年秦国,就是一点点的蚕食消化六国的地盘,才一步步壮大起来的。

问题是,英布没有时间消化底盘,因为汉朝的大军、各诸侯国的军队都不会给他机会。

所以,英布越扩张越衰弱,所谓的上策根本就是个笑话。

再来看看中策,这中策的整体思路就比上策好多了,知道断绝道路,占据粮仓,来打持久战。这样至少英布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上策中的问题依然存在,攻城掠地要兵,断绝道路要兵,英布没有足够的兵力。

这中策在理论上需要的兵力远超上策,因为防守对兵力的需求更大,就算英布临时征召士兵,那质量必然还不如各地降军,只会徒增粮草消耗。

面对汉朝和各诸侯国的大军,英布根本无力抵挡,依然会败亡,只不过支撑的时间会比上策久一些。

因此,上、中、下三策都不靠谱,英布选择下策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他选哪个计策都难逃一死。

其实,英布根本没有什么野心,只是想享受荣华富贵罢了,因此,对于他来说,真正靠谱的选择只有两个。

A计划:随便找个理由,比如身体不好呀,水土不服呀之类的,宗室没办法履行诸侯王的责任了,请求撤销封国,让他找个地方养老。

刘邦可是需要留点异姓诸侯王来撑门面的,以免别人说他容不下人。

刘邦封卢绾做燕王就是这个目的,可惜卢绾看不懂形势,竟然反叛,最终刘邦只得留下一直老老实实的长沙王。

所以,只要英布不做诸侯王了,刘邦肯定会让他做个列侯的,荣华富贵和善终都不是问题。

B计划:带上心腹和金银细软,逃到匈奴去。

看看卢绾的结局,足以看出这么做是可行的。至少英布的小日子还能继续过下去。

但是副作用也很大,匈奴可不是什么善类,逃到匈奴犹如与虎谋皮。英布未来的生活缺乏保障,不过就结局来说,总比起兵反叛好。

至于起兵反叛,不管英布怎么选,都是死,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巨大,刘邦调动大军,用人海战术必胜无疑。

就算是韩信再世,处在英布的位置也没胜算。

当然,韩信当楚王的时候还是有胜算的,毕竟楚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再加上“兵仙”韩信的威望与军事才能都远超英布,才能够和刘邦一争高下。

不过也正是因此,刘邦才最忌惮韩信,一直想除掉他。

最后总结一下,并非英布选择下策,而是只要他选择反叛,结局都一样。所谓的上、中、下三策都不靠谱,纯粹是纸上谈兵罢了。

英布如果想死中求生,要么献地做个列侯,安享荣华富贵。要么带上心腹、财物逃到匈奴,只能保证善终。至于反叛就别想了,那与作死无异。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

英布是楚汉之交最强的将领之一。

他与韩信、彭越一道,被刘邦认为是仅有的“足与计天下事”的将领。

韩信、彭越,在真正造反前,就被刘邦“排雷”了。真正把反造起来,和刘邦真刀真枪干起来的顶级将领,只有英布一人。

所以,英布起事时,其对汉王朝的威胁是不小的。

因此,作过楚令尹的薛公告诉刘邦:英布起事,有上中下三种方略。以英布的军事能力,如果采取上策、中策,形势都会非常复杂。

不过,薛公同时大胆预测:英布一定会采取下策!

而事实也不出薛公所料,英布后来果然采取了下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军事强人英布

英布,早年为骊山囚徒,后来他聚众逃走,流亡于江中。

秦末天下大乱后,他率众投奔项梁,开始了征战生涯。

在项梁手下,“布常冠军”,英布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将才。

追随项羽后,英布更是大放异彩。

巨鹿之战时,项羽令英布先渡河进攻,英布“数有利”后,项羽才率全军渡河,击败秦军。

当时,“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项羽能以兵威威服诸侯军,英布的表现居功至伟。

巨鹿之战后,项羽统诸侯联军进军关中,先入关中的刘邦一度采取强硬手段,令人坚守函谷关,不许诸侯军入。又是英布,奉命从间道击破刘邦军,才使项羽得以抵达咸阳。

然后···就是鸿门宴。

可以说,项羽能够威服诸侯,并能使“先入关中”的刘邦服软,英布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战后,英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

