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燕子每年繁殖而不见数量增加?
燕子不但每年繁殖,大多数的燕子一年还会繁殖两次,而且第二次繁殖要比第一次多1-2只后代,并且燕子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吉祥”的鸟,很少有人会去主动伤害它们。但是,尽管这样,燕子的数量非但没有明显的增加,反而有所减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燕子的数量为何不见增加?01 关于燕子
老话说“燕知寒门、狗知新婿”,意思就是燕子不会在穷人家筑巢,而狗虽然没见过但不会对着新女婿狂咬,这句老话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狗能够通过主人对陌生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是否要狂吠,而燕子虽然不知道谁家有钱没钱,但是它们的筑巢需要一个有利于飞进飞出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而以前穷人家的大门通常很简单,根本就没有它们筑巢的点,所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句俗语。
不过,从“燕知寒门”这句话我们也能看出古人对燕子的喜爱,时至今日,燕子作为一种益鸟,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因为这种喜爱,人们不但不会伤害燕子,还喜欢让燕子在自家筑巢。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下74种鸟类的统称,它们广泛地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大陆上。当然,大多数的燕子都喜欢栖息在野外,只有家燕、金腰燕等少数的燕子喜欢在人类的居住地内筑巢。
金腰燕
燕子是一种偏一夫一妻制的鸟类,除非一方死亡,否则无论是迁徙还是繁殖,它们都有固定的伴侣。在我国燕子基本上都是候鸟,在每年的春季,它们从南方飞往北方繁殖,到了秋季,它们会从北方再次返回南方(这个南方泛指南半球,因为有些燕子要飞往东南亚,甚至像雨燕会飞往南非)。
一般情况下,燕子一年是要繁殖两次的,第一窝往往在五一前后,第二窝要在六月中旬,因为第一窝从孵化到育雏需要约35天的时间(15天孵化,20天的育雏期),在此期间,一个繁殖期,一对燕子夫妇能够创造8-12只燕子,这在自然界的鸟类中是比较高产的存在了。
02 燕子如此能“生”为何数量不见增加?
燕子在鸟类中繁殖力算比较强的,虽然要弱于麻雀,但是比起喜鹊、乌鸫这些常见的鸟类都要强了很多,但是燕子的数量即使在以前,也没有明显的增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迁徙。燕子作为一类候鸟,它们每年都需要进行两次迁徙(来和回),而燕子的迁徙短则上千公里,长则上万公里,无论多远,燕子们都是靠自己的一双翅膀完成的。
但是迁徙是鸟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艰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阶段,在如此长的迁徙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燕子因为种种因素死亡,比如生病和年老的个体跟不上迁徙群,就会被淘汰掉等等。因此,迁徙时较大的损耗是燕子数量不会明显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二:天敌。在自然界中,动物的数量不会无缘无故的增加,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减少,这是因为动物都在各自的生态链中互相制约着(入侵物种除外),燕子也不例外,它本身也受天敌的约束。
燕子的天敌主要是天空的猛禽和灵活的小型食肉动物,在燕子觅食时,会被老鹰、喜鹊抓住吃掉,同样的像野猫等小型食肉动物也会捕杀燕子,因此,天敌的约束,也是燕子的数量不会明显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三:竞争。不同的鸟类之间是存在着竞争性的,尤其是栖息环境高度一致的鸟类,它们的竞争往往更加的残酷。虽然燕子选择了人类的住所这种相对安全的筑巢点,但是它们依然受到了竞争的威胁,在燕子的竞争对象中,麻雀是最常见,也是对燕子危害最大的。
具体体现在麻雀会“鸠占鹊巢”上,我的老家有三窝燕子,通过多年的观察,我发现麻雀会成群地占据燕子的巢,虽然燕子体型大,但是它们最多成对,是无法与成群的麻雀抗衡的,这样燕子再去寻找新的筑巢点筑巢,往往就会错过繁殖期。
