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和珅是一位巨贪,他的形象从一位大贪官,慢慢转变为了一个生财有道的榜样,有些认为和珅不简单,不是一位单纯的贪官,他经商很有头脑。
和珅确实不简单,也确实不是一位单纯的贪官,他的商业头脑却未必是出类拔萃,毕竟他身处高位,在那样的位置去经商,头脑不用太超人,只要不犯浑就可以了。
和珅之死,令人惋惜,因为这样一位大贪官,积累了半生财富,最终却没有搞定嘉庆,被连窝端了,这样的结局让一些人扼腕叹息,他们发自内心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如此会讨乾隆开心的和珅,却不能让嘉庆对他另眼相看呢?
攀附皇权和珅为啥可以在位期间如此风光,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因为他的背后,是整个大清朝当时的主人乾隆皇帝。从和珅见到乾隆第一面开始,他就已经开始了他这一生最潇洒的表演。
机缘巧合的入仕,又用两个多月时间彻查了李侍尧贪污案,在查案期间,和珅表现出了精明干练的一面,李侍尧在他的面前,尽管狡猾,却最终只能伏法,这一点让乾隆皇帝注意到了和珅这个人,至少在当时,和珅是有能力的,是清白的,是正直的。
随着李侍尧的倒台,和珅继续提出了一连串的相应政策,内容非常具体,并非假大空的虚言,他的规划和制度,可行性非常高,乾隆看后十分重视,也正是如此,和珅彻底走进了乾隆的眼中。
和珅和乾隆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和珅成为了户部尚书,他的地位迅速提升,说青云直上绝不为过,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和珅的祖坟都冒出了青烟。
乾隆给和珅6岁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这样荣誉虽然高,但是不算完,乾隆又把自己的女儿和孝公主下嫁给了和珅做儿媳。这一番操作下来,和珅成了皇亲国戚,成了当时大清朝最亮的那颗星,攀附了皇权,标志着和珅崛起之路的开始。
做强做大自己的团队和珅不是一个纯粹的贪官,因为在古代,很多人为了表现出自己心无大志而故意去贪财,和珅却不同,他是真的贪财,但是他也有“大志”,至于到不到谋反的程度,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
和珅有钱,他更贪恋权势。和珅讨好乾隆,除了溜须拍马屁这些花招外,其实他还有“核心竞争力”,那就是他的办公能力。
和珅的能力在当时的满朝文武中也绝对是一流,从他办李侍尧的案子中就可以看出一二。和珅讨好乾隆,可不是靠嘴,而是靠真功夫。这些真功夫体现在和珅投其所好上,乾隆好什么,好玩啊,下江南,没钱怎么办?和珅给张罗,表面来看不花费国库甚至内务府的银子,全是和珅从下边搜罗来的,这样乾隆很开心啊,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去玩,还不用被骂昏君呢。
乾隆还喜欢书法、字画,他写的字、画的画虽然不是什么精品,但是也有一定的水准,和珅如果只是在一旁说:“皇帝,您画的太好看了。”一定是不会受到恩宠的,毕竟这样的奉承太常见了,而且没有什么门槛,任何一个太监都能说出来。和珅牛就牛在这里,他真的用心去学习书法和字画,而且水平还很高,如此一来,以他的聪明达到的书画造诣,让乾隆刮目相看,很快得到了乾隆的认可。
如此一来,和珅从能臣,变成皇亲国戚,又变成了乾隆的亦师亦友,这样紧密的关系,自然在大清朝吃得开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形容词并不为过,他的对头也就只有一个阿桂而已。
有了这么一个大靠山,和珅发展起自己的小团队来十分顺利,军机大臣福长安就是他的亲信之一,还有他的老师和学生,包括他的弟弟,都被他安插到朝廷中的重要职能部门,和珅就像一张大网的中心,他的党羽遍布朝野,让嘉庆心惊。
和珅与嘉庆博弈乾隆这个人,退位之后给嘉庆让位,嘉庆虽然登基当了皇帝,但是乾隆不放实权,让嘉庆成为了一个“傀儡”,此时的和珅却成了乾隆皇帝在朝廷的“代言人”,这样的情况让和珅成为了一个威胁嘉庆的存在,其实和珅自己也明白,所以他拼命讨好过嘉庆,毕竟他是聪明人,他也知道未来的主子是谁,但是他的思想很精明,身体却很诚实,他不愿意放弃现有的权势,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类似于皇帝的感觉实在让他无法自拔。
和珅修建的建筑都是仿造皇帝建制,而且他给自己建造了巨大的陵墓,被称为“和陵”,出此之外,和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极力阻碍嘉庆培养的自己的势力,这一点从和珅多次阻挠嘉庆的老师朱珪就可以看出来,即便乾隆有所不满,和珅还是把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 巡抚。
这样的做法已然让嘉庆恼怒,在嘉庆眼中,和珅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和珅的存在让他归于隐形。和珅却并不收敛,派遣吴省兰到嘉庆身边,监视嘉庆的一举一动。随着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升为首席军机大臣,和珅的权利之大,让嘉庆有点胸闷。
不过,乾隆毕竟年事已高,随着乾隆的死亡,和珅也就被嘉庆给办了。
嘉庆动和珅,并非完全因为和珅的钱,还有一个不得不办的理由,那就是嘉庆忌惮和珅的权势,怕和珅动摇了他的地位,甚至怀疑和珅会谋反。
“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 珅,不知有朕。”和珅的倒台,嘉庆没有牵扯太广,他的态度是“不必过于株连搜求”,和珅修建的陵墓自然也用不上了,最终所谓的“和陵”被毁了,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在河北蓟州草草埋葬了和珅。
和珅一生讨乾隆开心,他自然知道应该讨好下一任主子,只是他对权势的贪恋让他不愿意放弃现有,不愿意再去重新苦心经营,他也知道,他无论如何讨好嘉庆,也都不可能再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度了。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我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史记》
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巴结嘉庆?敢巴结嘉庆和珅死的更快,更何况嘉庆也轮不到和珅来巴结!
