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想要度过高危期,需谨记“三戒”“四不扛”,具体指什么?

人到中年,是一个高危期,这种说法确实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因为我们人体的很多严重疾病、恶性肿瘤或者是一些影响大家寿命比较大的慢性病,其发病的高峰期都是在五十岁上下,即45-55岁之间。

比如肠癌,其发病率升的最明显、最高的时候就在45岁以后,像临床上,在45岁之前,尤其是在40岁之前发生肠癌的病人有,但其实相对来说,并不多见?

但是一旦这人迈过45岁,这得肠癌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大,发病率可以说是一路往上升,呈瞬间增高的趋势。

还有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肺癌、胃癌以及肝癌等,都是在中年(45-55岁)的时候出现发病率陡然上升。

另外,就是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对我们的寿命影响比较大慢性病,也是在我们中年期开始高发。这点,其实大家不用我说,自己每天生活圈中去观察,也会明显感觉到自己身边像50岁左右的中年人得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的特别多,经常串门的人,大家伙一坐,几个人喝起来茶来一聊,自己有高血压,他也有高血压,另外一个人可能还有糖尿病。而大家都知道这一旦出现高血压危象,心梗等是会经常要人命的。 所以,大家平时生活中会有一个说法,中年时期是决定一个人长命与否的决定期,因此中年预防尤为关键!

那么,人到中年,想渡过高危期,需谨记“三戒”“四不抗”,这具体指什么呢?

三戒

一戒烟酒。 关于烟酒对人的健康危害,其实也不用我多说了,给大家看两组数据,就明白了! 全球每年有大约700万例死亡归因于抽烟,而大概三分之二的烟民会因这个小爱好丧命,单纯从癌症一种病来看,吸烟导致了22%的癌症死亡,可是70%以上的人都了解却不重视。 酒呢,酒也没少害人。每年全球有330万人死于酒精的有害使用,占所有死亡的5.9%。

二戒起居不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器官其实都开始走下坡路了,包括我们的胃肠道功能,而生活不规律是严重影响中年人健康重要的因素,也是导致肠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医生都建议40岁以上的,哪怕没有多大的身体不适,都要做一次胃肠镜检查的原因之一。

三戒坐姿及运动过度。很多人很好奇,为什么陈医生会把坐姿和运动提到对中年人健康的影响,那么重要的高度,这是由于中年人是出现脊柱疾病和关节炎最多的人群,很多人年轻时候没时间运动,等到了中年,有时间了,或者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了,又是猛跑又是猛锻炼的,进一步增加了关节的磨损,出现很多的关节慢性疾病;

而中年人又喜欢坐沙发,靠床或者靠物体而坐,这其实对脊柱损伤是非常大的,因为这种坐姿不利于脊柱生理曲线,最主要的是一旦脊柱损伤,脊柱对我们全身神经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人体所有的神经根都是位于脊柱。

四不抗

一、不抗拒就医。中年人对于小毛小病是最大意的一类人群,像平时有点自己感觉小毛小病,都不会想着去医院看看,不仅对待疾病的态度是消极,而且对于子女的建议也基本上很少听,很多都不愿意去医院就诊,非常喜欢隐瞒病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生病了,就医后也不愿意具体向我们医生描述病情。比如说咳嗽,都以为只是小感冒,其实后来一查已经从急性支气管炎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了。

二、不抗拒医嘱。中年人很多都有点高血压、高血糖或者血脂异常等,而对于大部分像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血糖、血脂异常的人,都是需要长期服药的,我们医生反复强调降压药、降糖药以及调脂药要每天按时按点按量服药,确实效果不明显的或者需要调整药物的,必须要及时复查,在我们医生专业指导下调整,切忌擅自调整剂量,甚至停药。 因为对于患有冠心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来说,血压、血糖等长期不稳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三、不抗拒体检。对于中年人来说,定期体检非常关键,尤其是对于某些慢性病、恶性肿瘤等方面的筛查是重中之重,因为目前对于肿瘤的预防,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早发现早治疗,不然基本上发现的都是中晚期,这种五年生存率是非常低的,对中年人寿命的影响也是起到决定性的!

四、不抗拒健康教育。如果跟陈医生一样喜欢看《奇葩说》的,就知道有一个叫做邱晨的人,曾经分享过自己的一个患癌经历,36岁的她无比感慨每一个在病魔手中“死里逃生”的侥幸。可她也说过一句话是值得大家反思的:“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 确实,死亡对每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醒都是最精准的,但是往往也是最要命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每个人都到这一步了,那其实也没啥意义了,“疾病”是最好的鸡汤,“怕死”是最好的鸡血。作为中年人,更应该接受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防未病!

人到中年,想要度过高危期,需谨记“三戒”“四不扛”,具体指什么?

