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剧里面的皇帝,在赏赐有功之臣的时候,动不动就是:黄金千两,良田百顷,绸缎万匹。
很多人会有疑问,黄金这么金贵,古代的皇帝就真的这么有钱吗?动不动就可以黄金千两,黄金万两的赏赐群臣?
事实并非如此,真相可能会让你大跌眼睛。
古代冶炼技术不发达,黄金是十分稀少的东西,支撑不起黄金千两的赏赐。莫说古代,就是现在,黄金的提炼仍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艺。
我国历史上开采黄金最高的年代,是在明朝,大概一年可以开采出1.25吨,就是4万余两。
放在其它的年代,可能一年的开采量,也不足万两。
所以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禁不起黄金千两、万两的赏赐。多来几次,可能国库都空虚了。
古代的“金”,并非只是单指黄金和黄金最有名的事情,就是汉武帝刘彻和他表姐的“金屋藏娇”了。
据说汉武帝小时候,去他姑姑馆陶公主家玩。馆陶公主就问到:小猪(汉武帝小名),喜不喜欢你表姐啊?
刘彻就说:喜欢。
馆陶公主继续问:那你以后准备怎么办?
刘彻就说:以后要盖一所黄金的屋子,用来娶表姐。
于是,这个“金屋藏娇”的典故就因此诞生。
汉武帝当上皇帝后,果然娶了陈娇娇,并且布置了一个“金屋”。
这个“金屋”真的就是纯黄金打造的吗?
当然不是。
这个“金屋”,只有少部分物品是用黄金打造的。大部分的物件,其实都是铜。
在很多的朝代,“金”并非单指黄金,像一些金属,铜,甚至银,都可以称作“金”。
古代的“两”和现在计重的“两”,单位不一样古代是市斤,一斤是16两制。所以才会有“半斤八两”,这个典故由来。
现在的一两,就是等于50克。可是古代的一两并非是50克,大概只有十几克。
秦和西汉时期,一两等于现在的16.14克,一斤相当于258.2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两等于13.92克,一斤相当于222.73克。
隋末,一两等于13.92克,一斤相当于222.73克。
唐至清代,一两等于37.30克,一斤相当于596.82克。
如果放在汉代,一两等于16.14克,就算是黄金千两,也不过只有16.14千克。这个重量的黄金,也只有半个拳头那么大而已。
很多电视剧情误导了民众现在很多的电视剧,为了效果,都是根本没有考虑实际的情况。为了表现出气氛,直接就是“黄金千两”、“黄金万两”。
实际上,在古代,皇帝赏赐功臣,不可能用这种书面用语。
史书记载,像汉武帝赏赐霍去病,用语是“赏五十万金”。
这个“赏五十万金”,里面的“金”,其实就是钱的意思。如果真的是代表“黄金”,那整个国库,可能也拿不出来五十万两黄金。
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很容易被剧情带歪,就会想当然的以为,真的是黄金千两,黄金万两。
黄金千两,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真的是黄金千两,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那就是100斤,就是5万克。
黄金的密度很大,是19.32克/立方厘米。黄金千两,体积就是2588立方厘米。
一瓶纯净水,体力是500毫升。黄金千两的体积,大概就是五个纯净水瓶那么大。随便哪个书包,就可以塞得进去,很不起眼。
黄金的价格,今天是370元每克。黄金千两,就是价值:
50000×370=1850万
如果能拥有黄金千两,放在现在,也算是非常有钱的人了。
不说金玉满堂,过个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帝王或者将相有时会一掷千金给自己取得战功的将军们,比如赏千户侯或者赏金千两之类的,那么,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真的可能会随意把那么多黄金赏赐给自己的属下吗?
