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型肥胖的人应该怎么减肥更有效?

腹部型肥胖的人应该怎么减肥更有效?四肢都很瘦就是有肚子该怎么减啊。感觉肚子减下去就对自己的身材很满意。

我的小姨正是这种类型的肥胖,50岁,四肢瘦,就是有肚子,而且吃也不多,关键是怎么减也减不下来,肉肉也不是很松,感觉还挺紧实的,后来专门咨询了,这种属于内脏脂肪过后,主要是内脏包裹了厚厚的脂肪,之中是比较难减的额,但是小姨通过半年时间硬是把肚子减下去了。

她用的办法也比较简单,就是减碳减脂+运动。

1.减碳,说白了,就是减少碳水化合物,比如馒头,面条,白米饭,面汤之类的主食,这种碳水化合物多,不经饿,吃得多,净长膘。但是碳水不是不吃,要不皮肤松懈很快,老的快,所以用玉米、杂粮馒头,红豆汤,糙米饭代替之前的那些。

2.减脂,就是减少吃肉,不吃猪肉,内脏之类的,吃些含有优质蛋白质的肉,牛肉,还是瘦的,牛腩不吃,鸡胸肉,鱼、虾等既含蛋白质比较优质,有很健康的食物。

3.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左右,或者跳广场舞,后来经大家劝说,办了个游泳卡,游泳效果好,又不增加膝盖压力。

就用这种方式,6个月左右,肚子明显变小了,而且显年轻,皮肤也好了。

腹部型肥胖的人应该怎么减肥更有效?

腹部肥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向心性”肥胖,这是肥胖里最为危险的一种。但是如果要减肥这种肥胖比起通体肥胖者更易减肥。

中医把这种肥胖称之为”膏人”主要原因是因为体内的津液代谢不够通畅,容易产生痰湿,泛溢肌肤,停滞体内,形成肥胖。其实和营养学也是相辅相成的,营养学中认为腹部肥胖一般都是后期由于饮食不良,长期摄入的大于排除的而积存到体内,而转为脂肪。

中医有句俗话,叫”津液不归正化”脾主运化,我们喝进来的水,吃进来的食物,如果不能转化为人体可利用的津液,就会变成水湿,水湿过多就成了饮,饮集聚过多就成了痰。这是脾就出了问题。

所以,腹部肥胖的人最有效、最科学的减肥方法就是控制饮食+运动: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相应减少。特别是要控制饮酒量,每1克白酒就产生7kcal的热量,如果你喝了250克的白酒,就供给体内1750kcal的热量。相当于一个成年轻体力劳动的女性一天的总能量,如果你在去吃肉,吃主食,那不是远远超出了你全天能量的摄入。啤酒也一样,啤酒中主要含麦芽糖,进入体内易消化吸收。是导致腹部肥胖的主要原因。尽量不吃能量高的甜点、饼干、糖果、膨化食品等零食。

2.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蔬菜蔬果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热量、脂肪含量低,容易产生饱腹感。对减肥有利。但不可走极端。

3.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粗细搭配。

4.肉类以瘦肉为主,少食含饱和脂肪高的动物油脂。

5.坚持有氧运动,消耗脂肪,因为脂肪的代谢是需要氧的参与,建议慢跑、快走,爬山、打球、游泳等。每天运动时间不低于30分钟,每周运动不低于5天。

6.晚上睡觉之前坚持做腹部运动,比如仰卧起坐,或是平板支撑。循循渐进增加起坐数。

7.保持心情愉悦。

推荐几款食疗粥:

①山楂荷叶粥 ②薏米红小豆粥 ③燕麦南瓜粥

腹部型肥胖的人应该怎么减肥更有效?

从医学专业角度来讲这个问题,我认为,腹部肥胖,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

腹部肥胖,是因为大量脂肪积聚。人的脂肪并不均匀分布在全身,而是更多集中于腰臀部。这一类人群,医学专业词汇称之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

判断标准主要依赖于腰围,国际上将男性腰围>102cm,女性腰围>大于88cm称之为肥胖。中国人的标准低于此。当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大于80CM时,就要注意了。

或者用另一个更准确的数值:腰围臀围比。男性腰围/臀围>1.0(女性0.9)要考虑中心性肥胖。不幸的是,99%的中国肥胖男性,都属于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之所以难以减肥的原因有一点很重要:腹型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典型特征,而代谢综合征的核心则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胰岛素抵抗就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意思就是:IR状态下,当量的胰岛素降糖幅度小于正常人。举个栗子:假设正常人血糖从10mmol/l降到6mmol/l,需要4单位胰岛素;而IR人群,4单位胰岛素,只能把血糖从10mmol/l降到7.5mmol/l。

这意味着为了把血糖降到正常值,IR人群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因此IR人群的基础状态就是: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水平高的恶劣在于:促进脂肪合成。这就意味着,高胰岛素血症的IR人群合成脂肪的能力很强。稍微不注意吃多了食物,就会分分钟就变成脂肪,也就造成容易反弹这个事实。这个脂肪藏在哪里?在肚子里,在屁股上。

在胰岛素抵抗之余,还有一种抵抗,叫做瘦素抵抗。瘦素是一种能够帮忙控制食欲的激素,由脂肪细胞分泌。但是在代谢综合征状态下,会出现瘦素抵抗(Leptin Resisitance)。也就是说,瘦素不能正常发挥它控制食欲的作用,而你的食欲,随着体重增大,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要消灭腹部肥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1.严格的热量控制,不让体内有多余的热量来转化成脂肪;2.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IR,去除高胰岛素血症。而且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1会必然导致2.

