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背上长刺的泥鳅就不是泥鳅了,因为泥鳅的全身被湿滑的粘液包裹着,表皮没有任何的刺,那么,背上长刺的“泥鳅”究竟是什么鱼呢?它有什么价值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泥鳅是我们最常见的鱼类之一,记得小时候,一场大雨过后,田野里一些大的坑洼处就会有泥鳅,而奇怪的是在大雨之前,这里一点水都没有。小时候还好奇的问家长,家长总是说:水能生鱼。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些泥鳅要么是被雨水从其他地方冲过来的,要么是这个低洼处本身有水也有泥鳅,但是干涸之后,泥鳅躲到下层的泥层中休眠了。

说实话,泥鳅对于我来说是最怕的鱼类之一,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这种细长的生物感到本能的恐惧,就连小时候去抓泥鳅,也是我拿着桶,弟弟去抓的。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泥鳅与背上长刺的“泥鳅”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是泥鳅

泥鳅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下的鱼类,它们体型呈圆柱形,体长平均在10公分左右,身体呈灰黑色,头部比较的细长,口眼非常的小,比较有个性的是,它的口部有10个触须,这是泥鳅的触觉和味觉器官。野生环境下,泥鳅仅分布在亚洲,在我国泥鳅的分布很广,几乎除了西藏等高原地区,其他地区的淡水流域中均有分布。

泥鳅的生命力非常的强,在2-30℃的水温下它都能存活,而且一旦水温低于2℃或者高于30℃,泥鳅就会进入泥土中进行冬眠和夏眠。一般情况下,鱼类都是靠鳃呼吸的,但是泥鳅不同,泥鳅的呼吸方式有三种:鳃呼吸、口呼吸和体表呼吸。当水中由于温度升高变得缺氧时,泥鳅能够直接用口呼吸空气,而当泥鳅脱离水后,它甚至能用体表呼吸,而且泥鳅全身被湿滑的粘液包裹,这样的好处就是既能够减少体内水分的流失,又能让它躲避天敌的捕猎。这就是为什么泥鳅放在一个干燥的地方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原因。

除了生存能力,泥鳅的繁殖能力也很强,虽然它们体型不大,但是它们非常的能生。首先,泥鳅的繁殖期很长,几乎从春天到秋天都是它们的繁殖期,而且一条长10公分的泥鳅一年就能通过多次排卵的方式排出10000多颗卵,可见其繁殖能力之强。

其次是带刺的“泥鳅”

带刺的“泥鳅”并不是真正的泥鳅,而是刺鳅。刺鳅是鲈形目刺鳅科下所有鱼类的总称,而泥鳅是鲤形目,它们两个连目都不同,除了同时硬骨鱼外,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就好比猫和牛的区别一样,虽然都是哺乳纲动物,但是一个是食肉目,一个是偶蹄目。

在刺鳅科下有5个不同的属,超过70种不同的刺鳅,其中大部分的成员分布在非洲,因为大多数的刺鳅喜欢热带的水域。在我国,仅有一种刺鳅,它就是刺鳅科刺鳅属下唯一的物种中华刺鳅。

中华刺鳅又名刀鳅鱼,在我国许多地方带鱼又称刀鱼,而刀鳅鱼和刀鱼仅一字之差,这是因为刀鳅鱼与带鱼一样身体扁平而细长,不同的是带鱼的体表是银色的鳞片,而刀鳅鱼的体表则呈黄褐色,没有明显的鳞片。

因此,带刺的“泥鳅”不是真正的泥鳅,它们只是名字里带鳅,它们无论从外观还是分类上都与泥鳅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华刺鳅

中华刺鳅是一种不太常见的鱼类,它们在野生环境下主要分布在我国偏南方的水域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背鳍的前方有一排坚硬的棘刺,从背鳍一直延伸到头部,而且身体两侧有类似于黑鱼一样的斑纹。

在原生水域中中华刺鳅属于底层活动的鱼类,它们通常栖息在河底的岩石之中,主要以小型的鱼虾和水生植物为食,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水温在24-28℃之间,因此,在我国北方水域中,它们比较少见。