因此,迁徙时的损耗、天敌的约束以及其他鸟类的竞争压力使得繁殖能力强的燕子只能勉强地维持种群数量,并不会出现数量明显增加的现象。
如今的燕子为何不增反降?不知道小伙伴们发现没有,如今的燕子数量比起我们小时候来说要少多了,记得小时候,在夏季降雨之前,成群的燕子在街道上低飞捕捉虫子,平时,我们也能看到成群的燕子在电线上排的整整齐齐的,但是如今,这种场景很少能够看到了,即使有也是零星的几只燕子在忙碌。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认为与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第一:食物减少。燕子是一种高度的食虫鸟类,它们的食物几乎全都是昆虫,在以前,昆虫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多的,但是随着农药的使用,田野里的昆虫逐渐的减少,而燕子在北方主要是繁殖,繁殖期需要大量的能量,并且还需要足够的食物来喂养雏鸟。
当昆虫大幅度减少后,已经不足以支撑如此多的燕子生存和繁殖了,它们的数量自然就减少了。举个例子哈,以前我家的燕子一窝产4-6枚卵,这些卵几乎全部能孵化并且长大,但如今,它们的产卵量没变,但雏燕能够正常长大的数量降低到了2-3只。
第二:筑巢点减少。在以前,农村的正房的房门上方会留两个小窗户,这两个小窗户在燕子归来后就会一直开着,直到燕子秋天迁走。但如今农村的正房严严实实,即便门上方留窗户,通常也是闭合的,要么就是用纱窗挡了起来,这使得燕子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筑巢点-正房的屋顶中央。
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也不好过,因为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繁殖期会将粪便直接排在地上,因此,许多人为了卫生,将燕子的窝给捣毁掉,这也大大减少了燕子的筑巢点。筑巢点少了,繁殖力就下降了,种群数量自然也下降了。
第三:迁徙路上损耗率增加了。燕子迁徙并不是一直飞到目的地,它们在路上会选择合适的地方休息、进食以补充体力,而在如今农药广泛使用,昆虫量大大下降的前提下,它们的补给已经越来越少了,补给跟不上,还要进行远距离迁徙,势必就会增加迁徙路上的死亡率。
最后燕子繁殖能力很强,人们又很少捕杀它们,按理说它们的数量应该比较多才对,但是在以前,它们的数量受生态链的约束不会明显增加,而在如今大环境下滑的前提之下,它们的数量甚至不增反降。
因此,如果不改善如今的环境的话,燕子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就像曾经漫天飞舞的蜻蜓、田野里随处可见的蚂蚱一样。
为什么燕子每年繁殖而不见数量增加?
燕子每年繁殖,但是数量却没有增加,反而还在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冬天去了一趟非洲,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因素,看完以后请心疼燕子三秒钟。
燕子是一种益鸟,它们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一只燕子一个月就能吃掉将近10万只害虫,很多农村居住的人都喜欢燕子在自己家里筑巢。
而且,燕子在家筑巢也有另外一层含义,首先来说,燕子不进寒门,虽然有点迷信之嫌,但是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如果住的地方有一个是新房子,另外一个是破旧的房子,燕子肯定会选新房子建巢。
当然,燕子并不知道谁家富谁家穷,但是它们能感应到自己的家建在哪里更安全!
所以,燕子把巢建在的地方,说明这家人的房子比较牢固,经得起风吹雨打,也预示着这个人家的家门牢固。
另外,燕子每年都会产下小燕子,预示着新生命的到来,这对于房子的主人,同样是家添新丁的寓意,放在古代,这是天大的好事。
可是,近几年很多人都发现一个问题,燕子的巢还在,可是春天的时候燕子却没有回来,而且这样的情况非常多。
以往的时候,燕子都会在自家产下小燕子,一窝也有好几只,怎么感觉燕子的数量非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不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燕子南飞的过程中死了很多我是北方人,小时候上学知道燕子冬天要去南方过冬,当时天真的以为南方就是中国的南方,长大后才知道,燕子冬天“南飞”并不是飞到中国的南方,而是真的会飞到“南非”。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实验证过的。
2014年,一个科研团队在一只雨燕的身上安装了定位装置,希望可以通过实时定位的方式来确定燕子的“南方”到底在哪?
