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蒲公英是一味野菜,也是一味中药,茯苓是一种真菌类的中药材,这两味中药的单独搭配,在我国的传统中药方剂中并不多见。但由于这两个药物各有独特功效,也都是安全性相对较高,目前大家耳熟能详,关注度比较高的药材,现在市面上也有将蒲公英与茯苓组合在一起的茶饮在销售,这两个中药组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功效,今天就简单的和大家来分析一下。

蒲公英和茯苓简介

蒲公英是田间地头很常见的一种野菜,也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对于急性乳腺炎,眼睑缘炎等实热导致的肿毒炎症,蒲公英不管是外敷还是内服,都有很好的治疗和改善效果,除此之外,蒲公英还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于消除扁桃体炎,急性腮腺炎,急性支气管炎等问题,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蒲公英入胃、肝经,还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因此,对于清胃热,改善慢性胃炎,治疗肝胆系统,泌尿系统方面的炎症,也有不错的功效。《本草经疏》中这样评价蒲公英:"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而《本草新编》中对蒲公英的评价则更高:"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

茯苓的功效则与蒲公英不同,茯苓的主要功效在于祛湿健脾,宁心安神,也是安全性非常高的一味中药材。茯苓不但能够祛湿,还有利尿的作用,对于小便不利,特别是有水肿症状问题的朋友,是很好的调理药物,除此之外,茯苓还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具有开胃止吐,止泻生津的作用;茯苓的另一个功效是调理脏腑之气,安神宁心,对于心肺虚弱导致的惊悸、健忘等问题,茯苓也是很好的调理药物。

蒲公英和茯苓组合有何功效?

这两位药物看似关联性不大,但组合在一起,由于其药性上具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的作用点,应用安全性又都相对较高,因此,组合在一起作为一种身体调理保健的组方,也是不错的,蒲公英与茯苓组合,我们结合药效来看,其主要的功效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强健脾胃,对于胃有实热,同时有脾胃湿气太重的朋友,蒲公英和茯苓的组合是非常好的选择。蒲公英清胃热而不伤胃气,而茯苓能够健脾开胃,渗湿利水,同时现代研究还发现,茯苓具有抑制胃酸过度分泌的作用,因此对于调理脾胃之气,改善脾胃实热,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问题,这对组合的作用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 保肝利胆,蒲公英不但入胃,也入肝经,对于肝炎,胆囊炎等疾病,都有一定的调理改善治疗效果,茯苓具有祛湿利水的作用,能够增强肝脏的排毒作用,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茯苓对于大鼠的肝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对于改善肝功能,也是一种很好的药材,这两个药物的组合,能够保肝利胆,对于肝脏健康的修复调理,也是不错的选择。
  3. 利尿通淋,不管是蒲公英还是茯苓,其利尿作用都是很明确的,这两个药物组合起来,对于尿路感染,以及小便不利等问题,这两个药物组合,都能够起到更好的利尿和抗炎作用,对于体内湿热引起的小便不畅,水肿问题等,蒲公英与茯苓的组合,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调理作用。
  4. 消炎抗菌,蒲公英清热解毒,现代研究也发现,蒲公英具有明确的抑菌作用,对于多种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茯苓能够渗湿利水,其中的有效提取成分茯苓多糖,对于革兰氏阴性及阳性菌也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这两个药物组合在一起,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除了抗菌作用以外,这两味药材,对于身体还有一定的补益功效,蒲公英凉血清热,茯苓祛湿健脾,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也都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这两个药物的组合,也有一定的抗菌消炎功效。

上述的总结,都是基于两个药物的药性来分析的药物组合功效,对于哪些人适合用这两种药物组合来调理身体,改善疾病,还是要强调一定要经过中医的辩证来应用,体内确实存在实热的,湿气大的,又有相关症状疾病问题的,用这两个药材调理身体,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是脾胃虚寒的,身体气虚下陷者,就是不适合应用的情况,千万不要乱吃。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回答:我是食妆集,非常有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出题者。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首先我要先了解这两者各自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蒲公英:味苦,性寒。归肝、胃经。本品苦散滞气,甘以解毒、寒能清热、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中华本草]记载:蒲公英有抗原微生物作用,蒲公英水煎液对金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副伤寒甲白色念珠球菌、牛型布氏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蒲公英有抗肿瘤作用,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蒲公英有保肝利胆的作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胃、肺、肾经。本品淡渗利水去湿,甘平补脾益胃,且能安心养神。

因此,蒲公英与茯苓二味合用。可以增强清热利湿的作用,对心经小肠之湿热所致的小便淋沥涩痛,以及黄疸有药到病除的功力。对其它湿热引起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清除治疗。但是要清楚自己对蒲公英过不过敏,另一点就是蒲公英的量不宜添加过多。

临床上也常用二者配伍,进而达到调理以下症状的效果:

1、泌尿系感染

2、治疗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

3、治疗黄疸

4、用于急性肠炎、痢疾

今天的内容就在这里,希望大家都学会养生,学会基本调理方法,有个好身体。我们下个回答见。更多养生资讯可以关注食妆集,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食妆集每天分享/回答健康养生信息,喜欢可以给的小集点个赞,或将这样的常识分享出去,让更多的朋友知道,小集再次非常感谢!健康养生从生活点滴做起,关注小集,关注更多养生信息!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蒲公英与茯苓具有各自的性味功效,蒲公英是人们熟知的山野菜,味苦多汁,有苦寒泄热的效用。茯苓是菌科植物,味道清淡,有淡渗水湿的作用。二者配伍在一起,一清热,一去湿,针对的是中医理论的湿热证,所谓湿热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在一起,引起的诸多临床表现,请注意,湿热是体质的一种病态问题,并非专指某种疾病,例如湿热可积滞在脾胃,肝胆,肌肉,引起的临床症状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茯苓和蒲公英治疗什么病的提法是不准确的。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你做全面准确的解答。