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夏商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是很低的,我们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并不容易。而在春秋时期,青铜其实也是贵重的金属,这些都是制造货币所用的。
古代如果动则赏黄金万两,咱们可以换算下,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每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黄金千两够皇帝赏赐的,毕竟黄金是有限的。有时候为了减少铸造货币所需消耗的贵重金属量,有的朝代连官员都不发银子用物质代替,比如粮食什么的。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说的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
先秦时期的郢爰(yǐng yuán)
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金就是铜制货币的单位,在先秦两汉贵金属是极少见的奢侈品,多用于工艺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钗,而世面上流通的货币却多是青铜材质。
东汉以后社会就不大用金子了,我们可以先看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的告诉“赏金千两”,一定是有单位的,但是“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所说的铜钱了。所以我们再看“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 一千文(钱)是一贯,或者说是一吊。元代之后,银子流行,相互之间可以兑换。一吊钱约等于一两银子,因此说,“郎吏冯球,家最富,为妻买一玉钗,奇巧,直七十万钱”,这玉钗的价格七十万,乍一看令人吃惊,但其实也就700两银子。
李自成想抓崇祯,悬赏封万户侯,首告者赏金千两,这后头就带着计量单位,如果不带计量单位,那就是银子,这个一会儿会说到。李自成的悬赏很明确是金子,不是银子,更不是铜钱,他再抠门,为了抓皇帝,也不至于赏给人家一千两的铜片子。
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就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的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两银子。如《清稗类钞》里,记录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买鼻烟壶当时尚,“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更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贵人们也不好意思馈赠当成重礼。
终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金子。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的,一定是黄金,但说“赏金三十万钱”这种,赏的就是孔方铜钱。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值数十金”,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
至于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赏赐黄金千两什么的,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历史上没有,但是我们肯定的是影视剧中随便的黄金千两万两的是为了烘托气氛,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在说古代皇帝“赏金千两”是不是真的给之前,先说一个数据。
我国目前的黄金储备大致在1948吨左右,这里暂且将其当成正数2000吨,2000吨也就等同于两百万千克,等于四千万两。
那么有了这组数据,我们再往下说。
首先我国现代的黄金开采力度以及储备毋庸置疑是历来最高。那么要是按照“赏金千两”的标准来算的话,一个比我国现代财政弱的朝代(理论上每一个封建朝代都会比现代弱),要是皇帝每次封尚都按“赏金千两”的规格来进行,那么,数百年的王朝岁月中,皇帝把全国的黄金都搭上去,这样的赏赐都不会超过一万次。
那么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些皇帝还不如当个昏君出去吃喝玩乐,因为赏赐起来反而更伤钱财。可事实却是,每一个古代王朝都是长治久安,并没有真的给这个“赏赐千两、万两”弄穷,那么这就意味着,古代皇帝们的赏赐黄金,是有水分的。
其实也不能说古代皇帝开空头支票,或者说根本没给那么多,就是说说场面话而已。
因为第一,古代的“一两”和现在的50克是不一样的,在衡量重量的标准上,古今差别也很大。例如在唐代,如果皇帝真的给够一千两足金,那么也只是80斤黄金左右,因为唐代的一两仅约40克,并没有50克。
第二,古代的“赏金”其实不仅仅是指“金”这一种“金属”,有可能这些金子本身的纯度就不够,还有些情况差一点的,此金非彼金,更有可能是青铜。例如当年站在秦始皇阿房宫前的“十二大金人”,就全部都是用铜来打造的。
目前对于古代黄金储备最早有所记载的朝代是汉代,汉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开始一改秦代高度依赖青铜作为货币的常态,黄金被大量开掘,作为高级的通货、首饰品材料,以及皇宫的装饰材料。
例如汉武帝时期,朝中“酎金”风潮十分流行,酎金作为当时皇帝最主要的黄金来源手段,据《史记》的记载,汉武帝时期的黄金储备量就在200吨左右。
而这200吨说的全是是真黄金。
不过有着200吨黄金,也不意味着皇帝就真的舍得贴天下储备上千年的黄金随意赏赐。首先,汉代皇帝“赏金”也有两个大前提:
一:“千金、万金”不意味着基本单位是两,有可能是等同价值的货币。
二:汉代的“斤”仅等于如今的250克左右,整整缩水了一半。
在卫青与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汉武帝大肆封赏他俩以及他们的部众,据《汉书》记载:
“大将军、票骑大出击胡,赏赐五十万金。”
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是当时的主要将领,光是他们,就能获得“五十万金”,若是以两来算,就200吨左右的黄金,即便是按汉朝的“斤制”来算,估计也禁不住几次封赏就能把皇帝搞得穷穷的。
其实这里的“五十万金”,说的只是相等价值的“货币”或者珠宝,再翻译翻译汉武帝的意思,那其实就是:
“赏赐价值五十万钱的珠宝或者财富”
那么在汉代,一万钱到底等于多少黄金呢?
