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卡里有钱也不行,哪些账户会受波及?

超过半年没有使用的账户

如果你的银行卡,超过半年的时间没有使用,将会自动被冻结。这个冻结不同于你违法犯罪被冻结,这个冻结是限制你的银行卡的柜台交易。

就是说,你的银行卡一旦超过半年时间没有使用,就会出现使用受限制。除了柜台交易在,其余所有的功能都不能使用。包括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已经第三方支付平台等。

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用着急,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本人带上身份证银行卡,去银行的柜台办理解封手续就可以了。

解封手续也很简单,就是输一遍正确的密码就可以。

一类账户太多

有的人会问,他的银行卡经常使用啊,不存在超过半年时间没有使用啊。为什么也会被银行冻结呢?

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情况。自从央行实施“断卡行动”一来,各大银行都开始对个人多账户进行清理。

原则上,每个人只能拥有一张一类账户。其余多的一类账户,都必须去银行进行销户或降级。

如果你的一类有好几张,那就可能会出现所有的一类账户同时被冻结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本人带上身份证去银行进行销户或降级。让自己名下只有一张一类账户就可以了。

经常转账或交易的账户

如果你的账户里经常有大笔资金的转进和转出,那很可能就会引发反洗钱系统的追踪。

你的工作收入和你的银行卡流水不符合,银行就会认定你的账户涉及洗钱,也会把你的账户冻结。

这种冻结有可能一段时间就会解封,也有可能长时间不解封。如果长时间不解封,你只能去公安机关开局证明,银行才会给你解封账户。

涉及某些交易的账户

你的账户涉及一些交易,就像比特币交易,那肯定也会被冻结。

虚拟货币交易,百分百会被银行追踪,百分百会被冻结账户。如果金额不大,可能短时间就会解封。如果金额巨大,那基本上就废了。

银行卡违法处罚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千万不要借给别人使用,或者用来做一些违法的事情。

央行已经下了处罚规定,你名下一张银行卡涉及违法犯罪活动,名下所有的银行卡,五年内都不能使用。不管是刷卡,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全部都受限制。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卡里有钱也不行,哪些账户会受波及?

全国4000多家银行即将开始大行动,有的人说开始清理个人账户,对我们这些有这银行卡的人,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很可能还会欠银行的钱。

这句话引来很大的争议,很多人都想知道,这次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那么,对于那些账户的人来说,有什么波及呢?

身为银行的客服经理,用专业角度的知识来告诉大家。

银行账户说白了就是银行卡,我可以这样说,只要承诺你外出工作的朋友,几乎从刚开始步入社会,到现在每个人最起码办理很多张银行卡。

而有些人根本也不知道自己办了多少张银行卡,因为基本上之前办理的银行卡都没有保存,要么丢失,要么丢掉也没有去银行进行注销等等。

为什么这次要对个人账户进行销户清零呢?

早在之前,央行就对国人拥有银行卡的张数做了一个具体的统计。

包括了储蓄卡,借记卡,信用卡这三张卡进行了一个统计。

国内银行光是储蓄卡和,信用卡就是说发行的张数,就高达了89.54亿张。

而借记卡的张数达到了81.77亿张,按照目前国人的人口平均下来,平均每人拥有6.4张银行卡。

像我们这些普通人基本使用的银行卡就在三张左右,像之前办理的卡或者是办理很多张卡的人,也不会全部用到,有些卡基本上放在那里,不用,就被银行称为睡眠卡。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银行就做出了行动,早就从3月10日开始将那些长期不使用的个人账户银行卡进行销户清理。

对那些个人账户销户处理都有一定的标准,所以一般只要满足以下几个标准,都会被自动销户。

1、对个人超量的银行卡账户进行清理。

也就是说,你个人拥有很多张银行卡,而有些银行的银行卡是分为等级,比如I类卡,II类,III类。

必须是拥有一张一类卡,五张其他的二类三类卡,像那些拥有两张一类卡和更多的二类三类卡,只要没进行登记,那么,银行就对这些超量的银行账户进行销户。

基本上都会被限制金融功能,不能取款转账,像类卡都会被列入睡眠卡,一般情况下不会通知账号的主人。

2、对于金额和时间有一定的要求。

这是各大银行都有不同的金额和时间的要求,所以我们就来说一下,有哪几种?

①、卡里的金额在10元钱以下,而且3至5年没有任何的交易记录和流水,简单的来说,也就是说3~5年没有使用过这张银行卡,基本上都会被限制交易,然后进行清零注销,里面的钱也会进行清零注销。

像这类卡也是在那些销户的名单中。

②、十块钱以内的卡,而且两年内没有任何的交易记录和流水,也会被列入销户名单中。

③、卡里还有100块钱以内的金额,而且是活期账户的情况下,在五年的时间,如果没有任何的交易记录和流水,那么也会被列入销户名单之中。

而里边的钱也将会被清零进行销户。

这也只是部分银行的操作,但是有些银行对于那些卡里有余额的银行卡不会进行销户。

比如,像国有银行的邮政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只要你的卡里有余额,而且没有使用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进行给你的银行卡销户,最多就是把你的银行卡纳入睡眠卡的名单之中,限制交易。

如果里面的钱比较多,被列入睡眠卡的名单之中,而且自己长期没使用,只需要带着银行卡和身份证去该银行进行解冻就可以了。

那么真的如同大家所说的那样吗?销户对我们这些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欠银行钱?