楚汉战争爆发后,英布一度采取中立态度,既不帮楚,也不帮汉。

彭城之战,刘邦联合魏王豹等一众诸侯56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睢水为之不流”,被完爆。

其后,刘邦痛定思痛,得出结论:只联合一般的诸侯王,“无足与计天下事”,根本不可能击败项羽。只有联合几个真正有能力的人物,才可以成事。

为此,刘邦咨询张良,表示:我想把关东地全部拿出来作回报,有谁可以帮我的?

张良指出了三人:韩信、英布、彭越,有这三个人,楚可破!

因此,刘邦遣使拉拢英布,使英布背楚附汉。

此后,英布在南线牵制楚军,后又配合刘邦、韩信,在垓下击败项羽。

可以说,在反秦战争及楚汉战争中,英布都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强人,是少有的“足与计天下事”的强者。

有利的造反形势

英布造反时,形势也是比较有利的。

英布是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举兵的。

当时的形势如下。

1、北方的叛乱形势仍然严峻。

当时,刘邦已经平定了藏荼、韩王信的叛乱,但北方形势依然严峻。

代地,代相陈郗反相已露,并于当年九月自称代王,起兵造反,并攻入赵地。

燕地,刘邦已经平定了藏荼,但代之以卢绾。卢绾虽是刘邦老友,但毕竟也是异姓王,立场摇摆,并在当年秋开始,与反叛的陈郗暗中勾结。

可以说,英布起兵时,陈郗、卢绾正处于“心不自安”,准备造反的阶段,是可能与英布联合的。

2、汉在关东地区的实力仍然严重不足。

汉王朝直接辖地,主要在荥阳以西。荥阳以东,多为诸侯国。

其中,异姓诸侯王,或已经被铲除,或正在蠢蠢欲动(如燕、代),或与英布关系密切(如长沙王吴芮)。

刘姓诸侯王,则大多羽翼未丰。只有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齐国实力较强,又得曹参为相。

可以说,关东地区,除齐王刘肥外,没有可以抵挡英布的势力。

3、军事才能相当者不多。

如英布自己所言,诸将之中,只有韩信、彭越值得畏惧,但两人已被刘邦所铲除。刘邦本人不错,但年老患病,必然不会亲自怪帅。

所以,当时可以与英布匹敌的将领不多。

因此,英布造反的形势是不错的,如果能妥善部署,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天下事未可知也”。

“上中下三策”

因此,薛公告诉刘邦,英布可能的方略有三种。

1、上策是:“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有也”。

吞并就在其附近,羽翼未丰的吴、楚,集中力量消灭齐王刘肥这个关东唯一的威胁,与陈郗、卢绾联合,则全取关东。

以英布的军事才能,羽翼未丰的吴楚不是其对手,实力稍强的齐,也难以单独与之抗衡。英布扫清汉在关东的主要力量后,联络蠢蠢欲动的燕、赵,则“山东非汉有也”。

2、中策:“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在吞并附近的吴、楚后,直取韩、魏,控制中原咽喉之地,与汉争雄。

这种方略,虽然因没有及时消灭背后的强齐而腹背受敌,也没有争取其他反叛力量,但毕竟占据有利形势直接与汉军争锋,以英布的军事才能,是可能与汉一较高下的。

3、下策:“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

这种方略,只是争取控制淮河以南,以实现其割据自保,没有与汉争雄之心。

所以,“汉无事矣”。

旋即,薛公指出:英布必然采取下策!