这只雨燕7月份就离开了北京,但它并不是王中国南方飞,也没有飞向我国东南方的沿海城市,而是朝河北方向飞去,然后穿越新疆,飞过伊朗。
最后的定位显示,这只燕子停在了非洲南部的一处位置,而这个地方离我们2.5万公里远。
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和我当时一样惊讶,不过这确实是真的。
燕子为什么要去这么远的地方过冬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食物。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都降至零度以下,只有南方少数几个城市的温度在零度以上,温度低就代表着蚊蝇等昆虫的消失,从而让燕子失去了食物的来源。
虽然有几个城市温度适合燕子生存,但是全国上下的燕子何其多,那里的蚊蝇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燕子,所以,哪里的蚊蝇多,燕子就会飞向哪里,而非洲最适合不过。
既然选择了非洲,全程2万多公里,一路上的危险可想而知,其中很多“年事已高”的燕子因为体能不足而葬身在很多海和湖泊里。
另外还有很多未成年的燕子,因为适应不了这样的飞行,饿死在途中。
最重要的是,燕子的迁徙路途有数万里之遥远,并且一路不会长时间停留休息,日夜赶路,依靠少量的捕猎和体内存储的能量飞翔,这就使得很多猎手有机可乘,游隼、老鹰、猫头鹰,甚至喜鹊、鲶鱼都会成为燕子的天敌。
在整个迁徙过程中,有数不尽的燕子被当成猎物,成为了腹中食物,这也是燕子数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燕子被非洲人当成了食物在中国,有些人就算不喜欢燕子在家筑巢,顶多是破坏燕子的巢,将燕子赶走,绝对不会随意地杀害燕子,可是非洲人并不这么想。
在尼日利亚,当地人有捕食燕子的传统,他们用类似扫把一样的工具做成大网,一下子就能捕捉很多只燕子。
非洲人对食物的做法非常简单,除了烧烤就是水煮,因而有很多让我们很难理解的饮食习惯,燕子就很不幸地上了它们的名单。
非洲人简单的食物习惯,很少有保护动物的意识,这些可怜的燕子成为了它们的食物。
据当地人介绍,在燕子栖身之地附近的村民,每户人家一年要吃掉几百只燕子,可想而知燕子在非洲的处境是多么可怕。
环境污染导致燕子死亡虽然燕子每年春天还是会选择飞到中国,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燕子的食物变得越来越少,也是导致燕子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要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这是一句富有诗画的诗句,燕子喜欢这里是因为这里的春天很美丽,可是,后半句的意思就变了味道。
“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建起了新工厂,穿上了新衣裳,欢迎你,明年还来这里。”
我想说的是,建起了新工厂,就代表着对环境有污染,就算穿上了新衣裳,这样的环境对燕子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环境的污染让燕子无处安身,工厂排放的废物污染了河流和土壤,燕子筑巢时用嘴衔的泥土都有大量的毒物和细菌,有些燕子还没等筑完巢就死了。
另外,噪声对燕子的影响也很大,人类尚且会有噪音导致的统听力衰退,更不要说燕子了,这样的环境下,燕子怎么可能会安心的生活的繁衍呢?
食物短缺,燕子被毒死无论什么动物,都不能离开食物,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大量繁衍,燕子也不例外。
可是,很多地方的蚊蝇数量无法满足燕子的需求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农药造成的。
首先说农田里,人们为了粮食高产,使用含有毒素的农药,将昆虫的幼卵杀死,这样就没有成虫在天空中飞翔,燕子的食物就大大减少。
其次,很多农田里,农民伯伯在田里喷洒农药的时候,很多昆虫身上沾上了农药,为了保命努力地往外飞,而此时,很多燕子在农田上飞来飞去的捕食这些昆虫,当食用过量含有农药的昆虫后,燕子就会毒发身亡。
除此之外,家庭中也会喷洒杀虫剂去毒杀蚊蝇,这些带有药水的昆虫就像毒药一般,就算没有毒死燕子,也会让燕子身体机能受到破坏,影响它们的正常繁衍。
燕子安家的地方少了如今的人们,都往城市里挤,而农村已经快到了没人的地步了。
很多农村有一大半的人长年不在家,房子虽然焕然一新,不会因为没有打理而倒塌,但是燕子却喜欢家中有人的地方生活。
因此,在农村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有的房子明明很新,却没有一个燕巢,而有的人家却有十几个燕巢,每天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反过来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爱整洁,楼房又高又大,可是燕子却无处安家,以至于很多燕子在晚上的时候,停留在电线上。
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的同时,给其他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对于燕子来说,既然不适应,就离开这里,这也是燕子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小燕子被吃,大燕子被迫离开对于燕子来说,它们每年冬天会离开自己的巢穴,飞往温暖的地方过冬。