首先声明一点:在嘉庆继位之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和珅根本不可能想到去巴结嘉庆。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嘉庆会继位啊!
在康熙朝,由于皇子之间争皇位的斗争实在太过惨烈,导致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心有余悸。他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也陷入这样骨肉相残的惨剧中,设立了一个规定——秘密立储。不立太子,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自己死了,大臣们把这纸条一拿,纸条上的人继位。
但雍正的政策只执行了一代,到了乾隆帝这里,出现了变故。
什么变故呢?乾隆活的太长了。
乾隆统治的前几十年,他一直遵守着父亲的规定没有立太子。可是到了乾隆三十年之后,民间和朝野开始有了呼吁立储的声音,乾隆四十年以后尤其激烈。为什么呢?您老人家年龄眼看着大了,死把着皇位不撒手,万一您老人家哪天嘎巴一下死过去,大家心里没谱。
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民间呼吁立储的声音越来越激烈的时候,终于顶不住舆论的压力,于是他做了一个承诺: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康熙爷干了六十一年皇帝,我不敢相比。如果老天保佑,我能干到乾隆六十年的话,那年我八十五岁,我一定在那年传位给太子,退休归闲了。
这话说的很没劲,为什么?因为大家为的就是防止你突然挂掉后继无人,你说你八十五岁那年退休,那你八十五岁之前死了怎么办?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但是,这种说法却可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为什么?因为天子万岁啊,我都已经做出了承诺,说我八十五岁就退休。你还要让我立储,什么意思?莫非你认为我活不到八十五?你要是这么说了,我活的到活不到不好说,你肯定是活不到八十五了。
所以,乾隆这么一说,大家也只好接着忍。
乾隆的如意算盘是,康熙爷八岁继位,干了六十年,六十八岁驾崩。我二十五岁继位,中国还从来没有哪个皇帝活到过八十五,真要是有那天也够本了,退就退吧!
乾隆万万没想到,他真的活到了八十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活到八十五岁,傻眼了。
必须得退休了,因为十七年前立的那么大的一个flag在那呢,几亿百姓都看着呢。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立皇十五子爱新觉罗·颙琰为太子,第二年继位为嘉庆皇帝。
傻眼的不止乾隆,也包括和珅。
为啥?你老人家倒是早说啊!
嘉庆帝只是乾隆的庶出儿子,在众多儿子中也不突出。在乾隆的前几十年,乾隆前后偷偷立过三个太子,都夭折了。嘉庆也没有什么过于突出的事迹,和珅在早年间也不很确定他会是皇帝。
那时候的和珅权势熏天,没顾得上烧烧嘉庆这个冷灶,在最容易巴结人的时候,他没顾得上。
列位在与人交往中千万记住,雪中送炭远远比锦上添花有用,人在发达之后想要再巴结人,是很难的。
嘉庆继位了。
嘉庆元年时,帝国权力最大的三个人,乾隆、嘉庆、和珅,心情都很复杂。
乾隆的原则是——死不放权。有鉴于他之前的太上皇过的都不咋样,所以乾隆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夕阳无限好,决定死都不放出手中的权力。
嘉庆的心理是,他虽然想要权力,但封建社会的礼法限制,加上乾隆六十年来的树大根深(尤其是有和珅的掣肘),嘉庆根本没办法与乾隆争权。
而和珅,心情是最复杂的。
和珅对乾隆是很忠心的,他知道,现在是乾隆最需要他的时候。
乾隆退位之后,和珅集吏部、工部、刑部、理藩院四个尚书于一身,加上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整个清朝朝廷,一半的衙门在和珅手里握着。
之所以给和珅如此大的权力,就是因为乾隆需要通过和珅来控制朝政,只有和珅在,乾隆的权力才能在。
而和珅,则被迫的被乾隆逼到了嘉庆的对立面。
和珅是嘉庆争权的最大障碍,无论他有意无意,他都是嘉庆的眼中钉。
那么他能不能抛弃乾隆,转投嘉庆的怀抱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的话,和珅是两头不讨好。
和珅如果靠近嘉庆,乾隆察觉之后,势必要干掉这个叛徒,而以乾隆当时对朝廷的掌控程度,失去了和珅控制嘉庆可能不容易,干掉和珅个人还是不难的。
