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庞德和清朝左宗堂都有抬棺出战的经历,这是为激励别人吗?历史上还有同类经历的人吗?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抬棺出战,其实在古代并不算少见,这样的做法就是让大家看到,主帅此战,是抱着不怕死的决心来的,作用在于振奋军心。

在古代除了庞德、左宗棠外,还有很多人也都干过这样的事情,我给大家说几个有名气的这类事件。

龙且

龙且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一位光腚娃娃,两人关系甚厚,龙且和项羽一样能征善战,他曾经打败过英布、汉军、秦军,战功赫赫。

龙且曾经与韩信交战,这让龙且非常兴奋,因为韩信是自出道以来,未尝败绩的兵仙,龙且觉得有生之年能和韩信对战,不论输赢都是他的荣幸,为了表达他的决心,他命令士兵为他打好一口棺材,随军出征。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龙且没能获胜,他随军的棺材让他给用上了,在潍水之战,因为大意中了韩信的招,含恨归西。

曾天养

这一位是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起义的时候,他都50多岁了,但是没人敢小瞧他,因为这位老哥在战场上十分骁勇,一般的小伙子都不是他的对手,老当益壮的曾天养,一路升迁,官至丞相。

太平天国定都后,曾天养带兵西征、北伐。就是在西征的过程中,曾天养为了振奋军心,带上了一口棺材出征,带着雄心壮志出发的曾天养,归来之时,也是躺在了带去的棺材之中,令人惋惜。

冯子材

冯子材是清末的著名将领,同时也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抗法将领。在中法战争中,70岁的冯子材受命于危难,年龄到了古稀的冯子材却斗志昂扬,为了民族大义,走向了战场的第一线。

冯子材身先士卒,出征之时带上了一口棺材,此举让全军热血沸腾,一个个都受到了他感染,舍生忘死,在冯子材的带领下,取得了当时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人都吃惊于冯子材的能力,再没人敢小瞧这位70岁的老人。

随后,冯子材还带领军队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这位老将仍然为国效力,镇守镇江,令人钦佩。

王震

1938年,王震奉命阻击日军。

大家都知道,日本侵华的关东军战斗力极强,是我们当时无法抵抗的力量。王震作为我军将领,自然也是深知两军之间的战斗力差距,但是不畏艰险,勇敢向前正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

王震经过精心的准备,最后在战斗之前,让人做了一口棺材运到了前线,他站在棺材上对士兵们高喊:“如果我战死了,就将我放到这口棺材里送回家乡。”他还说“我的命就放在这里了,一会儿我也会第一个冲锋,能不能取我性命,就看小日本儿有没有这也的能耐了。”

战士们受到王震将军的感染,一个个热血沸腾,发誓要消灭鬼子。大家都知道,打仗其实打的是气势,就是凭借这样视死如归的气势,王震将军带领我军将日本侵略者打的落花流水,令人佩服!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顺手点赞支持哦~~

三国庞德和清朝左宗堂都有抬棺出战的经历,这是为激励别人吗?历史上还有同类经历的人吗?

三国的庞德“抬棺战关羽”、“左宗棠抬棺出战”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事迹,在《三国演义》以及《左宗棠传信录》之中都或多或少有所记载;所以不是为了激励别人所故意捏造的事实,而是却有其事。

历史上抬棺出战之人还有“曾天养”、“王震”几人,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有何悲壮的故事。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中有记载:“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去打关羽,庞德决定死战,于是抬棺出战,以表决心”。

曹操派庞德以及于禁前去追杀关云长,但是关羽的战斗力就算在三国也是顶尖之列,所以庞德前去讨伐之时特地将其棺材带在身边以示血战到底。

其实庞德也是受到了曹操的激将法,所以才会脑门一热,甘为效死,前去与关羽一战的时候,庞德就真的死在了战场之上。但是关羽却活了下来,这也引出了另一个故事,就是“关二爷刮骨疗毒”的故事。

