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真的逃亡日本了吗?
很有可能,因为杨玉环“死后”不久,日本上流贵族女性文化也随之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日本女性的发型开始变得与唐朝仕女图中唐朝贵妇如出一辙。
相传杨贵妃倾国倾城,而且她确实“倾国”了。唐玄宗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安史之乱爆发,被当做“红颜祸水”的杨贵妃在兵变中被赐死。(似乎中国历史上的无能男人,都喜欢把罪名推到女人的身上。)然而杨贵妃的死,却疑点重重。
关于杨贵妃的死因与死亡地点,就有好多种说法,比如树下、佛堂、乱军之中,比如被赐白绫、吞金、被砍死。这些众说纷纭,恰恰说明杨贵妃被赐死,并非公开进行的,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杨贵妃的死状。而这样,其中可以操作的空间就非常大了,比如假死,比如代死。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尸体,但并没有找到。杨贵妃是什么人?宠冠六宫的绝色,哪怕死了,她的尸体也不会随便乱丢,更何况是被赐死而不是死于非命,唐玄宗怎么会把她的尸体乱扔呢?很可能杨贵妃并没有死。当时与唐朝来往密切的国家很多,日本算一个。日本在东海之外,远离中土,而当时日本文化与唐朝非常相似,对杨贵妃来说,的确是个好去处。杨贵妃“死后”,日本贵族发饰、服装,尤其是女性,都开始出现明显改变。当年的遣唐使多是男性,所以日本女性模仿唐朝的不多,而杨贵妃是女性,还是唐帝国地位最高的女性,她若去了日本,又会如何?
日本著名女星山口百惠,就称自己正是杨贵妃的后代。
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真的逃亡日本了吗?
今天的人会扯淡,古人也会扯淡,这符合历史传承规律。
杨贵妃死了,这没有疑问。究竟如何死的,豹眼认为,比较确定的是她哪里也没去,就死在了马嵬坡。
01
马嵬事变的过程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攻陷了潼关。
唐玄宗只带着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逃走,就连皇宫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孙都弃之不顾。
七月十四日,玄宗一行逃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但李亨犹豫不决。
此时,有吐蕃使节二十多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还没等到杨国忠回答,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杨国忠被人射中坐骑的马鞍,逃到马嵬驿西门外,被士兵追上杀死。然后又杀死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你们胆敢谋害宰相。”士兵们又把他杀了。
韦见素出来察看,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众人求情,才免于一死。
玄宗得知士兵哗变,走出驿门,慰问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
玄宗又让高力士去问话,陈玄礼回答道:“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
玄宗割舍不下,下不了决心。京兆司录参军韦谔请求玄宗当机立断,不断在地上叩头,以至于血流满面。
但玄宗却说:“杨贵妃深居宫中,不与外人交结,怎能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说:“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将士安宁陛下就会安全。”
玄宗这才命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他。然后把尸体抬到驿站庭院中,召陈玄礼等人进入驿站查看。
至此,将士们才安静下来,整顿军队继续行进。
02
杨贵妃已死,不可能再逃走
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本想禅让太子李亨。但经过此次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于是改变了主意。
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
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嵬事变很可能与李亨有关,他恐怕脱不了干系。在如此复杂、紧急的情况下,不可能在杨贵妃之死这件事上,出现意外的变故。
第一,高力士所言非常正确,只有让将士安心,陛下才安全。将士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活着,他们岂能安心?一句闲话,就会让玄宗秋后算账,不杀杨贵妃,将士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第二,尽管高力士与杨贵妃感情一向深厚,但陛下的安全大于一切。如果节外生枝,做啥手脚,一旦露出了破绽,不仅杨贵妃不能够活着,恐怕连唐玄宗也会被杀。已经杀红眼的将士,犹如惊弓之鸟,心中也是十分惧怕。高力士不敢再赌一把,不会再耍花样。
第三,时间仓促,来不及仔细盘算,”狸猫换太子“之事不是轻易可行的。
第四,既然太子李亨可能参与了此次兵变,难道玄宗、贵妃身边就没有李亨的眼线?既然玄宗点头了,高力士不敢胆大包天,再去偷梁换柱。
第五,太子李亨作为内应,为了皇位杀死玄宗的心思,恐怕都有,还会放过杨贵妃?
