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凤姐、王夫人、贾母为什么不识字呢?

谢谢邀请。我想她们都是大家闺秀,古代的封建家庭对女子菅束很严,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不让她们读书,识字。

《红楼梦》凤姐、王夫人、贾母为什么不识字呢?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书中贾府的女眷大多数都识文断字,黛玉、宝钗、湘云等人更是文才斐然。

贾府的女眷中也有一些人是不识字的,这里面主要有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

一、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不识字

1.王熙凤本来是不识字的,后来通过账册识得一些

  • 王熙凤本来不识字

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曾说“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王熙凤自己也曾羡慕探春因为识文断字,比自己更厉害一层。

王熙凤掌管宁国府,为了捞钱,她做的很多事是很机密的。但因为她不识字,无奈之下只好假手于人,但对别人又不太放心,存在诸多不便,吃了不少没文化的苦头。

比如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提到,凤姐为了保险起见,只好用一个未冠的小童彩明来帮她钉造簿册。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宝玉走过凤姐院门前,被凤姐叫住,让他帮自己写几个字儿。

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

估计凤姐是对这些“妆缎”、“蟒缎”之类难写的字实在是难以胜任,无奈之下才让宝玉帮忙。这样简单的生活流水账,王熙凤都无法独立完成,可见王熙凤是不怎么认识字的。

  • 王熙凤通过自学认识了不少字

王熙凤不识字,但其聪明机敏,在长期管家的过程中,也逐渐认得了一些字,但是文化程度不高。

在《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中曾写道:

“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

注意这里是“颇识得几个字”,“颇”是“很”、“非常”的意思,那么就是说凤姐认识的字还不太少,只是没有达到吟诗作对的程度罢了。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凤姐后来通过自学认识了一些字呢?

在《红楼梦》第十一回贾敬的生日宴上,尤氏曾叫凤姐点戏:

(凤姐)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

凤姐在这里可不是滥竽充数,她应该是能读懂戏单的,也可见她是认得一些字的。

在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时,凤姐也点了戏,点的是《刘二当衣》,虽然这几个字比较简单,但也能说明凤姐还是认得一些字的。

在第七十四回中,抄捡大观园,结果从丫鬟司棋那里抄出了她表弟潘又安写给她的情书。这封情书比较浅白,所以凤姐儿就笑嬉嬉地把它念了一遍,这更是凤姐识字的一个直接证据。

  • 王熙凤应该不会写字

凤姐虽然识不少字,但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教育,《红楼梦》中写字用的又是毛笔,所以凤姐应该是不会写字的。书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凤姐写字的情节,她连简单的书写都需要假手他人。

2.王夫人应该是不识字的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儿,那么同样出身王家的王夫人识字吗?

王夫人是信佛念经的,在第二十五回,王夫人曾经叫贾环抄写《金刚咒》:

可巧王夫人见贾环下了学,便命他来抄个《金刚咒》唪诵。

王夫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如果自己识字,一定会自己抄写以示虔诚。正因为她不识字,又不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宝玉劳累,所以万不得已才叫了自己十分厌恶的贾环来抄写。这可以看作王夫人不识字的一个证据。

在第四十回中,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众人行酒令,这个酒令是诗词歌赋、成语俗话都不限的,连刘姥姥都能胡拼乱凑。

但是到王夫人时,王夫人却叫鸳鸯代说了个,并且所有的人都没有提出异议。这里面可能有自重身份的成分,也有大家知道王夫人不识字不去强求的意思。所以,此处也可说明王夫人可能是不识字的。

3.贾母应该是不识字的

在第三十八回中,贾母来到藕香榭:

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贾母看到对联,却需要别人念给她听,对联上的字很大,贾母不可能是眼花看不清楚,所以很有可能她是不认识字的。

在第五十回中,贾母让大家出些灯谜元宵节猜,结果大家出了好多字谜。

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近的俗物才是。”