这是由英布的格局决定的。

野心

英布并不是一个有取天下野心的人。

当初,他只是骊山囚徒,为求生存,他纵横为盗,为求生存,他英勇奋战。

经过个人奋斗,在成为一方诸侯后,富贵已到,心意已足。

因此,被项羽封了九江王后,就一度不愿再冒生死奋战,只是派少许兵马跟从项羽,自己不再鞍前马后的奋战了。

此后,又只是因为“中立”举动引起项羽愤怒,才不得不附汉,再次奋战。

此后,作了大汉的诸侯王后,他也原本没有作乱之举。

正因如此,刘邦、吕后搞完韩信搞彭越,但一直没有动英布。

在吕后铲除异姓王,并将彭越尸体做成的肉酱“赏赐”英布时,英布恐惧了。

不过,英布也并没有立刻准备造反,而只是“阴令人部聚兵,侯伺旁郡警急”,只求防范不测而已。

直到···一场闹剧的发生。

英布一个爱姬身体不好,常请一个医生治疗。住在这个医生对门的中大夫贲赫抓住机会,常向爱姬赠厚礼。

英布怀疑贲赫与爱姬有不正当关系,要抓捕贲赫。

贲赫逃走,状告英布有造反的企图。

原本,萧何认为英布不至于谋反,令人把贲赫囚禁,再派人前去调查。

可是,英布得知贲赫去告黑状,又见朝廷来调查,惊恐不安,这才仓促起兵造反!

可以说,英布一生作事,并没有太大野心,都是为生存、富贵而奋斗,这就决定了他的战略选择:只求自保!

所以,薛公一言点穿:“布故骊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也,故曰出下计”!

刘邦亲征的影响

英布本人野心不大。

但是,如果汉军举措失误,为其大败,那么,英布未必不会生野心。

刘邦,差一点帮助英布生了野心。

刘邦年老身体不好,想要太子挂帅,前去讨伐。

太子宾客认为“太子带兵,即使取胜,也还是太子,如果失败,就是祸了!”,于是,吕后前去说服刘邦。

吕后的说法是:英布毕竟是天下猛将,善于用兵。汉军将领多是刘邦故人,太子并没有足够权威驾驭。以太子率诸将出击,诸将很难完全服从。英布得知后,必然信心大增,“鼓行而西”,一旦击败汉军,形势就会恶化!所以,还是要天子亲征!

吕后的说法,其出发点虽然是为太子利益,但其看法是靠谱的。(否则刘邦不会采纳)

如果汉军统兵将领才能、威望不足,汉军为英布所败,英布由此轻视汉军,那么,原本仓促起兵的英布未必不会野心膨胀,改变方略。

刘邦虽病,但其威望在,足以使众将服从,也足以威慑英布,促使其继续保守方略。

依然能打的英布,却败在“下策”

英布确实能打。

起兵后,他迅速击败了荆王刘贾,完成了“东取吴”。(荆王刘贾被杀后,刘邦改荆国为吴国,以侄子刘濞为吴王,所以英布击败荆王就是“东取吴”)

随即,英布渡河攻楚。

楚王,原是韩信,因此楚军有一定实力。楚王刘交将军队一分为三,“欲以相救为奇”,结果,“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英布击溃一路后迅速突破防线,其余两路散逃,楚军大败。

英布破楚之战,是一场经典作战。后来,司马懿在抗击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还与张郃还谈过此战,并以此拒绝张郃的分兵建议。

不过,战术上的优秀,挽救不了战略失策。

英布“西取吴,东取下蔡”后,并没有采取攻齐、鲁,联燕、赵的上计,而是一路向西,争取与长沙王及番地的联合。

前195年冬十月,英布与汉军助力相遇于蕲县以西。

英布“下策”的恶果很快体现出来:英布军约为10万,刘邦自己带来的约为10万,齐王刘肥及齐相曹参带车骑12万。

原本,无论是对刘邦的讨伐军,还是对付齐王,英布的兵力都是足够的。可是,由于他既没有采取“上策”先破齐,也没有采取“中策”据成皋之险堵塞汉军,此时,英布必须应付已经合流,2倍于己的汉军!

