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该如何让自己的钱不贬值?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表面上看是你的钱贬值了。

实际上,是你的钱在增益。

因为快到年关了,越来越多的骗子登场了。你只要能保证你不被骗,其实就是在增值。

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再三强调告诉大家:普通人一定不要瞎投资,不要轻易相信高收益。你就把钱,安安稳稳的存在银行里面。

盲目的投资,追求高收益,只会血本无归

上个月,我们银行有个客户阿姨,被别人说动去投资什么期货。

我们都劝她,都六七十岁了,安安稳稳的存个定期。每年都可以旱涝保收,能拿到万把块钱利息,这多好啊!

但是这个阿姨不听,非要把那几十万取出来,投到一个理财公司里面。

结果呢,两个月的时间不到,这个阿姨投资的期货,亏的一塌糊涂。

期货,那玩意赌博一样,不是你死就是他亡。要么就是赚的盆满钵满,要么就是血本无归。

这个阿姨就气的要报警,可是没用啊!你是签了风险协议的,啥手续都是正常的流程。就算是走法律程序,也赢不了。

所以,对金融风险知识一窍不通的人,就不要想着什么钱贬值不贬值了,安安稳稳的存在银行就很好。

钱贬值就是一个伪概念

房价从1万涨到2万,那钱就是贬值了一半。可是你不需要买房子,那这个贬值就和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只要吃的粮食不涨价,柴米油盐不会涨价,通货膨胀和贬值,就是一个伪概念。

而且通货膨胀CPI的数据,远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可怕。你把钱安安稳稳的存在银行,其实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值增值得作用的。

1 . 国债

最新一期的国债,三年期的利率是3.4%,五年期的利率是3.57%。

如果你有十万块钱,购买三年期国债,每年就拿到利息:

10×340=3400元

如果你把十万块钱,购买五年期国债,那每年就可以拿到利息:

10×357=3570元

这个利息收入,已经不低了。如果你再把每年的利息,也购买进去。复利之下,要不了二十年的时间,本金就可以翻倍。

2 . 大额存单

如果钱三五年不用,还可以去购买大额存单。而且只要你的金额够大,大额不也的利率,还可以协商。

像现在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都在3.5%左右。五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都在3.8%左右。

如果你有100万以上的金额,去小银行购买大额存单,利率一般都可谈到4.0%左右。

100万,4.0%的收益,一年就有4万块钱。

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每个月生活费都不会超过4000。

3 . 结构性存款

如果你对利息有较高的要求,还可以去购买结构性存款。

所谓的结构性存款,就是一部分钱存在定期里,一部分钱在稳健型理财里面。

因为这种存钱模式得特殊性,安全也很有保障,会有个最低的利率做保证。如果效益比较好,甚至可以达到4.5%以上的利率。

普通人真的是不适合去做高风险的投资

像我们普通人,做生意没有经验,没有头脑,没有商业嗅觉。贸然的投资生意,十之八九都是交了学费。

炒股票吧,那风险更大。可以不夸张得说,十个炒股的,七个赔钱,两个保本,只有一个能赚钱的。

有人会问,难道那一个就不能是他吗?

你真的是想多了,想通过炒股赚钱,真的是太难了。

别看很多人炒股一辈子,夸夸其谈,好像专家一样。都是亏本的家伙,经验都是亏出来的。不亏本个几万块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经验丰富。

普通人不要盲目的投资,通货膨胀不可怕,瞎投资才可怕。

只要稳稳的存钱,你就是赚到了。不上当受骗,你的钱就没有贬值!

未来几年,该如何让自己的钱不贬值?

