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卖拐》算不算“坏人胜利”的小品?还有哪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

“坏人胜利”,这个概念好。那么坏人可以胜利吗?事实是坏人可以胜利,那么为什么当一个作品表现出“坏人胜利”的时候有的人不愿意接受呢?因为他们趋利避害,但只是精神上的趋利避害,并不能有效的避害,这是“鸵鸟把头插在沙子里”,并不能避开现实。赵本山的小品抨击和讽刺的东西,现在没人能做到,看了这个作品,在大笑之后,都知道了原来生活中有“大忽悠”,我们要小心防范。那么会不会有人看过后去做拐忽悠人呢?这个不敢说没有,但是一定少之又少,利大于弊这就是好作品。世界是真实的,如果每天电视都演童话故事,结局都是大团圆,都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最后世界就会美好吗?

正能量不是对黑暗视而不见,反而是勇于揭露。

小品《卖拐》算不算“坏人胜利”的小品?还有哪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

生活中‘’卖拐‘’屡见不鲜,卖鱼的说是野生的,卖菜的说没打农药,饭店说用的不是转基因食油。人人心里都明白,还不是心甘情愿掏钱买单。

非把赵本山‘’卖拐‘’和残疾人扯上关系,错误的理念导致讽刺类节目如履薄冰。赵本山的本意并非污蔑残疾人的智商,仅是利用卖拐折射一种社会现象。

小品,特别是精品,在春晚舞台上越来越少,正因为某些原因的限制,创作的段子稍许不符合现实主义,极有可能死在襁褓。观众看小品,图得就是一乐,在把观众逗乐的情况下,再考虑其它因素。

赵本山演‘’卖拐‘’中的骗子,最后也把范伟忽悠了,用胜利来形容赵本山的骗术,说白了就是智商的较量。比如:网络上辱骂周立波的喷子,他们根本不认识本尊,跟着节奏‘’仗义执言‘’,难道这不是被舆论‘’忽悠‘’了?和赵本山‘’卖拐‘’没有区别的。

评论小品,不应以好人和坏人,骗子和殘疾人去度量,而要欣赏的是它的演出效果。观众的笑声就是好作品。

小品《卖拐》算不算“坏人胜利”的小品?还有哪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

赵本山《卖拐》三部曲及《昨天今天明天》等小品已经达到登峰造极境界。

春晚亿万观众瞩目,年三十赵本山出现那一刻万巷皆空,仿佛鞭炮停止轰鸣,山河都变得寂静,人们放下酒杯,停止了打牌,聚焦电视,等待着赵本山小品的出现,等待着一个新的流行语的传开,等待着春晚最后一道大餐到来。

春晚赵本山的小品给千家万户带去无限快乐,不要附加更多的教育意义,制造悲喜交加感情,更不要为一个作品扣上一顶无情的帽子,黄金有价,快乐无价。

赵本山20年春晚小品制造的快乐是不可复制。

赵本山20年春晚小品制造的快乐是绝无仅有。

赵本山20年春晚小品制造的快乐是无价财富。

记住打着氧气为我们制造快乐的大叔,切不可做无情无义,卸磨杀驴的人。

小品《卖拐》算不算“坏人胜利”的小品?还有哪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

《卖拐》系列是赵本山非常成功的作品,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春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这也是赵本山具有争议性的作品,那就是它的作品意义到底是什么。

赵本山的小品很多是上价值的,比较典型的就是《三鞭子》、《牛大叔提干》、《送水工》、《同桌的你》等等。赵本山在春晚如日中天,影响力越来越大,导演们就开始考虑不能让赵本山只是瞎搞笑了,还是要搞出一些意义来,于是就出现了上述很多作品。

其实早期赵本山的小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目的就是让观众笑。比如《相亲》,两人之间产生的很多笑料完全是因为误会,其中的很多包袱儿都没有多少价值,但真的是让全国人民彻彻底底地笑了一把,赵本山也因此走出东北,走向全国,迎来更多的观众。

关于小品的意义方面的问题,其实在赵本山出现之前就曾经引发争议。最典型就是朱时茂、陈佩斯的《吃面条》,几乎是一丁点儿意义都没有,也没有存心讽刺一心想出门的陈佩斯,其实就是让观众开心笑一次,哪怕只是看到一个人吃撑之后的样子。

回到《卖拐》系列小品,这些小品展示的是如何骗人,而好人如何上当,最后的结局是所谓坏人取得了胜利,这是不太符合一般人的价值判断的,尤其是在春晚这样亿万观众瞩目的舞台上。但当时的赵本山影响力太大,他作品的成败决定着春晚的成败,导演最终决定还是让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小品上,意义只能由孙涛等人的小品来补齐。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果导演真的有追求,敢于拍一些不一样的,就可以在最后不安排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晚会小品更多是为大部分观众服务,观众需要什么,小品就要演什么。不过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看到《卖车》等小品第一时间反应应该不是坏人得逞好人上当,而是这就是一个喜剧小品,它让我痛痛快快笑了出来,这就够了。

春晚语言类节目难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有那么多人盯着它,这不敢说那不敢讲,因此它不可能做到最好,只能做到最不坏。

小品《卖拐》算不算“坏人胜利”的小品?还有哪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

小品《卖拐》算不算春晚第一个坏人胜利的小品?还有那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

一,我个人以为,小品《卖拐》算是春晚第一个坏人胜利的小品。这个小品在春晚演出后,当即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电话,信件一个个,一封封飞向央视控诉为什么会演这样的节目,坏人最后竞然还胜利了。这个小品当时在社会上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有良知的社会学家及大学教授纷纷发声,批评这个小品存在价值观问题,传播出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很大,骗子都能赢,而且上了春晚,给生活中的骗子增加了极大的信心!由此及彼,实际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骗子多如牛毛了,如文物街头诈骗,金元宝诈骗,假币调包诈骗,可以说是形形式式,目不暇接,让人目瞪口呆!实话实说,这个小品是自有春晚以来,价值观最有问题的一个小品。也是传播负能量最大的一个小品。更是应该封杀的一个小品,给社会带来了最为恶劣,也最为致命的影响!

二,对赵本山应该客观评价,他的不少作品的确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欢乐和欢笑。开创了小品表演的一个时代,功不可没。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好的小品首先应该是鼓舞人心,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奋发图强。而小品不能是一味地低俗,甚至于为了逗比,逗笑,不惜挖苦一些特殊群体,以达到欢喜目的。赵本山的不少作品,都存在这一通病。比如,赵本山的小品中,寡妇往往成了主角,成了被挖苦的对象。让人极为反感!

三,至于还有那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了,这个还不太好说,有很多小品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不一一列举。实事求是的说,这些问题不能全怪表演者,他们只是照本宣科。而更大的责任來自春晚审查,让问题小品带病通过,且最终上春晚表演。这是春晚存在的问题。

四,赵本山这些年突然从春晚消声灭迹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赵本山自身也该找找原因了吧!通过赵本山从春晚消失,再次告诉人们一个硬道理,春晚这个舞台,离了谁舞台照样转起来!春晚照样一年又一年的办下去!

小品《卖拐》算不算“坏人胜利”的小品?还有哪些小品最后是“坏人胜利”?

小品《卖拐》就算是“坏人胜利”,也是在提醒人们这个社会不是你想象的都是好人,坏人还是会变着法的骗人,这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是在提醒人们如何避免上当受骗,让人们看后发笑之余也从中受到一些启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