而在它们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有很多比较懒的鸟类会霸占燕子的巢穴,比如喜鹊。
很小的时候,喜鹊被人们称为吉祥鸟,喜鹊到来,喜事将近。
可是对于燕子来说,喜鹊却是它们的噩梦。
喜鹊虽然也是捕食昆虫,可是它们也会捕食燕子的蛋,对于孵化出来的燕子,就算喜鹊不吃燕子的幼崽,它也会用嘴叼住燕子的幼崽,然后丢出去,从而导致很多小燕子被摔死。
而成年的燕子也不是喜鹊的对手,就算打斗也坚持不了太久,每当如此,大燕子就会在燕巢旁徘徊许久,然后默默飞走。
结语:其实,燕子和喜鹊相比,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更多,遇到喜鹊霸占燕子巢穴的时候,人为干涉一下,对燕子来说相当于给它们一个完整的家。
而燕子的数量大量减少,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等到燕子临近灭绝的时候,后悔就晚了。
另外,除了非洲人捕食燕子以外,我国不少地方也存在非法放置捕鸟网,很多鸟类因此被端上餐桌,对于此类违法行为,也要加大处罚的力度,才能有效的保护这些对人类有益的鸟类。
最后想说的是,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时代进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奋斗的结果。
可是,作为我们人类来说,在提高自己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同时,也要给地球上其他动物一点栖身之地,毕竟,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家园,还有千万种生物和我们一样,享有地球的使用权。
保护燕子,就是减少蚊蝇虽好的办法,也是杜绝蚊蝇传播病毒最好的良药,所以,人类要认清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为什么燕子每年繁殖而不见数量增加?
如今又到了燕子北归的时节,但是可能有心的朋友都发现现在其实很少能看到燕子了,我们都也知道燕子是一种益鸟,每只燕子的一生都可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燕子和人类的关系很密切,它的天性虽然不喜欢和人亲近,但是却居住在人类的房檐底下,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关于燕子的诗句,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正是燕归来的时节,为什么却少见了燕子归来呢?以前农村的电线上,每到农历3月份,远的就像赶集似的,密密麻麻的在电线上叽叽喳喳的叫,就好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农村房屋的房檐底下,也有燕子穿进穿出,呢喃的叫声不绝于耳。为什么如今这些景象都很少看到了呢?
燕子的减少是有原因的,有人说这和农民使用农药有关系,其实这种关系不是很大,因为燕子主要吃飞行中的昆虫,这些昆虫肯定都没有农药,所以燕子药死的并不多。最主要的原因不得不说和燕子的筑巢方式有关,就是燕子并非像其他鸟类一样喜欢把窝筑到树上,因为燕子是用泥垒窝的,如果在树上做窝的话,那么经历风吹雨打,泥巴就会化成泥水掉下来,它们的窝就不存在了!
所以,燕子只能把窝筑在人的房屋里面或者房檐底下。这种条件也大大限制了燕子的筑巢地点的选择权,以前燕子筑巢可以进入人的房间里面,在房屋的檩条上筑巢,因为有木檩的支撑,燕子的窝巢很容易筑成,在房檐底下也一样,因为以前的房屋的房檐都是通气的,上面有一定的空隙。墙壁上的砖可以作为支撑,所以那时候燕子筑巢不用费劲,但是现在农村的房屋都变了,房间的密封得比较严实,燕子根本进入不到房间里面,而很多房屋都已经没有房檐,有房檐的地方也不具备筑巢的条件,因为大都是水泥或者瓷砖砌成的,光滑的很,燕子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当然也就没法在上面筑巢了。
如今我们能看到有燕子窝巢的地方一般都是农村房屋的过道或者走廊底下,不太光滑的地方偶尔能筑成一个燕子窝,有的燕子窝甚至住到了走廊或过道底下的电线上,而且可能有的朋友发现燕子筑的泥窝有的甚至会掉下来几次,燕子们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把巢筑好的。
除了燕子不易寻找筑巢的地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今人们的卫生意识都提高了,而燕子如果在谁家筑巢的话,筑巢的泥巴和燕子拉的屎等会把地上弄得很脏,需要天天打扫才行,因此人们都不想让燕子住在自己家里,所以有些人家看到燕子在自己家筑巢的话,往往会把燕子巢弄掉。
所以燕子数量的减少,实际上和我们农村的一些变化有关。燕子无处筑巢,也就无法繁育小燕子了,不能繁育小燕子,那么燕子的数量肯定就越来越少了,所以,要想让燕子的数量不至于大幅减少甚至灭绝,我需要我们进行一些人为的帮助,比如在某些地方营造一些供燕子筑巢的地方,农村的一些人家中也可以在一些不妨碍出入和整洁美观的地方弄一些让燕子可以筑巢之处,这样才能遏制燕子逐年减少的趋势。
为什么燕子每年繁殖而不见数量增加?
