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万一平米的房子,十年后大概卖多少钱?

考虑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通胀和保值因素,十年后大概值多少钱?

如果当初没有把房子买了,现在真的是买不起,以后只能回老家种地了。

我16年6月份在武汉三环边上买的房子,当时的房价是9100每平,100平花了91万。 现在五年时间过去,我这边房子的价格已经涨到了1.6万每平。

如果我把房子卖了,那我这五年的时间,就相当于赚了69万。

因为我房子是不会卖的,所以涨多少对我都没有太多的意义。只不过房价涨了,在心里上会有一些安慰。

当初16年的时候,我要买房子,身边有个同时让和他一起买车。我们两个人,相互都说服不了对方。结果就是我买了房子,他全款买了一辆宝马3系。

现在好了,那个同事要结婚,要买房子,首付就要将近100万,他肠子都快悔青了。

而我,如果当初没有买房子,那现在真的是买不起,估计以后真的就是只能回老家了。

很多人说,我过盖的房子太多了,以后房价一定会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这个数据没错,我国现在房屋的持有量,已经大大的超过了需求。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这个持有量是指全国加起来,而单独对于某个城市,是没有意义的。

你们镇子上建的楼盘,售价一万一平米,那要是能卖的出去就见鬼了。可是如果是北京上海的电子,售价一万一平,那绝对是见鬼般的疯狂抢购。

所以不能用总持有量,来衡量每个城市。就像不能用平均工资,来衡量某个人的生活水平一样。

1 . 一二线大城市的房子,未来十年里稳定增长,50%

像我工作的城市武汉,想要买到单价一万一平的房子,那只能去四环了。而武汉现在,正在大力开发四环。

如果让你把家安在你们县城,你可能没有多大的兴奋感觉。但是如果是把家安在大城市里,你绝对会异常的开心。

便捷的交通,全方位配套的基础生活设施,还有各种丰富的娱乐生活,对普通人的吸引力太大了。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永远是普通人内心向往的地方。

所以以武汉做例子,现在单价1万一平的房子,未来十年的时间里,完全可以增长50%以上。

2 . 三四线城市,增长20%――30%

如果是在三四线城市里,售价一万一平米的房子,绝对都是在比较好的地段了。这些房子占据了城市比较好的位置,交通便利,附近有医院、学校、公园。

即使三四线城市的吸引力没有一二线城市大,但是很多没法在一线大城市对安家的人,都会退而求其次,在三四线城市的好地段安顿下来。

所以未来十年里,三四线城市,房价总体增长的会很慢,但是这些好地段的房子,还能上涨个20%――30%。

3 . 七八线小县城,增长10%以内

像我老家的县城,就属于那种七八线小县城。整个县城,人口只有几十万。而且工资也不高,平均工资就2000不到。

售价一万一平的房子,那绝对都是别墅级别的房子了。

占据着整个县城风景最佳,位置最好的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毕竟是小县城,房子消耗额名字全靠内需。盖了太多的房子,没人买。

所以我预测,未来十年的时间里,小县城的房子绝对会止步不前,甚至可能会有轻微的下降。但是售价一万的房子,未来十年里绝对不会价格下降,可能还会再上涨个10.0%左右。

盖的房子远远超过需求,那房子的价格为什么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下降?

1 . 成本大幅度增加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一个东西成本是10块钱,那就绝对不会以9块钱的价格卖给你。

房子也一样,十年的时间,各种人力物力的成本都在增加。刚进混泥土,玻璃门窗,盖房子的人力物力,少数也要增加个50%以上。

成本上升了,房子的价格自然就上升了。

有人会反驳说,十年以后房子的成本是高,但是现在房子的成本并不高啊!

你再考虑一下,如果十年后新盖的房子售价2万,而现在的房子售价一直是1万,那新盖的房子还能卖的出去吗?必定是价格一样的。

2 . 通货膨胀率

很多人一直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房子的价格为啥会这么高?

因为通货膨胀率太高,房子就是来吸收多余的热钱的。

比如说,今年整个社会生产了10万亿的产品,那相应的人民银行就要印10万亿的钱。但是人民银行印了20万亿,那就多了10万亿。 这多出来的钱,流通在市场上,势必就会导致钱不值钱了,各种物价都上涨的。

物价上涨,直接影响的就是民生的安稳,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把电子的价格提上去,就能迅速的吸收市场上多余的热钱,很好的把通货膨胀率控制住。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房子价格上涨,不都是坏事。

我国未来的房价,不会降,也不会再出现火箭般的上涨。

未来的十年里,物价上涨,人力成本上涨,居民的收入也在增长。

大城市的房子,必定是上涨的趋势,不可阻挡的洪流。小城市的房子,可能会出现下跌。

我国未来十年后的房价,总体上既不会下跌,也不会火箭般的疯涨,必定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