大家本来编了好多字谜,宝钗说这样可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应该是暗含了贾母不识字的意思。

如果只出字谜,贾母不懂其中意趣,会觉得无味,所以大家照顾贾母,出些浅显的猜俗物的灯谜。

贾母虽然很有品位,而且懂戏,会讲故事,但品味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形成的,而戏曲应该是贾母见多识广、听得多了记住了而已,善于说故事跟贾母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也有关系,这些并不能表明贾母识字。

二、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为什么不识字

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要想读书的话,家庭经济条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大观园中贾府的小姐们都是读书的,而且在书法、绘画、音乐、下棋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那为什么这三位却没有从小接受教育,从而不识字呢?

1.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明代的陈继儒曾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德重于才”是中国人传统的人才观,不仅说“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且认为女子“才可妨德”,“女子无才便是德”。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女子做到“三从四德”,其中这“四德”就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德”中没有提到“妇才”或者“妇学”之类的,可见古人对妇女文化水平和文学才华不仅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抵触和反对的。

王熙凤与王夫人出身的王家和贾母出身的史家应该是受到了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意让女子学习文化,认为针黹女红才是女子的正事。

虽然后来贾母的观念有所改变,但对女子的教育依然不够重视,认为女孩子只要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可以了。

2.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王夫人和王熙凤出身的王家是武官出身,其先祖就是武官,依靠军功博取的功名。

到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这一辈,依然袭的是军职,王子腾先任“京营节度使”,后来又升为“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正因为是武职,文化对他们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本身就不重视文化,对家里的女子就不会重视文化教育,所以王夫人和王熙凤没有接受教育,不认识字也就不奇怪了。

而文官出身的家庭对女子的教育就要重视得多。

像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曾做过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负责考试和教育的,所以李纨就读过几本书,在大观园中还能担当起指导姐妹几个读书的责任。

黛玉的父亲是科举出身,对女儿的教育更加重视,曾经请贾雨村任黛玉的私塾老师。

至于贾母,书中对贾母小时候受教育的情况没有介绍,贾母没有接受文化教育可能跟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观念有更大的关系。

贾母嫁到贾家以后,贾家那时也是武职,其祖上贾源是开国元勋,南征北战以战功得到封赏,而贾母就是贾源的儿媳妇。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对文化教育自然也不重视,所以嫁到贾家后贾母也没有能学习文化,导致贾母大字不识。

3.与个人的性格有关。

王熙凤自小是假充男儿教养的,能充男孩儿教养,可见凤姐儿小时的顽劣和活泼好动。

“王熙凤”这个名字是她的学名,可见她可能上了几天学,刚起了个学名,就受不了私塾的管教,不想再上学,家人对女子教育本来就不重视,就由着她的性子,不再让她上学了。

王熙凤好动不好静,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做事,根本坐不下来读书练字,所以王熙凤的性格决定了她就不是上学这块料,不识字也是在所难免了。只是后来管理贾府需要,凭着天资聪明,通过自学认识了一些字罢了。

三、不识字的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为什么又让子女念书呢?

1.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对女子的教育逐渐重视起来。

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据考证从明代开始就有所松动,明代家庭对女子的教育态度已经开始转变,一些条件好的文人家庭开始对女儿和儿媳进行启蒙教育,甚至要求妻妾婚后接受教育。

到了清代有更多的家庭让女子在家中、闺中接受私学,直至后来出现了女校。

《红楼梦》反映的正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当时社会对女子受教育的观念已经大为改观,富裕家庭让女子接受教育的情况日益增多。

正如书中迎春、惜春姐妹是在家中延请塾师上学的,而黛玉、宝钗也都接受了较好的私塾教育。

2、贾家由武职变成文职,教育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王熙凤小时候生活的王家是武职,甚至到王子腾时也是武职,所以王家与林如海家和贾家相比,在教育问题上肯定还是不够重视。