最近好几个认识的中年领导猝死了,其中有好几个都是前途大好的人。

其中有个,早上八点钟还在开会,开完会说再办公室眯一会,结果10点钟秘书进去叫他赶飞机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死在椅子上了。

还有一个是我爸的朋友,中年人,身体壮的更牛一样,喝酒都是一斤起,很豪迈的一个人,因为脑溢血也在四十多岁死了,留下孤儿寡母。

“中年危机”不仅是指职业上,中年人到这里容易遇到发展的瓶颈,也是指中年人的身体,在这个时候可能也不是特别乐观了。

这是各个年龄组癌症发病率。我们可以看到,从40岁开始,各种癌症的发病率开始明显升高。

各种器官,用了40多年,忍受了40多年的伤害,逐渐开始受不了了。就像汽车,开了十几二十年之后,不是发动机不行,就是刹车片不行了,人也是一样。

而且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极大,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因此健康也容易

所以,要想接下来有个好身体,能够活的更长,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戒烟

这个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抽烟是纯百害而无一利。抽烟可以增加几十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肺癌、口腔癌、鼻咽癌、膀胱癌、胃癌、食道癌、喉癌等。

2.戒酒,尤其是喝大酒

酒桌上这样的悲剧太多了,而且劝酒的人也不好过,一旦发生酒桌上死人的事情,这一桌人都跑不脱,都得赔偿,而且数量还不小。

酒也可以增加脑出血、胃癌、胃出血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

所以能戒就戒了,戒不了也尽量少喝。

3.戒熬夜

年轻的时候,熬熬夜还能扛得住。但是中年了,不一样了,熬夜很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尤其是连续熬夜。另外,熬夜会促使我们身体分泌糖皮质激素,这些激素能够让我们保持清醒,同时也会抑制我们的免疫,长期熬夜,导致我们免疫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发现体内异变的细胞,增加癌症发生风险。

这样的新闻报道也非常多

4.有不舒服不要硬抗,及时到医院就诊

我认识一个律师朋友,他事业很成功,在上海,一年收入大概在三百万左右,但是很忙,基本上全年无休息的那种。有一次感冒之后,出现了胸口疼痛和不适,他也没有在意,直到晕倒了才被同事送往医院。结果是感冒之后引起了病毒性心肌炎,最后治疗了好久才治好,险些要了性命。

5.每年的体检还是要做的

体检还是可以检查出一些问题的,比如我的一个老师,就是体检发现了早期肺癌,及早就将肺癌切除了。

6.有压力还是要宣泄和找人倾诉的。

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年压力大,确实大。中年人也有不少得抑郁症和自杀的人,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了中年人的心理健康。

有压力的时候,要及时和家人、朋友倾诉,释放压力,正确的宣泄、疏导,不要自己硬抗,否则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人到中年,想要度过高危期,需谨记“三戒”“四不扛”,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说人到中年是高危期,首先从健康方面来讲,人到中年,身体正走向衰老,身体疾病越来越多。在事业上,虽然都有一定的积累,但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竞争,让他们的社会地位面临挑战。再加上他们不确定是继续奋进还是安于现状,在欲望与妥协间犹豫不定。而家庭方面,我们都知道中年人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与经济危机,如果婚姻存在问题,往往还面临无力解决的困境。这几个方面都给中年造成了一定的危机。

正是因为人到中年危机四伏,更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老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要保持健康,度过高危期,我觉得需要谨记以下“三戒”“四不抗”

三戒:戒烟酒、戒熬夜、戒发怒

四不抗:不抗压、不抗饿、不抗累、不抗病

至于这三戒和四抗的坏处已经有太多人回答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而我想聊一聊到中年需要特别注意的那些事:

1.注意一定要定期体检

我知道很多人舍不得定期体检,一是怕花钱,二是怕不查还没事,一查问题一大堆。就像我爸妈一样,说服他们很多次,他们都不肯去医院体检。他们觉得自己没觉得有什么异常,去医院说不定还整出些幺蛾子。其实,如果是有家族遗传疾病的更需要去体检,很多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都与家族遗传有关。定期体检是为了筛选高危因素,也是为了监督自己。

2.注意一定要保持锻炼的习惯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有益身心健康。如果不运动,身体的一些器官以及机制就无法进行更好的锻炼。而中年人更加需要运动,因为中年人有很多都会有一些慢性疾病的情况出现,及时的进行运动是可以让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对于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现在有很多中老年人都有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更加需要运动,特别是有啤酒肚的中年男子,保持锻炼的习惯还有助于消除啤酒肚呢。

3.注意一定要注意养生

到了中年阶段后,一些好的习惯需要养成对健康有益,例如每天饮用一杯绿茶、多吃新鲜的果蔬和粗粮,少吃油炸、烧烤食品等等。提高养生理论,坚持养生理念,如搓脚心养生法。养生,是一种科学的认知、坚定的信念,健康的行为。正确学会中年人养生,都将让我们受益终身!

其实,人到中年注意的事情真的特别多,毕竟已不是从前那个年轻旺盛、富有精力的年纪了。中年人,健康是一种责任,关注身体健康,对健康的管理一刻也不能松懈。

人到中年,想要度过高危期,需谨记“三戒”“四不扛”,具体指什么?

当从旺盛转入衰老,机理抗病差,容易出问题,当然好心态,比什么都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