答案: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现在的银行卡基本上只要你是借记卡或者是储蓄卡都不会欠银行的钱。

现在包括小额管理费,年费以及短信提醒费。

比如像小额管理费和年费,每年是12块钱,短信提醒费用是每月2到3块钱。

每月按时扣除,有的人说自己的卡好久没有用,而且这些费用还在不断的自动扣除,一旦卡里没有钱,那岂不是到欠银行钱,银行再给你算利息利滚利,几十年后,自己欠银行十几万?

其实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像这些银行卡里面的小额管理费,年费还有短信提醒费,虽然是自动扣费,但是也是在你银行卡里有钱的情况下进行扣费。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银行卡里面一分钱没有,那么,这些扣费项目将会自动停止,再也享受不到短信提醒的服务,也就是说,就算你的卡多年没有用,也不用担心它乱扣费的情况。

但是只要你的卡里有钱,那么她一直将你的卡里钱扣完为止。

随大家不要听别人说会欠银行的钱。

对此,三味小镇哥的看法就是:

那么销户对我们这些人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影响。

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很多张银行卡,有的银行卡丢失或者是遗忘,想的时候担心怕别人捡起来利用。

这下银行开始进行销户处理,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多年没有使用的银行卡,里面肯定是一分钱没有,那么,银行将会进行销户处理。

就算里面有钱,那么银行也将会对这张银行卡进行冻结,睡眠处理,也就是说,就算别人捡到了一张银行卡和密码,也不能进行交易。

总结:

所以这次销户主要就是防止那些电信诈骗,利用那些丢失的银行卡进行洗钱等其他的活动,不要小看现在的科技,别人想盗取的密码很简单。

这次销户对我们这些有着银行卡的人来说,也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你的银行卡里面有现金的情况下,那么可以拿着银行卡和自己的身份证到该银行办理取款业务,然后再进行销户也可以的。

这次主要清理就是清理一些电信诈骗的账户,就是为了保障老百姓的财产安全问题,所以大家如果自己的银行卡还没有被销户,那么就带着身份证去该银行查一下有哪些还没有被销户的卡,尽量销户一下,或者是等银行自动给你销户都可以的。

(感谢各位朋友观看和支持)。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卡里有钱也不行,哪些账户会受波及?

确实各个大银行都已经发布通告,或者已经动手或者即将动手,来清理长期未动个人账户。那么这件事对于普通民众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带来损失吗?

农业银行公告显示,已经开始从3月10日起,开展个人长期不动账户的销户清理工作。工商银行公告显示,将于7月起实施长期不动个人银行账户清理工作,而且两家银行明确说明,主要目标是三年以上(含)没有交易、卡主账户及子账户存款余额为零且没有其他关联业务的借记卡。邮储银行公告显示,已经在3月31日前,分批对同一客户名下超标准数量的个人结算账户进行清理。

那么总结下,哪些卡会受到注销影响呢?

1.银行储蓄卡账户余额为零或低于10元,且长期未发生交易。长期的定义一般都是设定为3年为界限。

2.民众在同一银行累计开设过超过监管规定数量的账户,将被清理合并。监管规定是储蓄卡一类户1个、二类户5个、三类户5个。

3.如果储蓄卡账户签订过信用卡还款、个人贷款还款及其他代收代付的还款协议,那么即使满足清楚条件,但是暂时不会被清除,不过仍然会调整账户功能为非柜面业务只收不付,也就是说只能入款不能取款。

但是有一类是特殊的,那就是第三代金融社保卡、军人保障卡等特色账户是不包括其中的,也不会被清除。

所以澄清下,基本上总结了银行的通告,如果卡中有超过10元的余额是不会被清除的,有代收代扣功能的卡是不会被清除的,有特殊用途的卡是不会被清除的。大家不要误解了此次清除储蓄卡的工作目标。

那么为什么银行要开展清除储蓄卡工作呢?其实这是央行的统一要求,也是反洗钱反诈骗工作的深入落实。央行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8.9户,银行卡(储蓄卡和信用卡)发卡量达到了89.54亿张,其中借记卡为81.77亿张,也就是说中国人手6.4张储蓄卡。但是一般人常用的储蓄卡也就三四张,其他多余的卡都是长期处于停用状态,里面既没有余额也不使用,业内俗称睡眠卡。

但是目前各类网络诈骗活动还是高发状态,尤其是电信诈骗、微信诈骗和网贷诈骗是比较猖獗的,那么他们在得手之后都是借用他人储蓄卡进行提现。一般储蓄卡也是从互联网上买的,平时卡内都不会留有余额。其实通过银行业的大整治活动,可以有效的将这些涉嫌用于诈骗的卡清除一部分。

过去商业银行没有主动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是他们想保留同客户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继续发送营销通知,或者通过营销手段促进客户再次启用这张卡,银行可以增添有效客户。但实际效果用处也不大,因为储蓄卡一旦睡眠大部分也会被丢失,或者不再会被启用。

用户可以在家中自我清理一下储蓄卡,如果觉得卡内有余额,可以主动到营业网点将它清除掉,将剩余的本金和利息全部取出来。目前多家银行也支持异地注销储蓄卡,所以不一定要回到原网点就可以办理了。

大家现在明白了吧,不用负面解读,这是一个正常的金融管理措施,不会给民众代来损失的。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卡里有钱也不行,哪些账户会受波及?