更重要的是,嘉庆不会接纳和珅。因为我已经是皇帝了,权力早晚是老子的,不用你来送。如果乾隆要杀和珅,正好给太上皇送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清除掉乾隆朝的最大遗产。
所以和珅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围绕在乾隆身边。嘉庆朝的前三年,乾隆甚至连上朝都要亲自上。年进九十的乾隆坐在朝堂中间,嘉庆坐在一边,和珅站在乾隆旁边。之所以和珅要站在乾隆旁边,因为当时的乾隆已经口齿不清,他说的话只有和珅能听懂。
虽然乾隆已经退位,可是一切的国家大事,都由乾隆和和珅来决定。坐在一旁的嘉庆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可想而知。
好在嘉庆善于伪装,嘉庆刚刚登基时,和珅送给嘉庆一个玉如意。嘉庆收下后做出很高兴的样子,并故意在和珅的耳目面前写了几首《咏玉如意》,和珅听说后,轻蔑的说“嘉庆不足与我斗智谋!”。
不知道当他面对着嘉庆送来的白绫时,还会不会想起当时的这句狂话。
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登基已满六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天,乾隆帝公布了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秘立的皇储人选,那就是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
因为乾隆帝曾称自己的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其祖父康熙帝在位时间61年,所以乾隆帝同时宣布自己将在次年的正月初一日禅位于皇太子永琰。
为博取永琰的好感,表明自己对永琰的拥戴之功,在乾隆帝未公布皇储人选时,得知乾隆帝将要禅位的和珅,即提前给永琰通风报信,泄露了皇储人选的机密。为讨好永琰,和珅还送给了永琰一柄玉如意。
由此可知,在永琰即位之前,时任首席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要职的和珅并不是没有巴结永琰。试想,以和珅的精明,肯定是想在乾隆帝和皇太子永琰之间左右逢源。
不过,永琰对于和珅的专权和贪腐深恶痛绝。表面上,永琰接受了和珅的示好,并对和珅赞誉有加。内心里,永琰并不领情和珅的情意,只是碍于和珅背后的强大靠山乾隆帝,永琰只好选择隐忍,以麻痹和珅。
退位后的乾隆帝自称太上皇,依然手握大权,嗣皇帝嘉庆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而乾隆帝倚重的和珅成为太上皇的代言人,连嘉庆帝都得让他三分。
自作聪明的和珅,对嘉庆也小心翼翼地进行提防和孤立。
嘉庆登基后,和珅就把自己的老师、后来依附于自己的吴省兰作为侍读,安插到嘉庆身边。说是帮助嘉庆帝整理诗文,实际上就是监视嘉庆帝。嘉庆也不傻,但他顺水推舟,对和珅的真实意图佯装不知。
嘉庆即位后,乾隆帝欲召嘉庆帝的老师、两广总督朱珪回京,担任大学士。
和珅认为,若朱珪回京则嘉庆帝的势力更加壮大,对自己构成很大威胁。因此,和珅多次在乾隆面前诬告朱珪,阻挠朱珪回京。最后,朱珪不但没能升任大学士,反而被降为安徽巡抚。
和珅为了压制嘉庆,多次挑拨乾隆与嘉庆的父子关系。
军机大臣福长安是和珅的心腹,嘉庆帝有次去军机处看奏折,被福长安立即报告和珅。和珅又向太上皇乾隆报告了此事。
老皇帝乾隆恋权不放,一心唯恐被嘉庆架空。得知此事后,乾隆把嘉庆一顿猛批,被告知“不得擅专”。
嘉庆帝想要搞一次冬季大阅兵,乾隆在和珅的煽风点火下,又紧急叫停了这项计划。
和珅对嘉庆帝的处处挟制,嘉庆心知肚明。但嘉庆投鼠忌器,隐而不发,对二皇帝和珅也是极其尊重,表面功夫也是做得非常到家。
和珅在嘉庆即位之前不是送其玉如意吗,嘉庆不但装作高兴地笑纳了,还故意写了一些诗作,说明玉如意玉质精良温润,称赞和珅对自己有拥戴之功,是自己的股肱之臣。
安插在嘉庆身边的吴省兰,很快将这些诗作密报给和珅。
和珅知悉嘉庆对自己的高度评价,自以为已得嘉庆欢心,不由自鸣得意。
同时,嘉庆帝书写的一些闲情逸致的诗作,也被和珅视为嘉庆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平庸皇帝,认为可以被自己操控,从而对嘉庆放松警惕,在专权和贪腐方面更加肆无忌惮。
由于乾隆帝晚年精力不济,和珅实际成为其代言人,从朝廷大臣到地方大员几乎都是和珅安插的官员。和珅一手遮天,所有军国大事都要事先上报给和珅,然后转奏乾隆和嘉庆。
和珅本来位居伯爵,在嘉庆事先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乾隆在和珅的请求下,直接晋封和珅为公爵。
此事自然令嘉庆不爽,和珅的飞扬跋扈也惹怒了不少朝臣。但嘉庆面对朝臣的告状却不动声色,反而表示自己以后要倚重和珅,处置和珅那是太上皇的事,自己哪敢呢?