贾家虽然也是以武起家,祖上贾源曾马上征战,但是到了贾政这一辈,已经转为了文职。

像贾政的官职就是工部员外郎,主管的是土木和水利,虽然主管的不是教育与文化,但是已经与军队脱离了关系。

书中的世袭制度也让贾家意识到,贾家子弟已经不能再袭官爵,要想出头,就必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所以对子女教育开始重视,家中女子也因此粘光,受到了较好的教育。

3.相夫教子的需要,不想让女孩做“睁眼瞎”。

在封建社会,历来主张“男主外,女主内”。主内就需要管理家庭事务,像王夫人没有文化 ,有心无力,就把管家的责任推给了自己的侄女王熙凤;而王熙凤识字不多,所以也感到很不方便,很多地方需要假手他人。这些让贾家意识到女子管理家务也需要文化。

同时,贾家也认识到女子有文化将来对教育子女很有帮助。李纨正因为有文化,就能担当起指导贾府小姐们功课的角色,而且可以辅导儿子贾兰的学习。

正因为贾府看到了学习知识对家庭的作用,所以才会让家中女子接受教育。但贾府对女子受教育的要求不高,用贾母的话来说就是“识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

总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是王熙凤、王夫人、贾母不识字的重要原因,也跟她们的家庭不重视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到于王熙凤不怎么识字,应该还与其性格有关。

贾府到了宝玉这一代,已经对女子的教育比较重视了,贾府的女眷不仅识文断字,而且个别人才华出众,所以大观园中才能经常开展文化活动。

《红楼梦》凤姐、王夫人、贾母为什么不识字呢?

《红楼梦》里凤姐、王夫人、贾母都不识字,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大体如下:

一 重男轻女的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解体之后,女性便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几千年的历史越发使他它根深蒂固,无人能捍。虽偶有所谓才女出现,如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仅仅是凤毛麟角,不是社会主流,代表不了女性这个群体。女性很难分享到社会上的教育资源,除个别家庭外,绝大多数是文盲,贾母等人不识字是正常现象。

二 毒鸡汤的灌输

“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最早出自陈眉公的《安得长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前句还可以,但后句流毒深远。清代大学士靳辅发挥说:女子通文识字,能晓大义,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多喜爱曲词小说,挑动邪心,做出丑事,反不如安分守拙。此说折射出当时社会对这味毒鸡汤的认可。所以,《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当黛玉问贾家姐妹读何书时,贾母随意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深深刺激了黛玉敏感的神经。至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影响之大。

三 特殊社会环境

自唐至清,尼姑道婆,青楼女子,吟诗唱和,传为美谈,士大夫趋之若鹜。尤其到了明代,诗词创作几乎成了青楼女子的高配,如秦淮名妓柳如是等,就是最突出代表。所以,舞文涂墨,吟风弄月,被认为非良家女子所为。一般家庭,无论贫富,大都剥夺了女子的受教育权利,不识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红楼梦》凤姐、王夫人、贾母为什么不识字呢?

在《红楼梦》中有大量情节表明

一、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确实不识字

第四十二回,薛宝钗说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自己也曾羡慕探春识文断字,比自己厉害。可是在第十一回贾敬的生日宴上,凤姐点戏《还魂》和《弹词》。在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时,凤姐点了《刘二当衣》,可见凤姐认得一些字,至少能读懂戏单。甚至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抄出司棋表弟潘又安的情书。凤姐儿把它念一遍,更表明凤姐认识字。书中说“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就是说凤姐认识的字还不太少。但她不会写。书中没有凤姐写字的情节。第二十八回,凤姐让宝玉帮她写几个字儿。那是些简单的生活流水账,王熙凤都无法独立完成。

在第四十回,众人行酒令,酒令是诗词歌赋、成语俗话不限,连刘姥姥也能胡拼乱凑。王夫人却叫鸳鸯代说,而且所有人都没有异议。这是大家知道王夫人不识字不去强求的缘故。可见王夫人不识字。

