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低血糖?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也会低血糖,我就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呢?一般都是血糖升高啊,太可怕了。

很多有糖尿病问题的朋友,只知道糖尿病是指高血糖导致的一种疾病问题,却不知道糖尿病人还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甚至在低血糖发生的时候,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高血糖的糖尿病,怎么又低血糖了呢?关于这一点,我们今天就来为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其中的道理。

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的简单机理介绍

通常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0mmol/L,通常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的问题,这些水平当然都是明确超标的血糖水平。但对于糖尿病的认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正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对于血糖的代谢利用出现了异常,人体内血液中的结合的葡萄糖得不到利用,于是不断的产生累积,最终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就会产生糖尿病的问题。而人体的血糖调节机制出现问题,造成的影响,并不是血糖代谢不了,血糖浓度总是升高的问题,还有葡萄糖的转化受阻,导致血糖降低的情况,因此,通常具有高血糖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同样也是发生低血糖的高危人群,值得特别注意。

如果简单的来说,糖尿病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胰岛功能的下降,胰岛素是促进血糖代谢,调节血糖正常代谢和供应的重要物质,如果体内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使得即使有胰岛素,也不能充分发挥促进葡萄糖转化利用的作用;或者是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没有充足的胰岛素来促进血糖的转化利用,这2个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血糖的升高,也有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我们的血糖来自于哪里,多数情况下,血液中的血糖,都来自于糖原的分解,糖原分为肝糖元、肌糖原等,当我们身体血液中的血糖被消耗的时候,身体贮存的糖原就会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供给身体的利用,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身体内的血糖被迅速的消耗掉了,而由于胰岛素抵抗的问题或胰岛素不足的问题,导致体内的糖原分解受阻,不能为血液及时的提供所需的葡萄糖,就会引发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低,引发低血糖的风险。

低血糖有何危害

其实相比高血糖,低血糖带来的急性健康风险往往更大。

如果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就可以算是低血糖的问题,但一般的有症状的低血糖血糖水平还可能会更低。低血糖会引发乏力、心跳加速、四肢震颤、出虚汗、面容苍白,饥饿,心慌等急性不适症状,严重的低血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还可能引起休克甚至死亡的风险。另外低血糖症状,会引起身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速,血管收缩等问题,从而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高血糖固然重要,但在血糖控制过程中,注意减少血糖的波动,减少低血糖风险,同样也是重中之重。

糖尿病人何种情况下会发生低血糖

引发糖尿病人低血糖的风险有很多,血糖调节能力的下降是发生低血糖的基础,但在以下一些情况下,就更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1. 过度节食。糖尿病患者要控制饮食,但应该注意科学合理性,适当的摄入,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供应,同时也不会造成身体的能量过剩,才是最佳的饮食调理方式,有的朋友有了糖尿病问题,对于饮食的控制过于严苛,导致体内摄入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就更容易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2. 空腹运动。糖尿病人加强运动锻炼,能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肌糖原的分解代谢,辅助改善高血糖问题,但如果空腹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血糖被迅速消耗,而血液中的糖分又得不到适度补充的话,也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3. 空腹饮酒。空腹饮酒也是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空腹状态下饮酒,会进一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加速血糖的利用,但同时酒精还会抑制糖原的分解,导致低血糖发生风险的增加。
  4. 用药不当。糖尿病患者很多时候需要应用药物来加强血糖的控制,而有些降糖药物会有导致低血糖的风险,比如口服的胰岛素促泌剂,各种格列脲类的降糖药,还有注射型的胰岛素药物等,都要积极的注意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如果用药过量,或者用药的时机把握的不好,就有可能引起低血糖的问题发生。

上述谈到的几个方面,只是几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常见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低血糖的发生,往往不是单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往往是结合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导致体内的血糖水平降低,导致了低血糖的问题。但总的原理就是体内的血糖被迅速代谢消耗,而身体没有能够及时的得到能量供应,就可能会引发低血糖的问题出现。

糖尿病低血糖问题,如何预防和处理

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问题,当然是预防为主,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当然还是针对相关的病因和诱因来进行合理的控制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首先是应该尽早的加强血糖控制,往往糖尿病病程越长,身体胰岛功能衰弱越严重,血糖调节机制越差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就更高,而如果能够尽早的控制好血糖,积极控制血糖的平稳达标,身体的胰岛功能的衰退就会减缓,出现低血糖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运动、用药方面的控制,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方面,饮食上注意不要过度节食,少食多餐,运动方面选择好时间段,同时合理选择运动量,用药方面注意合理用药,减少低血糖风险;同时,戒烟限酒,尽量避免空腹饮酒,保持平和心态等等,也都是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的重要方面。