虽然在回答刘邦“何苦造反”时候,英布牛气回应“欲为帝尔”,但其劣势已经暴露无遗了!

开战后,英布军一如既往的猛。

一开始,是刘邦军与英布军作战。

汉军很快吃亏,混战中,刘邦本人也中箭了。原本身体就不好,又中箭,形势危急。

此时,刘肥、曹参挥动12万齐地军出击,挽救形势。

就在英布军与齐军难解难分之时,缓过劲的刘邦,又令灌婴领军攻英布别将,并会和曹参攻英布军东北翼,打开缺口口连续冲击,英布终于溃败!

此战,其实英布军表现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如果刘邦军或齐军单独与之对敌,未必能取胜。

然而,英布“下策”的恶果,使他同时应对刘邦、刘肥两股大军,顾此失彼,最终力不能支。

战术上的天才,战略上的矮子···

而英布最后的表现,又完全按照“下策”的剧情展开:“归重于越,身归长沙”。

长沙王吴臣诈称愿和英布一起逃亡南越,英布遂随之奔到番阳,结果倍番阳人所杀!

英布的“下策”,可谓一条道走到黑!

英布英勇,善于用兵,是一位杰出的战将。

只是,无论是个人格局,还是战略意识,都非其所长。

因此,作为名将,他“足以计天下事”,但自立反叛,则“必出下计”了。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

英布,又称黥布。

因为秦朝还未灭亡的时候,英布受到其他人的牵连,连坐,被秦的司法机构施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一定对黥刑印象深刻,林冲、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汉都曾被施以黥刑。

英布被施以黥刑后,猛然想起自己少年时候被相面的结果,当时的相士跟他说,“当刑而王”,英布觉得,或许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冥冥中自有天定,他今日被施以黥刑,他日必将南面称孤,于是,英布开始活动,在骊山劳改营中,英布结交了大量豪杰,后来带着一批人逃出骊山,到长江中当草寇。

及至陈胜起兵,英布找到吴芮,和吴芮一起举事,后来英布又先后追随项羽和刘邦,并为西楚和大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项羽和刘邦立为九江王、淮南王。

刘邦晚年,体弱多病,阴狠的汉高后吕雉渐渐走向前台,大搞韩信、彭越、卢绾、英布等异姓王,英布害怕灭顶之灾,断然起兵。

英布起兵的消息传到大汉都城长安,年老多病的刘邦本意叫太子刘盈挂帅出征,但吕后担心刘盈摆弄不了刘邦的那帮老兄弟,害怕太子刘盈最终无功而返,于太子之位不利,所以到刘邦面前一个劲地哭诉,让刘邦强打精神,躺在战车中奔赴前线。

儿子、媳妇是如此地不争气,对战场是如此地恐惧,也让刘邦深感无奈。刘邦只好一边骂儿子没用,一边准备自己亲自出征。

出征前,刘邦找到故楚令尹薛公,据说,薛公这人,有筹策之计。薛公跟刘邦讲,摆在英布面前的,有上中下三计,上计是以英布的淮南为根据地,把荆、楚、齐、鲁都打下来,并继续向北打赵、燕,和刘邦平分天下;中计是拿下荆楚后西取韩魏,抢占粮仓,和刘邦打持久战,胜负谁手,不可知;下计是拿下荆地后,把重要资产放到吴越,英布跑到长沙国躲起来。

照薛公的估计,英布必然会放弃上策和中策,选择下策。

薛公为什么认为英布会选择下策呢?