在第三十八回,贾母在藕香榭看到对联,让湘云念给她听,对联上的字很大,贾母不是眼花看不清楚,只能说她不认识。

第五十回,贾母让大家出些灯谜元宵节猜,大家出了好多字谜。宝钗道:“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宝钗的话应该是暗含贾母不识字的意思。贾母不懂字谜,会觉得无味,大家照顾贾母,就出些浅显的俗物灯谜。

二、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为什么不识字

在那个时代,女子不识字,再正常不过了。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些识字的才需要特别说明。因为她们识文断字,文学修养高,处事技能强,眼光格局高远,所以作者说她们是特别的闺阁女子,而在她们背后聚集的,是更多像王夫人、凤姐这样不识字的女人,而且她们是社会主流。
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母三个人的家庭环境,要读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那为什么这三位却没有从小接受教育,从而不识字呢?

1.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中国封建社会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女子的“三从四德”,其中这“四德”就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可见古人对妇女文化水平和文学才华不仅不重视,甚至抵触和反对。王家和史家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让女子学习文化,认为针黹女红才是女子的正事。虽然后来贾母的观念有所改变,但对女子的教育依然不够重视,认为女孩子不做睁眼瞎就可以了。

2.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王家是行武出身,其先祖依靠军功博取功名。到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也是军职,先任京营节度使,后升为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因为是武职,文化对他们来说不那么重要。他们就不重视文化,更不重视女子的文化教育,王夫人和王熙凤没有接受文化教育,不认识字就不奇怪了。

文官家庭对女子的教育要重视得多。李纨的父亲李守中,做过国子监祭酒,是负责教育和考试的官,李纨就读过几本书。黛玉的父亲是科举出身,对女儿的教育更加重视,曾经请贾雨村任黛玉的私塾老师。

贾家也是武职,其祖贾源以战功得封赏。这样的家庭对文化教育自然也不重视,贾源找儿媳妇,当然不在乎贾母识字与否。

3、与个人的性格有关

王熙凤自小是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凤是她的学名,有学名说明她上过学,起了个学名,就不愿意去了。家人对女子教育本不重视,就由着她不去上学了。王熙凤顽劣活泼、好动不好静,喜欢做事而不喜欢读书,这就决定了她再也没进过私塾,家人也没再逼过她,毕竟她是个女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不识字就在所难免。只是后来管理贾府需要,凭着天资聪明,通过自学认识一些字。

三、客观决定主观,现实需要决定的读书无用论

当文化知识不能成为生存发展需要的时候就理所当然地不被重视了。

正如贾赦所说的“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贾赦说的是勋贵家族子弟靠世袭做官的一般情况。

王家通过联姻贾家、薛家,借贾家的势和薛家的财,不断壮大自身。她们不是不教育女儿,而是教育的方式不同;教育的方向不在文化,不在识字。王夫人、薛姨妈和王熙凤三人的性格,非常明显都很功利和现实。这就是王家的教育。文化高不如性格手段高,王家女儿性格手段高明,对娘家忠心远比会风花雪月吟诗作对有用。不可否认这是王家的成功之处,王子腾支持金玉姻缘,也不排除把控荣国府二房的动机。就像通过王熙凤把控大房一样。

但是无论怎么说,王夫人和王熙凤的管家,因为没有文化,是有局限性的。这一点就连她们自己也是承认的。王熙凤跟贾珠也年纪相仿,但是因为她没有文化,不符合贾政择儿媳妇的标准,王夫人内心可能也轻视,所以娶了身份不那么高贵、但是有文化的李纨为儿媳。

