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下,为何会被用来当鱼饵?

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下,为何被用来当鱼饵?鱼真的喜欢吃蚯蚓吗?

蚯蚓被称为“万年钓饵”,但是蚯蚓是一种生活在陆地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而鱼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它们没有任何的交集。那么,为何蚯蚓能够钓到鱼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蚯蚓很难活着出现在水中

蚯蚓是寡毛刚单向蚓目下所有环节动物的统称,全世界范围内约有3000多种不同的种类,它们都喜欢栖息在湿度较高的土壤中,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既能松土又能为微生物和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是大自然生态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被达尔文称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蚯蚓是一种相对原始的动物,它没有呼吸器官,只能借助体表的微血管通过皮肤表面的水分溶解氧气,从而达到呼吸的作用。由于体表湿润是蚯蚓存活的基础,所以蚯蚓的皮肤上有背孔能够不断地分泌粘液。

按理说,蚯蚓通过体表的粘液溶解氧气,是能够在水中生活的,但事实上,蚯蚓非但不能在水中生存,就连大雨过后蚯蚓也需要从土里出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下大雨时,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蚯蚓从土壤中来到地面上,这是因为大雨将土壤中的含氧量降低,已经无法满足蚯蚓的正常呼吸了。而在水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水中的含氧量比松软的土壤中还要低,所以,进入水中的蚯蚓不会被淹死,但是会被憋死。

因此,蚯蚓与鱼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动物,它们没有什么交集(被雨水冲到河中的蚯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鱼为何“爱上”了陌生的蚯蚓?

在开始我们就说过,蚯蚓是万能鱼饵,许多鱼对蚯蚓都没有抵抗力,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说一下:

第一:形态。

我们常见的淡水鱼基本上都是杂食性鱼类,而在它们的“荤食”中,水中的浮游生物、蠕虫是最为常见的。其中全世界范围内约有超过100万种蠕虫,它们有一半是生活在水中的,蠕虫的运动方式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蠕形运动的。

而我们用蚯蚓钓鱼时,虽然会将蚯蚓扯断,但是神经系统相对比较弱的蚯蚓即使被扯成两段,这两段也是能存活很长时间的,甚至这两段还有几率再生成两条完整的蚯蚓。

当蚯蚓挂在鱼钩上进入水中时,它依然是在蠕动的,这在一些鱼类的眼中就是自己常见的食物蠕虫,因此,把蚯蚓当蠕虫吃掉是大多数鱼类喜欢蚯蚓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猜测,曾经伯克利鱼类研究中心就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人员用塑料蠕虫挂在鱼钩上,果然吸引了一些鱼类,而另一个鱼钩上只是挂上了与塑料蠕虫同样材质的塑料碎片就没有鱼类感感兴趣。

在这场实验中,塑料蠕虫并非是不动的,因为有水流、鱼线拉扯等关系,所以它看起来也非常的逼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玩路亚时,最常用的就是塑料假饵。

第二:气味。

鱼类把蚯蚓当蠕虫的第一要素是水质相对较好,这样水底的能见度高,鱼才能发现蚯蚓,但是这解释不了“为何在浑浊的水中,鱼照样会吃蚯蚓”,于是,鱼喜欢蚯蚓的第二个因素出来了,那就是气味。

对于鱼类来说,它们寻找猎物靠的并不只是视觉,甚至在寻找猎物时,视觉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们最厉害的还要属嗅觉。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鱼有四个鼻孔,两侧各有两个是互通的,这种结构的好处是即使水流湍急,水也不会呛到鱼。同时这种互通的结构内部具有嗅囊,水中含有各种气味颗粒,在经过嗅囊时,就会被其捕捉到。

之后,鱼就可以根据水流进的方向来判断食物的方向。鱼的嗅囊对于氨基酸这种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的捕捉能力是极强的,而蚯蚓扯断(鱼钩挂穿)时,其体内的氨基酸会释放到水中,从而被鱼类捕捉到。

所以,鱼不是喜欢蚯蚓,而是喜欢蚯蚓这种高蛋白(氨基酸含量高)的食物,哪怕没有见过,鱼也知道这是好吃的,这是鱼类嗅囊(包括嗅板和嗅房)的功劳,而嗅囊也是鱼类定位和寻找食物主要的方式。

总结一下

蚯蚓和鱼虽然不认得彼此,但是一旦蚯蚓入水后,它挣扎时就像鱼儿的常规猎物之一蠕虫,所以鱼会上钩。而鱼之所以会被蚯蚓吸引,有可能不是看到了蚯蚓的样子,而是闻到了蚯蚓体内蛋白质的香味(蛋白质含量高达70%),所以才被吸引上钩的。

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下,为何会被用来当鱼饵?

我们平时钓鱼的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中。现实中,蚯蚓不喜欢水。暴雨天你在地面看到它,是因为土壤中浸入了雨水,导致蚯蚓无法呼吸,它才冒险出来透气。一般地下居多。

环顾四周,周围任何一个湖里,鱼儿和蚯蚓也很难邂逅。除了暴雨的冲刷和人为引进两种特殊情况,真的很难让两种生物混在一起。但是人们都喜欢把蚯蚓当做鱼饵,难道鱼真的喜欢吃这种千年不遇的生物蚯蚓?或者这里面难道有什么科学道理?