中国家庭最常见的理财途径有三个,股市,楼市与银行存款。银行理财虽然破除了刚兑,但我们仍可以把它归为利息稍高一点的存款。

我们看一下过去20年,这三类资产的表现:

从图中我们能看到,房产的年回报超过11%,而银行存款的年回报仅有2%。

如果两个家庭,一个把钱存银行,一个全款买房,那两个家庭在18年后,财富上会有5倍的差距,如果是加杠杆,按揭买房,那两个家庭的财富差距则会达到10倍以上,一代人的时间,只因为把钱投在了不同的资产上,最终就变成两个阶层的家庭。

图中的银行存款利率长期低于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存定期存款,钱包一直在缩水。

虽然历史数据告诉我们,买房或炒股比存款好,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把钱存到银行,因为存款安全,即使实际利率是负的,但名义上的连本带息,钱看起来还是增多了。

买房和炒股都有风险,赔钱套牢的例子太多,安全第一是很多家庭的选择。

我们生活的世界,在2020年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官方一点的表述就是,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世界正在剧烈变迁是庙堂与江湖的共识。

变局之下,辛苦积攒的家庭财富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把钱存在银行,保持随时取用的流动性,还是投资股市、楼市,追求财富增值呢?

新冠疫情在19年底爆发,中美摩擦也愈演愈烈,美股在3月份,四次熔断,然后大宗商品价格跳水,2020年的开局称得上风声鹤唳,把钱存进银行,攥紧钱包,看起来更稳妥一些,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在一季度的选择。

一季度国内居民的存款一下子增加了6.5万亿,一个个小家庭对危机做出的反应,汇聚成了银行剧增的存款。

然而,惊喜意外的反转出现在了二季度,二季度末,中美两国的股市、楼市双双逆风翻盘,股市、楼市迎来了少见的双牛。

股市方面,沪深300时隔5年重回4700点以上,而美股的纳指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楼市方面,中国的新房售价与美国的房价指数都刷新了纪录。

在动荡的2020年,投资者都变得如此谨慎,为什么资产价格反而暴涨?

我们回顾一下中国房地产的长期牛市,就能找到资产价格上涨的答案。

关于国内长期坚挺的房价,有一个流传广泛的解释:因为楼市是货币的蓄水池,从2014年前的外汇占款,到近几年的麻辣粉和酸辣粉,人民银行增发的货币都流到了楼市,所以房价一涨再涨。

货币蓄水池的确是房价高涨的主因,这个蓄水池理论不但能解释房价上涨,也能解释当前的楼市股市双牛。

理论上,货币的增发速度应该跟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一致,也就是说全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了多少,钱就多印多少,这样就能保证物价稳定,既不通胀也不通缩。

但现实中的各国,尤其是掌握着储备货币的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或者应对经济危机,大量发行货币。其结果就是货币增速远超经济增速,多出来的货币就像无处宣泄的洪水,一定要找个出口。

货币的出口只有两个,一个是商品市场,一个是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就是我们消费衣食住行的市场,金融市场就是投资股票,债券,地产,黄金的市场。

如果洪水流向商品市场,体现物价的CPI和PPI就会上涨,如果洪水流向金融市场,进入股市,则股价上涨,进入楼市,则房价上涨。

因为国内楼市做了多年的蓄水池,所以房价一直坚挺,股市一直盼着能雨露均沾,终于在今年有了起色。

水流到哪个市场,哪个市场的价格就会上涨,而货币一旦发行出去,最终流向哪个市场,是央行无法控制的。

为什么超发的货币会流向了金融市场,而没有流向商品市场呢?

超发的货币如果流向低收入群体,为了改善生活,低收入群体就会增加消费,购买更多商品,更多的水就流向了商品市场,然后推高物价;

反之,如果更多的货币流向富人,由于富人对普通消费品的需求已到上限,有更多的钱只会拿去投资或者购买奢侈品,所以不会推高商品物价,只会推高资产价格或者奢侈品价格。

当前,全球的贫富分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富人掌握的财富越来越多,货币更多的向富人集中。

现在的一线城市,房租下降而房价上涨,就是这个逻辑。

本来房租降了,投资房子的回报率低了,房价应该下降,但是现在正好相反,房租降了,房价反而涨了。

房租下降是因为低收入群体在今年的收入缩水,离开一线城市的越来越多,而房价上涨则说明富人资金充裕,投资需求旺盛。

股楼双牛的逻辑就很清楚了,简单说就是全球央行放水,货币通过富人流入金融市场,推高了资产价格。

了解了上半年金融资产逆势翻盘的原因,我们就要考虑一下,未来我们的钱包该怎么打理?

