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里的蟪蛄是谁,你们那里方言叫什么?
“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见识比较短浅,不过这两句话是后来被人合到一块的,其中“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秋水》,原文为:“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笃于时也。”而“蟪蛄不知春秋”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文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由于这两句话的大意一致,所以被后人拿来拼成了一句具有讽刺意义的谚语。
在这句谚语中,夏虫是泛指夏天才会出现的昆虫,它们往往在秋天就消失了,是见不到冬天的(事实证明蚊子依然能活到冬天~),而“蟪蛄”说的实际上是一种蝉,但是在古代的注解中 ,蟪蛄又称寒蝉,但在如今蟪蛄并非寒蝉,而是一种俗称“哨钱”的蝉。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两种蝉。
寒蝉蝉是半翅目蝉科下所有昆虫的统称,它们在夏日里几乎是遍布世界各地,正是因为这样,世界上已知的蝉种类超过了2500种,其中我国约有200多种,在如此多的蝉中,我国大江南北最常见的就是通体黑色的黑蚱蝉了,黑蚱蝉与美国的周期蝉外观差不多,只是黑蚱蝉的眼睛是黑色的,而美国的周期蝉眼睛是红色的。
黑蚱蝉
黑蚱蝉的叫声我们都比较熟悉,它是夏日里蝉鸣的主力军,但是在蝉鸣声中,我们还能听到一种比黑蚱蝉叫声更婉转的蝉,它的叫声类似于“无忧、无忧~哇”,相比较黑蚱蝉,它们的声音其实比较少听到,这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数量原本就比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比大多数的蝉出土的时间都要晚,通常在每年的八九月份,黑蚱蝉的叫声已经不再那么响亮了,它站了出来。
寒蝉又称呜蜩、鸣鸣蝉,学名斑透翅蝉(Hyalessa maculaticollis),是蝉科透翅蝉属下的一种蝉,它们的体型要比黑蚱蝉略小一些,而且身上的颜色也有很大的差异,寒蝉的体色主要以绿色点缀的墨色为主,翅膀透明上面除了有黑色的脉络外,还有零星的黑色斑点,这就是它斑透翅蝉名字的由来。
寒蝉的背部有着绿色的不规则斑块,背部与腹部中间呈白灰色,腹部主要以白灰色为主。
寒蝉对栖息的树木是比较挑剔的,根据我的观察,寒蝉最喜欢的树木是梧桐树,其次是杨树,而榆树以及其他的树木上只是偶见。这种观察还要得益于我们这有吃蝉的习惯(不光是蝉的若虫,成虫也吃),所以,小时候我跟弟弟去各种树上“粘知了”,自然就对不同的蝉喜欢什么样的树木比较了解了。
而且寒蝉的警惕性比黑蚱蝉要强得多,黑蚱蝉即使我们到了它所在的树木下方,并且将粘知了杆靠近它,甚至杆子不小心碰到它所在的树枝附近,它依然开心的叫着,而寒蝉往往是我们还离树有五六米远时,它们就停止鸣叫了。
如果继续靠近,当到树下时,寒蝉就会飞走了,此时我正好抬着头,被它的尿液喷了一脸,所以以前平均粘100只知了,最多也就有1-2只寒蝉。不过,小时候我比较纳闷,既然这家伙如此的警惕,为何比黑蚱蝉的数量少那么多了,后来我想明白了,这可能与它们寄生的树木挑剔性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这也证明了寒蝉的听觉和视觉要远比黑蚱蝉强得多。在出土时间上,寒蝉也比较晚,通常黑蚱蝉都已经过了集中爆发期,它们才姗姗来迟,而且它们出现的时间与降雨有关,所以我认为寒蝉的出土可能对土壤湿度要求比黑蚱蝉更高。
真正的蟪蛄蟪蛄其实是一种蝉的学名,它是夏日蝉鸣中的另一个主力军,比寒蝉的叫声更容易听到,不过,它的声音比较小,类似于连续的蜂鸣音,它是蝉科蟪蛄属下的一种小型的蝉。
在我们老家,蟪蛄被叫做“哨钱”,可能是因为它的叫声就像是我们小时候吃零食吹的那个塑料的小哨子差不多的缘故,至于“钱”可能是因为它们的体色以自青色为主,有点像以前铜钱的颜色,故而得名的吧。(你们那叫它啥呢?)
