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会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譬如犬科动物或鸟类……

人类几乎不会有自己0-3岁时的记忆,而且即使3-6岁时的记忆也是片段式的,不过,在3岁以后,孩子对于父母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这种记忆甚至在孩子离开父母多年后依然会存在,而且孩子对父母的记忆会随着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增长而增加。

那么,自然界中动物的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还会不会认出自己的父母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动物与动物之间习性差异非常的大。我们举例来说明一下。

许多动物都不知道父母是谁

在自然界的动物中,根据繁殖后代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卵生、胎生以及卵胎生三大类,其中大多数的卵生动物是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的,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第一是蛙类和大多数的鱼类,无论是青蛙还是蟾蜍,它们都是卵生的,虽然在繁殖期,蛙类有抱对的行为,但这个抱对只是雄性刺激雌性排卵的一种方式而已,因为蛙类是体外受精的,当雌蛙产下卵后,雄蚊迅速的产下精细胞,完成受精。

之后,雌蛙和雄蛙就各奔东西了,而受精卵就在水草上自行发育成蝌蚪,进而逐渐地变为成体,所以从蝌蚪到青蛙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更不用提认识父母了,大多数的鱼类也是如此。

第二:大多数的昆虫。昆虫也是卵生动物,与蛙类和鱼类不同的是昆虫是有繁殖行为的,先在体内完成受精,然后由雌性产下受精卵。但是,昆虫产卵通常是在树枝、树叶等部位,产下之后,它们就会离开,让卵自生自灭,像螳螂这种可以产下带有坚硬卵鞘的昆虫已经算是比较高级的了,所以昆虫出生后,也不知道父母在哪,是谁?

第三:多数的爬行动物。大多数的爬行动物也是卵生动物,而且它们大多数也是产下卵后就置之不理的,比如鳄鱼和龟鳖类,它们在产卵时会爬到岸边的沙滩上,挖一个坑将卵产在其中,然后简单的用沙土掩埋就很少会管了,不过,鳄鱼在产卵后会有守护卵的行为,但是在卵即将孵化前,它们就不再守候了,所以,多数的爬行动物出生后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第四:鸟类。鸟类也是卵生动物,但是不同于上面这些卵生动物的是鸟类会孵化后代,并且会喂养雏鸟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尽管这样,它们也不会认识自己的父母,我们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布谷鸟,之所以选择布谷鸟是因为它是巢寄生性鸟类,这类鸟会将卵产在其他鸟的鸟窝中,让其他的鸟帮自己孵化和喂养后代,所以,布谷鸟孵化后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对象是寄生的对象,而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等到可以飞行后,布谷鸟会头也不回地离开,因为它与寄生鸟类的习性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此再无交集,显然这类鸟是不会知道自己父母是谁的。

二是麻雀,麻雀是自己父母孵化的,但是等到它们在羽翼丰满后就会离开,虽然麻雀是群居性的鸟类,但它们也会远离父母的活动范围,加入其他的麻雀群,所以,与父母也没有了什么交集,更不会记得自己的父母是谁。

其实除了卵生动物,卵胎生的动物对父母也没有什么影响,比如蚺、鲨鱼等,它们属于典型的卵胎生动物,在出生后,小蚺和小鲨鱼就已经具备了自主行动的能力,所以它们一出生就各奔东西了,甚至连看自己的母亲一眼都不会。

因此,大多数的卵生和卵胎生动物是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的,更不用说多年后还记得父母了。

胎生动物离开父母多年后会不会认出父母?