一位70岁的农村老人告诉我:燕子的繁殖能力极强,而且农村人也从来不吃燕子,因此在20年前,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燕子窝,然而如今的燕子却变得十分稀少,有些地方更是濒临绝迹。
那么,燕子的繁殖能力究竟如何呢?它们的数量为何越来越少呢?
燕子的繁殖能力有多强燕子古称玄鸟,是最亲近人类的鸟类,它们善于飞行,体长在13-18厘米左右,主要以蚊、蝇等害虫为食,平均一天可以吃掉500只害虫,是名副其实的益鸟。
作为候鸟,燕子在冬天来临之际,会成群结队地飞到南方过冬,直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从南方飞回来,在这里寻找配偶,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燕子的繁殖能力极强,每年可以产卵两次,第一次产卵4-6枚,第二次产卵2-5枚,而且幼鸟的成长速度也很快,半个月就能出壳,20天就可以飞行。
此外,燕子还是一种十分勤劳的鸟,它们捕食能力极强,在哺育期的时候,一对燕子夫妇每天能捕食上千只害虫,这些害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幼鸟了,因此燕子的幼鸟成活率极高。
最重要的是,燕子与人类的关系很亲近,在农村更是福气的象征,因此很少有人会去伤害它们。
那么,燕子的数量为什么还会越来越少呢
近年来,人们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许多动物的数量都在增加,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燕子,种群数量却急剧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农村的老房子逐渐消失,导致燕子陷入“筑巢难”的困境燕子喜欢在农村老房子的屋檐下筑巢,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农户都拆掉了老房子,建立更加高大的新房,使得能筑巢的老房子越来越少,导致燕子陷入“筑巢难”的困境。
而且新房的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光滑的水泥,泥巴很难粘上,这极大地增加了燕子筑巢的难度,而且有些新房还会贴上光滑的瓷砖,这让燕子即便筑好了巢,也会慢慢脱落。
不仅如此,新房油漆和装修材料的气味,也会对燕子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燕子筑巢的材料也越来越难找,使得燕子的筑巢成功率骤降,数量也大规模减少。
除此之外,现在的麻雀实在太多了,它们经常凭借身体优势,抢夺燕子为数不多的巢穴,使得燕子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2.燕子的食物大量减少,导致生存困难无论什么动物,想要生存必须要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只能灭亡,因为食物是繁殖的基础,也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而燕子作为益鸟,一般都以农田、树林的害虫为食,但随着农业化的发展,害虫的数量大大减少。
因为现在很多农村都种起了经济作物,而且纷纷采用了大棚栽培,并且大量地使用农药和除草剂,这样虽然能杀死害虫,但也对燕子的觅食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导致燕子捕食越来越困难。
而且,燕子一旦吃了有毒的昆虫,其毒素就会在体内累积,时间一长,就会对燕子的身体和繁殖造成极大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威胁生命。
所以这片区域内的燕子,只能迁徙出去,否则就会影响种族繁衍,严重的还会导致区域性的灭绝,因此燕子的数量才会逐渐变少。
3.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导致燕子失去了庇护燕子之所以在人类的屋檐下筑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得到人类的庇护,因为有人类的地方,其他动物都不敢贸然入侵,这样燕子才能安心繁衍后代,抚育幼鸟。
而且以苍蝇、蚊子为食的燕子,还能帮助人类消灭这些害虫,所以人类一般不会讨厌燕子,反而会认为燕子是一种福气的象征,对它们喜爱有加,在某种程度上还提高了对燕子的庇护。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人都前往了城市生活,平时很少回老家,导致农村的房屋大多数都空无一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点人气。
而这样的房子是无法对燕子提供庇护的,因此燕子也就不会过来筑巢了,毕竟空荡荡的房子和野外并没有太大区别,而无法筑巢的燕子,自然也无法繁衍后代,导致现在的燕子越来越少见。
4.燕子在迁徙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死亡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它们每年都要进行上千里的迁徙,而迁徙则是燕子死亡率最高的时期,因为在迁徙中,一些年老的、生病的燕子都会被天敌吃掉,导致燕子的数量无法增加。
