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我们存钱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安全。我们存钱最重要的是安全,其次才是考虑利息收益。

如果你在银行存钱,目的就是赚钱,那你的方向就错了。

你一万块钱存银行里面,一年最多就只能给你几百块钱的利息。如果你用这一万块钱去做生意,很可能一年就能赚一万块钱(当然,也可能血本无归)。

我们先看一下,现在银行的存款活动,以及它们的利率分别是多少。然后,我们再和去外面做投资来个比较。

银行各种存款活动的利率

定期一年

现在银行定期一年的利息,每个银行都不一样,最高的可以达到2.25%。就是你一万块钱存定期一年,满一年后的利息是225元。

同时,大多数的银行现在都有自己的优惠政策,你存定期的同时,还可以赠送一些实用的东西:米,面,油,纸巾,甚至购物卡之类的。

定期两年

定期两年,部分银行可以达到3.15的利率,但是有金额的要求。一般都是分五万以上和五万一下,达不到这个金额,利率会稍微的少一点。

如果是10万块钱,存两年的定期,3.15%的利率。那到期后,可以得到的收益就是:

10×315×2=6300元

定期三年

如果是存三年的定期,那利率会更高一些,可以达到3.85%。

10万块钱存三年定期,到期后的利息是:

10×385×3=11250元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一年定期,还是两年、三年定期,利率都不高,收益都不高。定期的好处就是,绝对的保本保息。

而且定期还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缺点,不灵活。比如说,你存个三年的定期。中途有事情要着急用钱,你就去银行把这笔定期提前支取。

定期是可以提前支取,但是要按照活期计算。如果你存的是三年,哪怕已经有两年零11个月了,但是也是按照活期利息计算。

活期利息是多少?0.3%。一万块钱存一年活期,利息是可怜的30块钱。

那除了定期外,银行还有其它的一些存款方式。

稳健型的理财

银行除了定期外,还有理财产品。很多人一听到理财,就会觉得不靠谱,心里面就把理财和有风险划为等号了。

理财虽然在本质上,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但是它也分很多种,有稳健型的,也有高风险高收益的。

稳健型的定期理财

现在稳健型的定期理财,从30天到一年的时间都有,利率也是在3.5――4.0之间。

如果10万块钱买了一款一年期4.0的稳健型理财,那一年的预期收益就有4000元。这个利息收益,比存定期要划算很多。

但是说了,理财本质上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对于稳健型的定期理财来说,它的风险就是收益有波动,而且可能波动比较大。

定期理财4.0的预期收益,很可能满期后只有3点多的收益,但是如果运气够好,收益也可能会超过4个点。

稳健型理财的缺点就是不太灵活,虽然它的时间不长,但是不能提前支取。如果是一年的时间,那就是一年,天塌下来,你也提前支取不了。

灵活型理财

灵活型的理财,它的特点就是灵活方便,工作日随时可以买进去,工作日随时可以赎回来。而且利息是每天结息,或者每月结息,而且是实时到账。

像日日升,是按天记息的,现在利率是2.8左右。10块钱,每天有八块多钱的利息。

像月月升,是35天结息一次,现在利率是3.25左右。10万块钱买月月升,一个周期下来,就有300多块钱。

除了上面的,银行也还有利率更高一点的存款活动,但是时间长。

保险产品

对于这个保险,很多人一听到就头疼。因为这几年保险出现了太多的负面新闻,给普通人造成很大的阴影。

其实保险就只是一个东西而已,也没有智慧,更不会主动去骗人。只不过,卖保险的人有好坏之分而已。

保险是一个长期的规划,即使是趸交产品,至少也是五年起步的。

如果你的钱长时间不用,可以考虑购买一些保险产品。现在市面上的保险产品,五年趸交都是在4.5――4.9之间。

而保险期交产品,一般都是23年左右,可以翻倍。

有很多人说了,我想要利息高,但是也想时间短,有没有这种产品呢?有。高风险的基金。

基金――高风险,高收益

基金和股票很类似,但是又比股票稍微的靠谱一点。基金可以随时的卖出去,而股票需要别人来接盘。

基金的上涨或下跌,都没有股票那么的夸张。

如果你的本金是一万块钱,你买了一只非常优质的基金,一年的时间完全可以翻倍。这个是真正的赚钱!

但是,也很有可能,一年以后,你的这只基金亏的一塌糊涂。一万变成一千。

所以,没有经验的人,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真的是不建议去买基金。

上面,我们都是分析银行的存款活动。那如果我们的钱,不存进银行,还能有哪些投资渠道呢?

