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何它的上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

“寡妇门前是非多”与之对应的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鳏(guān)夫”指的是丧偶的独身男子。大家应该都明白,在古代男权社会,家务基本都是靠妻子去操持,一个男人如果没了女人,家务便没人做,一日三餐没人打理,没人做饭,那么炊烟自然也就少了。

在了解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这句话为什么很少被人提及甚至是为数不多的人知道?原因很现实,看六哥说的有没有道理。

在古代,寡妇其本身属于一类特殊群体,她们突然失去了丈夫,变得无依无靠,在往后的生活中很容易吃亏和遭受世人的非议。而人类恰恰都有一种猎奇心理,寡妇身份“特殊”,这种“特殊”使得人们对其私生活特别关注,总喜欢“凑热闹”,想知道寡妇没了丈夫之后是如何生存的,甚至将寡妇的私生活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鳏夫”却完全不一样,一个大男人没了老婆,伤心劲一过,该干嘛干嘛,基本没人关注了。

“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话只是对鳏夫目前的生活场景的一个真实描述:不做饭,烟囱不冒烟,生活比较孤独凄凉,再无其它,所以没有流传下去的价值和意义。

而“寡妇门前是非多”却不一样,其带有很明显的警示和劝诫作用,这句话在告诫那些有妻室的男人千万要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少去招惹丧夫之女,否则闲言碎语带来的后果于人于己都不利。

要说“寡妇”是个弱女子倒是没错,但是“鳏夫”再怎么着他也还是个大男人,如果某一天听见有人在背地里指指点点,嚼舌根,脾气好的就忍了,脾气暴点的,上来就揍你一个满地找牙,让你长点教训,教你怎么做人!基于此,人们对于“鳏夫”的话题一般尽量回避,不去讨论,渐渐的也就很少有人提及,甚至淡忘了。

在做这个解释之前,首先要说明一下,可能因地而异,反正在我们那是有这种说法的,就是说,这里的炊烟意通香火议论鳏夫家“断了烟火”也在意指其“断了香火”,“断了后代”,这是极为敏感的话题,带有诅咒之意,只要是正常点的人都是不会去议论鳏夫的生存现状的,议论的人少了,也就很少有人提起这句话了。

最后一点是从“”字本身的易接受程度来分析,你瞅这个“”,造型奇特,结构复杂,笔画较多,而且好多人还不知道这个字念什么,难写,难读,你叫它怎么火起来。

说到最后

虽然“寡妇门前是非多”,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女性的地位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寡妇也不例外,她们有权去追寻自己的幸福,也可以再次寻找感情的归宿,可以挺直腰板,大步向前,不再受世俗流言的束缚,也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而自强的女人!

我是六哥,欢迎评论、点赞、转发,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何它的上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

在“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俗语前面,确实还有一句,只不过很少被人提及罢了。正是因为少被提及,因此很多人不知道上半句到底是什么。

上半句叫做“鳏夫房顶炊烟少”,其中“鳏夫”对应“寡妇”;“房顶”对应“门前”;“炊烟少”对应“是非多”。

这一点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学问,连俗语大白话都这么有道理。有人或许问了,何为“鳏夫”?当然也有人不知道“鳏”是个什么字,这个字读“guan”。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么一句话“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

也就是说,死了妻子的独身男子为“鳏夫”,死了丈夫的独身女子为“寡妇”。现在管“鳏夫”统称“光棍儿”。

那么“鳏夫房顶炊烟少”是什么意思的?大致是说,一个丧偶的独身男子没有了女人的伺候,独自一人也就很少做饭,古代房屋全部有烟筒,独自不生火,烟筒不冒烟,则为炊烟少。

那么为何这句话如今不常用了呢?那是因为旧社会属于男权社会,光棍子只要肯吃苦,还是能再娶上老婆的。当然,其中多为寡妇或残疾。再者“鳏”这个字太难写,很多人不会写,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写没人提,再者这句话本身意义也不大。老百姓没有这么多文化,与其费劲巴力说文词,不如直接说“臭光棍子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更为直接。

而为何“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话保留下来呢?这点其实是旧社会对于女子的挖苦,一个女子失去了丈夫本身就很凄惨,而往往有些心术不正的家伙偏偏要打寡妇的主意。因此惹出不少事端,甚至闹出人命。你看那些古代作品以及电视剧,旧社会的寡妇出门不敢跟男子搭话,生怕让人家骂自己是狐狸精。

而往往有些男子跟寡妇做了勾搭之事,有了鱼水之欢,在东窗事发后,却一股脑将黑锅甩给寡妇。致使寡妇往往成为红颜祸水的代名词,《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不就是这样一个悲惨女子吗?让人占尽便宜,还要被人泼脏水,替人背黑锅。

现如今,大部分人仍认同于这句话,认为寡妇最好别“招惹”,搞不好臭了名声。可现在寡妇也很吃香,有找不上媳妇的穷汉子,没有嫁不出的小寡妇。不说别人,单说笔者亲眼见过的一幕,笔者一次去农村,村里有个女的上午离了婚,下午就有人登门提亲,接连三天,总共六户人家请媒人到这个女子家中说亲。可见现在娶不上媳妇的大有人在了。因此别抱着老传统看现代事物,还死抱着旧传统不放,那就out了!

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何它的上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

我认为是不好意思提!

这上半句若要和这下半句合辙押韵就要与男人有关,而这男人必须以光棍的身份才能配对成功,光棍对寡妇吗!