庞德的战斗力其实也算不错,但是在关羽面前,显然这点战斗力是不够看的,尽管当时的关羽腹背受敌,也就是被曹操以及孙权夹着,但还是将庞德斩于马下。

“宗棠舆榇发肃州”出自《清史稿》

在《清史稿》之中有明确的记载,左宗棠确实是有抬棺出战的案例,所以,足够证明左宗棠的抬棺出战不是单纯为了激励人,而是确有其事。

在同治十年左右,记载是在1873年,当时的清朝是腹背受敌,陆地上有沙皇;海面上有列强,不得已之下只能放弃一方,去掉头打另一方。

当时的左宗棠与李鸿章出现了分歧,李鸿章认为放弃陆地上的新疆,全力防范海上;但是左宗棠不这么认为,认为必须要保新疆,但是海上也不可有失。

当时左宗棠亲自请命,前去收复新疆,最后承诺出“不收新疆誓死不回”的豪言壮志,然后左宗棠带着自己的棺材一起出征,象征着不成功便成仁,破釜沉舟也要拿回新疆。

这也是腐败的晚清最大的一个亮点,左宗棠带领自己的部队,最后终于是将新疆除去伊犁之外全部收回,这也是中国晚清历史上较为出名的故事。

历史同类之人还有其二,一为曾天养;二为王震。

一、曾天养,为太平天国将领。在参加了金田起义,在太平天国西征的故事中,曾天养曾抬棺出战,因为想要尽快给太平天国打下更多的江山,在西征之中因为过于勇猛,后在城陵矶之中战死。

在西征之中屡建奇功,后因为曾天养的死亡,使得太平天国的军队再也没有办法向湖南发兵。

曾有民间传说,曾天养在西征之时,向洪秀全承诺,必定凯旋,不拿下皖、赣并控制安庆等绝不回头,并且命人打造了一个棺材出征携带,最后,这个棺材还是被用上了。

二、王震将军。根据了解,在1938年的时候,王震将军奉命前去阻击日本军队。因为日本军队的实力以及军备力量过于强大,所以王震将军为了提升我方士气,叫人做了一口棺材抬商战场。

王震将军须知打仗就是这么一口气,这口气是不能断的,所以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对着士兵说:“今天老王我把话放在这里,冲锋号一响,我第一时间冲上去,假如我死了,记得把我放棺材里。”

这场战役最终在斗志高昂之中结束了,跟日军血战了一天一夜,终于是将日军给打退了。(右为王震将军)

抬棺出战必将是破釜沉舟,不论是生是死,其实都值得我们的敬重,这些人不管放在什么时代,都是一等一的人杰。

三国庞德和清朝左宗堂都有抬棺出战的经历,这是为激励别人吗?历史上还有同类经历的人吗?

龙且是西楚霸王项羽手下一员大将,自幼就和项羽一起长大,情若兄弟。在秦末起义和楚汉相争中,龙且多次率大军打败秦军、英布和汉军。

公元前204年(汉三年),西楚把汉王刘邦围困在荥阳,而韩信军队在北方攻下魏、赵、代等国,前203年,韩信又顺利打下齐国,齐王田广向项羽求救,于是项羽派出龙且率领20万大军出战只有5万人军队的韩信。

韩信曾在西楚军中担任执戟郎中(门卫),转投汉王旗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统领三军,从此百战百胜。龙且能与兵仙韩信作战,在他看来是一种荣耀,而且出征时也抱着一颗必死的决心。出征前,他也让人为自己做了一口棺材,将士们抬棺出征。

不过可惜的是,在潍水之战,龙且因轻敌,被韩信水淹七军,最后战死沙场。

曾天养

曾天养是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广西桂平人,1851年金田起义时,他已经50多岁,作战时彪悍骁勇,有黄忠遗风,历任御林侍卫、指挥、检点、秋官又正丞相。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为了平定大后方,以及继续扩大占领土地,开始西征、北伐两线作战。曾天养是太平军西征诸将中最著名的一员大将,西征时抬棺出征,最后在城陵矶战斗中英勇牺牲。

曾天养去世后,曾国藩曾上书“曾天养殁後,胁从者始敢逃散,数以万计,该匪关系贼势盛衰”,足见其在太平军中的地位。

冯子材

冯子材是清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和抗法英雄。咸丰年间跟随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1883-1885年)时,已年近70岁的冯子材被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冯子材在广西南宁市北府庙血祭后抬棺出征,以老将必死之心率领广西军民赢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王震

在我军历史上,也有一位抬棺上阵的名将,他就是上将王震。

1938年,王震奉命阻击日军,当时他还是一个旅长。因日军实力太过强悍,王震自知此次出战胜负难料,于是他让人做了一口棺材运到前线,战斗开始前,王震跳上棺材,对将士们大声说:“我今天就把命交代在这里,看看小日本有没有这个本事拿!等会冲锋号一响,我第一个冲上去,如果我死了,就把我装在这口棺材里。”

将士们一听,连旅长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于是个个斗志昂扬,视死如归,跟着王震冲锋陷阵,与日军血战一天一夜后,终于将日军打败。

王震将军有个习惯,每次接到任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