过去一段时间,个人账户清理(销户和限制交易)主要针对零余额+零交易,且超过一定时间的账户,如今随着反诈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有的银行对于有余额但不符合规定账户也开始清理了,哪些账户会受到影响?我们看看几家典型银行是如何规定的。

即使银行卡内有余额,如果不符合规定,仍然可能被银行销户或限制交易,这几家银行主要有:

邮储银行,2020年12月29日发出通知,将在2021年6月30日之前,逐步分批对个人持有的超量账户进行清理,无论账户余额多少,只要不符合1个一类账户,5个以内二类账户和三类账户的,未在规定时间以内进行登记、降级和销户的,都将限制金融服务,无法交易,但没有提到会主动销户,可能是纳入“睡眠”账户管理,近期可能很多人接到了银行电话或短信通知。

华夏银行规定:账户余额10元(含)以下,且连续5年以上(含)无主动交易的以及零余额且3年(含)以上无主动交易的,会被销户;连续2年(含)以上无交易且零余额的,会被限制交易。每年都会持续清理。

中信银行同样对账户余额10元(含)以内且连续2年(含)以上无主动交易的,也会被销户,且每年第四季度开始清理。

兴业银行规定,余额10元(含)以内,且连续2年无主动交易的,执行限制金融服务;零余额超过连续2年(含)无主动交易的,执行销户;每年第二三季度清理。

广发银行则规定,余额小于等于100元的个人活期账户,只要连续5年没有任何主动交易,也会被直接销户。

至于其他银行卡内有余额情况下,是否也会销户?至少没有看到公开信息,同时从以上也可以看出,关于个人账户的清理规定,每家银行都有多多少少的区别,因为作为监管部门也未作统一规定。

比如6大国有银行中,只有邮储银行对有余额且超量账户作了限制交易规定,而且其他5家银行只要卡内有余额的,一般不会销户处理,最多纳入“睡眠”账户管理,限制交易。

因此,如果你持有多张银行卡,又担心会受到影响,最好详细咨询发卡行的具体规定,假如接到了电话或短信通知,还是配合一下更好,以免给日常金融结算交易活动带来影响。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卡里有钱也不行,哪些账户会受波及?

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我认为利大于弊的。

近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频发,已经成为了网络安全的一大毒瘤,屡禁不止,犯罪分子大部分用的银行卡都是买来的,即使被骗了也是查不到钱的去处。我在2015年的时候,就是被骗了几万元,等到反应过来再报案时,钱已经追不回来,办案民警告诉我在被骗的两个小时内,钱是有可能被追回来的,超过两个小时后,就很难追回了,经过犯罪分子多次转账,而转账的银行卡就是买来的,至今五年了,还是没有结果,我也放下了,就当买了一个教训吧。

还有就是,银行卡丢失了、遗忘了,也可能会成为某些人的洗钱工具等等。

不同的银行清理的范围也是有区别的:

1、“睡眠账户”清理

有的银行规定了3年及3年以上未发生收付款活动的个人活期存款账户;有的是账户余额低于10元,且截止到每年10月底,账户连续两年(含)以上未发生任何非结息交易的个人结算账户;有的是超过5年未发生任何客户主动金融交易的账户等等

2、“超量账户”清理

有的银行规定,同一个客户名下超标准(Ⅰ类账户超过1个,Ⅱ类账户超过5个,Ⅲ类账户超过5个)账户;有的是同一客户持有有5个及以上正常或未激活的Ⅰ类个人结算账户等。

“睡眠账户”,如果账户属于清理范围,今后仍需使用或已被限制,可持身份证去网点办理激活即可。

“超量账户”,可持身份证、银行卡/存折,到银行任一网点进行核实、销户或降级处理。

结语

银行清理个人账户,我认为是有很多好处的,利是大于弊的,更加利于金融风险的防控,可以有效地遏制金融诈骗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不会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提供密码或其它个人敏感信息办理激活,如接到类似信息或电话,一定要到网点核实,不要轻易相信。

多家银行开始清理个人账户,卡里有钱也不行,哪些账户会受波及?

银行想咋就咋。想当年可是哄着骗着让老百姓办卡。恨不得去街上抢人。老百姓想注销个卡是百般阻挠,不要脸的那种。现在反过来了,他想注销就注销,不管里面有钱没钱。只有一样没变,那就是不要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