看到鱼,许多小伙伴的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吃?当然作为一种淡水鱼,中华刺鳅也是相当的美味,其肉中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应有尽有。但是,中华刺鳅的生长极其缓慢,通常我们能够见到的中华刺鳅很少有超过1斤的,所以,它的经济利用价值不是很高。

而且现在野生的中华刺鳅在许多地方已经灭绝,原因很简单,它们对水的要求很高。中华刺鳅除了对水温要求苛刻之外,对水质的要求也很高,一旦水体被污染,它们毫无抵抗力,因此,中华刺鳅又被称为“水质监测鱼”。

正是因为生长缓慢且对水的要求较高,所以即使中华刺鳅很美味,也很少有人专门养殖。

总结

背上长刺的“泥鳅”其实是中华刺鳅,它是一种比较稀有的鱼类,这是因为它的生存条件比较的苛刻。但是由于它们体型较小,并不是一种经济型鱼类,不过,由于它是刺鳅属下唯一的物种,所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背上长刺的泥鳅,就是刀鳅鱼(中华刺鳅)。是江河中或者小溪流中的高档货,可以吃。但是我们当地人以前不吃它们的,说是“畸形”泥鳅,没人会去抓它们,说抓到它不吉利。其实主要是怕被它们的长刺扎伤手,会引起破伤风等严重后果,得不偿失。现在好多人知道它是淡水鱼中,无鳞鱼中的高档货,开始抓捕它们,烹饪享用。欢迎点击关注按钮,关注我的头条号【三农的高度】,一起探讨更多关于乡村的事儿!

我们当地,两座大山之间,筑坝成水库。大坝的水闸下面就是常年流水的小河。小河的水力资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助力……当然,是我们少年时捕获鱼类的天堂。这条小河属于古河道,在很早以前是东边山区的出洪口,山洪爆发期,带来大量的黄泥和沙土,还有山石……在旧社会,给当地老百姓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洪灾困扰!新中国建立以后,当地相关部门开始组织人手,治理山洪而建的水库,拦山大坝,控制洪灾,造福于一方百姓。这条小河中,生长有各种鱼类,小鱼小虾成群,鲤鱼,草鱼,黑鱼,鲶鱼,嘎丫,还有螃蟹,鳝鱼,泥鳅,等等淡水鱼类,也包括有鳖。我们少年时代的暑假,除了放牛,就是抓鱼摸虾,一个盛夏,都晒的黢黑。但是这一切也阻挡不了我们抓鱼的乐趣。这种超大型大的刀鳅,在上游的水库中生长了好多年,偶尔会随着泄洪的时候冲下来。我们抓鱼摸虾的时候,偶尔也能碰到它们,目测如同胳膊那么粗,黑不溜秋的,看不清楚,有时候会以为是黑鱼,只是它们的鱼头不一样,鱼皮的花纹有些差别等。当时没有人抓捕它们,放它们自由的来去,主要怕它们的背上的刺伤到人,引起感染就麻烦了;另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长模样有点恐怖,当地人没人愿意吃它们。现在很久没有去小河里摸鱼抓虾了,听抓鱼的人说,小刀鳅还可以抓到,半斤以上的大型刀鳅,没有人见过了。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小时候我生长在安徽的农村,每到夏天放暑假的时候,隔三差五地就会邀约一些平时玩得很好的小伙伴们,到附近的小树林和池塘里玩耍,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池塘里去抓鱼,抓到之后将之前带过来的小铁锅随便一支,里面再放点盐,找些柴火点燃,过不了多长时间,一锅热气腾腾的鱼汤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在物质资源不太丰富、生活水平还很低的当时,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打了一次美美的“牙祭”。

记得有时候会从池塘里捕到泥鳅、黄鳝和螃蟹,我们一样是照吃不误,但有时会抓到和泥鳅相貌差不多、但体型要大一些的鱼类,背上居然还长有一排排刺,一不小心还会将手扎伤。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这样的“泥鳅”不能吃,有毒,于是我们便很不舍地将其扔掉,后来才知道,这种“泥鳅”不但没有毒,而且肉质非常鲜美,很是后悔,现在再去农村,估计也很难再捕捞到这种鱼类了。