一旦发生低血糖,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改善,对于轻度的低血糖,通过及时的补充糖分,及时的吃点东西,吃块糖,喝杯糖水,有时候都能够有效的缓解低血糖问题,而对于严重的低血糖问题,则要及时的就医输液,通过及时补充高浓度低血糖的方式来缓解低血糖症状。

我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低血糖?

顺德兄患糖尿病20多年,不间断吃药打针,却死于低血糖。

顺德兄50多岁时,突然暴瘦,去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糖尿病,从此,戒烟戒酒戒油腻,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每天定时定量吃降糖药,他的血糖指标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健康没出现大的问题。

顺德兄70多岁时,降血糖的一般药物对他不管用了,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主要体现在皮肤瘙痒、脚丫溃烂等。他开始注射胰岛素,我们每次聚餐时,见他要先给自己注射一次胰岛素,才放心吃喝。

顺德兄刚过80岁不久,一天深夜,突然心慌颤抖、出汗乏力、周身冰凉、伴随恶心呕吐等。家人以为他受凉了,拿了几床被子给他盖上,还是冷得发抖,时不时出现神志不清的现象,家人立马把他送到就近的诊所。

到诊所不到几分钟,医生还没来得及给他看病开药,顺德兄已经去了,永远离开了人世间。家人为了弄清死因,专门找了治疗糖尿病的几位专家会诊,结论是顺德兄死于低血糖,可能是过量注射胰岛素造成的。

专家还说,如果糖尿病人过量服用降血糖的药物或过量注射胰岛素后,如果出现低血糖的症状时,应及时吃巧克力、含糖量高的水果、糖块等,就可以缓解低血糖的症状。顺德兄和家人都不懂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后悔莫及。

笔者母亲今年86岁,也是20多年的糖尿病患者。现在,我不允许她随心所欲加减服药量。同时,在她床头柜上,备着巧克力、水果等,在她枕头底下,也备了块糖,告诉母亲一旦出现低血糖的不适症状时,及时吃点这些东西,确保不发生意外。

从顺德兄的病例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是有可能出现低血糖的。

我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低血糖?

一般的,糖尿病病人都表现为血糖高,那出现低血糖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并不是只有不吃早餐,长时间不吃饭的正常人才会低血糖。即便血糖总是高的糖尿病患者也能发生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胰岛素治疗,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有时会听到一些有经验的老病号用这样的口吻教育新病友,“发生一次低血糖,抵消三年血糖控制好!”确实,发生一次严重的低血糖或由此引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长时间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

按照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小于3.9mmol/L为低血糖,小于2.8mmol/L为严重低血糖;

既然低血糖常见,危害又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首先来看看,低血糖会有什么症状?

患者可以表现为有症状性低血糖:有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无力、面色苍白、头疼、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低血糖表现可以不一样,但对病人本身本来说,每次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

还有一些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没有任何不适及警觉,仅查血糖才能看出。

哪些因素会引起低血糖呢?

1)、进食量较平时减少,腹泻、呕吐时,没有及时减少降糖药物剂量;

2)、晚餐过早而导致凌晨发生低血糖

3)、过度运动,没有注意循序渐进慢慢加大运动量

4)、不遵医嘱,自行加大药物剂量

5)、过度饮食控制,饮食中碳水化合物成分比例太少

6)、空腹做检查,前一天睡前注射长效或中效胰岛素的患者,检查期间因排队等候等多种原因很容易出现低血糖

7)、空腹大量饮酒

8)、用药后未按时就餐,不进餐或推迟进餐

9)、记忆力差、忙碌等导致两餐间隔时间过长

10)、老年人,肾功能不全是发生低血糖高危因素

作为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预防呢?