“较秦半两钱重十二铢者,四钱当秦一钱而已。”
同样是《汉书》上的内容,汉代的“钱币”和秦代又有所不同,而通过当时的物价换算,汉代的一万钱币才等同于一斤黄金,而且要注意哦,这里的一斤,是250克左右,也就是的“半斤”。
所以按照汉武帝的“赏赐五十万金”,其实就是等于赏赐五十斤黄金,放到现代也就是二十五斤黄金左右。数量虽然不小,但是也不算多么庞大,最起码的是汉王朝肯定负担得起。除此之外,《汉书》其实还记载了当时的“金”的概念:
“凡言黄金,真金也。不言黄,谓钱也”
其实汉代人对于黄金的表述早就分得很清楚。只有称之为“黄金”的时候,那么这个金才是真的黄金,不然的话就只是“钱币”而已,这个“金”到底值不值钱,重点就在于这个“黄不黄”的问题上。
而自汉代以后,凡是关于赏赐,用的都是这套逻辑,只要是没写“赏赐黄金万两”,都千万不要信这是真金。而真实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过赏赐黄金万两事情,几乎不可考,即便是按照汉代的“斤制”,黄金万两也意味着现代的0.25吨,要真的这样赏赐一次,都是对国库伤筋动骨的。
那么搞明白了“赏金千钱、万钱”这里面的小九九之外,关于古代的“黄金”,其实也不是代表着只要是“黄金”就是98k纯金。即便是现代的冶炼技术,金的纯度都有很低的情况,更遑论古代没有化学基础的提炼和辨别方式。
例如司马迁就曾经记载过:
“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
而虞夏更是早于周代,这意味着我国古代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对“金”这一个金属有了大致轮廓的区分。在周代,周天子也把“青铜”称之为“金”,用来赏赐功臣,而那个时候的青铜也是极其重要的金属之一,在商品市场还没形成规模的时候,作用不亚于黄金。
这套分级之法一直延续下来,即便是汉代也适用,而汉代之后时代也适用。
第一品的金就是黄金,第二品则可能是指白银,或者以白银为主的其他混合金属。最后便是赤金,赤金其实就是铜,铜这种金属在咱们如今的电线之中随便扒拉都能扒拉出挺多来,在古代那可是属于三品金。
所以,按照这种分法,即便是真的“赏赐黄金”,而不是用货币和其他华而不实的东西来代替,那说不定皇帝给的可能是赤金,情况稍微好一点可能就是白银,如果是抠门一点,黄金可能都是一点都不会给的。
所以话至于此,大概就能弄明白古代皇帝赏赐“千金、万金”的真相了。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皇帝,说出的话自然是要兑现承诺,但是豪气归豪气,又不可能真的玩命来赏赐,所以在关于赏赐金钱的问题上,满满都是套路。
而翻遍我国古代历史,赏赐金钱最多的还属于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属于帝皇俱乐部里的“败家子”。因为汉武帝时期,汉民族第一次取得对匈奴的压倒性胜利,打得匈奴号称“从此漠南无王庭”、“嫁妇无颜色”,这种堪比始皇帝的功绩,汉武帝自然对卫青、霍去病还有一系列将领大肆封赏。
虽说汉武帝搞了这么多赏赐,即便不是黄金,但这样送钱怎么都会把国库搞得空虚了。而匈奴是一个贫穷的民族,打他们并没有多少经济回报。那么西汉有没有因为汉武帝的赏赐真的搞得国库空虚呢?