杀杨贵妃并不是李亨的目的,其真实的意图是逼迫玄宗让位。此时,高力士采取舍车保帅的策略,必须实打实的进行。一旦被李亨与将士们发现破绽,那是相当危险的。
第六,在此情势下,即便是让一个宫女替死,杨贵妃也很难离开。从事变的过程来看,绝非儿戏。那些将士们也不是好糊弄的,不必说逃走时不可能就杨贵妃一个人,就算一个人也很难离开将士们的视线。
至于说陈玄礼派人护送杨贵妃逃走,然后去了日本,根本就是扯淡。
如果说陈玄礼贪恋贵妃美色,“冲冠一怒为红颜”,那还说得过去。把贵妃送走,而且还去了日本,这的确是不一般的脑洞。如此一来,陈玄礼对杨贵妃的情感,可就不是人类的情感了,完全超出了世俗人的境界。
这个情况并非没有可能,但可能性跟没有差不多。
03
杨贵妃能够生存下来,必然会有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是杨贵妃的后人,一千多年过去了,已经没有任何危险存在,是该解密的时候了,还不把家谱、信物之类的东西拿出来,等待何时呢?如果有那些东西,现在岂不发达了哈!
说到扯淡,有人去了日本,得知当时的日本人对于大唐,那可是屁颠屁颠的,清楚有人崇拜,冒充一下得到一些实际的利益,也是很可能的。
如果真的是杨贵妃,那她现在的后裔还会如此淡定、低调吗?
这所有的一切,都经不起推敲。其实,历史真相或许远没有这么复杂,恐怕都是后人想抱大腿,博一下眼球而已。
而这个嗜好,并非今天才有。更确切地说,这也是历史传统,是几千年的传承。这本身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否则,哪来那么多的东西供后世炒作呢?
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真的逃亡日本了吗?
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制造了“马嵬事件”, 杨贵妃被缢死。
“马嵬驿兵变”中的杨贵妃是怎么死的呢?据正史中所载她是被缢死的。史料上的记载大同小异,都说杨贵妃死于马嵬驿佛堂,葬于马嵬驿前。
- 杨贵妃与玄宗诀别时,“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杨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还有遗失的鞋袜作证,但还有多种说法:唐朝诗人李益、杜甫、贾岛、温庭筠等在写有关于“马嵬兵变”的诗文时,认为杨贵妃是被乱兵所杀;《国史补》及宋传奇《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死在梨树之下;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又说杨贵妃是吞金而死;唐传奇《长恨歌传》中表示,杨贵妃被人牵之而去,藏匿到别处去了。台湾学者魏聚贤的《中国人发现美洲》中,还考证出杨贵妃并非死于马嵬坡,而是被带往美洲。
关于杨贵妃的去处还有另外一种传说。说她由亲信护送到了“夜郎”之贵州。居住在一个叫羊坪(琴巩)的地方。据说当地有一些村民还自称是她的后代。
湖南省常德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的胡教授却说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在唐玄宗的秘密安排下避过乱军的耳目逃了出来,逃出来的杨贵妃一路向南,最后来到了鹿溪村。杨贵妃看到鹿溪村风景非常美,气温也非常的适合居住,山上还有大片的竹林,简直美不胜收,杨贵妃便在此隐居了。胡教授说当地的村民提供给他一幅画,经过专家鉴别这个古画的年代是在唐朝前后,而画上的这所大房子是一座尼姑庵,叫做“天宝庵”。专家说天宝作为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的年号,不是谁都敢用。而且这座尼姑庵在史料上并没有记载,只有秘密进行修建时才有,可能在史料上面找不到任何记载,而杨贵妃当时正在避难,为了不被叛军发现,修尼姑庵出家当尼姑只能秘密进行了。