胎生动物与卵生、卵胎生动物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们在母体的子宫中发育,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连,而且胎生动物通常都是哺乳动物,这也就意味着胎生动物的幼崽会与母亲度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哺乳期

那么,与母亲一起度过漫长的时间的幼崽在与母亲分离多年后会不会还能认出自己的母亲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科学实验来说明一下。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一个特点:不管是群居还是独居动物,都会与母亲度过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有的甚至会待2-3年,比如狮子就是如此,刚出生的小狮子,无论雌雄都会在狮群中待2-3年, 之后,小雄狮才会被赶出狮群。

狮子的平均寿命在8-15年之间,按照比例算,狮子的3岁就相当于人类的16-30岁(按照平均80岁算),这足够狮子形成永久的记忆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科学实验,国外的研究团队曾经对狗进行了两组实验:第一组是将多只幼犬与母犬短暂的分离,然后将母犬分别放在一个透气的箱子里,结果发现大多数的幼犬都会在自己母亲的箱子前嗅来嗅去。

第二组是将从小与母犬分离且已经长大的犬带到母犬所在的箱子中,结果有超过80%的成年犬选择了自己母亲所在的箱子。

这个实验表明,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靠嗅觉来记忆的,而且长时间的相处会让动物产生长期的嗅觉记忆,所以,大多数哺乳动物在与母亲分离多年后是能够认出自己的母亲的。

写在最后

在自然界中,至少有90%以上的动物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为夫妻双方共同抚养后代的动物占少数,而大多数的动物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比如大多数的卵生和卵胎生动物,不过,上升到胎生动物,也就是哺乳动物时,发生了改变,由于哺乳动物会与后代度过漫长的哺乳期和幼年期,所以在这个时间里,足够它们形成对母亲的记忆了,所以,它们是会记得自己的母亲的,至于父亲就不一定的,毕竟有的动物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比如独居动物)。

动物界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会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在动物界,大部分动物寿命都不长,而且大多时候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母,它们“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刚出生的宝宝可能就需要独自面对世界,所以这些动物没有“父母”的概念,其中就包括昆虫,爬行动物,和鱼类。

当然,有一些鱼类和爬行动物例外,比如爬行动物中的某些鳄鱼,它们虽然不会哺育后代,但是会守护它们的卵,甚至在卵孵化后还会守护小鳄鱼捕食,某些种类鳄鱼这种守护会持续两年,算是爬行动物界优秀父母楷模。

“父母”对于新生儿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鸟类和哺乳动物,然而在动物界能真正记得自己父母的动物屈指可数。

先说说鸟类。

在哺育后代这方面,鸟类可能比哺乳动物做得更好,有些鸟类十分忠诚,它是终身一夫一妻制,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企鹅。这些鸟类大多时候都是共同哺育后代,一只出去寻找食物,另一只守护幼崽。

有些鸟类的社会关系很复杂,它们是群居动物,代表可以是乌鸦或者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织巢鸟。在这些鸟类中,它们会哺育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乌鸦的反哺可能就是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乌鸦不会反哺,可能只是它们中一些幼鸟在哺育同一巢穴中的其它幼崽而已。

然而,鸟类中最多的可能还是那种临时组成家庭的,这种“临时家庭”中,雌性负责孵化,但是有意思的是,雄性往往也会参与哺育后代。在哺育后代上,鸟类可能有着世界上最负责的父亲,它们雄性参与哺育后代的情况远远高于其他物种。

但是,不管这些鸟类如何生活或者繁殖后代,基本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旦幼鸟趋于成熟,鸟类父母就会越来越少的给予食物,并鼓励幼崽去探索世界。

在很多鸟类中,都有被拍摄到,鸟父母把小鸟推出巢穴的情况。

其实原因很简单,长大后的幼鸟会变成食物和领地的竞争者,而它们和父母有着相同的DNA,换句话说,幼鸟对鸟类父母而言毫无价值,但还要抢你的食物。

而对于幼鸟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它想传递自己的基因,就必须要离开它们的父母。

这就和我们的主题相对应了——它们会和父母离开多年。

但是不幸的是,几乎所有鸟类都没有标记父母的能力,有一部分可能可以通过声音来辨别父母,但是这种是不可靠的,而且关于鸟类的记忆其实说不好,我不相信他们有多年的记忆,有研究表明乌鸦具有一定的记忆和识别能力,但是大部分鸟类还是不具备的。

那么在鸟类这里,答案就很明显了,它们可能不仅不会认出自己的父母,而且还会成为彼此的竞争对手。

哺乳动物的能力

在识别能力这点上,哺乳动物比鸟类要强很多,所有哺乳动物都有一个敏锐的嗅觉,在动物世界,哺乳动物往往通过气味来标记自己的亲本。海豹可以在成千上万只海豹幼崽中轻松辨别出自己的幼崽,正是通过气味。