其实没有后来的“巫蛊之祸”,西汉在对于连年征战匈奴的开销中还真的是损耗极大,可是后来发生了巫蛊之祸,汉武帝将大量被杀的臣子的财富重新充公国库,这些大量被杀的人里,卫家人也不在少数。
因此啊,这钱是好说但是却不好拿啊。
而在之后的时代里,这般大肆封赏的局面很少再出现了。所谓“赏赐黄金万两”,其实就是现代影视作品里的一种杜撰,随着后世“斤制”的完善,这万两可不止0.25吨了,在唐代,万两都能达到了0.4吨的水平,而唐代一年的黄金开采量还不足一顿,这种赏赐是完全不可行的。
所幸随着社会商品的发达,皇帝可以送的东西开始多了起来,才不用黄金代替了。当然啦,历史上也有抠门的皇帝,比如明代朱元璋,他之所以被称为最抠门皇帝,即便是分封功臣,最高的赏赐都还是大米。
比起汉武帝是先给了再拿回来,朱元璋这简直是直接就不给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在现代拍摄的古装影视剧中,常常会有赏赐“黄金万两”这个情节,因此许多人就误以为古代皇帝经常赏赐臣下黄金万两。事实上不论是古今中外,黄金都是贵金属,只是新中国成立后禁止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的流通形式,但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古代生产条件下,并不可能会有赏赐黄金万两的举动。在秦代以前,由于由于冶炼技术不够发达,所以各诸侯国储存的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黄铜。即便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黄金”储存量也不大,不会有谁慷慨到要赏赐黄金万两。
从汉代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黄金的开采量才越来越大,而且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区分黄金和黄铜了。据史书记载,唐代的许多大商户就有私家储存的黄金了,不过存储量稀少,最多也只有数百两的水平,一般只是用于储存。在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国家的黄金储存量才是最大的,远超其他朝代,但也没有赏金万两的案例。
如果假设真有皇帝赏赐你黄金万两,那么会是多少钱呢?我们需要明白,古代是使用16进制,一斤是16两。也就是说,古代的一万两黄金也就是现在的625斤黄金。我们以金价280元/1克计算,所以一万两黄金的价值是八千七百五十万元人民币。不过这样算是非常不准确,因为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和明清时期实际的交易情况。
结合清末的物价看,在清末的1碗面才2文钱左右。而当时1万两黄金就是10万两白银,也就是1亿文铜钱,可以买整整5000万碗小面。 按照现在1碗重庆小面/8元的价格算,也就是4亿人民币。不过即便是这样算,还是有很大误差。
黄金在古代是极贵重的金属,绝对不能用今天的人民币的币值来衡量,我们也只是用来大概地估量一下价格,这已经脱离了实际情况。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绝对不会赏赐你1万两黄金。即便是清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万万不敢向“黄金万两”这个台阶冲刺。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皇帝赏给某某多少黄金和白银,但封建时代人们生产能力并不高,这些黄金真的是可以这样随意赏赐给人的吗?
查看史料,原来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冶金技术,在夏商时期金器就得到了使用。但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而这些大量的金子都是从矿石中提炼而来的,所以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春秋时期,青铜属于制造货币的材料,因而属于贵金属。
可以说,战国到东汉时期的金多为真正的金子,形状有马蹄形或饼形,重量约一斤一个。比如南昌海昏候墓就出土了许多金饼等。
先秦两汉金多为铜制货币单位,那时贵金属是奢侈品,多做工艺品用。东汉以后,金子的使用数量开始渐少。查阅东汉以后的史料,可以发现若当时赏赐的是金子都会明确说明“赏金千两”,后面会有单位。若是“多少万钱”,那就是指铜钱了。
到了明清时期,在许多文人口中的“金”其实是指银子,比如说一样东西多少金,就是多少两银子的意思。
所以,不同朝代,金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春秋时期的金主要是指铜。而战国、秦汉时代的金,就是真正的金子。汉以后一般都会在后面带计量单位“两”,一定是指黄金,说“赏金多少钱”的,指的就是铜钱。明清两朝,没有单位的金,如“值多少金”就是指多少两白银。
皇帝“赏金千两”,真的就是100斤黄金吗?
答:古装剧里的一个出名土豪桥段,就是“皇帝赏金千两”,常见的剧情套路,就是传旨太监一声“赏金千两”,然后捧着托盘的小太监就快步走来,托盘里亮澄澄的黄金,把多少电视观众看得眼热,那么真实历史上的“皇帝赏金千两”,也能这么豪?