先说一下结论,如果全球的货币洪水不退潮,即使经济衰退,宽松的货币也能继续推高资产价格,所以尽量不要持有现金和存款。

而如果各国央行拧紧水龙头,经济低迷叠加货币紧缩,资产价格的结局就只有凉凉,那就尽量持有现金和存款,远离金融资产。

那未来的货币环境到底怎样?是松还是紧呢?

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长约80年的超长货币周期末端,未来全球持续的货币宽松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把视野拉长到76年前的1944年,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签署,美元霸权确立的那一年。

全球货币体系在过去的76年中,发生了两个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从商品货币走向了法定货币,简单说就是从金币走向了纸币;第二个变化是央行刺激经济的方式从调节利率变成了增发货币,货币政策的效果越来越差,央行的手段越来越没下限。

先看一下第一个变化,我们是怎么从金币走向纸币的。

货币可以分为两类,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商品货币就是金币,银币或者与金银挂钩的纸币。法定货币就是按法律规定流通的纸币,法币本身没有价值。

商品货币与法币这两种货币形态在历史上总是不停的轮回,每一次的轮回,开端都是金银,结尾都是法币滥发与信用崩盘。

马克思说货币天然是金银,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化学元素,去掉气态元素,易自燃的元素,放射性元素之后,能随身携带的就剩下30种。

因为货币必须稀缺,所以加上稀缺性这条限制之后,能做货币的元素就只剩铑,钯,金,银,铂,这5种,而铑和钯人类直到19世纪才发现,铂的熔点高达3000华氏度,古人无法熔炼,所以就地球而言,人类别无选择,货币天然是金银。

金银作为商品货币,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法定纸币,有一个巨大的差别。用金银交易,每一笔交易的参与方都只有买方与卖方。一手交金银一手交货,你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交易,不需要任何人为金银的价值担保。

而我们当前使用的法币,每笔交易都至少有三方参与,买方,卖方,货币发行方,一手交纸,一手交货,收到纸的卖方必须信任货币发行方,相信纸的购买力会保持稳定,你会收美元但不会收津巴布韦币,就是不相信作为货币发行方的津巴布韦政府。

法币时代的国际贸易因此变得复杂。由于买卖双方必须找到共同信任的纸币,所以第一强国的纸币通常会成为全球货币,就像现在的美元。

金银作为货币有两个缺陷,第一个是太重,携带不便,尤其是长途贸易,搬运累,风险大;第二个缺陷是储量太少,经济一旦繁荣就出现钱不够用的问题,造成通货紧缩。

我们所处的这个货币周期是从1944年开始,美元挂钩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挂钩美元,所以货币周期的开端是黄金为中心的商品货币。

在商品货币的时代,所有央行都不具备大放水的能力,挖出多少黄金就印多少美元,黄金开采的速度跟不上商品与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物价就会下跌,金融资产就会贬值。在商品货币的时代,把钱存银行拿固定利息是最好的投资。

但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就意味着美联储可以把纸与真金白银划等号,这个权力是巨大的,本质上就是点石成金。

历史上每一个挂钩金银的纸币,包括大钱庄的银票,都会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越印越多,一发不可收拾,最终的结果就是纸钞发的太多,无法按比例兑换金银。

美国人比较擅长滥发货币薅羊毛,1971年,因为发行的美元太多,无法按承诺兑换黄金,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电视讲话中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我们所处的货币周期迎来了第一个大变化,商品货币结束,法币时代来临。

法币时代的中央银行,摆脱了金银的束缚,具备了无上限放水的能力。

货币周期的第二个大变化,央行货币政策的无下限时代要来了。

法币时代的央行具备了理论上无上限放水的能力,但现实中,如果放水太猛,物价飞涨,法币就会变成废纸,那么央行的信用也就跟废纸一样。

所以法币时代的货币发行也会有一个锚,这个锚就是通胀率,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就是2%的通胀率,如果货币发行的太多,通胀率超过2%,就少发一点。