其实这些都是野史和正史的说法,事实上,这位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在她38岁的时候就香消玉殒了。唐玄宗在马嵬驿兵变一年后重返长安,令人迁葬杨贵妃时,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也就是说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首了。 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由此推测,当时很可能有人找了侍女代死,杨贵妃得以逃脱。后来,唐玄宗曾派方士寻找过杨贵妃,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暗示着杨贵妃尚在人间。其实,这也是合乎情理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唐玄宗是个多情种子,焉能看着自己的心上人死在眼前,便选了一貌似贵妃的侍女去替死。乱兵又不认识杨贵妃,终于逃过了这场劫难。
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展示了她的家谱和古代的文献,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日本历史界认为,当年自缢的那个死者是杨贵妃的替身,她实际上逃到了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的二尊院,有一块规模不大的墓地,即杨贵妃的墓地,上面写着关于唐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说她在马嵬驿兵变中并未被逼自缢身亡,真正死的是其替身侍女。
当年杨贵妃在皇帝亲信的护送下,从海上乘船逃走,漂流到日本向津县半岛的唐渡口,后来因病身亡。当地人为了哀悼她,将她葬于二尊院。
1984年,日本有篇文章,认为兵变将领陈玄礼怜惜杨贵妃的美貌,不忍心杀害她,就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当时,高力士用车运来“杨贵妃”的尸体,由陈玄礼假装验尸,才得以瞒天过海。杨贵妃逃出后,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在现在的上海附近扬帆出海,东渡去了日本。
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则详细描写了杨贵妃逃出马嵬驿、东渡日本的过程。他认为,杨贵妃能够大难不死,多亏了舞女谢阿蛮和乐师马仙期的帮助,她走襄阳,到武昌,然后下扬州。最终,在日本遣唐使团团长藤原刷雄的帮助下,搭上他们回国的大船,逃亡到日本山口县向津具半岛的久津。此时为公元757年,正值日本孝廉女帝时代。
杨贵妃逃亡后,唐玄宗从谢阿蛮、马仙期那里,得到了杨贵妃东渡日本的消息,唐玄宗便派方士去日本寻找杨贵妃,并面呈了唐玄宗送给她的两尊佛像,劝她回国。杨贵妃则以玉簪作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但最终这对有情人还是天各一方。
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人民大学历史系刘教授分析,据记载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包括非正式的也有16-17次,从船的规模上看,杨贵妃出逃日本应该没问题。据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苏州,另一个是明州,可能在这3个地方登船,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县。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真的逃亡日本了吗?
谢大圣邀。悟空师傅没记性,已经作过回答。杨贵妃是否亡命日本我认为就是伪命题,万里迢迢漂洋渡海图个啥?亡命去东瀛那鬼地方,贵妃未沉日本丸!
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真的逃亡日本了吗?
