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食的话,过了那个阶段之后,然后就没有食欲了呢?

这个我深有体会,我曾经清水断食过3天,就是只喝水,不吃任何食物,中间挺过最难熬的阶段后,确实就不太饿了,我不是营养专家,我只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我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吧,经过饿了三天,不仅是瘦了5斤,更是一个难忘的经历。

我这个是主动的,是偶然的机会,本来我对辟谷一直很向往,正好公司关系不错的同事,联系了老师,我们俩准备一起去参加7天的,就是全程都有老师指导和参与的,在指定的地方,后来没请下假,我们就像尝试一天边上班,就是就三天吧,我是3天内只喝水,不吃任何食物,我那个同事是除了喝水,每天可以吃一个苹果,但其他食物也不能吃。

微微饥饿的第一天

其实在开始的前几天已经做好准备了,从饮食上还有心理上,饮食上,按照要求逐渐减少,这样避免到了不吃饭那几天胃部受不了。

第一天其实我的感觉还好,我本身不是做体力工作的,主要是每天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忙碌,可能之前的食物还有没有消化的,按照要求每次小口喝水,定量并且伴随吞咽空气,可能工作比较忙,很快就度过了一一上午,中午别的同事们去吃饭了,我们俩就聊天互相鼓励,到了晚上开始有些饿了,但是还是可以忍受的,按照老师教的简单打坐冥想了一会,然后早早就睡觉了,9典故总有就睡了。

超级饥饿的第二天

第二天是相当难熬的一天,本身身体原来储存的食物都消化完了,又是第二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尤其是到了第二天下去,感觉自己都要坚持不下去了,喝水都不管用了,就是感觉身体变成了薄薄的两层,身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消失了一样,这个时候才体会到“前胸贴后背”这个词的的含义,只有饿过的人才会懂吧,后来就给老师打电话,在老师的指导下静坐了15分钟左右,感觉好多了,终于挺过来了,摸着自己身上温暖的肉肉,觉得一切还是这么真实呀。

忘记饥饿的第三天

第三天是胜利在望的一天,神奇的是,居然不觉得太饿了,其实肚子里依旧空空如也,但是精神上却很放松,不再纠缠饿与不饿了,看来身体的适应能力比想象中的要强,觉得多数时候就是过不了心理上的饥饿感这一关,在一些极端条件下,有些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是可以扛很长时间的,身体遇到饥饿,感觉是会自动调节的,但是精神上需要自己去克服。这一天仍然按照老师的要求喝水,这一天感到白开水都是好喝的,之前还觉得白开水没味道,现在真正需要的时候,还是生命之源最靠谱啦。

当然,后期的复食也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前期和后期做了很多准备,是为了避免对胃部的伤害。

经过了三天时间,我称了称,瘦了5斤,其实这不是我根本的目的,重要的是一种体验和经历吧,经过这次体验,我变得更加珍惜食物,之前老是浪费,吃不完剩一点就倒掉,或者不合胃口也扔掉,现在学会了定量做饭吃饭,宁愿少做点,不造成浪费,少吃点感觉也没有什么,反而减轻饿了肠胃的负担。

经过这次体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现在拥有的一切,只有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那么我就提前体验一下,这样更加珍惜当下,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知足和满足。

我是小溪,喜欢美食瘦身减肥健身,同名公众号:小溪瘦身秘籍,每天晚上9点更新,分享更多小妙招,我们一起变瘦变美吧

为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食的话,过了那个阶段之后,然后就没有食欲了呢?

“糖”是给予身体补充能量的主要的来源、也是最方便的补充来源,糖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当碳水化合物被身体吸收后,就会经过一个过程并最终转化成葡萄糖,不同种类的碳水化合物食物转化的速度也有区别;

当摄入多量的“糖”时,身体就会存储一部分,当你停止进食、断了补充能量的主要来源时,大脑就会开始传递“饥饿”的信号,那么身体就会开始消耗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水平;

在维持一段时间后,如果仍然不补充能量,那么身体就会分解体内存储的糖原来为身体继续提供能量;

这时候仍然不补充,那么在糖原消耗空间减少的情况下,就会开始分解一些非糖组织来转化为葡萄糖,比如脂肪、蛋白质,继续维持身体的基本运转,也就是“糖异生”。

整个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体表会带给人很明显得变化,当然不是变瘦了,可以想像一个人在一天甚至再久一点的时间,不吃饭、还要维持基本活动、维持工作的状态下的精神情况。

怎样才叫做“糖”?