1)、规律饮食,少吃多餐,两餐时间不宜过长以及不规律

2)、空腹时避免过量运动,时间选在餐后20分钟~1小时,慢慢增加运动量,运动时随身携带一块糖果或巧克力,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赶紧进食

3)出现恶心呕吐、吃不下饭、腹泻这些情况,适当减量或者停用降糖药

4)、遵循医嘱,不自行加大药量

5)、老年人要适当放宽血糖控制水平,不宜太低

6)、戒烟、戒酒

我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现象是个非常常见的不良反应。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受到饮食、运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肝脏共同调节。而糖尿病患者也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加之本身调节血糖的功能受损,又需要服用口服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调节血糖,就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问题。

当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毫摩尔每升时,就会被认为低血糖了。轻度的低血糖会产生饥饿感、流汗、焦虑不安等,中到重度的低血糖会造成心悸、心动过速、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摔倒等严重后果。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预防低血糖。

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有:1、口服药物过量,特别是格列本脲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短效降糖药;2、胰岛素的过量注射;3、用药过程不检测血糖的变化;4、合并服用了其他药物,如失眠药可使降糖药作用增强;5、合并其他疾病,如合并肾病可使降糖药代谢减慢等。

防止低血糖要从预防抓起:

首先、要规范用药、测量血糖、了解降糖效果。降糖药和胰岛素的用法用量与饮食、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需要餐前服用、有些药需要餐中服药、有些需要餐后服用,一定要按规定服药,不能擅自减少或者增加药量。

其次、要定时、定点、定量的吃饭。要规定好每天进食的总量,以及每餐的总量,不要多吃,也不要少吃,吃的品种要多样化。如果血糖不稳定,要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

最后、要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一般要在用餐1小时后参加锻炼,运动也要有规律,规定好每次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最好每天都能参加,不要间断。不能空腹运动,这样容易造成低血糖。

我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低血糖?

看到这个提问,我就想到今天团圆餐席间,在帮助朋友爱人解答了他的高血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后,她爱人提出了另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单位那个糖尿病的同事打牌的时候总是要吃糖,糖尿病不是要忌口糖么?”

其实很多糖尿病人在治疗的时候,就反复听医生进行过科普教育“低血糖很危险,要注意,外出最好带块糖在身上”。

对,糖尿病吃糖是为了防止低血糖,但很多糖尿病人还是很疑惑:“我就是要降低血糖啊,怎么害怕低血糖呢?”

我就把今儿席间的科普整理给大家!

糖尿病的特点是血糖升高,但血糖升高的原因却有两个:① 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②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

那么正在进行正规治疗的糖尿病人应该是能控制稳定的血糖的,怎么还老低血糖呢?

胰岛素注射过多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激素,如果注射剂量过多,血糖的下降会超出低值。就会发生低血糖。

吃的太少或者误餐

无论是注射胰岛素还是吃降糖药,都是需要作用于“血糖”的,我们在饥饿状态下,本身就有可能发生低血糖。更何况是正在进行规范治疗的糖尿病人。所以糖尿病人应该通过设定闹钟来固定、并提醒吃饭时间,每一餐根据营养师指导定量进餐。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主食、水果、蜂蜜、糖果、点心等,不少糖尿病人一听说自己血糖调节有问题,就会降低甚至拒绝一切含糖食物。过度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会让糖调节本就受损的糖尿病人雪上加霜。所以,在日常指导中,我一般会为糖尿病人把碳水化合物设定成占一天饮食能量的55%,只是更多的选择低生糖指数食物食物。

运动比平时多

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糖的代谢(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都在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糖尿病患者突然增加运动,那么骨骼肌对糖的消耗会增加,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是相当正常的。

空腹饮酒

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主要是血糖、肌糖原和肝糖原。空腹状态下,肝脏会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防止低血糖。但如果此时喝酒,肝脏就需要优先清除血液中的酒精,并且不再释放原本储存的葡萄糖。所以会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能造成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增加死亡风险,且低血糖的危害往往是快速且凶险的,常常以分钟或小时来计算。

所以,糖尿病人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而随时补糖就是非常好的手段。

作者:唐芳,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五期学员

我是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低血糖?

我也是糖尿病患者,有30多年了。刚开始是吃药,吃药时,不太会造成低血糖。后吃药不灵了,糖降不下去了,医生叫我打针了。但打针我经常造成低血糖,我知道的,全身出冷汗了要低血糖了,马上吃点糖,蛋羔等甜品。打少了,怕降不下,打多了,要低血糖。现在还是少打点。早晨空腹在11左右已控制很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