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什么理财方式最佳?

很多人都认为银行存款利息低,把钱存定期存款的人都是傻子行为。可当你真正了解真相的时候,你会发现,去购买理财才是傻。你那个时候,恨不得狠狠的扇自己几巴掌。

我在基层银行工作很多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大家:选择银行存款,真的不是傻,而是大智若愚。

银行存款的优势?

1 . 安全

我们把钱存在银行,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当然是安全。

只有本金安全了,谈利息才有实际的意义。

像银行的定期存款,保本保息,旱涝保收,哪怕银行倒闭了,五十万以内的金额,都是连本带息赔偿的。

你把钱存银行定期,利息是低了一点,但是心里很安心啊!

把定期存折收好,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了。就等着到期后,去银行拿利息就可以了。

2 . 灵活

我们还是以定期存款为例。

只要银行开门,不管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随时把定期里面的钱取出来,或者是把定期转为活期。

理财行吗?

不行!

理财没有到期,就是不能赎回来。你说我急着用钱救命,那不好意思,没有到期就是不能赎回来。

而且有的理财到期后赎回,还不是实时到账的,还有1-3个工作日的到账期。

有的人会说,余额宝比较好,赎回很方便。这么想就错了,余额宝节假日的时候,你照样不能赎回来。

至于定期提前支取,利息损失了。你都着急用钱救命了,还在乎那一点利息吗?

可以说,除了活期外,所有的存钱方式中,定期存款是做灵活的。

3 . 利息并不见得就比理财低

很多人诟病存款利息低,这是事实。定期存款,利息是比较低。

像国有银行,一年期定期,利率2.1%。两年前定期,利率2.6%。三年期定期,利率3.25%。

但是定期存款也有很多延伸的产品,像大额存单。

小银行里,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可以达到3.7%左右。五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可以达到3.9%左右。

而现在稳健型理财,利率也只能保证在年化收益3.5%左右。

这样一比较,存款类的产品,收益并不一定就比理财低。

只要是理财,都是有风险的

任何理财产品,本质上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

哪怕是银行的稳健型理财,也是带有风险。包括支付宝的余额宝,也是具有极小的风险。

而且理财早就打破了刚性兑付,就算出现本金亏损,销售机构也是不用负任何的责任的。

像预期收益在4.0%左右的理财,大概率到期后收益会低于4.0%。

而预期收益达到5.0%的理财,本金就会有5%以上的概率出现损失。

而预期收益达到6.0%以上的,基本上就属于高风险的产品了。

你想要多高的收益,就必须要承受多大的风险。

理财要谨慎,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如果你去银行存钱,有银行经理给你说,他们的理财产品,收益高,时间短,而且没风险。

不用考虑,你可以扭头就走了。如果真有那么好的事情,他干嘛不自己买?干嘛不让自己家里买呢?

有这样的好事,也不会落到你的身上。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掉下来的绝对是陷阱。

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一定要谨慎,不要掉进陷阱里。当你在心里美滋滋的盘算着收益的时候,说不定别人正在算计着你的本金。

普通人,最好就存个定期存款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赚钱不容易,那点存款都是养老血汗钱。不懂的项目,就不要去瞎投资。

什么p2p理财,什么养老投资,什么几年就可以翻倍的项目。都不靠谱,统统远离它们。

就安安稳稳的存个定期,一年少不了多少利息。

如果真的对利息有追求,就去买大额存单或者国债。除了时间有点长外,收益也不比理财低。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一,人们对理财知识了解甚少,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广泛,对理财有偏见,产生怀疑态度。二,你即使去理财,要求高,有硬件条件,要五万起存才能理财。三,而且理财风险大,安全系数低,人们对理财更加慎重小心,防止上当受骗。四,存款有灵活的支取方法举措,而理财是死政策,必须到期才能支取。五,现在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增强,不能拿自已的辛苦钱去做赌注。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高收益,对理财的认识进去了深度误区,希望这篇问答能帮助到想要理财的人,能让大家认识理财,会理财,理好财。

我还会用以下几个问题对理财进行一定深度的剖析。

1,银行存款是不是理财?

很多朋友要说,就存个款,算啥理财,又不是买理财产品。

我想说的是,银行存款也是理财,不光是理财还是理财的最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银行存款就是理财这座高楼的地基,是用来保证基础收益,稳定收益的一个理财手段。只有基础收益有了保证,理财才能去考虑风险投资,心里才有底,理财的高楼才能越盖越高。

2,理财产品是不是就是理财?