嘉庆的隐忍使和珅完全失去了戒备,和珅更加恣意妄为,甚至府邸的装饰都参照宁寿宫的样子,这就是明显的越礼行为了。
在乾隆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驾崩后,隐忍已久的嘉庆终于对和珅出手了。
乾隆逝后,嘉庆立即任命和珅与睿亲王淳颖总理国丧,同时又召回了自己的老师、安徽巡抚朱珪回京任职。这实际上就架空了和珅。
紧接着,嘉庆又解除了军机大臣福长安的职务。福长安是和珅的亲信,嘉庆的这一做法,无异于砍掉和珅的臂膀。
和珅与福长安被勒令为乾隆守灵,并不得擅自离开。这实际上等于软禁了和珅与福长安。
和珅被控制后,在嘉庆帝的授意下,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上疏弹劾和珅专权贪腐。初八日,和珅即将投入大狱。
墙倒众人推。随后各地大员纷纷弹劾和珅,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在奏折中请求将和珅凌迟处死。
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公布和珅二十大罪状,其中专权、擅权十二条、府邸和坟茔逾制两条、贪腐六条。
正月十八日,在和珅的儿媳固伦和孝公主的请求下,本来廷议凌迟处死的和珅,被嘉庆帝赐白绫自尽。
和珅之死,他的贪腐并不是主因。嘉庆帝曾称,若不除和珅,则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
虽然和珅曾讨好于嘉庆,但他的专权还是威胁到了嘉庆的皇权,嘉庆帝并不领他的情。亲政后的嘉庆帝迫切需要树立自己的皇威,专权贪腐的和珅就是最好的靶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是乾隆帝宠信的大臣,一般来说,前朝皇帝倚重的大臣,在新帝即位后,都会遭到冷落,新帝都会培植自己的心腹。比如雍正朝受到重用的张廷玉、鄂尔泰,都在乾隆朝遇冷。从这层意义上说,嘉庆帝也不会喜欢和珅的。更何况和珅专权贪腐、劣迹斑斑,还让嘉庆吃过不少苦头呢!所以说,嘉庆亲政后,清算和珅是情理之中的,和珅必死无疑。
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提起和珅,想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王刚饰演的那位只会溜须拍马的“和胖子”。真实历史上的和珅可不是只会溜须拍马!和珅这个人的能力和才干都是非常卓越的。他不仅是敛财的能手,同样也是个理财的高手!在所有“乾隆盛世”的虚假繁荣之下,清王朝的经济早已千疮百孔,正是因为和珅的东挪西凑,才给了乾隆帝成就所谓“十全武功”的重要经济支撑!因此,和珅不只是靠溜须拍马、巴结乾隆帝才得以步步高升,乾隆帝同样离不开和珅!
和珅的父亲常保曾担任过副都统,属于清王朝的高级武官。因此,说和珅是“高官二代”也不为过。只可惜,在和珅九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和珅并没有沾到父亲什么光。当然,毕竟是旗下的高级官员子弟,和珅的机会还是比一般人多很多的。年龄稍长之后,和珅考入了咸安宫官学。可见,和珅少年时还是比较认真刻苦的,并不是不学无术的八旗纨绔子弟。后来在科场失意、名落孙山之后,和珅果断放弃了这条常规道路,踏上了一条满洲八旗子弟常走的“终南捷径”——当侍卫。而这,也成为了和珅发迹的开端。说实话,和珅当三等侍卫其实多少有些屈就了。因为在此前三年,和珅刚刚承袭了祖上留下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按清制,轻车都尉为正三品,远高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换言之,和珅即便什么也不干,他也能享受正三品待遇!但是,和珅并没有,他宁可自降身价当一个正五品的三等侍卫,也不想提笼架鹰、混吃等死。从这一点而言,年轻的和珅还是颇有些理想和追求的。
所以说,和珅虽然善于逢迎清高宗乾隆帝,却不是一个只会一味溜须拍马的不学无术之徒。乾隆三十八年担任三等侍卫,仅仅两年之后和珅便成为了副都统。又一年之后,和珅荣升户部右侍郎并进入了军机处任军机大臣,开始了中枢生涯。从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也能看得出,和珅恐怕不单单只会溜须拍马,不是吗?之后,和珅平步青云,一步步做到了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和珅一直在“加官进爵”,却一直到嘉庆三年才正式被晋封为一等忠襄公。而这,与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有着莫大的关联。和珅那么聪明,明知道清仁宗嘉庆帝是继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为什么不提前巴结潜邸时期的嘉庆帝?其实,不是和珅不想,而是他所处的位置根本做不到!
嘉庆元年之前在嘉庆元年之前,和珅虽然已经位列中枢,但储位、皇位这种涉及皇家内斗的东西,他一个异姓奴才,还没有资格染指。乾隆帝之所以重用和珅,无非两个原因:一、听话。二、好用。那么,问题就来了,和珅如果卷入了储位、皇位之争而不是和乾隆帝保持高度一致,那这个“听话”就要大打折扣了。没有了这个“听话”,和珅在乾隆帝心中还剩下多少分量,这就非常难说了。因此,和珅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公开表露政治倾向,更加不可能去主动巴结讨好嘉庆帝。其实,和珅最终还是主动示好了,在乾隆帝正式下定决心退位之前,和珅私下里还是把这个消息透给了潜邸时期的嘉庆帝,但已经太晚了,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原因了。
嘉庆元年及之后乾隆帝在很早以前便摆出了一个高姿态,说什么自己不能超越祖父清圣祖康熙帝,能当皇帝六十年便会退位,以示对祖父的景仰。乾隆帝的小算盘巴拉得还是相当精的,康熙帝八岁登基,而乾隆帝二十五岁才即位,就算当六十年皇帝,到时也已经八十五岁了。在那个时代,八十五岁几乎是人瑞一般地存在了,尤其是历代帝王,能活到这个岁数的简直是凤毛麟角。乾隆帝此举既可以给自己脸上贴金,又不必担心无法兑现。可老天爷偏偏跟乾隆帝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他还真就活到了八十五岁!这下麻烦大了,皇帝金口玉言,总不能出尔反尔吧?可实权一旦交出去,万一嘉庆帝不孝,那自己可就真就成了唐玄宗李隆基那样的“太上皇”了!