但是,在驱赶幼崽上(无论是行为还是动机),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基本一样,雪豹、美洲虎、熊都被拍到驱赶幼崽的情况,有时候成年雄性甚至杀死自己的幼崽。

这些行为都是生存所迫,没有对错,对它们来说是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些被早早赶出去的幼崽,我不认为它们有能力认出自己的亲本。

不过有一些动物就很不一样了,比如大象,它们会有大把的时间和自己的亲本相处。

大象是典型的母系社会,幼崽会受到象群的保护,有意思的是,对幼崽最好的往往是妈妈的妈妈(我不知道该叫姥姥好,还是奶奶好)。

最重要的是,大象的识别能力非常强,所以我相信它们不仅能记住妈妈,还能记住妈妈的妈妈。

最后

动物生存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让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续。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可能很多动物会认出自己的亲本,毕竟近亲繁殖在遗传方面是不利的,如果不能认出来的话,很可能会得到不好的后代。

但是,仅仅只是认出来而已——一种天生的排斥,当涉及到领地、食物,以及交配权时,它们会毫不犹豫和自己的亲本大打出手!

动物界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会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理论上来说,大多数的动物都没有亲情,因为亲情这个东西,不符合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所以在动物们长大之后,它们一般都会离开父母,然后独立生存,即使在以后的某个阶段,它们再遇到自己的父母,也基本上互相不认识。

我们说动物们的一生,其实非常的简单,它们一共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和交配,但这三件事的本质还是生存,所以对动物们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但如果要在野外环境生存下去,就势必要和其他的物种进行竞争,包括自己的同类之内。

动物们获取食物的方式都很原始,原始就意味着效率低,风险大,往往需要多次才能成功,如果有同类的存在,就会让竞争加剧,那么如何让竞争变小呢,有两种解决方法,一个是赶走竞争者,一种是杀死竞争者。

如果动物们也有人类这样的亲情,这两种方法都不成立,因为亲情会限制动物们的行为,导致种群的数量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就是食物匮乏,种群慢慢的消亡,所以个体的自私是必要的,只有干掉更多的同类,它们自己才能活下去,毕竟食物是有限的。

那么以人类的角度来看,你能杀死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不忍心,所以这就是亲情,亲情不允许人类这么做,但如果人真的到了绝境,那就不好说了,古代人到了饥荒的年代,屡屡有吃人肉的行为。

既然人类都能这么做,动物们更不用说了,只有自己吃饱了,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为了保证自己活着,自私和无情是必要的,这就是赤裸裸的生存法则,在残酷的生存法则面前,亲情的价值太低了,所以大多数的动物们都没有亲情…….

动物界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会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不会。农村有句俗语,叫“养大狗仔屌狗嫲”。养过六畜的人都知道,当六畜母子走散的时候,仔仔和母亲都会一直的在叫唤,尽管是在众多的同类中,它都会准确无误的认出自己孩子,随着年龄年增长,母子间的这种相认方式也会随之消失(在自然界很多动物在母亲认为子女能独立生活的时候便会将子女追走,尽管子女不愿离开,母亲还是会痛下决心或用暴力将子女赶走,)。在离开几年后再相聚,它们己经没有了父母子女的概念,感觉到只是同类而已。

动物界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会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单说狗狗,因为狗狗离我们最近,我店铺旁边一个店铺,养了一只小母狗,是一个杂交狗,目前已经10岁了。基本上每年都要生一窝,狗狗是属于散养,不跑远就在附近玩,每次狗狗生小狗崽完,稍微长大一点,就送人,但是养狗的都会挑选看似好看的,这些年最后还是有一只看是长的难看没送出去,一只公狗。

当狗妈妈吃饭的时候,狗狗是不敢上来抢食物的,虽然狗狗都已经大了,虽然狗宝宝比壮实的多。遇到惊吓的时候,狗妈妈没有叫的时候,狗宝宝也从来不敢叫,总是躲在狗妈妈后面,当狗妈妈对危险叫的时候,狗宝宝就会第一个冲上去狂叫。(其实两只狗狗很少对着人叫,散养已经习惯那个小圈子了),

再说它们两个是否会发生关系,不可能发生关系,狗宝宝在妈妈面前永远就像包包,不敢出任何的头,如何发生关系?