四、贾府开始重视女子念书

《红楼梦》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当时社会对女子受教育的观念已经大为改观,富裕家庭让女子接受教育的情况日益增多。正如书中迎春、惜春姐妹是在家中延请塾师上学的,而黛玉、宝钗也都接受了较好的私塾教育。 贾家试图把武职改为文职。就把精力放到子弟们的文化培养上,贾家联姻,也找诗书之家: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嫁的就是前科的探花林如海,贾政长子贾珠的媳妇李纨,也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贾政反对迎春嫁给孙家,也就是因为孙家不是“诗礼名族之裔”。 贾家到贾政这一辈,已经转为了文职。贾政任工部员外郎,虽然不是主管文化教育,但是观念也发生一些转变。世袭制度决定了贾家子弟不能再袭官爵,要想出头,就必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所以开始重视对子女教育,女子因此沾光,受到较好的教育。大观园中贾府的小姐们都是读书的,而且在书法、绘画、音乐、下棋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封建社会主张“男主外,女主内”。主内就是管理家庭事务,王夫人没有文化,有心无力,就把管家的责任推给王熙凤;王熙凤识字不多,很多地方要人帮助,也感到很不方便。这些让贾家意识到女子管理家务也需要文化。 事实证明为了相夫教子的需要,也不能让女孩做睁眼瞎。李纨因为有文化,就能辅导儿子贾兰的学习。贾府看到学习知识的作用,就让家中女子接受教育。 史湘云幼年在贾母身边长大,湘云的才华和宝钗、黛玉不相上下,如果不是从小就念书,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地步的。但是贾家对女子文化要求不高,不过是“不做睁眼瞎罢了”! 对于贾家重视子女读书这一点,作者是高度赞成的,所以他在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的时候,把祭祀和家塾看作两件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提出来。

《红楼梦》凤姐、王夫人、贾母为什么不识字呢?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和凤姐倒也不是一字不识,只是她们的文化水平比起贾府的年轻小姐来说低一些罢了,这不但和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也是在与小说中贾府的重视教育形成一种反衬。

对于古代大家族的女孩子来说,读书识字只是一种消遣而已,理论上的三从四德,和实际上的管理家族事务的能力,才是她们被培养的重中之重。

对于古代的女孩子们来说,“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她们的正事。

在古代,读书历来就不是女孩子们的正经事务,用贾母的话来说,她们只是需要“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可以了,能够读一下《女四书》和《列女传》,知道一下历朝历代的女先贤,并且照着那个样子去做就可以了。

古人对女子的要求,不过是“三从四德”而已,“三从”指的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以及“四德”中的“德”、“言”、“容”,指的都是女孩子们一些平日里的行为规范,所以小姐们唯一需要平日里习学的,就只剩下一个“功”了,这个“功”,主要指的是女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针线活儿了。薛宝钗在劝诫林黛玉的时候就说过:“······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才能保证古代男权社会的“正常秩序”。

古代是男权的社会,一个大男人是必须要居于家庭的主导地位的,要是“牝鸡司晨”的话,那可就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了。

可是,每个人的智商水平他是不一样的,保不齐就会有某个女孩子比她的丈夫还要聪明,还要有见识,那该怎么办呢?该如何保证男子的家庭地位呢?

别让她们读书啊!这样一来,类似的情况就会出现的比较少了。

其实,古代女孩子们的裹小脚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古代的男人,很少有以男人的“孔武有力”为时尚的时代,形容起男人来,大多都是“玉树临风”、“貌比潘安”等等,那万一女孩子比男孩子还强壮怎么办呢?

嘿,给她们裹上小脚就可以了。

在清朝,新媳妇一过门儿就得当家。

满清的女孩子,在她们出嫁以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习学,那就是管理家务的能力。

清朝和以前的朝代有所不同,以前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只有当自己的婆婆不在了的时候,媳妇才能够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而清代则是媳妇一进门就开始管理家务,婆婆则立即就退居二线了。

这一点,在小说《红楼梦》里面也是有所体现的。

原先负责管理荣国府的就是王夫人,估计最早的应该是贾赦的嫡妻,在她死掉以后,管家的权力就交到了王夫人的手里了,估计当时的贾母,年龄绝对不会太大,但是她就已经放权了。