优美的爱情传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让人们对优美爱情的怀恋,还让人们放开遐想的翅膀,营造出很多优美的后续故事,让人们不断去探究去怀恋,成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关她的史料传说一直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唐明皇和杨贵妃本来是翁媳关系,后来成了夫妻。杨贵妃有多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无颜色。”唐明皇对杨贵妃有多宠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爱屋及乌,杨贵妃受宠,其亲人俱得富贵,“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弟弟杨国忠最终被封当朝宰相,大权在握。他和奸相李林甫勾心斗角,妨贤害能,把个大唐弄得朝政混乱,边疆松弛,直接酿成了毁坏盛唐的安史之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带贵妃及大臣连夜西逃,第二天到达陕西境内马嵬坡。杨国忠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人,是制造人民流离的祸首,人人痛恨。因此随行将士突然不走,要求严惩宰相杨国忠,明皇还未答应,杨国忠已被乱军杀死。因杨贵妃是杨国忠的至亲,在皇帝身边受宠,将士们怕被牵连,又进一步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没法,只好赐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其实杨贵妃虽受宠,并没抓权干政,也不支持杨国忠乱政。当时乱军重点是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是政治逼宮,杨贵妃完全是受牵连被逼而死的。随着时间流逝,政治色彩渐淡,人们怀着对盛唐的惓恋,对美人赐死的可惜,一提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倒成了主角色。杨贵妃到底死没有死,是不是真的去了日本?后世也有多种说法。据史料记载,玄宗后来回到长安后,密令改葬贵妃,但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新旧唐书记载不一,旧唐书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新唐书里只说香囊犹在。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让人莫名其妙。而有一种说法,杨贵妃其实没被勒死。说是军中主帅陈玄礼爱怜贵妃美貌,不忍杀死,就和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陈玄礼验尸后告诉士兵们贵妃已死,而暗地里他却派亲信护送贵妃南逃,最后从浙江的杨州扬帆出海,漂流到了日本。有关杨贵妃东渡日本的说法由来已久,有人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中就怀疑杨贵妃可能没死在马嵬坡,而是到了日本。白居易写《长恨歌》毕竟离马嵬坡事变只有50年,应该可以得到真实材料。但他当时不可能直笔杨贵妃没死,只能隐隐写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来暗示贵妃逃往了海上仙山。仙山在哪里?在日本文学里蓬莱山是指日本。当时与日本遣唐使交往密切的白居易,暗示贵妃逃亡日本,也难说他是完全编造的。那么日本人又是如何传说的呢?日本人说公元756年,贵妃和侍女漂流到了日本山口县油谷町久津的一个叫唐渡口的地方,登陆不久杨贵妃就去世了,当地人把她安葬在一个往西看得到大海、能够遥望故国的高坡上。后来贵妃托梦玄宗,她到了日本,已经不在人世,从此天上人间,生离死别,只有来世再见了。悲痛万分的玄宗派白马将军陈安前来祭奠,但陈安没找到墓地,把带来的两尊佛像和十三层大宝塔寄存在京都清凉寺就回去了。油谷町的小寺院听说此事,向清凉寺要求保存这两尊佛像,最后得到两尊仿制佛像,该小寺院后改名为“二尊院”。日本文学作品的《杨贵妃外传》和《杨贵妃复活秘史》都记载了同类故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贵妃究竟去没去日本?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传说,让人们丰富了传说文化,增进了与日本民间感情交流,促进了两地文化发展。(参考百度一些材料综合而写,欢迎批评指正。)
马嵬驿兵变后,杨贵妃真的逃亡日本了吗?
按照《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些正史的说法,唐贵妃当时确实是在马嵬坡被缢杀了的。但是,就算正史做了这样盖棺定论的记载,民间关于杨贵妃没死的说法,也依然很多。甚至有日本人说她的祖先就是杨贵妃,还拿出证据来证明。意思是说,杨贵妃当年漂洋过海,去了日本。
(杨贵妃剧照)
那么,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去了日本呢?
有的说,当年的航海技术不高,鉴真东渡日本,都经历了艰难困困。杨贵妃一个弱女子,要想去日本,可以说困难重重,是办不到的。有的说,杨贵妃当年跟着寿王李瑁三年没有生育,后来跟着唐玄宗那么多年,也没有生育。这说明,杨贵妃是不可能生育的。既然不可能生育,为何去了日本就生育了呢?