毕竟年龄不饶人,乾隆帝已经八十五岁了,他已经没有太多精力去和儿子勾心斗角。于是,和珅成了牵制嘉庆帝的不二人选。在乾隆帝架空嘉庆帝的三年多时间里,和珅功不可没,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二皇帝”。这就是和珅为什么能在嘉庆三年晋爵一等公的原因之一,乾隆帝就是想用他来作为牵制嘉庆帝的一把利器。试想,如果和珅这个时候表现出些许倒向嘉庆帝的意思,恐怕他的小命首先就得玩完,根本等不到嘉庆四年!换言之,和珅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不倒向嘉庆帝是个死、倒向嘉庆帝也是个死!
乾隆帝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除了利用和珅牵制嘉庆帝之外,和珅实际上也是乾隆帝留给嘉庆帝立威用的!乾隆帝出于维护自身权力的考量近乎架空了嘉庆帝,嘉庆帝在他人眼中就是一个挂着皇帝名分的皇太子而已,甚至还不如一些实权皇太子!一旦乾隆帝去世,嘉庆帝如何在群臣中立威?在没有了利益冲突的前提下,这是乾隆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和珅,恰恰可以起到给嘉庆帝立威的作用。杀了和珅,嘉庆帝足以震慑群臣,摆脱长期的“傀儡”形象!与此同时,和珅长期贪污积累的巨额财富,在和珅倒台之后自然而然便成了嘉庆帝充盈国库的重要财源,一举数得!说白了,乾隆帝实际上早就给和珅下好了套,把和珅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活着有大用、死也同样有大用……
因为和珅的生死对于乾隆帝都是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和珅必须准确无误地照着乾隆帝的计划走下去,即便明知是个坑,也只能往下跳!他别无选择。乾隆帝不可能容忍和珅主动巴结嘉庆帝,如果真这样,那么和珅离死也就不远了……所以说,不是和珅不聪明、想不到,也不是和珅不想提前巴结嘉庆帝,而是他根本做不到!
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
关于这一段历史还是要从乾隆晚年说起,乾隆在位60年,还当了3年的太上皇,是中国执掌皇权时间最长的君主,没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一直活了88岁。
乾隆在位初期深化了雍正未能完成的事业,使得清朝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版图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达到了一个巅峰阶段。
然而这也导致晚年的乾隆有点好大喜功,固步自封,在乾隆执政后期,生活作风奢靡,官吏腐朽败坏,也就是有点飘了。
可以说大部分皇帝在取得一定的功绩后都会以为自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开始寻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唐太宗、唐明皇等人亦未能改变这种窘境,乾隆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但不知道自己的毛病,还自诩“十全老人”。
当然,乾隆也有服的人,那就是圣祖康熙皇帝。
有一种说法是康熙晚年遭遇九子夺嫡而头疼,优秀的儿子太多,不知道立哪个儿子好,后来看到少年时的乾隆,十分喜欢,并且把他留在身边教育,后来弘历的父亲雍正在九子夺嫡取胜,被人看作是康熙为了让乾隆继承皇位,所以才选择了雍正。
当然,从康熙做出的功绩来看,乾隆即使有敬仰也很正常。
大概就是出自这种敬佩之情,乾隆在登基的时候就对天发誓:“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乾隆这个人很鸡贼,乾隆即位的时候已经25岁,在古代有几个人能活到85岁,所以乾隆这个祷告,一方面表明自己尊敬康熙,另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孝道,当然根本上来说还是,我中了一千万就分你一半。
然而尴尬的是,乾隆真的活到了85岁,按照祷告的说法他应该退位让给自己的皇子,但是我们知道,自古太上皇就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最有名的当属赵武灵王,那可真是相当牛叉的一个人,壮年退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然而后来玩脱了,被儿子活活饿死。
乾隆肯定不可能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但是前面已经许诺了,另一方面乾隆自诩“千古第一全人”,如果能够禅让的话,更给自己的名声加点权重,沽名钓誉也符合乾隆的一贯风格。然而乾隆即使是当太上皇,那也是让位不让权,所有的军国大事全部自己来处理,嘉庆有的其实就是一个皇帝的名字,跟傀儡没有区别。
但是这个时候乾隆已经有点老眼昏花了,尤其是在处理政事上明显力不从心,如果放权给嘉庆,嘉庆万一不孝顺,自己的晚年就可能出现不可估计的风险,任何一个皇帝都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正式传位的时候,乾隆精心策划,让自己的宠臣和珅全面掌握政权,可以说在乾隆后期,乾隆是太上皇,和珅是实际皇帝,嘉庆只是一个傀儡皇帝。随着乾隆归政,和珅更是不停的被加官进爵,在嘉庆二年的时候升任首辅,位极人臣。
很多人可能会说,皇位早晚是嘉庆的,和珅难道不知道巴结嘉庆?