把钱不存银行,拿去投资

把钱花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钱贬值得很厉害,因此很多人说钱存进迎宾不划算,都是在贬值。

其实,只要你的钱在你的手里,那就一直在贬值。而要想让钱不贬值,只有一个办法,把钱花了。

投资股票和p2p理财

股票是属于来块钱的模式,因此特别的上瘾。你一万块钱的本金,如果买了一直理想型的股票,每天都上涨10个点,那一年以后,你就是亿万富豪了。

可是实际上得情况是,你一万块钱投进去,一年后可能亏的连裤衩都没了。

至于p2p,那就是更没保障了。

买股票好歹是看运气,运气好的时候确实能赚到钱。可是购买p2p理财,就是在交智商税了。

有句话这么说来着,在你想着别人的高利息的时候,别人却在打着你本金的盘算。所以,p2p理财,以及外面得投资公司,绝对是不能碰的。

做生意

做生意我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方式,真正能赚钱的还是自己给自己打工。

但是我们普通人,上个班还行。真正的去投资做生意,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的。

我自己身边就有很多的同事,一时头脑发热,辞职去做生意。结果折腾了几年,吧手里的积蓄折腾个一干二净,还欠了很多外债。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真的是做不来生意的。

我们对比选择,最划算的还是把钱存进银行

做生意,我们没头脑。股票、p2p有风险,风险极大。所以,想来想去,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好的方式还是把钱存进银行。

把钱存进银行,不会让你暴富,但是在你需要用钱的时候,也不会少一分钱。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存款利息下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绝大多数人依然会把钱存银行。

银行存款更多的功能是储蓄,而非增值

很久之前,人类发现以物换物十分不便,于是发明了商品流通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发展到了现代的纸币。

每天携带大量的纸币十分不便,把钱存到银行不仅可以免去储存货币的烦恼,还有可能获取额外的收益,于是很多人有了钱就存到银行。

简单的说,把钱存在银行不是冲着存款利息去的,而是为了方便储存货币。

所以,即使存款利息下调,只要有储蓄的需求,就会把钱存到银行。

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资产增值方法?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把钱放银行不仅是为了储蓄,而且还为了能够赚取银行存款利息。

银行存款利率在前十几年还是挺高的,但是显然存款利率一直在下降,甚至有一些国家的存款利率已经进入负利率时代了。

把钱放银行赚的利息越来越少,通货膨胀又一直存在,导致放到银行的钱越来越贬值,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于是开始寻找更多的资产增值方式。

理财产品

银行的存款利率虽然一直在下降,但市面上很多理财产品利率还是可以远超同期存款利率的。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理财产品采用的是净值计算方法,虽然极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亏本的,但是极端情况下也会亏损。

基金

基金又分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风险依次加大。

基金是把钱交给专业的人打理,由于基金投资的标的比较多,可以分散风险,同时获取平均收益。

随取随用的货币基金利率远超活期利率,风险相对比较低,可以替代活期存款。

债券、混合和股票基金的选择比较难,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免追高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股票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是和好的公司一起成长。选择一家好的公司,资产增值很容易,但是选择的公司不好,很容易把本金都搭进去。

对普通投资者的要求比较高,不建议普通投资者购买股票。

另外,还有一些期权、期货、外汇等更复杂的资产增值方式,风险更大,对投资者的要求更高。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我们是单向思考问题,因为存款利息下调,那么自然是要思考将钱从银行转移的,但是如果我们再多思考一点就知道,为什么银行要下调存款利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原因会对其他的投资收益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银行利息是资金产生收益率的一种方式,是有竞争产品存在的,那就是社会上其他的投资差评的收益率,如果银行下调存款利率,而社会上其他投资的收益率不变甚至是上升的,那么资金所有人自然是要思考将钱从银行转移至收益率更高的渠道。

比如上一次下调存款利率是从2014年开始的,2014年11月央行将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3%的,此后不断下调,到了2015年10月24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下调至1.5%,也就是说在1年左右的时间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50%的幅度,绝对值下调了1.5个百分点,这个幅度已经非常大了。

而当时外围其他投资的收益率如何?