通胀率也就是CPI,是反应商品价格的指数,我们前面说过,由于贫富分化等原因,当前很多国家的货币洪水会流入金融市场,而不会流入商品市场,所以有金融市场蓄水,商品市场的物价就不会上涨。

今年年初,美联储在美股熔断后开启无上限印钞,当前美国的基础货币几乎翻倍,但是美国的CPI表现淡定,超发的货币都流进了股市,美股虽然经历了四次熔断,但美联储的无上限宽松让美股迅速起飞。

掌握了金融蓄水池这项技能之后,法币时代的央行,就不用担心物价飞涨了,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可以大显身手了。

央行刺激经济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调节利率,一种是发行货币。

调节利率是最健康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工具,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消费,刺激投资,也能降低债务人的还款负担,所以降低利率就能促进经济增长,这有点像开车时踩油门,而提高利率则相反,会提高债务负担,抑制投资与消费,就像松开油门。

每一届政府都希望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再快一点,所以油门会越踩越猛,很快就踩到底,油门踩到底就是利率降到0,美国当前基准利率已经到0,更没节操的日本直接将油门踩到车里,执行负利率。我们后面会专门讲一下零利率与负利率的危害。

利率调节成这样,央行手里的利率工具基本就废了,如果再想刺激经济就只能印刷货币,也就是开启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就是央行印钞购买金融机构的资产,通过金融机构将货币注入到经济体系中。美国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在推出之初,主要是购买金融机构手中的国债或者高评级债券,

这些资产质量很好,美联储印一万亿美元,从金融机构买入一万亿债券,这样1万亿新增的货币就注入金融系统。等债券到期,央行收到一万亿债券本息,这样增发的1万亿美元就收回了,量化宽松也结束了。

但是量化宽松就像打兴奋剂,打的次数越多,效果就越差,下次打的就会更多。量化宽松越执行就越容易变得没节操。次贷危机的时候,美联储为了挽救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直接下场买有毒资产,比如已经成为坏账的住房抵押贷款。美联储将各种烂资产吃下去,做了金融危机最后的接盘侠。因为烂资产最后收不回来本息,所以量化宽松也就退不出来了。

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更激进,日本不管是负利率还是量化宽松,都很极端,日本央行不但下场买债券,还直接买股票。非盈利的货币当局,自己印刷钞票炒股,操作实在魔幻。我们想象一下,人民银行发公告,要增发一轮货币进A股操作,股指估计上7千点都没问题。

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央行,在法币时代,完成了我们这个大周期的第二个变化,把货币政策的空间用尽。

IMF在6月末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9%。其中美国经济在今年将萎缩8%,欧元区萎缩10.2%,日本萎缩5.8%。

今年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必然,而各国利率都低无可低,那么继续放水成了不二之选。

回到我们的钱包保卫战,我们当前所处的货币环境就是一个80年大周期的末端,至少从中期看,货币环境会继续宽松。

我国当前的利率水平,相比欧美而言,比较健康,利率调节仍有较大的空间,但是我国当前的1年期存款利率也到了30年的新低,连余额宝的7日年化都降到了成立以来的最低值。

另外,我国的M2和社融增速也已经多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了。

在经济复苏之前,全球普遍宽松的货币环境难以逆转,作为蓄水池的资产价格上涨也不可避免,把钱存到银行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不炒房炒股,那买买贵金属,买买股票基金也可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面的一切分析都建立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国际环境之下,如果极端事件发生,那现金就是最重要的。

未来几年,该如何让自己的钱不贬值?