比如美国的仓燕,它们每年都会飞往阿根廷越冬,这么长的距离,会导致一大批仓燕被天敌捕食,也会有很多仓燕因力竭而死于途中,让种群出现大规模折损。
我国的燕子也是如此,它们也有南飞越冬的习性,只不过这里的南飞,指的是飞往东南亚或者非洲等地区,只有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它们才会飞回来,繁衍后代。
在此期间,这些燕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而且有些非洲人还有吃燕子的习惯,比如尼日利亚,当地人特别喜欢食用燕子,虽然燕子没什么肉,但对他们来说依旧是一道美味。
5.水域污染,导致燕子生病或者死亡水是生命之源,水源一旦为污染,就会给动物带来严重伤害,甚至灭顶之灾,虽然燕子不是水生动物,但燕子经常前往水边衔泥筑巢,因此水域一旦被污染,燕子的身体一定会受到影响。
因为水域被污染后,周边的泥土也会带有毒性,而喜欢用嘴巴衔泥筑巢的燕子,自然会把毒素吞食到肚子里,而且燕子筑巢还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所以毒性会越聚越多,直至蔓延全身。
不仅如此,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也导致各种化学元素进入水田,这对经常在农田捕食的燕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有毒的水资源会威胁燕子生命,导致燕子数量锐减。
不过幸运的是,现在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对环境保护也很积极、主动,因此农药排放得到一定的治理,水源也被慢慢地净化,对动物的影响也逐渐变小。
6.很多年轻人对燕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很多都远离农村,更不用说种田了,因此不像老一辈那样,对燕子抱有特殊的情感,甚至有些怕脏的人无法忍受燕子的粪便,便主动破坏严重的巢穴,并对其进行驱赶。
而且,现代社会的人内心也越来越浮躁,听到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会感到特别吵,便开始驱赶燕子,甚至对燕子进行攻击,所以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燕子的数量都在急剧减少。
最重要的是,有些人缺乏对燕子的保护意识,认为它们不是濒危动物,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值得过分关注,导致燕子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可以说,虽然我们不吃燕子,但燕子却因我们而变少,所以应当提高对燕子的保护意识,给予它们一分温情,这样才能够避免它们成为濒危物种。
天敌的存在,也是燕子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燕子数量下降,并不全是人类的原因,因为燕子在野外有很多天敌,虽然燕子有人的庇护,但它们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一旦碰到天敌必死无疑。
1.流浪猫野化的流浪猫堪称是燕子最大的杀手,因为在多雨的季节,燕子往往选择低空飞行,这就给了它们可乘之机,毕竟流浪猫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捕食燕子等鸟类是补充能量的好办法。
比如,流浪猫泛滥成灾的澳大利亚,每年都会有100多万只鸟类被捕食,甚至还导致很多种鸟类濒临灭绝,对生态环境的的破坏极其严重,令当地人头疼不已。
2.小型隼类小型隼类在全世界都有分布,比如红腿小隼和白腿小隼,它们的体长只有10-20厘米,跟燕子差不多,但它们的战斗力可不是燕子能够媲美的。
小型隼类的颜色很浅,有利于猎捕中的隐蔽,而且它们的喙和爪非常锋利,可以轻易撕开燕子的皮肤,它们的视力也极其敏锐,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外发现猎物,并依靠飞快的速度,发动致命攻击。
3.麻雀麻雀虽然不会像流浪猫和小型隼类那样捕食燕子,但它们也严重影响了燕子的生存,因为麻雀的筑巢能力很差,所以便经常占领燕子的“家园”,很多时候,燕子刚刚搭好巢穴,就被麻雀占为己有了。
甚至有时候,麻雀还会偷偷把燕子的幼崽摔在地上,这对燕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以燕子的战斗力,在地面上根本不是麻雀的对手,只能忍气吞声。
总之: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最多可以孵化出10多只幼崽,但燕子的生存能力并不是很强,一旦离开了人类的庇护,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而且燕子的天敌也有很多,所以它们的种群数量一直无法增加。
那么,你对燕子有什么看法呢?