其实当时正好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的大好时机,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是互联网发展形势大好的三年,从业人员无不享受其中的红利,给投资人开出的收益率是相当可观的,10%的年收益率是起步价,15%也才刚刚好,20%也不罕见,这种利率的“水位差”导致相当多的资金从银行“搬家”,纷纷投向了开出高收益率的各种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

这是违背金融规律的事情,当时是喜不胜人,现在潮水褪去,才知道他们看中的是你的“本金”,而你只是对别人的利息念念不忘,这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最后被定性为互联网高利贷,对社会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对投资人造成了特别大的损失,多少家庭的存款和财富几年间损失殆尽,遭受了巨大的财富损失。对社会总体产生了数千亿甚至是上万亿的损失。

那是一段特殊的时期,导致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时候,外围的投资收益率竟然是逆势上涨的,这不是一个常规的现象,当央行下调银行存款基准利率的时候往往是为了应对经济增长的下滑,为了降低社会资金成本,促进社会投资,这个时候也往往是外围的投资收益率也是同步下滑的,所以,你即便是因为银行下调利息要想转移 ,其实会发现外围的投资收益率是同步下滑的,你可以选择的机会是不多的。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这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

首先你要想清楚一件问题:

你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吗?

银行存款利息虽然在持续下调,每一年所能获得的利息也在不断降低,但不可否认,银行存款还是最安全的一种理财方式,只要你在单个银行的存款金额不超过50万元,那么你的这些钱就可以说是绝对安全的。

而且他的投资渠道往往就并非如此了,无论是银行理财、股票投资、基金投资,还是互联网金融等平台,其本质上都是蕴藏着一定的风险的。它们的潜在收益可能更高,但对应的风险也是更高的。正所谓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嘛。

如果你对于你的资金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那么选择银行存款无外乎是最简单的办法,你不用担心潜在的亏损风险,在乎的只是哪家银行给的利息高一点就可以了。

所以说这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真正决定选择权的其实是你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你的抗风险能力强,那么完全没必要非得选择银行存款,哪怕银行存款利率处于历史高位,它也是无法和同期的一些其它高收益投资渠道相比的。相反的如果你的抗风险能力较弱,那么无论银行的利息有多低,只要不是“负利率”,你都应该选择把钱放在银行里。毕竟自己持有的大量现金,还是存在损坏及丢失的风险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把钱存在银行是“绝对合适”的,那么银行又图什么呢?

说白了银行是盈利机构,我们存进去的钱是要被以更高的利息进行放贷的,这样银行才能赚差价。这其实具体的利率走势与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关系。

政府与银行之所以调低利率,一定程度上也就说明市场需要更多的流动量,相应的贷款的利息也是会调低的。这种大环境下市场是可能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的,这时候去进行其它方式的投资,可能面临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增强。

所以总的来说,在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也没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别太去关注利息了,把钱稳稳地存在银行吧,当然如果你的存款高于50万元,建议还是多选几家银行进行分散存储。

以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银行是给富人开的,有很多的老农民都不知道银行是干麻的,,,

就连城市里的老工人,给了工资卡才知道到银行是发工资取钱的,,,

存钱,存款那是富人和官人家的事,,

银行存款利息下调,钱存银行还合适吗?

存钱在银行,但是利率下调了,还有存的必要吗?

01收益性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与我国的人民“勤俭节约”有关,同样也与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有一定的关系。

二三十年前,定期存款利率一度高达10%,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降,现在的一年期基准利率只有1.5%。(不过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相比,对于我国居民来说,银行存款还是比较友善的)

从收益性的角度来说,银行存款确实没有什么优势,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真的太低了,比不过定期理财,比不过国债,也比不过货币基金。

02安全性

只要是投资理财,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一句话:收益与风险是正相关的。

既然我们前面提到了收益很低,那么相对应的风险也是极低的。

存款指的是我们和银行事先约定好存期和利率,到期后支取本息的产品。

我们可以理解成在我们存钱的时候就和银行签了一张契约或者是合同,那么银行就要严格的按照合同来执行。

在风险上,银行存款属于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产品,提到无风险主要是有《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50万以内的额度可以得到100%的保障。

03钱存在银行合适吗?

从收益性上来说,钱存在银行好像确实不怎么合适了,但是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钱存在银行还是比较合适的,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判断呢?

其实合不合适还是要看每一个人,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预期都是不一样的。

  • 对于谨慎型的投资者,那么银行存款肯定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银行存款的风险系数非常低;

  • 对于保守型和平衡型的投资者,银行存款的收益太低好像不那么合适;
  • 对于成长型和激进型的投资者来说,银行存款的收益更低不合适,不过还是建议在做风险控制的时候,可以把银行存款纳入考虑范围。
综上:钱是不是还该存在银行,看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与对收益的预期情况,收益预期不高或者是风险承受能力很弱的人可以选择银行存款;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人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也可以通过银行存款来拉低风险。挣钱不易,将本求利。我是@易将学财,欢迎关注,一起解锁更多财经挣钱知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