邢夫人只是贾赦的继室,以她的身份,是难以和王夫人的二房嫡妻相抗衡的,但是贾母为了平衡两房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让大房里的儿媳妇王熙凤来接手管家了,就连王夫人都不大管事了,所以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他(王熙凤)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

贾府的女孩子几乎都是读书识字的,和贾家迫切的转型计划是不可分割的。

四大家族里除了贾家,大多是不注重读书的人家。

贾母是史家的小姐,可她的年龄太大了,估计她成长在史家刚开始发迹的时候,当时的史家还没有考虑到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事上。

王家也不太重视孩子们的读书,比如王夫人就不怎么识字,要不然也不会连“天王补心丹”的名字也搞不清,王熙凤就更不用提了,记个账还得要现抓住宝玉来给她写,而且看来也不太合规矩,只能是她自己才看的明白。

薛家也是不太重视读书的,他们家里唯一的一个男丁薛蟠,妄有一个“学名”,实际上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箩筐,薛宝钗倒是从小家里就培养她的学问,估计薛家的目的就在于她将来的选秀女了,薛家毕竟是皇商,将来还是要仰仗皇家的关系。

贾家众子弟、姊妹的重视文化教育,是和贾家的转型计划分不开的。

贾家的祖上立的是军功,那应该是在清军入关的时候的事了,天下太平之后,贾家也就把精力放到子弟们的文化培养上了,试图把武职更改为文职。

在这方面,小说中关于贾敬、贾赦的描写是比较少的,但贾政可是“自幼酷喜读书”,原先想要以科甲出身的;贾琏在兴儿的口中,也是经过了“寒窗十载”的学习的;宝玉“不喜读书”,所以也没少挨他父亲贾政的训斥。

就连贾家的结亲,找的大多也都是诗书之家: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找的人家就是前科的探花林如海,贾政长子贾珠的媳妇李纨,也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当贾政知道贾赦为女儿迎春选定的夫家是孙家的时候,也是极力反对的,原因就是孙家不是“诗礼名族之裔”。

要说贾母、王夫人和王熙凤她们都不识字,那是不太可能的,只是她们和贾府的众位小姐比起来有些差距罢了,毕竟对于刚起步不久的大家族来说,文化素养是需要慢慢地培养起来的,只是在风云变幻的权力更替之中,四大家族都没有等到“诗书继世长”的时候。

《红楼梦》凤姐、王夫人、贾母为什么不识字呢?

《红楼梦》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不识字,并不奇怪,主要原因是她们所处的那个封建时代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其次是她们生长在不重视女子读书的家庭,再则就是她们中有的生性就不喜欢读书。

贾母是荣国府贾代善的夫人,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由于出身在封建礼教深重的家庭,女子不用有才是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女子不读书很正常,最多认识几个字也就罢了。

王夫人包括薛姨妈都是王家的女子,她们也是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她们也不识几个大字,单从给丫鬟起的名字,比如同喜同贵彩云彩霞那么俗气说起,她们也没什么文化,这也和王家重男轻女、重武轻文有关。

至于王熙凤不识字,一是出身有关,二是生性不喜欢读书。王家自幼把她当男孩养活,也进过私塾,只是刚刚起了学名,刚刚开了蒙,她就坐不下来学不进去了,家人也不逼她,她也从此告别读书,在那个时候,一个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

说王熙凤不识字,绝对不是一字不识,其实她还是识字的,只是识字不多。她既然管家,日常接触的账本礼单等物品都有字,日久天长,精明的她也会识得不少字,只不过不会写而已。

《红楼梦》中除了黛玉和宝钗,她们有一个重视教育的父亲,或延请名师,或言传身教,自幼让她们读了许多书,加上她们的灵性和天赋,才使得她们满腹经纶,才华出众。而其他女子,包括李纨、迎春、惜春等,都只认得几个字。

所以,在古代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王侯公卿大户人家的女子不识字,其实不算稀罕事。女子不读书,不仅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而且很正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