现在几乎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随着不断的通胀效应,我们手里的钱是在不断贬值的,在过去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对抗方式,那就是投资买房,一方面房价有增值上涨的预期,另一方面还有收租的溢价,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

而在当前阶段,房子是不让投资,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那么接下来如何抵御贬值压力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值得尝试:

1、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倾向于银行的大额存单,如果资金能力达不到的,可以选择一些城商银行的定期存款,这个利率相对会比较高,依靠利息是可以对抗贬值效应的。

2、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在投资这个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甄别,虽然收益会高一些,一般都在3%到6%之间,而风险性也很大,不过你选择对了产品,收益会相当不错,是完全能够对冲贬值。

3、可以投资股市里的一些指数型的ETF基金,这类品种风险不是很大,可以在指数下跌的过程中做定投,这样可以摊低成本,以目前2800点左右的沪指看位置其实一点都不高,从中线应该属于一个价值洼地,恐怕投资这类品种的收益未来会远远跑赢其他任何投资。

未来几年,该如何让自己的钱不贬值?

未来几年钱不贬值的方式还是比较多,小编简单谈谈。

1、房产:但是不是所有的房产都保值,一二线城市,特别是定位的国家的中心核心城市圈,保值是没有问题的,主要包括的城市群有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下游城市群,广、澳、香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一些沿海的二线城市也可以。未来房产分化很严重,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未来大城市的吸引力超强,成为房产布局的最好选择。同时,国家的调子是“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就是控制房产增长的速度,而不是打压房产,毕竟房产还是牵连经济、居民、银行等。所以未来跑赢通货没问题。

2、股权投资:随着未来中国资本的开放和发展,外资的进入,必将导致中国资本化发展迅速,这个时候股权投资必将成为未来全民参与的一场狂欢。提前布局,拿好资金与项目,把雪球滚大,是未来财富不断增长的最强动力。当然,这个对个人在学习、能力、实践都要求比较高。

3、股票:股票要求你对宏观经济,基本面,财务报表等都比较了解。虽然比较难,风险比较大。但是选好标的,放在那里,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现在中国股票10年未涨,指数一直在3000左右,未来大幅度,阶梯性上涨是必然,你看看道琼斯工业指数,欧美各国指数。在比较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指数就知道。

4、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未来一定上涨,对于没有股票经验,资金不多的投资小白和普通人,可以选择基金定投的方式。这样平摊风险,未来增长无限。但是记住一定要坚持投,至少5年以上。不然就别玩。赚不到什么钱的。

5、债卷市场:这个市场比较稳定,收益固定,国债和地方债都可以买。很多老百姓喜欢买,因为基本没有风险。但是个人认为跑不赢通货膨胀、是亏钱的买卖。建议小白可以买。

6、创业:风险不高机会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创业的机会权在你自己,自己可以把控,如果做不好也主要是自己的能力,知识等原因,怪不到别人。但是创业成功的收入和满足感是没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建议大家可以从自身行业选择创业。

未来几年,该如何让自己的钱不贬值?

关键词:钱;保值。

用巴菲特的话来回答你的问题:第一购买核心区域的房地产;第二投资。

先谈谈房地产。

目前,放眼世界,每个国家的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房地产都是最保值的资产,抵御通货膨胀的最好手段。

国内地产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房住不炒是主旋律,随着LPR利率政策的执行,房价齐涨齐跌的格局将会打破,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价格将持续稳定,三四线房价有大概率走入震荡下行空间,当然不排除个别城市的回光返照,或者补涨。

投资地产请牢记只有一二线城市房子,才具备投资价值,三四线城市房子只有居住功能,没有投资属性。这里的房子是指住宅,不是商铺和写字楼。

第二、投资。

手上有钱,不创业就投资。这话不错,但创业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没有十足的把握我不建议轻易去创业,因此投资有可能是让你钱不贬值最好的方法了。

投资有很多途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风险承受度,选择不同途径。

做到不贬值仅超过通货膨胀是没有用的,过去10年国内平均通货膨胀为2.7%,但你可以感受到购买力的下降可不止这个数。

要做到不贬值,你的钱的增值速度必须要超过gdp的速度,我国2018年gdp增速为6.4%,2019年预计为6.3%,而未来几年也很少能超过6.3%了,是一个持续往下的过程,因此你的钱增值速度要不低于6.3%的年化收益。要达到这个条件,有以下途径:

