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增值税普票需要交税吗?

开普票是否交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决定是否需要缴税的因素包含:1.你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2.你开具发票的税率,是否到达起征点(小规模纳税人需要考虑)3,当期的进项税额是否大于销项税额,是否存在留抵税额(一般纳税人需要考虑)。

下面我们分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种情况,你是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适用简易计税,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售额(不含增值税)×征收率。

目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存在阶段性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和起征点免税政策

(1)如果你在2022年4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开具的征收率3%的普通发票,免增值税;

(2)如果你开的是5%征收率的普通发票,且未超过起征点(按月15万,按季度45万)的,免征增值税;如果超过了起征点,但扣除销售不动产部分未达起征点的,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部分免税,销售不动产部分照常征税。

备注:如果你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需要缴纳增值税(免税和开具专票互斥,不能同时选择)。

第二种情况,你是一般纳税人。

1.如果你适用简易办法,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征收率,你开具普通发票需要缴税。

2.如果你适用一般计税方法,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该种情形下,你开具专票或者普票,都需要记入销售税额,与是否缴税无关。

如果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0,则当期需要缴纳增值税;如果当期应纳增值税税额<0,则当期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

开出增值税普票需要交税吗?

对于增值税普票是否交税的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根源上来讲,增值税的缴纳与销售收入有关,普通发票与专用发票都是销售收入的一种凭证,即使不开具发票,实现收入也要缴纳增值税的。但是,由于普票与专票之间的使用方式不同,专票少有减免政策,而开普票在增值税减免政策以内的是可以享受减免政策的。

普票与专票的区别

一、发票使用的主体不同:增值税专用发票一般由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使用,小规模纳税人需要使用的,一般由税务机关代开(试点纳税人可申请自开专票);普通发票则可以由各类纳税人领购使用,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领购使用普通发票。

二、发票的作用不同:增值税专用发票不仅是购销双方收付款的凭证,而且可以用作购买方扣除增值税的凭证;而普通发票除运费、收购农副产品、废旧物资的按法定税率作抵扣外,其他的一律不予抵扣。

增值税的计算

一、"抵扣制"计算税金。

一般纳税人采用这种增值税计税方式,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因此,实现销售收入即有销项税额,即使没有开具发票也要计算在内,但是想要计算进项税额,必须要有通过认证的专票。

二、销售收入计算税金。

小规模纳税人采用这种增值税计税方式,应纳税额=销售收入*征收率

即小规模纳税人即使收到专票也不允许抵扣,税额计算主要取决于销售收入的实现。

增值税减免政策

既然已经知悉如何缴纳增值税,那么何种情况可以不交税呢?

由于税务局以票控税的现状,不开具发票的收入比较不容易监控,因此是否全额收入计税要看具体情况。

而符合税法的开票不交税情况,我们来关注2019年增值税减免新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号

一、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下同)的,免征增值税。

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但扣除本期发生的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后未超过10万元的,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取得的销售额免征增值税。

2019年开年,国家税务总局即送出了减税降费政策大礼包,主要为国税总公告2019年第2号至2019年第6号文。主要内容涉及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地方税种及附加税减免。

因此,开出增值税普票是否交税要看您是否满足增值税减免政策!

其他财税问题,欢迎关注,留言咨询!

开出增值税普票需要交税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前几天一个会计朋友问的问题:“对方给开了税率为13%的增值税普通发票,财务说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让对方重新开票,对方提出要加税点,这个要求合理吗?”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把戴律师(做过多年财税培训,同时也是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给问不会了,又跟问问题的朋友确认一次:“收到对方开的税率13%的普票了?确认票面上税率是13%,税额也单独列出了?”对方给出了明确答复:“是的。”

唉,做为开票方开也税率为13%的增值税发票,无论专票还是普票,都会按票面显示税率和税额产生销项税额,这与它开出的专票还是普票无关啊。

所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开出税率13%、9%、6%的增值税发票,无论是专票还是普票都会产生增值税销项税额,如果当期销项大于进项及期末留抵,则会产生当期实际的应纳税额。——所以,此时开出的增值税普通发票要交税。

如果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目前的税收政策下到今年(2022)年底是免增值税的,所以小规模纳税人开出的普票享受免税政策是不需要交税的。

但,如果小规模纳税人去看专票,同需要交税。

开出增值税普票需要交税吗?