狗妈妈这些年生的狗宝宝也有六七十只了,偶尔会有以前它的狗宝宝过来,都是好多年前抱走的,过来就会认识,绝对没有不认识的情况,自己的狗宝宝,我认为狗并非是看脸的,而是气味,所以,他们之间也不会发生交配的情况,只有人类才有可能出现近亲结婚情况,而动物会严格遵循自然法则,不会发生所谓伦理现象。

其他动物不了解,就不再说了。

动物界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后,会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这个问题貌似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们依然可以讨论一下,当然对于不同的物种来说答案自然也是不同的。

子女离开父母多年,再次见面还能认识自己的父母吗?

如果以人类为例子,在小婴儿三岁之前离开父母,那么多年以后再次见面可能就会非常的陌生了,因为那个时期没有长久的记忆形成。在三岁以后会有朦胧的记忆,但是也非常不深刻,如果分裤的时间太长,也很难辨认出。但如果是成年后大脑的记忆力、分辨力等都成熟,那么是可以回忆起来的。

人类的发展进化和大部分物种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在逐步的丧失野性。野生动物辨别彼此主要靠的是气味,而人类主要依据的是容貌,其次是动作习惯等等。那么如果长久来说,野生动物这方面的能力可能更强一些。

当然地球上存在数百万个物种,相互之间自然是有差异性的。大家小的时候应该都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对于卵生的动物,很多都无法再次认出自己的父母,有些动物甚至出生的时候就没有看见过自己的父母。例如一些爬行动物,如蛇类、龟类等。

一些海龟都喜欢在沙滩上排卵,雌性海龟把单埋起来后就完成了繁殖的任务,此后就回归大海了。海龟每次产卵近百颗,通过45-60天的自然孵化,小海龟就出生了。

下海龟出生后需要靠着自己的能力爬进海洋,当然这个过程会面临很多次危机,有很多海鸟每年都等待着小海龟孵化的日子,这样就能大餐一顿。但人类不会参与进去,这是它们的生存方式。同时小海龟也需要记住他们出生的地方,在大约14-20年后成熟,这些小海龟会回归进行产卵。

这也是卵生物种的一个特点,产的卵会非常多,但是成活率非常的低。这也是地球生物最先形成的繁殖方式,随着发展逐渐的进化出卵胎生和胎生能力,当然胎生动物虽然发展的后代较少,但是在它们出生后可以一直跟随妈妈学习生存技能,这样成活率也很高,从这点来看胎生繁殖策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那么回归问题本身,只有那些从小跟随父母一切长大的物种尤其是胎生动物,短时间内还是可以记住自己父母的。

在这里再说一个例子,狮子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是猫科动物中唯一群居的成员,狮群也分为大和小。一般狮群都是一只雄性作为狮王,而5-6只雌性为主要成员。一般小雌狮长大后都会留在狮群中,小雄狮成年后会脱离狮群。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狮群成员的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多,当难以维持的时候有些雌性成员就会被驱逐出狮群,一般这个时候这些被驱逐的狮群都会在原来狮群领地附近,重新形成一个小的狮群。那么就不可避免还会有冲突和交集,这个时候独立的小雌狮是会认出曾经母亲的。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在农村很多家里都养马,为了获得更好的后代,因此需要寻找优良的种马进行交配。因为优良的种马很稀少,那么就不可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自己的后代进行交配发生回交。一只种马被迫和自己的后代交配后,就变的郁郁寡欢,不愿意跑动不愿意吃食物,最终死亡。

当然这被当作一个故事给大家传播,但也有一定可能性,马也是非常聪明的物种,进化过程中会尽可能地避免近亲繁殖以及回交的发生,这意味着有些物种是可以辨识出自己都父母。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