如何做到?

1.要坚持。2.还要坚持。3.仍要坚持。

坚持什么?

坚持长期合理的饮食控制(三餐七分饱、低脂高纤维优质蛋白饮食等),搭配适当的运动。一个月以后,你就会看到效果。

心急的小伙伴,也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方法。我们中山大学禁食疗法研究组至今为止进行了将近10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认为禁食疗法完全可以在中国人身上取得成功,具备确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常规方案是连续7天禁食,在基础药物的保护下,在医生监管下,保证绝对安全和健康,一般体重可以下降4-5公斤(不是纯脂肪)。

禁食疗法的短期减重效果,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科研证实,它能够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瘦素抵抗。也就是意味着,你体内的瘦素,能够更强烈地帮助你控制食欲。也能够更降低体内的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体内脂肪合成的速率,让你不那么容易反弹。

腹部型肥胖的人应该怎么减肥更有效?

我们经常看见,那些说自己胖的人都是自己的肚子看起来很胖,其他的部位跟别人都差不多。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典型的肥胖。那么,该怎么减掉肚子的肥肉呢?

我们应该先想想,为什么肥肉全跑到肚子来了。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久坐现象很严重!现在不管是上班族,还是自己开店做生意,又或者是学生,每天大多的时间都是坐在椅子上,身体的活动很少,这才导致了肥肉全跑到了肚子上。

所以第一点就是要拒绝久坐,每坐了一两个小时候就应该起身活动一下身体,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久坐带来的危害。接着就是运动,运动选择高强度的快跑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再加上一些锻炼腹部的动作比如仰卧起坐、卷腹这类就可以了。

饮食上是最大的元凶!你想想,平时我们吃的东西那么多,结果吃完饭后什么都不干,就坐在椅子上不运动,这么长久下来能不胖吗?所以我们平时不要吃油腻的、太甜的、太辣的食品,要真想吃吃甜的就吃一两个水果。

腹部型肥胖的人应该怎么减肥更有效?

中国人肥胖的特点多以腹型肥胖,有氧运动多以大肌群参与的耐力性运动为主,通过中小强度的持续性训练增加人体能量消耗,以达到燃烧脂肪代谢体脂的效果。而仰卧起坐之类的腹部肌力训练多以区域小肌群肌力训练为主,利于刺激区域机体脂肪的代谢或转化为肌肉。因此有氧运动和腹部肌肉力量练习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减脂,那么腹型肥胖者如何科学合理减肥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以腹部减脂为主的减肥方法。按照下述方法每天1次,每次运动持续60分钟,很快就能达到减肥效果。

①有氧运动内容如下:耐力跑练习,每次持续训练时长45分钟左右,强度为中等,心率保持120次/分钟。

②腹部肌力训练内容如下:把仰卧起坐和两头起这两种腹部肌力训练方法交替进行训练,每个动作快速持续训练30秒左右,中间调整休息90秒左右再做下一个动作,每次累计训练15分钟左右。 其中常规的仰卧起坐的做法是根据自身腹肌力量条件可以采取平躺或倾斜躺身体姿势,双腿屈起并由人或重物辅助压住双脚,双手交叉放在脑后,腹肌发力快速坐起然后再缓慢躺下,此法以大腹肌群训练为主小腹肌群为辅;而升级版的仰卧两头起的做法是取平躺位,以小腹为中点,快速抬起上半身,同时双腿也快速向前上方缩举,头起脚起,身体快速团缩,用双手去触碰双脚,然后再缓慢平躺身体,此法需大腹、小腹肌群协调发力完成动作,对整个腹部肌群起到均衡刺激。

腹部型肥胖的人应该怎么减肥更有效?

感谢邀请。

腹型肥胖目前困扰着很多朋友,其实这种肥胖也被称为向心性肥胖/苹果型肥胖,这样的肥胖比起大腿胳膊粗的皮下脂肪多的肥胖种类有所不同,大腿、胳膊粗属于皮下脂肪囤积多,这样的脂肪能保暖,保护人体,也就是身体的一种囤积物,对健康没什么大的威胁,只是对体态影响很大,但腹型肥胖的性质就不同了,这些脂肪更多的可能是囤积在内脏四周,而并非皮下,这些脂肪被称为内脏脂肪。

一般内脏脂肪较多的人比起皮下脂肪多的人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为脂肪的阻碍会损伤脏器功能,久而久之入侵血管、心脏、肝脏,损伤脏器细胞,对健康威胁极大,因此,腹型肥胖的人减脂一定要乘早。但绝对不存在局部减肥的说法,要减肥的话就只能全身性质的减肥,脂肪囤积的用光了,自然内脏那部分的也会被动用掉,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减去肚子。很多朋友急于求成,想要通过做大量仰卧起坐来减肚子,不过这样可能反而对减肚子没有明显效果,而且让自己过度疲惫,更不容易坚持下去。前期可以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辅助减脂,比如慢跑、快走、卷腹、平板支撑、开合跳,一周3~5次,每次坚持40分钟到一小时,长期坚持下去,并且控制日常饮食,就能够慢慢减去肚子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