因为纵观英布在反秦和灭楚中的表现,无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

吴芮有实力,他便跟吴芮结成联盟,项梁势头猛,他便带兵归属项梁,项羽杀了宋义,他就成了项羽的马前卒,项羽立他为九江王,他就想守住九江过安乐日子,不再搀和战争,项羽对他生疑,他为了自保,投靠了刘邦,刘邦立他为淮南王,他就为刘邦鞍前马后地效力。

简单地说,英布并没有多少野心,他只对自己的实力心知肚明,他只想安安稳稳地过好日子,即便他起兵造反,也只是想拥有跟刘邦、吕后讨价还价的实力,并不想跟刘邦平分天下。

从英布起兵后对手下讲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来,英布很恐惧刘邦,害怕刘邦御驾亲征。连跟刘邦正面拼的勇气都没有,他又怎么敢想刘交的楚、刘肥的齐、刘如意的赵和卢绾的燕呢?

刘交是刘邦的四弟,虽然不是武将,但谋划水平并不低,如果真的要跟刘交硬拼,英布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刘肥是刘邦的长子,虽然不像刘交那样经历破秦、灭楚的战争洗礼,但刘肥的相国是曹参,是西汉初年文武全才似的人物,其战斗力仅次于项羽、刘邦、韩信,跟英布、彭越、卢绾、刘贾等人不相上下,其治国的能力仅次于萧何,有曹参坐镇齐国,英布一点拿下齐国的把握都没有;赵国的国君刘如意是刘邦的三子,还是个娃娃,没什么可特别强调的,但赵相周昌曾是西汉的御史大夫,其军事能力虽不如曹参、卢绾、刘贾、周勃、灌婴、樊哙等人,但也不弱;最北边的燕国,是卢绾的地盘,卢绾是西汉的首任太尉,同时也是个文武全才的主,于英布来说,也是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薛公所谓的上计,仔细琢磨起来,是个收益高但风险也大的计策,英布若想争天下,自然得选上计,如果英布只想自保,则没必要选择上计。

更何况,刘邦御驾亲征后选择的进军路线,也迫使英布无法选择薛公说的上策,甚至无法选择薛公说的中策。

刘邦率领汉军出成皋后,并没有继续东进增援彭城,而是折向东南,直奔淮北蕲县而来。如果英布置汉军于不顾,继续北进彭城,选择跟楚王刘交死磕,英布则会被刘邦的汉军切断后路,受两面夹击之苦。

刘邦的御驾亲征,在英布的意料之外。闻听刘邦亲来,英布也不得不停止对刘交楚国的进攻,休养生息,摆出架势,迎接刘邦的到来,一场大战将无可避免地再一次在淮北原野上爆发。

所以你看,英布也未必如薛公所说的那样,没有争天下的雄心,而是实力所限,英布不得不选择薛公口中的下策,一如很多穷人,他明知道钱可以生钱,但他没有钱,只能拼了命去省钱,而心灵毒鸡汤却把穷人的这种不得已说成是“穷人思维”,薛公像不像心灵毒鸡汤的创始人?

参考资料:《史记·黥布列传》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

刘邦在称帝后,共封了七个异姓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和韩王信。

但在其后六年时间里,先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又被灭三族;接着臧荼被斩首,彭越被剁成肉酱,韩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张敖被废,只剩下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谁处在英布的位置上,都会感觉到恐惧。因为,刘邦这就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英布自然做出一些保护自己的军事部署。从情理上来说,英布只是想自卫。但从法理上说,这就是要造反。

所以,刘邦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者面见英布,让他亲自到长安城来澄清这件事。如果放在几年前,英布很有可能会亲自到长安城来面见刘邦,但因为有韩信和彭越的前车之鉴,英布又哪里会往刘邦的套里钻呢?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脚,直接就起兵造反。刘邦一看,英布竟然没有中计,所以只好亲自派军围剿他。

刘邦在出征前,听说楚国的令尹薛公很了解英布,所以召他来询问计策。薛公说,如果我处于英布的位置上,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山东地区就不再归汉王所有。如果英布采取上策,关东六国故地,就会脱离汉帝国的统治。

中策是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有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如果英布采取中计,谁胜谁败就很难预料。

下策是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自身跑到长沙。如果英布采取下策,大汉就可以安枕无虑。

刘邦又问:“英布将会选择哪种计策?”薛公回答说:“选择下策。”

刘邦说:“他为什么放弃上策、中策而选择下策呢?”

