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看好!北向资金单月壕掷214亿元爆买银行股,透露什么信号?

在市场总体行情不太好的情况下,银行股不失为相对安全的避险方式。

进入2022年之后,股市整体行情表现并不太理想,各大股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2022年1月25日,两市集体收跌,沪指跌破3500点位,收盘创出近18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创业板指失守3000点。截至收盘,沪指报3433.06点,跌2.58%,成交3837亿元;深成指报13683.89点,跌2.83%,成交5531亿元;创业板指报2974.96点,跌2.67%,成交2153亿元。

虽然股市整体成交量超过万亿元,但却纷纷下跌。

而进入2022年之后股市之所以下跌,这里面原因相对比较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从整体来说无非就是几种因素。

第一、临近春节市场交易意愿下降

这段时间已经准备过年了,很多人都忙着准备年货或者其他事情,没有那么多心思放在股市上面,对应的股市的交易也没有那么活跃了。

第二、不确定因素的担忧。

这里所谓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方面。

1、未来国内经济以及全球经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在2021年,我国GDP取得了8.1%的增速,GDP总量突破1,14万亿,但从第3、第4季度的经济增速来看,整体增速是比较缓慢的,预计2022年经济增速肯定比2021年下降很多,估计有可能达到5%~6%之间。

2、未来全球加息预期增强,全球流动性是否会收紧?

当前全球有不少国家都面临比较大的通胀压力,尤其是美国的通胀压力比较大,所以全球对美国加息预期增强。

一旦美国加息之后,首当其冲的就是美股,毕竟过去一段时间,美国一路不断冲高,这背后就是受流动性影响,一旦流动性收紧了,美股就有可能出现下跌的风险。

受此影响,全球其他国家的股市也会受到影响。

3、未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否会贬值导致热钱流出?

从目前美国经济走势以及通胀压力来看,美联储有可能会提前加息,而且一旦加息就有可能连续几次加息,如此一来人民币对美元就可能出现贬值,到时一些热钱就可能流出,这或多或少都会对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4、奥密克戎是否会更大范围的传播?

最近一段时间,全球每日确诊病例又开始增多,而且包括英国等一些国家,现在已经放弃疫情防控,甚至建议大家不要戴口罩了,所以未来奥密克戎是否会在全球更大范围传播,这都是一些不确定因素。

如果奥密克戎在全球进一步转播,那全球的经济贸易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供应链出问题等等,这对国内贸易企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俄乌矛盾是否会进一步升级?

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跟乌克兰矛盾不断升级,未来双方是否会擦枪走火,谁也不敢给出答案。

正因为出于多方面考虑,所以进入2022年之后,股市总体比较低迷。

在这种环境之下,前期那些涨幅比较大,市盈率偏高的个股就可能出现下跌的风险,这时候很多资金就有可能转向那些相对比较稳定的股票进行避险。

而从整体来说,银行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银行股长期表现不佳,但也没有出现大涨大落的情况。

更关键是很多大银行每年都坚持分红,比如国有四大行,从上市至今每年都分红,平均每年分红的收益率就可以达到5%左右。

而且从目前已经公布业绩简报的各大银行来看,2021年各大银行业绩表现都非常亮眼,除了营收增长之外,利润增长更加明显,很多银行净利润增幅都达到20%以上。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其实银行股是被低估的,比如过去几年很多银行的利润和营收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但是他们的市值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对于这些被低估的银行股,未来说不定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我国股市全面实行注册制之后,股市的交易风格有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以及那种追涨杀跌的情况越来越少,相反追求长期价值投资的行为会更多,这时候银行股说不定就存在很大的机会,所以有一些资金重点布局银行股也可以理解。

坚定看好!北向资金单月壕掷214亿元爆买银行股,透露什么信号?

说明2022年市场风格转换,从高估值转向严重低估的银行股。今年买银行股能赚钱,买其他爆炒过的垃圾股会亏大钱。

北向资金嗅觉灵敏,能感觉得到散户看不到的市场轻微变化。我觉得他们已经察觉到注册制后,新股无锚高价乱发,把大量活钱变成死钱,A股港股化越发明显,炒垃圾已经走上绝路。

买严重低估的银行股可以估值修复赚股价,也可以长期持有吃股息,股息还可以再买银行股进行利滚利操作。

坚定看好!北向资金单月壕掷214亿元爆买银行股,透露什么信号?

不是用来砸盘,做空嘛

坚定看好!北向资金单月壕掷214亿元爆买银行股,透露什么信号?

大涨,,,,

坚定看好!北向资金单月壕掷214亿元爆买银行股,透露什么信号?

不太清楚。

坚定看好!北向资金单月壕掷214亿元爆买银行股,透露什么信号?

香港的银行股比大陆的便宜,为什么这些资金要舍近求远呢?我不相信北向资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