其实,单是好些古装剧里,太监捧“千两黄金”的桥段,就是严重不靠谱。“千两黄金”就算按照现在的单位换算,那也是100斤的重量。只靠双手捧着托盘,托着100斤重的贵金属缓缓走来?换哪个膀大腰圆的公公都办不到,也就放《西游记》里才靠谱。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皇帝赏的“千两黄金”,真的就是一百来斤金灿灿的黄金?这事儿,就得分不同朝代说说。
作为世界上较早开采和使用黄金的国家,早在战国年间时,黄金就成了中国人公认的“大额货币”。当时的河南、陕西、湖北、江西等地,都是黄金产地,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黄金。当时从买房买地到战争赔款,主要是用黄金支付。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就常用黄金购买“便利田宅”。当时挨揍成习惯的韩国,也多次给秦国“献金”,用黄金“赏人”更是常事,比如周游列国的孟子,就收了薛君“五十镒”黄金。
但要论“赏黄金”热情最高的,还要属西汉皇室。汉代的黄金采集技术更发达,西汉王朝也对黄金实行严格垄断制度,专门设立“银钱之官”负责黄金开采。各诸侯与皇室间,还有严格的“酎金”制度,即诸侯向皇室贡献黄金。西汉黄金的纯度成色,要求也十分严格,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800斤黄金,纯度就高达百分之九十八。这样高品质的黄金,也大多被皇室所有。汉武帝年间皇室储藏的黄金,就达到了全国黄金总量的一半。
坐拥足量黄金的汉朝,“赏金”也不含糊。汉文帝年间打赏功臣周勃,出手就是“五千金”,汉武帝年间痛击匈奴时,赏赐有功将士的黄金也曾一次“五十万金”。《资治通鉴》上记载了汉代“用金”桥段,就有93次之多。那么,在汉代获得皇帝“赏金千两”,财富是不是堪称巨额?这事儿,还真不一定。
首先,虽然汉朝黄金有成色有数量,但其购买力却有限。汉代的黄金,法定价值是“值万钱”,但很多时候却只值五六千铜钱。现代一些学者也估算说,汉代300克黄金,大约能买10袋小米。而且因为度量衡的差异,汉代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166克,所以皇帝一声“赏金千两”,拿到手的很可能只是30多斤黄金。
而且在当时,受赏者拿到手的到底是不是黄金?这也着实值得商榷。早期确实是,比如西汉七国之乱时,大将军窦婴受命出征,汉景帝出手就赏他一千斤黄金。这笔赏赐是实打实的黄金,窦婴却丝毫都不拿,全公开摆出去,让麾下军官随便取用。而到了西汉晚期,西汉“掘墓人”王莽早年把女儿嫁给小皇帝时,按规定皇室要给他二万斤黄金,实际给他的,却是折算后的铜钱。以《中国货币史》等资料观点:汉代赏赐黄金,只有三分之一是给真金。
所以,就算在黄金充足的汉代,接受皇帝“赏金千两”,拿到手的也极有可能是一堆铜板。
而这个过程,也是西汉黄金储量不断缩水的过程。汉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黄金?一是这些黄金,既来自当时的开采,也来自战国年间的积累,而到了汉朝后,用黄金殉葬的风气兴起,大量黄金从此被埋入地下。商品经济的发展,更让黄金的用途越来越广,不再只是货币,相反被用于多个领域。因此西汉覆亡后,虽然黄金的产地在扩大,开采技术不断提高,但黄金却变得越来越金贵。东汉皇室的“赐金”数量,就只有西汉的百分之二。
到了号称“富宋”的宋代,中国本土黄金的产区已空前扩大,北宋全国有25州产金,新兴的胶东等地的金矿更大量出金。北宋每年黄金产量一度达到了万两。但即使这样,看上去有钱的宋朝皇室,其实也很缺金子。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时,死到临头的宋徽宗求和心切,硬是把祖传的两个金牌融了,制成金子让使者送过去。后来汴京沦陷,“铁血强宋”为了求和,把整个城池挖地三尺,“孝敬”金人二十多万两黄金。
