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我想应该是郁闷吧,我觉得事必躬亲的领导不是好领导,这样的领导管的太细、太宽、太多,下属只能按领导的意思办,唯唯喏喏,畏手畏脚,发挥不出主观能动性;时间久了,下属的心就懒了,光依靠领导了,你让干啥就干啥,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慢慢的下属水平越来越低,领导越来越累。
真正高明的领导是,制定好目标方向,让下属放开手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单位规章制度框架内,各抒己见,大展宏图,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这样才能增强团队竞争力。
我曾经的一个领导,非常能干,也非常强势,单位里大小事必须的亲自安排,完全按他的意思办,一时稍有差错或者汇报不到,马上给仔摆一道,他是既要结果,又要过程,弄得下属谁也不敢吭气;都怕了你,你怎么要求就怎么来,领导支支就动动,不支就不动,领导一出门就喝茶聊天,一回来就装模作样的干会儿活,效率十分低下。后来县里调整干部,单位
换了个领导,大变样,这个领导性格比较缓,把工作任务安排好了后,只要结果,不问过程;结果大家干劲十足,成绩斐然。
由于看来,领导事必躬亲并不是太好,如何让下属发挥长处,多干活、喜欢干活、干好活才是王道。
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此俗语话粗理不糙。
诸葛亮是集大智慧为一身的神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懂天文,识地理,奇门遁甲,阴阳八卦,无一不精。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纵览蜀国上下,诸葛亮主事之期,泱泱大国,物阜民丰之地,崭露头角如陆逊、吕蒙者无一人,致使后期廖化作先锋,马谡守街亭。
诸葛亮之过,最大当属不能放权。作为一国之宰相,自应谋划全局,定下基础方针,知人善任,以岗定编,致政通人和,国力强盛。
如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凡事靠“锦囊妙计”解决,长此以往,下属必然养成事事依赖指挥,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不可避免的形成不了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
一个领导者,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职责,即构建一个齐心协力,敢打必胜的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集体,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任务。
一个好的领导,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让哪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去干一件事,并且能高效的完成,不需要问他如何去完成,要的只是完美的结果,而不是其中的细枝末节。须知时间,地点,人物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不是一个锦囊能预料的。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个有能力的下属,最烦的就是不能放手去干,如果约束太多,未免心烦意乱,絮叨太多,只会适得其反。
作为高级领导者,能不断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发掘出一匹匹千里马,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反之,纵有诸葛亮之才,必将受困五丈原!
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分两种情况说:
第一,对于有雄心壮志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碰上这样的领导会很郁闷。因为这样的领导不容易采纳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第二,对于只想打工挣钱的人来说,是会欣喜的。因为凡事都有领导做主,自己只管努力执行好就行。省心,不用担大责任,只是久而久之,会把部下养懒了,对于整体事业没有好处。
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肯定郁闷。即便是诸葛之亮,也做不到掌握全面而细致的实际情况,事必躬亲之下,抵消的是众多下属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消耗掉大量精力再给诸葛之亮解释应该怎么做及这样做的原因,长之以往内耗是触目惊心的。最直接的后果是集体执行力必然下降。领导应该躬亲的事,是解决产生问题的原因。
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这道题进一步找出了诸葛亮先生去世的原因。社会不是一个人能创造。办事认真可以,不可一家千口一人作为。要相信群众,依靠集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规有距,有张有驰,求大同,存小意。办事只要不离原则,大方向对头。不必十全十美,更不必吹毛求疵,实得其反。有这样的领导,调动不起大家的积极性。有点冷,门清。
如果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作为你的领导,你的心情是欣喜还是郁闷?
“为治有体,上下不得相侵”!做为领导者凡事“必躬亲”、势必会让下属产生“对自已不放心或者是对自已不信任”的感觉!做为任何人、对这样的领导都会感到“郁闷”!
诸葛亮事必躬亲,用他自已的话说,这是“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吾之尽心也”!这看似“忠”、其实也是“误了蜀汉大事”!因为,蜀汉缺乏后备人才,自诸葛死后再无“续者”不能不和诸葛凡事躬亲有关!如果诸葛亮“别想的那么多”、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积极的培养人才就不至于后期“蜀中无大将”了!
总之,领导者对自已工作范围以内的事“躬亲”,会受人欢迎!对自己工作范围以外的事、你总是处处时时的去“躬亲”,必然会令人“郁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