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对爱情专一的动物吗?
谢邀。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人类对爱情都不是专一的动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人类的进化史的几个阶段来简单的看一下。
人类的进化史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的祖先是由古猿类经过几个阶段的演化而来的,大致是: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新人,现在的人类就是新人阶段,至于会不会继续演化,最终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得而知。
01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越400万年前,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遗址以及化石。从已发现的化石看,南方古猿大都有了穴居的习性,而且与原始的猿类一样,都是群居动物。从现在的群居动物看,无论是以雄性为主的动物还是雌雄比例相对较均匀的动物,它们都不是一夫一妻制。比如狮群中的雄狮可以与所有族群中的母狮交配,再比如猴群中的雄性首领也可以与族群中的所有母猴交配。如果早起的古猿是一夫一妻制的话,那么在进化时,后代的数量就比较的受局限。从这一点上看,南方古猿应该也是这种习性。
02 群居生活的延续
从南方古猿到能人再到直立人,整个的演化过程中,人类还是没有摆脱群居的习性。这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程度还没有到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说人类依然是靠群居的生活来对抗野兽以及大自然。这种生活方式下,人类依然是一夫多妻以及一妻多夫(石器时代的“母系社会”以及“父系社会”)。直到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仍然沿袭着以前的生活方式,直到到了古代,也就是我国五千多年历史的开端,人的生活方式才有了改变。
但是,在我国的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严重。这个时间段内的人仍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方式,比如古代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尤其是一些王侯将相,他们更是妻妾成群。
直到封建王朝结束后,人们才有了“一夫一妻”的制度。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抛开性别歧视枷锁的开端。但是,尽管在这种大环境的前提下,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依然存在“一夫多妻”的生活方式,比如非洲的一些地区和一些原始的部落。
一夫一妻制是爱情专一的体现?即使是“一夫一妻”制,有不能代表人是感情专一的动物。在当今的社会中,“出轨”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普遍的社会现象了,而且根据调查,我国的平均离婚率高达30﹪,美国的平均离婚率甚至达到了53﹪,而且离婚是所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即使在“一夫一妻”制度的约束下,人类的离婚率也非常的高。所以,人类并不是对感情专一的动物,相反的,新鲜感、个性都是成为人类感情不专一的导火索。
但是,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确实在向“一夫一妻”的生活状态迈进。按照现在的状态来说,夫妻共同生活一直到老还是存在的,而且在我国占到了一半以上,所以,实现真正的感情专一、一夫一妻对于人类来说也不是不可能的。你认为呢?
总结现在的人类确实不是纯粹的感情专一的动物,但是从进化的角度上看,人类是往这方面发展的,至于什么时候能够进化成完全的感情专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对爱情专一的动物吗?
很遗憾地告诉您,人类并不是对爱情专一的动物,尤其是从进化的角度上看。
爱情如果用科学来解释,爱情神圣的外衣便被剥去了,全是化学和生理学。与异性接触初期,我们的大脑中会分泌一种叫做苯基乙胺的物质。这是一种兴奋剂,它使人觉得充满精力、信心和勇气。由于苯基乙胺的作用,人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加速,手心冒汗,面色发红,瞳孔也会放大。只要你和TA一起,就会有继续探索和品味TA的愿望,这就是“心动的感觉”了。与苯基乙胺同时作用的还有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下,你“坠入情网”了。
当大脑适应了对方的存在,便会减少苯基乙胺等激素的分泌。“药劲儿”小了,激情渐渐褪去,这时轮到另一种激素登场了,它就是内啡肽。每当对方出现,大脑便会判定“现在很安全”,然后分泌内啡肽,鼓励你开始制造后代……
“专一”的爱情对动物是好是坏这得看这个物种选择哪种路线壮大种群。越是不专一的物种,后代的数量越多;越是专一的物种,后代的成活率越高。在人类这里,专一是道德教化的成果,人类为了取悦和尊重伴侣,最终选择了专一;而在动物界,专一则大多是被严酷的生存环境逼的,不专一的话后代根本养不活。极端的例子就是企鹅,如果雄企鹅交配后就消失了,雌企鹅自己是无法让后代成活的。同样面对严酷环境的北极熊并不专一,所以它们后代的成活率大多只有1/3。斑马羚羊群居在富庶的草原上,对它们而言,专一没有必要,只会拖慢繁衍速度,所以它们的雄性很滥情,最强者一有机会就去充实自己庞大的后宫。
对人类来说,早期社会的底层阶级没有充足的生存资源,它们就像企鹅,只有专一才能提高后代成活率。富贵人家则如草原上的羚羊一样,从不为食物发愁,所以往往三妻四妾,后代众多。所谓“男人有钱容易变坏”就是这么回事。鹿:打赢了后面一大片都是我的!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专一这是因为,男性拥有众多妻妾的话,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后代,迅速壮大种群。自然选择鼓励这种行为。而女性即便有100个丈夫,孩子也只能一年一个地生,一堆丈夫没有丝毫意义。对物种而言,这和只有一个丈夫是一样的。所以自然选择并不鼓励女性寻找更多的伴侣,但会鼓励女性寻找更优秀的伴侣(所以咱得努力呀)。
所有正常男人都有一个“皇帝梦”,都想过拥有数量众多的妻妾。这并不是无耻无德,只是生命追求扩散的本性而已。人类可不是对爱情对伴侣专一的物种,要是的话,七万年前的冰河天灾人类根本挺不过来,肯定灭绝了。要知道那时地球上只剩富饶的东非大裂谷中那200来个人类了。图:东非大裂谷,我们出发(两次)们地方
后话如果你的妻子一直对你不离不弃,请一定善待她,因为你是她心中最好的男人,是她的英雄。反正你要是不心疼她,早晚会有别人替你心疼她。
如果你的丈夫对你忠心耿耿从不拈花惹草,请一定善待他,因为他为你牢牢压制了动物的本性,放弃了高限繁衍的机会。绝大多数时候,他瞄美女也就是过过眼瘾,你没必要为此数落他。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对爱情专一的动物吗?