第一:债券基金。

年收益5-10%,这应该是取得这种收益,风险最低的方式了。

第二:信托。

超过100万的资产可以参加信托,获取8-12%的年化收益。不过基于目前的市场,底层资产很多都有问题,不建议参与。

第三:基金。

通过长期持有基金或通过基金定投的方式参与,能过去年化10%,甚至15%以上收益。建议可以通过定投基金的方式参与,安全系数积高,过去20年中,我在定投上可以说是稳稳的获取了超过15%的收益。可能这是我们小散,普通投资者稳定获取较高收益的唯一途径了。

第四:股票。

如果你没有做好本金亏损50%的准备,就不建议你买入股票。

未来几年,该如何让自己的钱不贬值?

老百姓千辛万苦的工作,手里有了一点闲钱,希望存起来可以安享晚年,但是1.5%的基准利率,面对超过2%的CPI,钱不是越存越多,而是越存越少,投资理财让钱不至于因为通胀而缩水,成为居民的一个大事。

股市最应该成为资金的蓄水池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市是最好的吸收流动性场所,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回报,实现双赢,像美国、欧洲、印度和旋涡中的俄罗斯,股市走势都是十分强劲,很多股市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投资者是赚的盘满砵满。

可是A股还是在3000点以下运行,与历史高点相差一半,颇让投资者伤心,尽管专家极度看好,但投资者并不买债,股市走势依然不乐观。

究其原因,A股在于过度看重融资,让市场生态失衡,融资者赚的盘满钵满,而投资者长期七亏二平一盈利,股市要融资不错,但物极必反,过度融资就会出现反作用,遭遇投资者以脚投票,资金绕着股市走,不能成为资金蓄水池。

近段时间,投融资平衡屡屡被提及,但并没有太多的付诸实际行动,股市成为资金蓄水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经过长达数年调整,某些优质个股的投资机会已经显现,持有银行和某些高科技股跑赢通胀并不难,尤其是管理透明的股份制银行跑赢通胀概率更大。选择芯片半导体、软件信息等有业绩支撑的个股跑赢通胀也没有问题。

国债还是无风险收益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远高于通胀CPI值,一些地方债收益率也不错,一些大企业的企业债也可以投资,跑赢通胀都没有问题。

债券投资收益并不会很高,但主要是风险很低,但债券投资个人而言,不要投资低等级企业债,对于市场默默无名的公司最好不要投资,因为我国评级机构不完善,容易出现利益下的不负责任评级,评级诚信度不高,不要认为AAA就是没有风险。

投资企业债要时刻关注投资企业的新闻,一旦市场出现质疑,不管真假,马上卖出避险,有的公司债券暴跌质疑声音早早显现,只不过是投资者没有注意或者是不引起足够重视。像康得新财务问题,市场质疑已经很久,康美药业也是如此,双高不是正常现象。

地方债最好投资发达地区的地方债,不要投资欠发达地区和市场质疑很多的地区债券,防止债券违约。

银行理财投资

就目前来看,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还是很低的,银行出于品牌的影响,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投资和后续监管都是较为到位的,出意外概率十分之低,但关键是不要迷恋高收益,购买飞单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在4%左右,可以跑赢通胀。

购买理财需要投资者多一个心眼,看看银行有没有双录,理财产品有没有备案,购买以前到中国理财网查一查,理财产品的登记备案情况再行购买。

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投资货币基金,一种是投资指数基金。货币基金风险相对较小,但收益率也不高,指数基金存在一定风险,但目前指数在3000点以下,较长时间持有,收益率还是可以的,股指不太可能长期在3000点以下运行。

正如易会满主席说的那样,当前,上证综指市盈率为13倍,低于全球主要股指,处于历史低位的市场估值,显示了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巴菲特就很看好指数基金的投资机会,可以获得平均收益。

余额宝也是一种基金的投资方式,实际上收益率也还是很不错的,更加值得推崇的是没有时间限制,存取方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