我们经常理解的糖主要来自于各种食物添加糖,其实糖的形式有很多种,乳糖、果糖、蔗糖、淀粉等都是常见的糖类来源,并且糖类食物是最直接、最快速的为身体补充能量的重要来源。

吃“糖”会胖?

过量的情况下是会的,所以现在很流行“戒糖”减肥,但是糖类种类的很多、自然区别也较大,并不是所有的糖都需要戒掉。

上面提到糖类食物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只是速度不一样,所以这就涉及到食物的升糖指数(GI值),当一种食物加工方式越精细、甜度越大、往往也就有着较高的升糖指数,如果说糖容易使人发胖,不如说是GI值高的食物很容易导致人发胖。

因为GI值高就会引起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那么就会过多的分泌胰岛素,使它更不稳定。

这就和减脂的原理相违背,减脂的原理是只有当胰岛素水平稳定和肾上腺素水平较高时,才能促使甘油三酯(脂肪)分离、燃烧、分解,也就是真正的减脂。

可想而知,如果吃了太多GI值高的食物,是很难达到减脂的需求的。

所以,我们戒糖,只需要戒掉各种添加糖就可以,比如零食中的糖、饮料中的糖、点心中的糖等;另一种是精细、含果糖高的食物虽然相对来说健康一些,但是过量的吃,也会容易引起高升糖,比如面食、水果、自榨果汁。

想要健康,怎么吃“糖”?

了解到高GI值食物的隐患后,日常中自然要以中GI食物来稳定血糖水平,比如在白米饭中加一些粗粮、或者选择性吃一些玉米、薯类当作一部分主食,这些食物虽然也是淀粉食物,但是和面食不同的是营养更加丰富、更有膳食纤维、饱腹感也很强。

为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食的话,过了那个阶段之后,然后就没有食欲了呢?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没有真正的饿过。或者准确的说,没有了解和体验过饥饿的所有阶段。

1944年,在美国有过一次著名的“饥饿实验”。

此后人类再没有重启过类似实验,可以说,残忍到近乎泯灭人性。

这个实验叙述的话,过程很长,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简单的说:

1.普通的饥饿

2.随着肝糖作用饥饿感知弱化

3.理性尚存,对食物渴求会变成单纯对饱腹感的追逐。简单说,除了违背良心的事情,都能吃

4.认知崩坏。对食物开始产生幻觉,能不能吃的都会吃

5.人性逐步丧失。为获取食物,会伤害他人和自己。

6.人性完全丧失。严重自残,神经系统崩溃,感官麻痹及退化,彻底沦为不可言说的怪物。这个状态,是永久的。

所以,当我们谈论饥饿的时候,要知道,这并非只是一个温情的话题。

为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食的话,过了那个阶段之后,然后就没有食欲了呢?

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食,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觉得饿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饿过了”,而这其实只是饥饿的第一个阶段。至于原因?是因为身体认为,都发出了饥饿信号,仍然没等来进食,可能吃不上饭了,得赶紧采取应急措施。

别忘了,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吃不饱才是主旋律,饿肚子,原本是很常态的事情。

吃饭是要为身体补充能量,吃不上饭,身体会启动“备用能源”

我们的身体,到了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就会发出饥饿的信号,让我们觉得肚子饿,应该要尽快吃饭了,然后给我们一个窗口期,等到窗口期过去,身体会觉得“这货大概靠不住了”,于是果断决定,得要先拿点“存货”出来用用。

既然没有新的能源供应,身体又很抠门,真正的“存款”(脂肪),一下子是不舍得掏出来的,“家底子”(蛋白质)更是万不得已,不会动用,那就只能拿出“备用金”——肝糖原,先顶上一会了。

最先动用的是肝糖原,如果你的肝脏血糖代谢功能正常,等到饥饿窗口期过去,肝糖原,原本就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个时候就会被重新分解成葡糖糖,进入血管,变成血糖。

当你的血糖恢复正常的时候,身体早就放弃提醒你进食了,当然就不再觉得饿了,这个时候你吃东西的欲望,就好像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强了。这也就是你会“饿过了”的原因了

不那么饿了,就不用赶紧吃饭了吗?如果真是这样,饿得四肢无力,饿得头晕眼花又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饿过了”这种感觉,其实并不会持续太久,虽然从肝脏那里抠出来的能量,其实的确是能够撑上好一阵子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肝糖原存量大约有100g左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两个人的糖原储量差上一倍之多也是有的),要是不做过多体力和脑力活动,撑上十几小时才会耗尽。但是,“饿过了”的这段时间,却通常不会那么久。