可“有”了寡妇,那这光棍肯定都得往那跑,挑水挑粪累个瘪犊子样,甚至还白忙活,咋写?彪还是傻?人家好歹还过了一回,这连媳妇都找不着的人得“啥熊样”,还敢荣登榜首?所以,偷着去寡妇家尝过滋味儿的文人骚客们不想打自己的脸,就猥琐的不给配上联了。

不过,也有些较真儿光棍真就给配上了,不过太难听……

骡夫檐下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

骡夫……这个骡夫赶个骡子……

姥姥的,把俺们和骡子整一堆儿了……

谁爱提?

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何它的上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

“寡妇门前是非多”是一句俗语。是说守寡的妇女容易引发议论,惹是非。所以寡妇要深居简出。男人为了避嫌,不要到寡妇家串门,免得招惹是非。

还有一句俗语∶“踹寡妇门 ,踩绝户坟”,形容一个人的品质很坏。

“寡妇门前是非多”作为民间俗语,流传很久。从来没有没有听说是一副对联的下联。现在有人提出还有一副上联,一定是后来的无聊文人杜撰的。

“鳏夫房顶炊烟少”,从文字对仗上没错,可一个“俗”,一个“雅”,一只草鞋,一只皮鞋,看起来不成对。

民间对 成年没结婚的男人都称光棍,即形象又通俗易懂。现在还有个“光棍节”。“鳏夫”是书面语言,有谁听的懂?如果非要配一上联,我出一联∶

上联∶光棍院内鸡鸭少

下联∶寡妇门前是非多

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何它的上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

很简单,因为在人们的眼中,鳏夫通常是用来笑话的,而寡妇则不同。

可以说寡妇的关注率,在任何城乡、市镇,都比起鳏夫要受注目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看人的目的不同,所以眼光自然也不同。

很多成年男人看到寡妇,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一点不用多说,大家想必明白的很。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寡妇备受瞩目,才会使得寡妇的门前”是非“多了起来。

所以寡妇的是非之多,有时候并不是缘于寡妇本身,而是取决于大家对寡妇的看法。寡妇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令人奇怪的,奇怪的是很多人认为,只要和寡妇有了交际,就会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玛法,是以大家都会抱着进而远之的态度,尽量不和她们打交道。

其实这又何必呢,时代走到了今天,为什么有些人对别的事都十分开明,而独独对这种事还抱着老旧的思想去看人呢?

俗语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为何它的上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

寡妇门前是非多,就是说,死了丈夫的女人,容易招来他人的流言蜚语。完整地讲,这句话应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 寡妇门前是非多”。

鳏夫,就是死了妻子的男人;反之,寡妇,就时死了丈夫的女人。男人死了妻子,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女人死了丈夫,处处招来他人的非议。

为什么说“鳏夫房顶炊烟少”?

在古代,一般的大户人家,通常三妻四妾,如果妻子死了,扶正一个小妾就好了。但是娶妻娶妾,都是需要很多彩礼钱,如果没有丰厚的家底,很难做到三妻四妾,妻子不断。

一般的小户人家,基本上都是一夫一妻制度。偶尔有点小钱的人家,可能将妻子的丫鬟收入房中,也不过是是一妻一妾而已。在古代农村地区,如果连基本的生计都成问题,那么能够娶得上一个妻子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鳏夫房顶炊烟少”,说的是男人死了妻子,因为没有人操持家务,连生火做饭的时间都很少,偶尔吃点残羹冷炙,或者去别人家打秋风,有钱的人,则是下馆子,几乎不在家里做饭。

死了老婆,在农村地区被认为是一件很晦气的事情。男的通常会被认为命硬,克死了自己的妻子。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一生娶了七个妻子,在第七个妻子仙草之前的六个妻子,都奇怪地暴病而死,这让白嘉轩心惊胆战,担心自己命里无妻,倾家荡产也要娶一房媳妇。

所以死了女人之后,男人们通常会快速地投入到物色下一个妻子的行动中去。除非是家庭条件不允许,他们无法承担娶妻的花销。

在寻找下一个妻子期间,男人们避免家中动火,以防人家误会,自己找到了新的结婚对象。所以房顶无炊烟,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就是说这一家人冷锅冷灶,没有一个操持家务的女主人,希望媒人能够帮忙物色其他女子。

为什么说“寡妇门前是非多”?

古代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一个女人要是死了丈夫,就像天塌了一样。男人死了妻子,并不影响他接触异性,他可以续弦,养小,甚至逛青楼,但是一个女人一旦死了丈夫,那就惨了。基本上,她就和一切的异性绝缘了。

古代妇女属于弱势群体,基本上就是男性的附庸,家里的顶梁柱塌了,家里穷一点,留下孤儿寡母,连活下去都困难。所以有些浮浪子弟,就想来这寡妇身上占便宜,人们对这守寡之人的私生活也特别关注,尤其是男女之事,要不怎么说着“是非多”呢?

是非是怎么起来的?人言可畏,那些爱传闲话的人造谣生事传出来的。为了避嫌,死了丈夫的女人天黑之后不能出门,平时也不能与除了娘家人之外的男人接触,甚至连公公、叔叔都只能在公开场合说话。要是有陌生男子进了寡妇门,或者夫家的任何一个男人进了寡妇门,保准第二天流言蜚语满天飞。

在唐朝时期,妇女改嫁很正常。无论是离婚还是死了丈夫,任从改嫁,没有人说什么闲话。但是到了宋代理学发展之后,以程颐为首的一些理学家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就算是活生生饿死了,也不能改嫁玷污自己的妇道。

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侍二夫。但凡改嫁的女人,都不会有什么好名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女人成了寡妇,就只能守活寡,等到死。有的女人为了守寡,大半夜睡不着,每天晚上撒一把铜钱到地上,一个一个地捡起来,直到累得精疲力尽,才能安心睡觉。

所以说,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坑害可不少。好在如今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男女平等,就算是做了鳏夫也好,做了寡妇也好,只要愿意,还是可以找个人,继续过下半辈子的生活。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