湿滞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黄帝内经》

★蒲公英苦寒泄热
  • 相传,在很早以前,东北地区缺医少药,有一户人家的儿媳生了疔毒(皮肤上的毛囊炎),痛痒异常,由于家境贫寒,请不起医生,她的婆婆急中生智就去野地里挖了一些山野菜,将其捣碎,然后内服外敷,儿媳的疔疮很快就痊愈了,这种野菜就是蒲公英,它因此有了另一个名字——婆婆丁。清代医药学家陈士铎曾盛赞蒲公英为清胃火之品,药性平和,泄胃火却不伤脾胃。
  • 蒲公英花蕾盛开时似黄菊,古代也称其为“黄花地丁”,它的药用部位是地上的全草,质地甘润多汁,味道泛苦,苦味是阴寒属性,《内经》说“酸苦涌泄为阴”,公英药性性寒,寒能清热。味甘入脾胃,所以说公英专注于清脾胃的热盛。
★茯苓利水渗湿
  • 茯苓是松树下生长的块状菌核,外皮色棕黑,内部色白,质地致密,味道甘淡,目前,主产于安徽,云南。
  • 茯苓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古人认为茯苓生于松柏树下,长在腐殖土中,是土气凝聚而成,脾胃属土,茯苓专入脾胃,味道甘淡,淡味具有通利小便,渗湿泄水的作用,针对脾胃虚弱,水湿不化停聚在体内形成的痰湿水饮的问题。
  • 茯苓药性柔和,具有健脾益气,驱散水湿之效,脾虚饮食不得运化,气血亏虚,多配伍本品,脾虚水湿内停,致心悸,眩晕,失眠等水湿内扰气血的问题,医家多配伍本品淡渗利湿,由于临床非常常用,清代医学家黄元御称茯苓“功寄百病,效著千方”。
★茯苓配伍公英
  • 茯苓与公英均入脾胃,茯苓化湿健脾,公英清热泄火,组合在一起专清脾胃湿热。脾胃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证型,多因长期的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三餐不定,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脾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胃给脾提供热量,脾给胃提供津液,形成脾燥胃润的健康局面。在病因刺激下就会出现脾胃不能很好的配合,即脾湿胃燥,湿邪与燥热结滞不通,形成脾胃湿热。
  • 湿热阻滞后,由于湿性粘腻,常很难驱散,湿阻气机升降,导致腹胀嗳气,大便不成形,粘马桶,热邪停滞后,引起口干,口臭,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腻。湿热虽然阻滞在脾胃,却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而且湿热可循气血而影响其他脏腑,如湿热体质多形体肥胖,怕热多汗,脾胃湿热引发肝胆湿热可导致两肋胀痛,尿黄口苦,湿聚成痰郁滞咽喉,可出现咽喉不利,痰多咳嗽等等。具体情况应根据个体情况加以分析,复杂问题应请中医师面诊判断。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蒲公英和茯苓都是常用中药材,二者各自有自己功效与作用。

中医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讲究不同药物之间搭配使用,也就是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配伍中医叫"君、臣、佐、使",

就象一个团队里有主要领导、付职、工作人员一样,虽然各自工作职责不一样,但在领导定下目标后,上下作用、协同工作才能发挥团队的最大合力。

在一剂方药中,主药主要是针对疾病的主要病因和症状,其他药物加强和配合主药治疗主要症状及兼顾他症。

下面我们看一看公英和茯苓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蒲公英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蒲公英治疗的病因病机为热毒炽盛、湿热蕰蒸。

热毒炽盛发于肌表则为疔、疮。

犯于胸肺则为乳腺炎、肺炎等。

上聚于眼、喉则目赤咽痛

湿热蕰蒸肠胃则易发为肠炎、黄疸、小便热痛不利。

茯苓

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茯苓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淡渗利湿、健脾宁心。

茯苓治疗病因病机主要是脾失健运,水湿不化。

人体内津液和营养主要靠脾运送、消化、输送到人体各个地方。脾失健运,脾的输送运化功能减弱,津液聚而不化,凝结为水湿而发为水湿之病,常见水肿、少尿

脾失健运则见食欲不振、大便溏

水湿上犯则眩晕、头痛。

水湿扰心则见心神不安、失眠、心慌、心悸。

通过以上对比,蒲公英清热解毒功效较强,茯苓健脾去湿功效明显。

蒲公英十茯苓

蒲公英加茯苓增强了公英祛湿排毒的功效,从而有利于疔、疮、肿、痛的消肿散结的作用,也有利于湿热从二便排出。

二者组方后也增加健脾祛湿改善纳呆、大便溏及湿热扰乱神明而出现心慌、心烦、失眠的症状。

我是鲁人郎中,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和收藏,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经常看到很多人吃蒲公英,问蒲公英治什么病。药物都是有偏性的,不能乱吃,药物不仅能治病也能致病。现在的养生讲座,养生知识要智慧对待,有很多人一点都不负责任,在那乱讲乱说。

蒲公英加茯苓治什么病?

药方不是美个人一样!人体质不一样!有的适合!有的起反作用!所以不要问人找医生真对性调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