蟪蛄是三种蝉中,体型最小的一种,它们的平均体长在2厘米左右,而且根据我小时候粘知了的经验来看,它们最喜欢的树木是杨树和榆树,因为它的体色与这两种树木的树皮都很接近,再加上它们体型很小,所以有时候它明明就在我们头上不远处,我们就是发现不了它。
虽然蟪蛄很小,但是它是三种常见的蝉中最早出土的一种,它们最早在北方的5月初就已经出土羽化并开始鸣叫了,所以每年当听到蟪蛄的叫声,离黑蚱蝉的叫声就不远了,最多过个半个月左右,就能听到了。
蟪蛄在我国大江南北都有分布,根据体色不同可以分为黄色蟪蛄、绿色蟪蛄以及杂色蟪蛄三种,其中黄色蟪蛄体色主要以黄色为主,腹部两边有明显的白色横纹,而绿色蟪蛄体色以黄绿色为主,翅膀两侧有淡绿色的脉络。
绿色蟪蛄
杂色蟪蛄的体色其实是综合了上面两种蟪蛄,它是三种蟪蛄中出现最晚的一种,通常只有在秋末才出现,成虫的寿命只有十几天,在此期间,它们要完成繁殖,不过,由于气温较低,它们的卵通常会在次年孵化。
总结蟪蛄不知春秋中的蟪蛄虽然有两种,但是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寒蝉,因为寒蝉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入秋后,也能听到它们的声音,所以它是知道秋天的。而在真正的蟪蛄中,也不可能是杂色蟪蛄,原因同上。
最有可能的就是绿色和黄色蟪蛄,它们出现的时间是初夏,然后不等夏天过完就消失了,所以,它们是不知道春天和秋天的。你们那叫蟪蛄叫啥呢?欢迎一起分享~
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里的蟪蛄是谁,你们那里方言叫什么?
夏虫子多是没雨和药没及时喷,家乡蝗虫多,冬天不寒冷。有些害虫春秋天来了,地温地物给了生存的空间。象蛹虫生成,破茧成型,在北方容易繁殖生长,现在的天气炎热,冬天不能对防治虫害,按时看势必须喷药水,庄稼才能有丰收!
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里的蟪蛄是谁,你们那里方言叫什么?
“夏虫不可语冰”出自《庄子集释》卷六《外篇.秋水》,原话是: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意思是:不可以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青蛙的眼界太小;不可以与夏天的虫子,如蚊子、苍蝇等谈论冰,因为夏虫受到时令的局限。
“蟪蛄不知春秋”出自于庄子的《逍遥游》。原话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
这两句出处不同的句子放在一起,大致都是比喻人的见识有其局限性。
那么有人要问:句子中的蟪蛄是什么虫子呢?其实就是一种蝉,是一种个头比较小,有好几种颜色的蝉,一般停留在小灌木或草尖上。
蟪蛄在我家乡,土话叫着“嗞嗞”,小朋友们都比较喜抓“嗞嗞”,把它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中观赏。
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里的蟪蛄是谁,你们那里方言叫什么?
蟪蛄,蝉类。吻长,体短。色黄绿,有黑白条纹,翅膀有黑斑。雄体腹部有鸣器,声音响亮。体长约2.5cm。是一种比较小型的蝉,紫青色,有黑纹,后翅除边缘为黑色。山东地区俗称小熟了,体长35-38mm,吻长,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膀有黑斑,雄的腹部有发音器,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幼虫与成虫的结构特点:蟪蛄的幼虫触角很长,因为幼虫生长在暗无天日的泥土里边,靠吸吮树根汁液为食,为了防止老碰到墙壁,所以幼虫的触角变得很长很粗,可以感觉黑暗的环境,成虫则靠复眼做感觉器官,所以触角较幼虫短且比较细。另一个就是成中的第一对足不如幼虫发达,当幼虫蜕变成成虫时,第一对足退化了,因为它不需要像幼虫那样子开掘和挖掘泥土了。
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里的蟪蛄是谁,你们那里方言叫什么?
蟪蛄就是知了。我们这有的地方叫“吉利”,“吱拉子”。但我一直以为蟪蛄是那种地里的虫子,我们这叫蝲蝲蛄(如图),可能蟪蛄和蝲蝲蛄的名字有些相似导致我有些混淆了。
知了(蟪蛄)
知了是害虫,它的幼虫躲在土下面,靠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维持生命,而成虫靠吸食树汁和树浆为食,这样会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将要羽化时,于黄昏及夜间钻出土表,爬到树上,然后抓紧树皮,蜕皮羽化。它们多分布在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
蝼蛄(蝲蝲蛄)
蝲蝲蛄也是害虫,真名叫蝼蛄,是一种生活在土里的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非常大,吃田间的种子、嫩茎、根部等。
夏虫不可语冰,蟪蛄不知春秋。里的蟪蛄是谁,你们那里方言叫什么?
蝉。但蟪蛄是对季节最敏感的昆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