这是因为我们的遗传记忆,总是习惯让身体做最坏的打算,并不会等到肝糖原耗尽,才会有进一步的动作,而是早早就开始,降低基础代谢水平(就是为了活着,维持心跳、呼吸、大脑运转所需的,最低需求的能耗),葡萄糖这个重要的战略能源物资,就只会被优先供应给少数器官和组织了。

而非饥饿状态时,对葡萄糖的消耗最大的是大脑和长骨的骨骼肌,也就是我们的四肢,身体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大脑的葡萄糖供应中断的,当然就一定会对骨骼肌动手了。

知道骨骼肌中存在肌糖原的人,可能会觉得骨骼肌也是有“存货”的,偏偏肌糖原不像肝糖原那样,直接分解了就能用,骨骼肌在因为饥饿,被身体限制能量供应的时候,根本无法直接使用肌糖原,平时我们运动需要动用肌糖原的时候,得在无氧酵解的情况下,把肌糖原先变成乳酸。

所以,饥饿的时候,骨骼肌的“存货”是无法为它自己所用的,当骨骼肌被身体限制了能量供应,逐渐觉得“四肢无力”,就再正常不过了。

时间更长一些,肝糖原会被慢慢耗尽,开始出现低血糖,低血糖出现的时间因人而异,正常情况下会发生在大约12个小时之后,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糖代谢能力受损,可能有肝糖原储备不足以及肝脏调控血糖能力下降等情况,就会更早出现低血糖。

大脑对低血糖是尤其敏感的,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饿得头晕眼花,甚至是冷汗直流了,严重的还会出现情绪低落、认知能力受损。

【麦芽有话说】适当的饥饿,有时候能够帮助我们调整机体代谢能力,但是不规律的进食以及饿到低血糖的程度,对身体的健康却十分不利。

大家可能并不知道,当我们饥饿的时候,身体对骨骼肌的这种,能量的暂时限制,就是通过胰岛素抵抗来实现的。因此,其实胰岛素抵抗原本是身体调控血糖的一种正常机制,并不是糖尿病人才会出现的“坏事”。

所以,适当的饥饿,对于我们营养师来说,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调整身体代谢、减体重的方法,叫做间歇性断食法,运用得当甚至能够逆转代谢异常。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一定要以,不影响到我们的进食规律为前提。

为了减肥、忙着工作,甚至忙着娱乐,到点不吃饭这种不规律的饮食状态,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引起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紊乱,次数多了,长期下来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总结】饥饿的时候,不及时进食,出现“饿过了”,是身体通知你进食的窗口期已经过去的缘故,接下来身体会调动肝糖原,使血糖水平不会过低,并且能够维持一段“不饿”的状态,但是随着禁食的时间增加,就会慢慢饿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低血糖得不到及时纠正,严重的甚至可以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采取适当饥饿的间歇断食法,有利于代谢健康,但是为了减肥等,不在饭点进食的行为,会因为饮食的不规律,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科普创作不易,如果回答对您有用,别忘记转发、收藏和评论噢,您的鼓励,是麦芽坚持科普的动力。我是麦芽,一个专注肠道、睡眠、代谢的注册营养师,关注@注册营养师麦芽,获取更多健康知识吧。

为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食的话,过了那个阶段之后,然后就没有食欲了呢?

是因为肝糖的释放。

肝脏的生理功能之一就是调节血糖,其功能是由肝脏储存糖类为基础的。

人会觉得饿,就是因为血糖的降低。饿了一段时间,肝脏就会将内部储存的肝糖释放出来,转化为血液中的葡萄糖,也就是血糖。血糖值升高,人就不觉得饿了。

人在饿久了以后,会一阵饿,一阵不饿,就是由于这个生理现象。这种情况可以重复多次。而所谓的饿得过久不觉得饿了,也就是人体内的血糖暂时升高了。

为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进食的话,过了那个阶段之后,然后就没有食欲了呢?

这个生理过程太复杂了,说不上来。大概就是肚子饿的咕咕叫的时候,你没能及时给它投喂食物,它自己转而去消耗自体肝糖元,糖消耗完了,还没有投喂,就开始分解肌肉,消耗蛋白质啦!因为拖延的时间太长了,大脑刺激减弱,饥饿感慢慢消失,就是我们俗称的饿过劲儿了。如果还是不给身体喂水喂食,后边大概率会出现低血糖反应,心慌无力,出虚汗,严重者会晕厥,这个时候就必须补充糖份了。所以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处于这种状态,有一句怎么说来着,在哪儿缺的就会在哪儿补回来。身体是很聪明的,节食减肥的人从来都没有真正成功过,就是这个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