和珅自然不可能不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为了能够在嘉庆亲政之后有一个好的下场,和珅在嘉庆被立为皇太子的前一天,已经得到消息的和珅冒着“泄露天机”的罪名到嘉庆的府上传递消息,这种行为在古代叫作拥戴之功。
除此之外,和珅也时常借助乾隆的权威敲打嘉庆,经常拿乾隆的话来压嘉庆,迫使嘉庆就范,嘉庆深知和珅当时深得乾隆宠信,一旦出了差错必然万劫不复,因此嘉庆帝对和珅是一忍再忍,在位初期对政事也不过问,全部交给和珅来处理。
嘉庆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和珅暗示,即使自己亲政后也要和珅处理军国大事,大清朝没了和珅就玩不转了,最有意思的是,嘉庆为了拉拢和珅,让和珅在乾隆面前给自己说好话,还经常打感情牌,为了表示对和珅的关心,还让和珅禁烟,有一次嘉庆把和珅的鼻烟壶没收了,以便让其保重身体。
嘉庆皇帝曾经表示:“自即位以来,知和珅之必欲谋害,凡于政令,唯珅是听,以示亲信之信。”
可见,不是和珅不讨好嘉庆,而是嘉庆一直在讨好和珅,然后麻痹他。
和珅很聪明,那是表现在乾隆身上,晚年的乾隆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偏偏和珅是一个比较会来事,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所以才能够讨得乾隆的欢心,假如和珅早生20年,遇到年轻时候的乾隆,估计年轻时候的乾隆也不会重用他。
自然年轻的嘉庆的也看不上和珅那一套,但是从乾隆后期以后,和珅那一套阿谀奉承的手段就没有不灵过,让他误以为只要是他和珅出面,就没有拍不了的马匹,阿谀奉承不了的人。
有的时候也飘一点,感觉地球就是围绕着他转了,结果乾隆死后没到半个月,嘉庆就把和珅给办了。
能够打破一朝天子一朝臣规律的人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最有名的应该是清朝中期三朝重臣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两朝都是元老级别的人,到了乾隆朝依然致仕归家,晚景凄凉,连张廷玉这样的重臣,忠于清室的人都这个下场,更别提和珅这样的奸臣了。
和珅那么聪明,为何不提前巴结嘉庆以避免嘉庆上台处死他?
和珅曾提前得知颙琰被立为太子的消息,也曾去找过他,还送了礼物,但和珅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让颙琰更加讨厌他。
事实上,在乾隆时期的绝大数时间里,和珅是不知道颙琰是太子的,所以他根本就无法巴结颙琰,甚至还得罪了他。
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闹得动静太大,所以康熙帝直到临死前才宣布雍正帝为继承人。雍正帝继位之后依然心有余悸,于是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也就是不公布立储诏书,将其放在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去世之后,再由大臣取下来宣布继位人选。
乾隆皇帝就是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后,由内侍取出立储诏书宣读之后,他才登上皇帝宝座的。
乾隆元年,乾隆帝秉承秘密立储制度,他认为皇次子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于是立他为太子,并秘密起草了立储诏书,然后将其藏在正大光明匾后。
但永琏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乾隆帝又想立皇七子永琮为太子,不幸的是,永琮两岁的时候因为痘症而早夭。两位太子人选相继去世,这让乾隆帝十分伤心,所以他决定暂时不再立太子了,等诸位皇子稍微长大一些,再选择一位合适的人选。
乾隆三十年,大臣们开始不停劝乾隆帝立太子,这是为何?大臣们给出的理由是,乾隆帝已经五十多岁了,应该早立太子以防万一。表面上看,大臣们是为了江山社稷,其实这里面掺杂的是储位之争,各方势力开始暗流涌动。
不过乾隆帝并不着急,他觉得身体还很好,而且他也没有选好合适的人选。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才再次秘密立下了太子人选,他就是年仅十三岁的皇十五子颙琰。当然了,因为是秘密立储,所以大臣们只知道有一个皇子被立为太子了,但不知道是谁。
也正是乾隆三十八年这一年,和珅开始逐渐进入乾隆帝的视野,他当时担任管库大臣,负责管理皇家布库。
那时候和珅还只是个小官,且不说他不可能知道谁是太子,即使他真的知道,他也不够资格去巴结颙琰。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满洲正红旗人,钮钴禄氏,他的父亲是福建副都统常保。
和珅的出身其实很好,属于是贵族特权阶层,所以他的父亲虽然死得早,但他长大后依然可以继承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这比普通人的起点搞出一万倍。
