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公家看奶奶,奶奶竟然清楚房间的瓷砖数,老公听完为何哭了?

村里的曾大娘当年76岁,有一个儿子,儿子一家三口在城里打工,一年最多能回来一次。

儿子曾多次想要接曾大娘去城里生活,曾大娘因考虑到儿子也就在工地上干活,赚得不多又是辛苦钱,所以一次次被曾大娘拒绝了。

老话讲“飞来横祸挡不了”,谁能想到,这祸某一天突然会降临到曾大娘家,曾大娘的儿子在工地出了事故,身亡了

噩耗传来,曾大娘悲痛欲绝,虽然工地老板多少赔了点钱,但在一个活生生的顶梁柱面前,这点钱显得未免太微不足道了。

儿子去世,儿媳妇便带着孙子回了娘家,回来看曾大娘的次数就更少了。这给本以垂暮的老人又是深深一击,想儿子,想孙子,日日想,夜夜想,想得整晚整晚地睡不了觉。

白天还好,可以坐在院前看看行人过往,小孩嬉闹,再不济也可以抬头看看院前树上的鸟落鸟飞。

最难熬的是晚上,天才黑就盼天亮,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有时候太难熬的时候,干脆拧开水龙头数水滴,一滴一滴地数!

曾大娘甚至都能清楚地说出,接满一小盆水需要多少滴水,几公里外的火车道什么时候该来火车了都一清二楚。

年轻人无法体会老年人的那份孤独和冷清,曾大娘的孤独也一样。闲聊中,无意间得知她那令人咋舌的排遣方式,无不惊讶,无不痛心!

以上是我上大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个尊老爱老的下乡公益活动时,在一位孤寡老人那体会到的“孤独”,生活没有一点乐趣,按曾大娘的意思,与其这么无助孤独地活着还不如获得变相救赎的离去。

结语

农村娃要想有出息,就必须出去闯一闯,因此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儿女的背井离乡,就意味着有成功的可能,不出去,又是继续着父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这种心理既明智又矛盾。

说到最后,大部分老人拼搏了一辈子的结果,就是最终无奈地把自己变成了那一个个孤独的“空巢老人”。

“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聊天靠电话,相伴有只狗” ,这种生活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孤独与冷清,也一样没有尽头,除非....!


内容原创,谢谢您的阅读!希望您多多点赞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回老公家看奶奶,奶奶竟然清楚房间的瓷砖数,老公听完为何哭了?

老人在孩子长大后,都喜欢把孩子年少幼小时可爱、淘气的言谈举止,甚至孩子居住过的一些环境细节如数家珍似地说给孩子听,仿佛又回到了温馨的过去。

听老人讲孩子过去的往事,孩子常常会想起幼小时坐在小板凳上两手托着腮帮子听那时还年轻的爸爸妈妈、还不太老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讲故事的情景,现在他们已逐渐老去,一切都不复返了,真是岁月无情催人老。

作为孩子也只有用爱心回馈老人的爱心,唯有祈愿老人健康长寿!

回老公家看奶奶,奶奶竟然清楚房间的瓷砖数,老公听完为何哭了?

老人太孤单了。

回老公家看奶奶,奶奶竟然清楚房间的瓷砖数,老公听完为何哭了?

曾经记得甄嬛传里有一个片段,静妃娘娘在与甄嬛谈论胧月问题的时候,说过一段很扎心的话:

你知道么?我宫中一共有一千三百二十六砖石,其中三十一块都有了细碎的裂纹,每一块我都数了无数遍,否则,这漫漫长夜我将如何度过?

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寂寞冷?

我知道这样的例子放在这里有些不太妥当,但所表达的那种孤独其实是一样的味道。奶奶是有多孤独,在无数个无人陪伴的日子里,靠数瓷砖打发时间!

敬妃因为有了胧月才觉得生活有了温度,奶奶看到了亲人,似乎有那么些的委屈。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让无数老人口硬心软,嘴上说着一切都好,心里的苦楚却有几个人能知道?

生活节奏的快速,压力的增大,让多少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们,在生活中无奈挣扎……

子欲养,亲不待老生常谈的名句,又夹杂着多少人的心酸?

大家可还记得曾经的一位老人逝去,留下的遗言:我于昨晚逝世,死时心如止水。

当时的我,已然泪奔。这是多少次的失望换来的绝望?又是多么的绝望,才会留下这样的遗言?

歌里也曾唱到:是不是我们不长大你们就不会变老……那样的岁月静好,却只能期待下辈子还做亲人。

每次回家父母的微笑、忙前忙后、嘘寒问暖、谨慎的和我们聊着生活……那种怕我们不耐烦的小心翼翼……

每次离开父母的百般叮咛、依依不舍、尽量的准备我们的所爱(吃的,喝的,用的……恨不能装下所有),那种唯唯诺诺近乎讨好的爱……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们经常说着了解,因为我们有了自己的子女,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可我们给予子女的却远远大于父母(亲人)。

小时候的我们曾让爱我们的挚爱亲人,不厌其烦,不计回报的给予爱,如今的他们渐渐老去,从我们这里又得到多少爱呢?

你的老公是个懂事的孩子,也可以看出与奶奶的感情很深厚。他读懂了奶奶的孤独。

亲人也曾年少,我们却未曾到老,请不要在我们真正明白的时候,空留遗憾!

生活虽苦,请尽力而为!

回老公家看奶奶,奶奶竟然清楚房间的瓷砖数,老公听完为何哭了?

太寂寞孤单了,所以只能用数瓷砖打发时间。前两天去看望老家来的一位邻居奶奶,因为老人刚到这里,年龄又大了,生活习惯和语言都不通,老想着回老家,没办法,邻居叔叔婶婶把几种豆类混在一起,让邻居奶奶再分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