薛公说:“英布本是原先骊山的刑徒,自己奋力做到了万乘之主,这都是为了自身的富贵,而不顾及当今百姓,不为子孙后代考虑,所以说他选用下策。”

薛公所说的上策,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先占据项羽从前的地盘,再出兵占据齐国,同时联合燕国和赵国一同造刘邦的反。从军事上看,英布似乎有这种能力,因为,他一出手,就把吴国和楚国的军事主力击败。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英布已席卷了项羽从前的地盘,接下来他只要能占据齐国,再取得赵国和燕国的响应共同造反,天下就又恢复到了战国的格局。但问题是,当时的齐国有曹参坐镇,英布想短时间取胜,实在太困难。更重要的是,让赵国和燕国共同造反,英布实在没有信心。

薛公所说的中策,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英布抱着必死之心与刘邦决战,直接率军一鼓作气打到函谷关门口。这种打法,其实与项羽当年破釜沉舟攻打章邯一样。到时,只要六国故地不满刘邦的力量,纷纷响应他,他就有机会把大汉帝国给打乱。

但问题是,这种打法是典型的孤军深入,它能否取胜的关键,主要在于有多少人会响应。如果到时英布冲过去,后面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响应他,他就会进退失据,也就相当于他把自己亲自送到了刘邦口中,典型的自寻死路。

英布不敢选择上策和中策,绝不是因为他唯利是图和目光短浅,真实原因,是他缺乏与刘邦放手相争的勇气和实力。因为,英布起来反抗的时机实在太晚,当时刘邦的削藩已经进行到尾声,天下已近乎都归于刘氏所有。在这种背景下,天下到底还有多少人还敢挑战刘邦,英布实在一点信心也没有。

而且,从当时的条件去看,英布与刘邦绝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英布选择造反,绝不是想取代刘邦当皇帝,事实上他也没有这种雄心壮志,只不过是因为他听说刘邦现在的身体一天比一差,已经活不了多久。

所以,英布觉得,他只需要和刘邦相抗衡一段时间,熬到刘邦去死,汉帝国中央政府自然会选择和谈。到时,英布就有机会拥有割据东南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英布自然选择下策,也就是先夺取东南,然后和汉帝国对峙,静观其变。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

相对于人们对韩信和彭越之死的同情,英布之死则有点咎由自取,甚至留下笑柄。

英布有个爱妾,有段时间身体不爽,就常常出门到一个医生家里医治。医生家对门住了一个人叫贲赫,此人是淮南国的大夫。贲赫是个马屁精,一见此景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把该小妾伺候好了,再通过她给英布吹吹枕头风,我还不得扶摇直上?

于是贲赫带着厚礼和美酒,到医生家里把英布的小妾三下五除二搞定。别人看病花钱,小妾看完病大包小包往怀里搂,美出了鼻涕泡。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小妾履约在英布耳畔温声细语:贲赫真是个忠厚的长者啊!小妾原以为自己装作无意中说出来的话,不会引起英布警觉,可是她太蠢,天天跟英布睡一张床,居然看不出英布是个醋坛子。

英布顿时就撂了脸子:你从哪里得知贲赫的?小妾一哆嗦:完了,被他看穿了。惊慌失措下,小妾支支吾吾,最后只得实情相告。

疑心病就是慢性毒药,一旦沾上就会渗透血液。女人出门就医本来就令英布不放心,如今回宫就替贲赫说好话,一被责问就神色慌张,一定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英布的血直往头上涌。

不知道贲赫在英布身边有密探,还是小妾见事情办砸了心里过意不去托人传了话,反正很快贲赫就得到消息,自己弄巧成拙,被英布当成奸夫了。贲赫恨不得剁了自己的手爪子,别人偷鸡不成蚀把米,看起来自己的小命都要蚀进去了!