不过,这两种解释,也并不是完全站得住脚。虽然坐船去日本困难重重,但是,杨贵妃也并不是不能克服。再说了,当时她是在逃命,哪还怕什么艰难困苦呢?至于生育问题,杨贵妃当初没有生育,很有可能是发胖,发胖容易导致不育。不过,她在历经艰辛去了日本后,肯定会变瘦。变瘦了,再结婚生子,也是有可能的。就算她没有生子,领养一个孩子当成她的孩子也是合理的。毕竟没有亲子鉴定,并不能确定杨贵妃的后代,就一定是杨贵妃生的。
所以说,拿这两个理由来反驳杨贵妃去了日本,也并不是很有道理。
要判断杨贵妃是不是去了日本,最关键的,是要看看杨贵妃当时是不是被杀。如果她没有被杀,去日本,还是去别的地方,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杨贵妃当时究竟有没有被缢杀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谁要杀杨贵妃?
要杀杨贵妃的人是陈玄礼。
(陈玄礼剧照)
陈玄礼为什么一定要杀杨贵妃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当时,唐玄宗到马嵬坡的时候,一开始是陈玄礼找李辅国联系太子李亨,说杨国忠祸国殃民,安禄山造反,就是杨国忠的原因造成的,希望李亨出面杀了杨国忠。
陈玄礼之所以要这样做,有三个考虑:一是杨国忠确实民愤很大,杀了杨国忠,是符合大家心愿的。二是杨国忠在朝中专权,杀掉杨国忠,陈玄礼可以借机上位。三是示好太子,为将来捞取政治资本。毕竟在安禄山造反之时,唐玄宗曾有想把皇位禅让给太子李亨的想法。
不过,一向胆小怕事的李亨没有答应陈玄礼。这件事看起来似乎不了了之。然而,其实并没有完。第二天,杨国忠出来的时候,有二十多个吐蕃使节拦在杨国忠的马前,问杨国忠要吃的。这时候,士兵们就大声喊,说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于是,士兵们鼓噪起来,纷纷追杀杨国忠,把他杀死并肢解。
这件事,是偶然发生的吗?显然并不是的。为什么会有多达二十多个吐蕃使节,刚好在杨国忠出来时问他要吃的?为什么当时又有那么多士兵在那里,而且说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为什么士兵们没有杀那些吐蕃使节?为什么士兵们敢于毫不顾虑地杀杨国忠?所有这些,显然都是有人在幕后策划指示。
(唐玄宗剧照)
指使的人是谁?后来唐玄宗怀疑是太子李亨,也因此造成李亨吓得北上灵武,在众人撺掇下称帝的事件。但从李亨当时没答应陈玄礼,以及李亨的性格特点来看,应该不是他组织策划的,肯定是陈玄礼组织策划的。
既然是陈玄礼组织策划士兵杀了杨国忠,而如果杨贵妃还在唐玄宗身边的话,陈玄礼的处境就是非常危险的。
当时,陈玄礼对唐玄宗提出,让他杀掉杨贵妃。唐玄宗说,杨贵妃久居深宫,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又没有错,为什么要杀她?后来,高力士对唐玄宗说,因为士兵们杀了杨国忠,要是不杀杨贵妃的话,他们怕被报复,所以坚决要求除掉杨贵妃。唐玄宗才没有办法,最后答应在佛堂里吊死杨贵妃。
从这个似乎可以看出,很可能陈玄礼还和高力士是联合在一起的,是他们假借士兵的名义,要求唐玄宗杀掉杨贵妃。
既然唐玄宗、高力士一定要杀杨贵妃,杀掉杨贵妃后,他们才心安,他们怎么会把杨贵妃留下来的呢?
有史料说,当时陈玄礼看见杨贵妃貌美,舍不得杀她,因此换了个替身。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陈玄礼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这怎么可能呢?
《旧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当唐玄宗让人缢杀了杨贵妃后,是把尸体抬到驿站庭中,让陈玄礼等人查验过的。查验完后,陈玄礼才脱掉甲胄,叩头谢罪。显然,杨贵妃死不死,陈玄礼不可能不看清楚。
由此可见,当时杨贵妃的确是死了。杨贵妃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去日本。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