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老师收礼问题该一刀切吗?
近日,河南一位教师晒教师节礼物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网名为“美丽裙子”的一位女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消息,消息提到“当老师的好处就是处处被偏爱着,感谢王某某妈妈送来的教师节礼物。”
从配图来看这些礼物为一束鲜花、一盒月饼及一箱饮料,这也只是一些普通的礼品,并不是什么豪礼。
但这位老师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收到的礼物,还指出是王某某家长送的,这难免让人觉得她这是在炫耀,或者在向那些没送礼的家长进行一种无声的“施压”。
在这个事情爆出来之后,河南当地的教育部门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并及时进行调查,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这位老师所谓的礼物,其实只有一束鲜花是家长送的,另外的月饼和饮料都是学校发的中秋节礼物而已。
一直以来关于教师送礼问题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不应该收礼;
还有人认为在中国社会当中礼尚往来是非常普遍的一个事情,而且中国向来尊师重道,给老师送礼自古以来就存在,为什么到现在就不允许送了呢?
我个人觉得给老师送礼无可厚非,但老师也不能“看礼下菜”。
老师是孩子人生的导师,是他们教会孩子知识,教会孩子做人,一个好的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也正因为老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以及学生出于感恩给老师送些礼物,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像当年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也会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给老师送些礼物,以表示我们对老师的感谢。
而且以前给老师送礼也没有什么争议,在大家看来给老师送一些小礼物是再正常不过的。
而最近几年给老师送礼之所以存在很多争议,因为现在的礼物已经不单单是表示感谢,更多的是一种“谋利”。
现在有个别老师在平时工作生活当中都或明或暗地要求家长送礼,如果家长送礼了,老师自然会对他的孩子好一些、更偏一些。
如果孩子的家长不送礼,自家的孩子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针对,到时不仅学习跟不上,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孤闭、厌学等其他情况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所以很多家长不管是不是真心的,不管是否是自愿的都迫不得已给老师送礼,以此来维护自己孩子在班级当中的“权益”,比如送礼多座位可以排在最前面等等。
当这种送礼跟孩子的处境挂钩的时候,完全就变味了,这完全就是一种交易手段,由家长出礼物,然后由老师出“关心”。
最终哪个孩子得到的偏心更多,关键要看家长送礼多少,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边缘化,你就得给别人送更多的礼物。
也正因为送礼直接跟孩子的学习挂钩,跟孩子在学校的待遇挂钩,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这完全就是把教育当做一门生意,这已经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知识,教孩子做人,教孩子做一个公平、公正、诚实的人,但是现在个别老师却“以身作则”,通过收礼来“看蝶下菜”,这让不同的孩子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才引起大家的强烈反感。
所以为了促进教育的公平,保证每个老师对每个孩子都是同等对待,现在各级教育部门都明确规定老师不能收礼,杜绝老师收各种礼物,这样才能确保所有孩子能够一视同仁。
对这种禁止把收礼跟孩子教育相挂钩的行为,我是非常赞成的。
但是我觉得老师平时收一些小礼物不应该被大做文章,比如平时老是收到一些贺卡收到一些鲜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跟金钱挂钩,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他们也需要获得别人的赞赏,获得别人的认可,而家长给老师送一些鲜花或者贺卡,其实这也是对老师的认可。
虽然这些礼物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甚至都没有什么用处,但却可以让老师感到温馨,感到被尊重,这可以进一步激励老师在工作岗位上更加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老师收礼问题该一刀切吗?
师生之间如果连鲜花都容纳不下,这个社会的灵魂得肮脏到什么程度?
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老师收礼问题该一刀切吗?
只要教育局的领导起好带头作用,去学校检查工作不吃学校一口饭,不抽学校一支烟,不喝学校一口水,不拿学校一针一线,就可以处理接受鲜花的老师。
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老师收礼问题该一刀切吗?
前世做了恶,今世去教学。这是真的吗?又拿老师开心了。难怪现在农村和县城都招不到男老师了!(家有三斗粮,莫做孩子王。)
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老师收礼问题该一刀切吗?
以前就尊师重教,有谢师宴,现在是要把老师践踏死吗?老师代表知识,教师节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设置的节日,什么时候变成陷害老师的节日了,老师收到鲜花,从老师本身认为这是学生家长对自己的肯定,自己的辛苦付出有了回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才情不自禁晒出来,也表示深感欣慰,现在被别有用心之人添油加醋,不可理喻。你不尊敬代表知识的老师,你就不会得到知识,更不配用知识谋生。
河南一老师晒节日礼物,老师收礼问题该一刀切吗?
必须的,只要家长送的,不管是贵的还是便宜的,一瓶酒、一斤月饼、一个本子,统统不行。什么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都忘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