这种鱼的学名叫“刺鳅”,也叫“刀鳅”,隶属于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虽然刺鳅和泥鳅仅有一字之差,但从生物学分类上却不属于一类动物(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从形态上看,刺鳅的身体更为细长,重量要大一些,身体的形状呈长扁形(泥鳅的身体为椭圆柱形),另外,与泥鳅相比,刺鳅的头部要小一些,嘴部更尖,嘴上的鱼须较短。最为明显的差别,就是刺鳅的背上长有硬刺,它们的游动速度很快,力道更大,如果我们稍不留意被背上的刺扎到,被扎之处极容易一下子同时造成多个“出血口”,这也是很多人讨厌它的原因。

刺鳅主要生活在我国中东部的河流、水库和大型池塘内,以底栖为主,经常藏匿在河湖浅水区底部的泥土和砾石中,主要以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和一些水生植物为食,营杂食性,喜群居。由于刺鳅的性情比较凶猛,爆发力也较强,在进食食物时往往用力一口吞下,所以经常垂钓的人士在钓到这种鱼时,往往都会发现鱼钩被深深地吞进鱼肚之中,鱼钩很难取下。

在上世纪80、90年代时,在长江流域及其附属河湖中,能够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但是由于它们对水质的要求很高,随着农田农药、化肥的广泛施用,再加上畜禽养殖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很多河流的水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再加上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加剧,对水生生物的捕捞强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人工养殖这种鱼类沿没有形成商业规模,因此野生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该种鱼类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再发现了。

刺鳅由于平时活动量大,其肉质比较紧致,口感很好,而且还富含多种氨基酸,脂肪含量又少,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也较多,所以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由于这种鱼的生长速度很慢,野外很少有发现可以超过1斤多的,所以人工养殖的利益驱动动力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这种鱼很少有人工养殖的原因。

所以,能够在水库中抓到2斤中的刺鳅,实属不易,也非常少见,至少可以表明你那里水库的水质还是非常不错的。抓到这种鱼后,要尽量避免身体与鱼特别是背刺的直接接触,否则被划破感染的风险还是挺大的。另外,在处理鱼的过程中,要把它的内脏全都处理干净,因为它的内脏特别是胆部含有微毒的物质,人一旦吃进去有可能会产生头晕、呕吐或者腹泻等轻微中毒的问题。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我是小黄鸭,我来答题。

泥鳅在农村我们并不陌生,只要是栽水稻的时候,在水田里经常可以看到泥鳅的身影,很不好抓,喜欢钻泥巴,泥鳅身上有一层润滑剂,很滑很滑,一只手可能抓不到泥鳅,要用两只手相互配合才行。

题主说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重的泥鳅,身上还长刺,这是什么啊?难道是泥鳅穿上刺衣不成?带刺的泥鳅好拉风。

但是泥鳅没有两斤重的吧,你是不是搞错了,泥鳅长到1斤的就要成精了,就别说两斤的泥鳅了。难道是农村原来常见的刺鳅,刺鳅最大特点是背脊上有一排锋利的尖刺,身长比泥鳅要大多了。

原来喜欢在村里的水塘钓鱼,经常钓起来刺鳅,但是都不大,刺鳅在水里非常有劲,奔奔跳跳的,身上有刺不敢取钩。直到它累了,身体放直了,刺也收起来时,才可以抓到桶里面去,拿回家有面粉搅拌,油炸吃起来脆脆的,香香的,味道很好。

在农村水库抓到两斤刺鳅是有可能的,因为刺鳅身体很长,泥鳅不能比,在野生水库的环境,水库一般是几年或者多年不放干,刺鳅可以长时间的自由生长,没有人类的打扰,长2斤应该没问题。这样的刺鳅是可以吃的,肉质肥美,今晚题主有口福了,2斤的刺鳅够你喝两杯。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从你的描述看来,它背上有刺,长得又像泥鳅。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它应该嘴是尖尖的,身形像一片细长的柳叶,就像一把锯齿刺刀。所以它不是泥鳅,而是刀鳅,大名叫中华刺鳅。