不专一。
纵观历史,强者的进化趋势,是对性资源存有无限膨胀的攫取欲望,人类观察到了这一社会现象,故此,才有一夫一妻制的强制法律规定。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对爱情专一的动物吗?
我曾经在读《自私的基因》和《进化心理学》时,就在想那些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新人,宣誓时不应该把手放在《圣经》上,而是应该放在这两本书上,凝视着对方眼睛说:从今天起,我将忤逆我的动物本性,违背我的本能,永远爱你。详见文章:《开放性关系是种什么体验?你问萨特和波伏娃啊》https://www.toutiao.com/i6748352659167642115/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对爱情专一的动物吗?
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多情的虫子,通奸的鸟类以及花心的猴子,白头偕老的人类才是世间的另类”,实则不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并不是对爱情绝对专一的动物,忠贞程度在自然界并不能排在前列。
婚配制度的种类自然界的婚配制度可分为单配制和多配制,主要区别在于每个个体所占有的交配对象数量不同。一夫一妻就是单配制,其它所有的都是不专一的多配制,多配制也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一雄多雌制、一雌多雄制和混交制。
单配制是一对雌雄结合的社会性配偶关系,并排除其它配偶对。这种结合终身维持或维持一个或几个繁殖季节,或仅仅只在一次交配过程中维持,91.6%的鸟类和3%的哺乳类动物采用这种婚配制度。一夫多妻,也就是一个雄性与多个雌性交配,而每个雌性只与一个雄性交配的婚配制度在自然界更为常见,有2%的鸟类和94 %的兽类使用这种婚配制度。一妻多夫的制度非常罕见,仅仅有几种鸟类使用。
最忠贞的动物在众多的婚配制度中,人们最为津津乐道是一夫一妻制,并将那些坚守一夫一妻制的人视为忠贞的代表,将婚外恋、出轨等行为视作非正当的男女关系。在自然界,一夫一妻制的楷模是鸟类。
两个信天翁结合后,即便平时不生活在一起,可每当繁殖的季节来临,它们都会重新点燃与终生伴侣之间的爱火;一种叫做红尾鸫的鸟被认为是互相厮守终身的典型鸟类;文学作品中经常赞美的天鹅,有研究声称,即便是天鹅的伴侣去世,它们也不会另觅新欢,而是弯垂脖子,郁郁终日,听起来如童话一般美好。
其实,在自然界,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度是不存在的,即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信天翁、红尾鸫和白天鹅也都有“红尾出墙”的时刻。
人类是一夫一妻的吗?人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动物,首先,在许多国家一夫多妻是合法的,其次,在名义上一夫一妻制的国家,富人离婚后还能够再觅新欢,在时间前后上实现了一夫多妻,有钱人可以通过婚外恋的形式实现一夫多妻。因此,人类的婚配制度介于单配制多配制之间。
如何判断一种动物是否忠贞呢?其实只需要判断雌性与雄性身材的差异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对爱情越忠贞的动物,雌雄双方身材差异越小,而身材差异大的动物一般都会采用一夫多妻制度。
以人类和近亲猿类为例。长臂猿实行一夫一妻,它们几乎终生都粘一起,而黑猩猩实行一夫多妻,一只成年雄性黑猩猩可能会同时拥有数只雌性黑猩猩。与此对应的是,雌性长臂猿与雄性长臂猿体型几乎一样,而雄性黑猩猩则比雌性黑猩猩强壮得多。人类男女身材差异介于黑猩猩和长臂猿之间,因此可以推断:
忠贞程度:黑猩猩<人类<长臂猿。综上所述,人类并不是一种特别忠贞的动物,在自然界比人类忠贞的动物多得是。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尝试那些虽然违反我们本能却可能正确的事情。所以,法律所规定的一夫一妻制并不是对人类天生欲望的剥夺,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是对爱情专一的动物吗?
不同元素合成差异微生;
经纬细胞合成差异生命;
月夜日昼雌雄种族人类;
正常情多合适进化少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