果然,他接到英布的命令:来我办公室咱俩聊聊。贲赫浑身冒冷汗:老大,这几天是俺不方便的日子,去不了哎。

英布火了:看来这事假不了,想躲?没门,来啊,把贲赫给老子抓过来。等英布的人冲到贲赫家一看,这家伙早已经逃之夭夭了。再一细追问,英布简直五雷轰顶,原来贲赫居然坐着朝廷的专车,逃往长安,向皇帝告御状去了!

我估计贲赫也是走投无路,怕逃不过英布的追捕,情急之下跑进了驿站,毕竟驿站是“国营企业”,设备精良,英布没胆量敢截杀驿站的人。

英布害怕什么呢?怕贲赫兜了他的老底,原来韩信和彭越接连被杀后,兔死狐悲的英布害怕了,于是他偷摸聚集了一批兵马,随时准备“保家卫国”。

这种事如果被刘邦知道了,就是死路一条!

果然,贲赫一到长安就告英布有谋反的行为。不过萧何提出了反对意见:按理来说英布不应该会谋反,或许是诬告,应该先把贲赫抓起来,再派人到淮南国暗中调查。

刘邦听取了萧何的意见,悄悄派了一名使者去淮南国。英布早就是惊弓之鸟,使者的行踪没瞒过他,这下英布彻底凉了:一定是贲赫泄露了我谋反的事,与其束手就擒,弄得跟韩信、彭越一个下场,莫不如搏一把!

于是他心一横,把贲赫一家杀得光光,举起大旗公开跟刘邦叫板了。房间里的一点小叉头,竟然把自己引向不归路,疑神疑鬼害死人呐!

英布杀了贲赫一家,却间接送给贲赫一个大礼包。刘邦立刻释放了贲赫,还封他为将军,平定英布后,这家伙因为功劳,还捞了个千户侯,挤进了开国功臣榜。唉,上哪儿说理去!

为了平定英布之乱,滕公夏侯婴向刘邦举荐了一个人——薛公。薛公对英布未来的行动,做出了精准的判断,他认为英布只有三条路可走:

  • 上策:向东吞并吴国,向北占领楚国,再北上攻占齐国和鲁国,同时联合赵国、燕国。如果他这么做,刘邦危险了。
  • 中策:向东吞并吴国,向北占领楚国,再拿下魏韩,扼守敖仓,封锁成皋要道。如果这么做,他就会与刘邦形成僵持,谁胜谁负一时难定。
  • 下策:向东吞并吴国,向西占领下蔡,然后打包金银细软跨过长江向南,跑到长沙乐逍遥。如果这么做,英布就败了。

刘邦忙问薛公:您老觉得英布会选择哪一条路呢?薛公一撇嘴:他肯定会选择下策!

果然如薛公所料,英布拿下吴国后,率军一路向西,在宿州与亲征的刘邦来了个激情大碰撞,还没来得及向南转移,就输了个精光。

薛公为何能精确预言英布的行动方案呢?

我们先分析薛公的三策。其实一看地图就很清晰了,他的上策就是打通齐地,稳住河北,对刘邦形成东、南、北三面夹击,这个局面对刘邦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中策其实就是斩断关中与山东的联络,靠成皋、荥阳的“楔子”作用,威胁关中长安。下策嘛就是避开汉军,企图靠长江天险割据称王。

这三策其实一点都不稀奇,无非是将楚汉争霸的不同历史阶段,做了个情景再现。刘邦跟项羽打了几年,都是围在成皋、荥阳一带拉锯,项羽西进不了,刘邦也南下不得。后来韩信平定河北,又搞定齐地,就形成了东、西、北对项羽的三面夹击,于是项羽输了。

所以只要采取上策和中策,英布至少可以不败。可是这两策有一个前提:英布得有上进心,要保持对刘邦的进攻态势。可惜英布采取的是下策,退缩策略。

也就是说,薛公料定英布就是个不思进取的人,他不会选择冒险进攻。对此薛公的判断是:英布这家伙当过刑徒,奋斗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当上了诸侯王,所以一定会想方设法保住富贵,不会有长远的打算。

可以说薛公眼光很毒,可谓入木三分,把英布看得透透的!