虽然可以因为靠贵族身份进入官场,但和珅其实是非常有才学的一个人,他早年在咸阳宫读书,精通满蒙藏汉四种语言,而且他饱读诗书,称得上是一位大才子。
和珅十八岁的时候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冯氏,在冯英廉的推荐下,他在22岁的时候进入宫中成为三等侍卫,效力于粘杆处。后来,和珅故意在乾隆帝前面展示自己的博闻强记和丰富的储备知识,他因此开始受到重视,被乾隆帝任命为府库大臣。
从乾隆三十八年开始,和珅的各项才能开始得到展示,乾隆帝越来越欣赏他,他的官职也开始火箭般蹿升。
到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和珅一人身兼数十个职位,他不但是首席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步军统领,还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理藩院尚书,还是《四库全书》的正总编,甚至连御膳房和太医院都归他管,他的爵位也提升到了一等忠襄公,拜文华殿大学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珅在乾隆后半期掌管了大半个朝廷,全国的军政大事都是他跟乾隆帝共同商定的。
不过和珅的名气之所以臭,是因为他贪权贪财还贪色,而且哪一样都做到极致。
和珅贪财,一不小心就成了当时的首富;和珅贪权,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可以跟皇帝掰手腕的权臣;和珅贪色,她的老婆之中不乏江南美女和才女,甚至连他看上的宫女,他都有办法弄到手。
和珅劣迹斑斑,乾隆帝自然是知道的,但乾隆帝为何不动和珅,还不是因为和珅的能力超强,只有和珅才能帮他搞到钱,只有和珅才能替他办成事。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和珅的帮助,乾隆帝就不能把自己说成十全老人了。
据说,和珅还是乾隆帝的贴心人,他将乾隆帝的心思看得透透的,说的话做的事都非常合乾隆帝的心意。乾隆帝很喜欢写诗,但他的水平不高,一生写诗五万余首,没有一首被人传颂。但乾隆帝很欣赏和珅的诗,常常让他代替自己写诗,乾隆帝每次都很满意。
特别是到了乾隆帝晚年,他年老体衰,表达不清晰,就更加离不开和珅了,因为只有和珅明白他的心思,也只有和珅知道他要说什么话和做什么事。
正因为如此,和珅在一次跟乾隆帝聊天的过程中,无意中得知了一个秘密,那就是被秘密立为的太子的人是皇十五子颙琰!
事实上,和珅作为乾隆帝的宠臣和权臣,到乾隆帝年老之后,他是不可能不为自己的后路考虑的,所以他是有意去询问太子人选的。
但和珅身处高位二十余载,已经养成了一改不了的臭毛病,那就是过分自信,但他的自信太过于盲目,因为他已经被权利蒙蔽了双眼。
在得知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太子之后,和珅决定做点事情,那么他究竟干了啥呢?
事实上,颙琰也不知道自己在十三岁的时候就是太子了,他自觉资质平庸,所以一直都小心谨慎,在继位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认真读书。乾隆帝也曾将颙琰带在身边,颙琰也表现得十分恭敬孝顺,不敢有半点懈怠。
乾隆五十四年,29岁的颙琰被封为和硕嘉亲王,大臣们虽然不知道他是太子,但看到乾隆帝对他的态度,大臣们已经有所猜测。和珅是个聪明人,也觉得颙琰可能是太子,但和珅并不喜欢他,所以发动党羽处处限制他,试图影响他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
不过和珅的计谋并未得逞,乾隆帝对颙琰的态度依然十分积极。当和珅得知颙琰就是太子之后,他也开始转变态度,不再跟颙琰作对,而是在乾隆帝面前极力夸赞他,还有意无意将他被立为太子的消息透露给他,试图营造出是和珅帮助他成为太子的假象。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决定退休了,他下了一个诏书,说自己有意禅位。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在位时间超过康熙帝,所以准备退位了。既然要禅位给太子了,那么秘密立储之事就不应该再是秘密了,乾隆帝应该先公布太子人选,然后再举行禅位仪式。
作为乾隆帝的近臣,这个消息又被和珅提前得知了,他觉得可以借此机会在颙琰那里卖个人情,所以他准备在立储诏书宣布之前做点事情。
在立储诏书宣布的前一天,和珅从自己的府库中挑选了一把玉如意,然后亲自上门送给颙琰,并将立储诏书即将宣布之事告知于他。和珅的意图很明确,那就是告诉颙琰,他对颙琰是有拥立之功的,以后当了皇帝,可不要忘了我。
颙琰表面上对和珅贴笑脸,但实际上心中已有杀机,因为他觉得他这个太子是父亲乾隆帝早就定好的,和珅跑过来送礼,与其说是巴结,不如说是恐吓。而且颙琰还认为,和珅这个人实在是太贪心了,当了几十年的权臣还嫌不够,还要成为新朝的功臣,其心可诛!