别看跟泥鳅都有一个鳅字,实际上它们八杆子都打不着。泥鳅属于鲤形目,鳅科鳅属;而刀鳅则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属。而且说实话,刀鳅实际上比泥鳅也大不了哪去,所以你能逮一条两斤重的刀鳅,那运气真的是爆棚了。

因为这个鱼特别吃水质,水质污染稍微重一点它便无法生存。小时候因为环境质量比较好,水库溪流里面还比较多,但一般一斤已经顶到天上了。到后来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我们当地也越来越少了。

这种鱼特别讨厌,它背部是尖利的刺,稍不留意就会把你手弄得鲜血直流。所以小时候只要抓到马上就会在岸边摔死,我们当地也没有人愿意吃这种鱼的。老人也说这种鱼有毒,吃不得。

结果这两年它反倒成宝贝了,市面上大一点的刀鳅都要百十块钱一斤,慢慢的也跟昂刺鱼一样开始养殖了。据说它的营养价值极高,有水中人参的称号。半斤一条的刀鳅就能抵得上一只鸡,野生的快要被当成补品给吃绝了。

至于老人说有毒,是因为刀鳅在产卵期时它的卵和胆囊会带有微毒性。体质不好的人容易出现眩晕,呕吐,腹泻等症状。而现在人的体质普遍都好了,只要把内脏处理干净,根本就不用担心会吃出什么问题。

刀鳅没有泥鳅那种软乎乎的感觉,是一种凶猛的猎食性鱼类。捕食的时候,它会把自己的身体曲成一个弹簧,然后猛地把自己发射出去,一口入魂。钓过这个鱼的人都知道,这鱼特别厉害,能把鱼钩都吞到肚子里。

也正因为如此,它的肉质紧实,不像鱼肉反而更紧实些。口感出众味道也鲜美,很多老饕都爱这口。所以如果你不想吃的话,不妨卖给懂货的人,应该可以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

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现在关注我,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

在农村水库抓到一条2斤重的泥鳅,背上居然长刺了,这是怎么回事?能吃吗?

泥鳅是非常常见的鱼类,一般体长也就15厘米,体重50克,绝对不可能长大两斤重。

如果你抓到了背上长刺的超大泥鳅,你抓到的其实是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由于其身体扁如刀,所以也叫刀鳅。

别看大刺鳅和泥鳅长得很像,但是两者并没有亲戚关系,我们熟悉的泥鳅在分类上属于鲤形目——鳅科——鳅属,而大刺鳅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科,两者只是碰巧长得很像罢啦。

与泥鳅相比,大刺鳅就要大得多,其体长在30至50公分之间,体重300至500克,也有超过1000克的,所以抓到两斤重的大刺鳅是完全可能的。

大刺鳅尽管乍一看很像是泥鳅,但是仔细看差别还是有的,比如其脑袋尖长,眼睛大而明显,嘴巴周围没有长须。在大刺鳅的背上有大约16根刺,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大刺鳅分布在长江及以南的淡水河流湖泊之中,在海南和台湾也有分布。与喜欢浑水池塘的泥鳅不同,大刺鳅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栖息于有砾石的河流底部,以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为食。目前我们还没有对大刺鳅进行养殖,所以能够见到的都是野生个体。

问题来了,大刺鳅能吃吗?

当然能吃,而且味道还不错。其肉质细而坚实,营养丰富,鱼肉中含有高蛋白和各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元素等等。

南方有道名菜角干煸刀鳅,就是以大刺鳅为食材烹饪的,制作方法如下:

先杀大刺鳅然后用刀拍扁,加盐腌制4小时,放竹簸箕内,在阳光下暴晒成鱼干。再把大刺鳅干油炸骨肉酥香,孜然风味浓郁。

再准备蒜末、干辣椒粉、醋、孜然油、料酒和色拉油。

最后是将大刺鳅干用凉水泡至回软,控水备用。锅内烧油至六成热,下大刺鳅干炸熟,捞出,放调料在锅里炒匀,出锅装盘即可,想想味道一定不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