还记得英布是如何背叛项羽的?他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后,就立刻变得本位主义,拒绝再为项羽卖命,结果让他们友谊的小船翻了。

被名嘴随何策反后,英布来到刘邦身边,结果一看刘邦对待他的态度很恶劣,后悔得差点撞墙。可一回到住地,发现刘邦给他物质待遇相当丰厚,立刻就破涕为笑,再看刘邦那副臭脸都变得好可爱。

这些都表明了英布的狭隘,典型的暴发户心理,一无所有时敢玩命,随着财富积累,拼命护财成了终极目标。

对英布的谋反,薛公一点不意外:韩信和彭越接连遇害,让他感受到了威胁,他一定会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玩命。利益熏心的英布,也因此错误地判断了形势,至少刘邦当时对他没有必杀的念头。

薛公还有一点没交代,即英布为何会往长沙跑?因为那里有他的亲人在——长沙王吴回。

吴回是第一代长沙王吴芮的孙子,英布的妻子正是吴芮的女儿,吴回的姑姑。秦末义军的烽火连天时,吴芮相中了英布,将他招为女婿,还给了他数千人马,由他代表自己,参与到推翻秦王朝的起义中。

因此英布起家的资本靠老丈人吴芮赞助,吴家的王位靠英布替他们赚来,二者完美地诠释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

所以,当英布遇到威胁时,第一个想到的当然是长沙王吴回。只可惜他想错了,当不能形成1+1时,一方如果把另一方变成零,自己或许就成了2。

吴回就是这么想的,当兵败的英布逃到长沙国境内时,吴回热情地接待了姑父,当晚他又热情地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英布这个叛徒的头颅,已经被我砍下来了!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

刘邦功成名就后,册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英布是淮南王,接着刘邦坐南朝北、君临天下了!为显示帝威,开始强化皇权,而各异姓王手握重兵且日益坐大,对刘邦构成了新的威胁,刘邦深怕诸王将来拥有了与自己掰手腕的军事实力,于是在吕后的协助下刘邦又开始紧锣密鼓地清除异姓王了。 首先听陈平的话以巡游云梦泽的名义,生擒韩信并降之为侯,后被吕雉和萧何设计杀死,而韩王信因受刘邦排挤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下北投匈奴,燕王臧荼奋起反抗,起兵叛乱后终被杀害,赵王张耳的公子张敖虽然做了刘邦的附马,但事到临头也被废了,梁王彭越被夷三族后,又被剁成了肉酱。英布预感不妙,与其坐以待毙不与拚死一搏,他开始集结军队,朝廷知悉后,老奸巨猾的刘邦想故伎重演,用诈骗的方法擒杀之。但事与愿违,有韩信的前车之鉴,英布没上当,他当即立断在淮南宣布起兵。

刘邦召集众文臣武将应对,夏侯婴说:“薛公文韬武略,有良谋。” 刘邦询问薛公,薛公说:英布造反有上、中、下三条策略可选;

上策是英布东取吴国、西取楚国,再吞并齐国和鲁国,传一纸檄文,叫燕国、赵国固守他的本土,这样,汉将失去山东之地。 中策;英布取吴国、楚国、韩国、魏国后,占领敖庾的粮食,发兵封锁成皋之间的要道,如此,汉与英布的战争将会胜负难料; 下策;英布向东取吴国,西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运越国,自己跑到长沙,熬。

刘邦又问到:“那你认为英布会选哪个策略呢?” 薛公:“必是下策无疑。”,因为英布出身骊山刑徒,处事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不会考虑国计民生,而且韩信、彭越等人已经死了,他对刘邦早心生畏惧,又没与刘邦一较高低的军事实力,为苟延残喘只能自保,所以选下策是必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