交不交税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是普通发票没有直接关系,开出增值税普通发票要不要交税,具体要看你公司的性质和开票的金额来判定: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应纳税额=销售收入*征收率,从发票上看,这个销售收入就是增值税发票上“金额”那一栏显示的金额,税额就是“税额”那一栏显示的金额。无论你开的是专票还是普票,销售收入、税率和税额都是一样的。

1.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

  • 金额符合上述条件的免征增值税。政策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号:小规模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合计月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免征增值税。但是城建税要缴纳(一般是减半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也是免征,政策依据是:财税[2019]13号和财税[2016]12号。

  •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本期合计销售额有超过,但是扣除本期发生的销售不动产的销售额未超过10万元的,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取得的销售额免征增值税。
  • 另外还有一个知识点:小规模纳税人,如果当期销售额没有超过上述金额,但是当期有去税务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话,代开部分的增值税还是要缴纳的,不能免征哦,要记住。

2.合计月销售额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季度销售额未超过30万元)

需要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应纳税额=销售收入*征收率,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3%或5%(特殊情形,一般与不动产销售有关),如果你的合计销售额为50万(不含税),那你需要缴纳的增值税=50*3%=1.5万,另外,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均可减半征收,政策依据是财税[2019]13号。

一般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的本期增值税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为方便理解,这里暂不考虑进项税额转出,加计扣除等情况。

  • 销项税额是你公司向外销售时销售总价中包含的增值税额,如果你公司有开票,从发票上看,就是“税额”那一栏显示的金额,如果没有开票,销项税额=采购价格÷(1+税率)*税率。

  • 一笔销售业务,一般纳税人无论是开具普票还是专票,或者是不开票,销项税额都是一样的。

  • 进项税额就是你公司向外采购时采购总价中包含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与普票还是专票就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国家目前的规定,专票上的进项税额才可以抵扣,普票是不可以进项抵扣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说国内旅客运输服务的电子普通发票等),比如,你公司采购电脑,收到一张113元(含税)的专票,税率13%,进项税额是13元,这13元是可以进项抵扣的,但如果你收到的是一张113元(含税)的普票,那这13元是无法进项抵扣的。
  • 所以,一般纳税人在日常采购时,要尽量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保证足够的进项税额,用于抵扣,尽量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以上,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开出普票要不要交税,要看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大小:

销项税额 >销项税额,缴纳增值税

销项税额<进项税额,不用缴纳增值税

开出增值税普票需要交税吗?

需要交税。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如何计算这个税。

1.小规模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采用的是简易计税方法。

计算公式:

应纳增值税的税额=不含税的销售额*征收率

但是,小规模纳税人有一个税收优惠政策。

从2022年4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小规模纳税人开具普通发票免交增值税,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按征收率3%征税。

2.一般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采用的计税方式是一般计税方法。

应交的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期初留抵税额

无论是开普通发票还是专用发票,发票上的税额都是销项税额。

因此,一般纳税人无论是开普票,还是专票,都是要交税的。只是从外面取得的进项发票可以抵税。

我公司提供财税服务,欢迎关注!

开出增值税普票需要交税吗?

这个问题不同时间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以2022年为例:

1.征收率3%的小规模纳税人到年底开具普通发票就是免税的,开具专用发票按照3%缴纳增值税。

2.一般纳税人根据销售对象不同,无论开具普通发票还是专用发票,都不免税。

3.一些特殊行业或者产品本身就是免税的,销售单位只能开具普通发票。例如农业合作社和农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避孕药品及工具、古旧图书、进口残疾人专用品、部分饲料……

所以开具普通发票是否纳税,取决于开具当年的政策、自己纳税身份、所处的行业来决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