和珅的这个做法确实很傻,难道他不记得自己早就把颙琰给得罪完了吗?只能说,和珅被权利蒙蔽了双眼,他认为满朝文武都是他的党羽,乾隆帝动不了他,比乾隆帝能力更差的颙琰就更不行了。
所以和珅得出结论,如果巴结颙琰成功,自然更好;如果巴结不成,也没关系,因为他早就大权在握了,没人能奈何得了他。
事实上,和珅对于自己能力和实力的认识,总体上来说还是正确的,因为他几乎一人掌握军政大权,还真没人动得了他;但和珅对颙琰显然太轻视了,虽然颙琰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太强,但以他后来处理和珅的手段来看,他的办法还是很多的。
和珅送完礼的第二天,也就是乾隆六十年九月某日,颙琰正式被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乾隆帝禅位给颙琰,颙琰登基称帝,是为嘉庆帝,乾隆帝则称太上皇。
颙琰虽然登基了,但他却是个摆设,因为乾隆帝名义上退休了,但他实际上继续把持着朝政。
每次上朝,乾隆帝坐在皇帝宝座上,嘉庆帝坐在一侧,和珅则站在另一侧。乾隆帝因为年老体衰,说话都说不清楚,所以和珅就成为了传话人,颙琰则被架空,几乎没什么决策权。
久而久之,和珅逐渐成为了摄政,大臣们三拜九叩,和珅则高高在上不用下跪。乾隆帝后来耳朵也不好使了,所以所有决策开始由和珅一人定夺,他因此被称为二皇帝,其实是实际上的皇帝。
人越是往高处走,越是容易被权利所麻痹,和珅就是如此。
在乾隆当太上皇的四年间,和珅的权势达到人生顶峰,他风光无限,没有人不巴结他,也没有人敢得罪他。
这让和珅飘得太高了,他因此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皇帝颙琰,因为一个臣子怎么能将皇帝给压制住呢,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好下场呢?可是和珅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觉得颙琰甘愿当一个孝顺儿子,也甘愿当一个摆设。
但颙琰是这么想的吗?显然不是,其实从颙琰登基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为扳倒和珅做准备了。
那么,颙琰究竟做了哪些准备?乾隆帝去世后,他又是如何扳倒和珅的呢?
颙琰虽然无法做一些大的决定,但他毕竟是皇帝,权利还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说人事权就在他手里,只要他用得好,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也不会引起和珅的反对。
颙琰登基之后,认真分析了形势,他得出一个结论,要想扳倒和珅,首先要假装对和珅客气,其次要暗中除掉他的一些重要党羽。
颙琰一登基就又给和珅封了几个官职,还赏给他大量土地钱财和奴婢,允许他见到自己的时候不用跪拜;每次上朝的时候,颙琰也对和珅的意见表示赞同,从来不跟和珅唱反调。更夸张地是,有时候和珅写诗,颙琰甚至主动拍和珅的马屁,说和珅写的诗很好,自愧不如。
久而久之,颙琰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对和珅没有任何意见、甚至是极为依靠的人。而和珅也对颙琰没有任何戒心,还觉得即使乾隆帝哪一天死了,颙琰也会继续重用他。
从嘉庆二年开始,颙琰开始铲除和珅的党羽,他采取的办法有两个:
第一,对和珅的党羽进行明升暗降,将他们调离关键岗位,从而解除威胁。由于颙琰很舍得给官,所以他这一步棋总体上走得比较顺利。
就比如说,和珅最大的党羽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福长安,他原本待在京城,结果颙琰提议他担任大将军,让他去消灭白莲教起义,得到了乾隆帝和珅的同意。
第二,对那些掌握军权的和珅党羽,颙琰并不急于动手,而是频繁将他们调防,并且安插大量亲信到军中效力,从而将和珅的党羽逐渐架空。由于这一切做得不动声色,所以和珅没有丝毫察觉。
嘉庆四年,乾隆帝去世,颙琰开始发起最后的反攻,他使用了一步妙招,那就是提出让和珅担任乾隆帝的治丧总理。治丧总理是一个和珅非但无法拒绝,而且还会觉得十分荣耀的职务,所以他最后欣然接受。
但和珅入宫之后,颙琰就让和珅给乾隆帝日夜守灵,然后派人将大殿包围,阻断了和珅与外界的联系。
和珅的党羽们都以为和珅在宫中处理乾隆帝丧失,所以都没有戒心,颙琰就趁此机会,以和珅忙于丧失为由,解除了他一切军职,然后任命其他人接替,然后再将和珅在军中的党羽一一解除职务。
紧接着,颙琰让人罗列了和珅的罪状并对外宣布,和珅的党羽们本就群龙无首,他们见和珅已经被治罪了,于是心中大乱,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保持沉默,但更多人曾对和珅反戈一击,纷纷站出来揭发和珅的罪责。
那些在外地任职的和珅党羽都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十分害怕受到牵连。恰在此时,颙琰又宣布,除了和珅和福长安等首犯之外,其他人一概不追究。
颙琰的这一系列操作十分快速而有效,不但将和珅变得众叛亲离,还让他的党羽为己所用。古代有法不责众的说法,颙琰也不可能将和珅的所有党羽全部铲除,因为这样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所以说,颙琰擒贼先擒王的做法是对的,和珅的大多数党羽都对颙琰感恩戴德,又都重新变成了效力于朝廷的臣子。
在一切平定之后,颙琰才下令抓捕和珅,然后很快就将其定为死罪。和珅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自己就即将身首异处了。
和珅本该凌迟处死,不过刘墉说了句话好话,他说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了乾隆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而且和珅对国家也是有大贡献的,所以就不要凌迟处死了,改为赐其自尽,得到了颙琰的同意。
不久之后,和珅全家被抄,抄出来的财产是清朝十五年的财政收入。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民间就有了“和珅倒嘉庆饱”的说法。而和珅则被允许回家看看,他在家用一段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四十九岁。
和珅死后,他的家人要么逃走了,要么被罚没为奴,要么被流放,只有儿子丰绅殷德和固伦和孝公主没有受到处罚。而和珅那座豪华的府邸后来被送给了恭亲王,也就是现在北京著名景点恭亲王府。
所以说,和珅巴结嘉庆帝简直就是个笑话,和珅是聪明反对聪明误了,他做的事情只能说是作茧自缚,自取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