归纳总结以下三点:外形,经济,运动

(1)外形:通过人们大量观察研究,无干扰情况下鱼儿在水中虽然碰不到蚯蚓,但类似生物却会遇见。此外,鱼大多不挑食。像鲶鱼它会选择死虫,昆虫幼虫脂类的东西,这些东西长得很像蚯蚓。

所以有一定几率鱼可能认错了,以为它不是蚯蚓,而是美味的小虫子。

(2)经济:一般情况水里的食物鱼儿总吃已经吃腻了,所以应该换点量大好找的饵才对吗。于是蚯蚓被人们所发现,因为大地里很多。而且经济实惠。鱼突然见到这种生物有很大新鲜感,便会迫不及待游过来,愿者上钩了。

(3)运动:这点小编我也是很认可的,蚯蚓之所以是不错的选择,还可能因为它们在淹死前使劲挣扎,使血腥味迅速扩散,吸引鱼儿。研究表明,鱼喜欢运动物体,如果有死虫子和活虫子两种选择,鱼大多会选择过的物体。所以蚯蚓足以胜任。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觉得鱼并不一定偏爱蚯蚓。确实,鱼饵用蚯蚓这里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哪个都有道理,还是希望大家综合3点看看。或许,鱼对蚯蚓的味道天生情有独钟,只是平时很难遇见罢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您的点赞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谢谢各位了!*^_^*

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下,为何会被用来当鱼饵?

事实表明,在无干扰的情况下,一条鱼倾其一生都不大可能邂逅到一条蚯蚓,不过他们会遇到一些像蚯蚓的食物,此外,许多鱼都不大挑食,比如鲶鱼会愉快的吃死虫、植物,蜗牛鱼卵甚至其他鱼类,准确的说它们会吃水蛭和昆虫幼虫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长得有些像蚯蚓,鲶鱼还吃有些像蚯蚓的水生蠕虫。

总而言之,选择鱼饵时,水里本来就有的食物,鱼儿已经吃腻了,其他量多情容易找到的饵才是上上选。另外任何有经验的渔民都会告诉你,鱼被鱼饵吸引的两大原因是,味道和运动,同种鱼饵对不同鱼类的吸引力有所不同,例如,海洋鱼类,主要以小鱼和腐肉为食,因此推荐切饵。因为这样将鱼饵投入水中时,血腥味会散得更快,勾引鱼的效果会更好。

不过在湖泊和池塘里,鱼的主食会更多些,鱼饵的选择可能会更随意些,例如落到水里的昆虫和植物残渣,湖里的鱼都爱吃,所以只要你乐意,可以用蟋蟀,蜜蜂甚至面包来钓湖里的鱼。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鱼其实并不偏爱蚯蚓他们根本,就是不挑食,啥都吃,蚯蚓之所以成为不错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在演示前会使劲挣扎。当然,使劲挣扎也有可能是它们身体里被插进了鱼钩。鱼喜欢运动的东西,大多数渔民都会告诉你。用活的虫子钓到的鱼会被咬死的虫子钓到的鱼多,所以蚯蚓足以胜任。但谁知道呢,说不定鱼对味道比运动更敏感呢。

不过运动和味道也不一定是必须的,至少对鲈鱼来说是这样的。伯克利鱼类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中,实验对象是一群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蚯蚓或任何蚯蚓状东西的鲈鱼,研究人员往它们生活的水池中悬挂了外观与他们实物相同的塑料食品,他们根本不予理睬,而当研究人员往水池里悬挂蚯蚓形状的塑料是由于们的反应出奇的激烈,有趣的是,即使塑料蚯蚓静止不动,鲈鱼们依然很激动,鲈鱼们吃掉塑料蚯蚓的可能性是吃掉塑料食物的十倍,研究人员想不出合理的解释,特别是他们对不动且无味的塑料蚯蚓感兴趣的行为。又或许只是因为鱼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动的东西,而蚯蚓只是其中之一。谁知道呢。

【感谢头条邀约回答,尚有不足,敬请补充😊】

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下,为何会被用来当鱼饵?

底层鱼儿一般多是杂食性比较多,对活饵和各种小虫幼虫比较喜欢,蚯蚓属于这种情况而且有股特殊的气味,鱼儿是靠嗅觉和物体运动来觅食的所以鱼儿比较喜欢。但夏季还是喜欢吃素饵。滤食性鱼类是不吃蚯蚓的比如鰱、鳙。

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下,为何会被用来当鱼饵?

归纳总结以下三点:外形,经济,运动

(1)外形:通过人们大量观察研究,无干扰情况下鱼儿在水中虽然碰不到蚯蚓,但类似生物却会遇见。此外,鱼大多不挑食。像鲶鱼它会选择死虫,昆虫幼虫脂类的东西,这些东西长得很像蚯蚓。

所以有一定几率鱼可能认错了,以为它不是蚯蚓,而是美味的小虫子。

(2)经济:一般情况水里的食物鱼儿总吃已经吃腻了,所以应该换点量大好找的饵才对吗。于是蚯蚓被人们所发现,因为大地里很多。而且经济实惠。鱼突然见到这种生物有很大新鲜感,便会迫不及待游过来,愿者上钩了。

(3)运动:蚯蚓之所以是不错的选择,还可能因为它们在淹死前使劲挣扎,使血腥味迅速扩散,吸引鱼儿。研究表明,鱼喜欢运动物体,如果有死虫子和活虫子两种选择,鱼大多会选择过的物体。所以蚯蚓足以胜任。

蚯蚓并不生活在水下,为何会被用来当鱼饵?

一般钓鱼还是凭饵料的味道吸引鱼的,鱼是闻到味道才过来咬钩的,蚯蚓很腥,水温低时,鱼更喜欢摄入动物蛋白,如蚯蚓和红虫等。商品饵一般也是以香或者腥来诱鱼和钓鱼的。

当然其他一些钓法,如路亚,用形似小鱼、小虾、昆虫等模拟饵,抛入水中,拉出游动或挣扎的动作,吸引凶猛性鱼类来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