为什么燕子每年繁殖而不见数量增加?
虽然家燕每年都会繁殖,但是每年过冬天后回来的燕子数量并没有显示出数量增加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栖息地丧失
尽管燕子生活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繁育后代,但家燕都有一些共同的栖息地偏好——需要生活在淡水来源附近,无论是河流、小溪还是池塘,首选栖息地是开阔的低植被地区如牧场、草地和农田, 人造建筑如房屋或谷仓、桥梁和涵洞附近,需要避开茂密的森林和沙漠和密集的建筑区。
同时需要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家燕的习性与其他食虫动物相似,以小飞虫和昆虫为食,苍蝇和蚜虫是主要的食物来源,飞蚁是主要越冬食物。在繁殖季节,家燕会成对觅食,并在低空飞行,在非繁殖季节,以小而松散的群体觅食。
家燕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
家燕雌性每次产卵2到7个,通常是4到5个,每年繁殖两窝,但是第一窝孵化的家燕相比,第二窝家燕幼年时就要迁移到南方过冬,经不起长途跋涉,迁徙效率更低,第二年能够回来的概率也更低。
此外,家燕雏鸟成活率为70%,第一年的平均死亡率高达70-80%,成人死亡率为40-70%,大多数家燕都活不到4年。家燕幼鸟容易被猫或黄鼠狼捕食,成年后也可能被斑鸠、猎鹰和猫头鹰捕食。
为什么燕子每年繁殖而不见数量增加?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燕子在农村人的意识里有有非常深厚的感情,燕子到农村家里做窝,照着农村人的想法,就预示着这家人心地善良,会走好运家庭幸福美满,燕子以苍蝇和蚊子等为食物,是有益的鸟,受农村人的欢迎。小燕子虽然每年的繁殖,但是近几年,在农村家庭燕子回来做窝的不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什么燕子每年繁殖而不见数量增加?1、农村生活好转房屋的改变。
以前的农村家庭,多数都是瓦房子,在堂屋门的两边,都会伸出两根梁,给燕子有做窝的地方,有利于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现在,随着农村生活的好转,大部分的农户已经盖起了砖房,几乎所有的窗户,都装上了防盗网和钢化玻璃,大门都换成了大铁门或者是实木门,贴上了瓷砖,墙内刷上了在仿瓷粉,十分光滑,不利于燕子做窝繁殖,所以小燕子回农户家的也少了,有的小燕子回来以后,也没有找到地方做窝繁殖,所以小燕子的数量不见增加。
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燕子活动的地方扩大。
小燕子喜欢的的温度是25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让冰山融化,小燕子飞行和活动的地方扩大,原来密集在一个地方的燕子,扩大活动范围以后,燕子就感觉数量少了。
3、部分农户讨厌燕子在家里做窝。
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好转,家里铺上了瓷砖,环境卫生的都有了大大的改善,有的农户讨厌燕子在家里做窝,燕子在家里做窝,会有少量的泥土和破燕子的鸟粪污染到家里的环境,就会把燕子窝毁坏掉,使燕子不能繁殖。
总结
当然,燕子的数量是减少还是增加,不是凭一个地区就能说明的,也不必要过分的担心,小燕子自有她的繁殖方法,不会让燕子濒临绝亡,还有许多喜欢燕子的农户,虽然搬入了新家,也会在门的两边订上两块木板,帮助燕子做窝繁殖,所以,燕子会以更好的方式繁殖生活下去,数量不一定减少。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如果有不妥的地方可以交流讨论,喜欢我的回答,点击关注我。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