黄金稀缺到这程度,皇室“赏金”也就变得难得。有时就算“赐金”,给的也往往是“金器”。特别是南宋年间宋金“绍兴和议”后,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得以归国,但她依然对金国那边的“实在亲戚”,特别是宋高宗的“疑似后爹”完颜宗贤念念不忘,经常给他们“赐金”,韦太后咽气前还留下遗嘱,命人给金国那边的“实在亲戚”送“金器两万两”。宋高宗退位后,“实在儿子”宋孝宗,也曾给过他“黄金酒器二千两”。
所以,如果在那时获得“赏金千两”,得到的很可能是一堆“黄金器皿”。而且只看宋高宗母子“赐金器”的数额就知道,这娘俩不但骨头软,也绝对称得上败家玩意。
相比之下,明清年间皇家“赏金”这事儿,就正规多了。明清礼制更加完备,只要是“打赏”,每一样物品都有严格规定,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明初功臣里的“幸存者”汤和,一次就获得明太祖朱元璋“赐黄金三百两、白金(白银)二千两,钞三千锭”,每一种货币,都分得十分清晰。
但明清年间,黄金的价值,已是空前飙升。如果拿白银做参照系的话,魏晋年间时,中国金银比价是一比三,但到了明初,就变成了一比六,从明朝中后期起,中国金银比价更突破了一比十。其“高贵”身份,甚至还反映到了战场上。明末萨尔浒大战前,扯旗造反的后金可汗努尔哈赤,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提条件说明朝只要给他三百两黄金,他立刻就罢兵受抚。三百两黄金,对这场“明亡清兴”的战争,意义还真不小。
昂贵的黄金价格,也给了明代骗子们发财的机会,万历年间的大太监魏学颜就被骗子蛊惑,不惜重金学习“炼金术”,多次被骗走钱财。甚至“盗墓业”也兴起,许多明朝高官权阉们还动用人力物力,狂刨各类古墓。明末太监陈奉刨了唐朝奸臣李林甫老婆的墓,一次就捞了数万两黄金,这口子一开,明末全国都刮起“盗墓”歪风,闹出无数痛心活剧。
为什么金银“差价”会这么大呢?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明清年间白银地位的提升,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外白银大量蜂涌入中国。以外国学者估算,明朝最后四十年,仅日本一地,就有两亿两白银被中国赚走。从马尼拉输入中国的白银,每年在百万比索以上。清朝康熙年间雅克萨之战后,中俄贸易火热起来,每年中国通过棉布贸易,就从俄国赚走价值百万卢布以上的白银,巨量白银充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相比白银的巨大增量,曾是秦汉年间“大额货币”的黄金,当时开采量却锐减。明代的黄金产地,主要集中在云贵地区,昔日作为主产地的湖广等地,产量却接近枯竭。明朝中叶的湖广金场,动用劳力数万,每年却只产金三十五两。清朝中叶时,新疆等地的采金业兴起,而东北等黄金产区,一直到到清末才发展起来。可以说“缺金”,是明清王朝的共同烦恼。
所以在那年头,电视剧里的皇帝“赏金千两”一幕,真实历史上极为罕见。比如在《明史》里,明朝皇室哪怕给藩王公侯“赐黄金”,也常是“赐黄金三百两”“赐黄金二百两”,“赐黄金千两”几乎没有。倒也有一次真“赐”了:清兵入关后,南明王朝求和心切,派遣庞大使团北上求和,使团送给清军的礼物里,就有“黄金一千两”,这么十万火急的时刻,也就舍得拿这么点黄金。当然,这咬牙拿出的黄金,结果只是送肉上俎。
不过,也不能说那年头真缺黄金。明清年间的黄金,虽不再是货币,却已是昂贵藏品。所以虽然明朝崇祯帝上吊时,皇宫里只剩下十七万两黄金。但崇祯帝生前曾无比器重的“清流领袖”丁魁楚,后来主动向清军卖身投靠时,却当场带来了八十六万两黄金做见面礼。结果清军笑纳黄金后,接着把“丁清流”全家杀得一个不剩。是为明亡清兴时期的又一活剧。可见“缺金”只是表象,真正关乎王朝兴衰的要点是:黄金被谁搂去了。
古代“赏金”的话题,看上去比较遥远,但黄澄澄的金子背后,既藏着多少古代生活,又有多少反思在其中。
作者:张嵚
参考资料:《纵欲时代:大明王朝的另类历史》《中国货币史》《西汉黄金问题的探讨》《论中国古代黄金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