大部分朋友来会说,既然叫理财产品,当然就是理财。

其实理财产品只是理财中很小很小的一个部分。理财产品低风险收益低,不一定会比银行定存高,高风险产品风险高,也有可能收益不达预期,也有可能亏损。所以对于有风险的产品配置少量就行了。

单纯的把理财产品用来理财很局限,收益不会很高,而且也有风险,其实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为什么不成正比?风险你承担,还要损失管理费用。理财产品都有团队运作,所以工资奖金当然是买理财产品的人给。赚钱给你分,亏钱不光亏的是投资损失还有运作团队的管理费用。

3,基金,股票,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是不是理财?

绝大部分朋友会认为这些东西有风险,风险太大,不算理财。

其实理财不光要有稳定的收益,基础的收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超额收益。

没有超额收益,收益低于通胀,那么理财也等于亏损,理财的意义何在?

合理的风险投资是有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4,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财?固定资产投资算不算理财?

都知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但是你理财了财就理你?你长的帅,长的漂亮?你理它它就理你?

理财要是方法不对,过于谨慎,或者过于激进,财不光不理你还会离你而去。

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财,那么就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说细一点,就是抗风险能力,资产配置比例。

所以理财不光要考虑金融资产配置,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为什么没房的想买房,有房的想买更多的房,更多的铺面,是因为有房心里踏实?

这个踏实能否这样理解,那就是抗通胀,抗风险,有了房子不光有了家,你的资产也有了抗风险能力,遇到事情只要变卖了也能给自己保障,特别是大城市,一套房产能解决很多很多的问题,教育医疗投资生活品质。

这样看来固定资产是理财的重要部分,是理财的坚强后盾。

固定资产加上银行存款,有了这两样投资理财的压力就会小,追求超额收益的时候,心态也会平稳。

没有这两样,风险投资比例又过重,严重影响心态,进而亏损影响生活品质。

如何进行资产配置,配置比例把握?

全部投资固定资产好不好?十年前,甚至几年前,固定资产价格不是很高,当然好,但是现在租金收益不高,虽然抗通胀小服上涨是可能的,但是已经没有了暴利。

所以保持50%左右固定资产是合适的。

也就是这50%资产用于保值抗通胀,剩下30%-40%进行银行定期滚存(之前问答说过多次),10%-20%,进行风险投资,就算你风险投资全部亏损了,每年也还有投资理财收益,对生活的影响不是很大,继续上班继续工作。

要是这部分风险投资赚钱了,提出部分收益做稳健投资,打牢基础。再次进行资产配置,慢慢的基础越来越扎实,理财的大楼越来越高,当然你钱就越理越多了。

上面的配置很浅显,只是举个例子,根据个人不同情况进行不同配置。让资产配置更优化,让理财更合理,让收益率在安全的情况下更高,这才是理财的意义。

而不是我买了理财产品就是理财,不买理财产品,存款了就不是理财。

怎么样去理财,怎么样去配置,怎么样才合理,怎么样抗风险,怎么让资产越来越多,以后问答再做探讨。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存款利息低这是事实,但存银行保险,而理财套路太多,具有潜在的不得而知的风险。

任何理财产品,无论打着什么旗号,商家的出发点都不是让储户发财。他们是放长线钓大鱼,眼睛盯着你的本金,用你的本金发财。

老百姓辛苦攒下的血汗钱,不能因小失大而盲目购买理财产品。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但许多人选择银行存款而不去做理财是因为:1,习惯存银行。2,信任相银行,银行帐面面值不亏损。3,投资渠道少,风险大。4,理财意识不够。 下面分析为什么许多人不去选择各投资渠道去理财的原因:

1,国债:收益比银行高不了多少,非到期难赎回。

2,保险:只是一种保障,不宜金资介入。

3,外汇黄金:需专业技术专业手段,收益不稳定,可能亏损。

4,基金:收益不稳定,有时还亏损严重。5,股票: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大概念“一盈二平七亏”。

6,期货:你连股票的风险还承受不了,还来玩期货?赶紧回家凉快去吧。

7,房地产:专业性强、资金量需求大、投资周期长、需有前瞻性眼光。

由以上分析可知各种投资均需要专业知识、投资渠道且风险很大,因此由于众多原因尽管银行利息较低也选择了银行储存款而不做理财。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首先存款是没有风险,保证本金返还。理财是随风险而提高利息的。在中国,年令较大的人可能有收入剩余,而年会较大一族,大多数人经过新中国毛主席时代的长期社会主义教育和洗礼,坚信的社会制度保障是国家,尽管国银行存钱利息低,总算可控和明辨,这些人最不信任的资本运作和套路,尽管宣传理财、股市等可以回以高回报,但这群人深信资本是不可靠和可信的!而国家银行利息少,但总是有收益的!虽然这少利息都敢不上通胀率,也仍然乐此不疲去囯家银行,远离资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