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状肺炎确诊已不是问题,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控制形势,从现在每日报告数据来看,已经是越来越好了,很多朋友每天关注数据和一些相关新闻,根据新闻报道,目前就连这次的疫情重灾区——武汉的核酸检测也已经不是问题了,充足的检测能力和严格的管控,是控制好此次疫情的重中之重,就连李兰娟院士也指出,不怕多,就怕漏,只有把所有的病人都发现了,后面就安全了。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现在核酸检测已经不存在瓶颈了,疑似数量为什么没有一夜之间清零呢?其实如果能够仔细想想,一点也不奇怪。
首先我们来看下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试行第六版)中关于疑似和确诊的定义,疑似病例是指有流行病学史,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典型临床症状,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初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总数减少这3项符合2项的情况,或者无流行病学史,这3项临床特征全符合的情况,都可以确认为疑似病例,而对于疑似病例,可以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果呈现阳性,则可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
这样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如果发现疑似,赶紧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不就能确认是不是了吗?但实际的情况中,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不得不综合考虑——
1. 核酸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几率,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绝不会仅仅依据病毒核酸检测数据就妄下结论,综合其他临床检测指标,确认是否要二次检查,甚至三次检查复核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甚至对于某些重症患者,最终通过下呼吸道的采样来确认感染,另外对于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也应该积极的排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病因,如果一个意思患者,核酸检测阴性,其他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检测也未见异常,那么继续隔离,进一步排查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就非常有必要,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要排除或确诊一个疑似病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2. 就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来说,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供应已经逐渐跟上了,但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供应充足,并不能弥补检测人员工作量的巨大,特别是在一些发病人数较多的重灾区,虽然全国的医疗资源都在支援,但检测要一个一个做,检测结果要一个一个出,在目前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一定的疑似病例存量,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除了上述这种医学诊断、病原检测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疑似病例仍然有一定的数量以外,还有一个逻辑上的原因,值得充分考虑,那就是除了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外,每个地区都会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史进行调查,对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相关人体采取严格的医学隔离观察,在医学隔离观察期内,还会进一步有隔离观察人员,出现身体不适,转化为疑似病例的情况,如果医学隔离观察的人数没有清零,疑似病例即使清零了,也仍然会有小幅增加的可能性,而这个因素,也是目前疑似病例看起来仍然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但总体形势还是向好的,疑似病例逐渐下降,已经有原来的2万多人,降低到了现在的5000多人,而治愈人数也已经达到2.2万,相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一线医护人员众志成城的努力之下,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还会有一定的疑似病人报告数,但相信新报告确诊人数会逐渐减少,疑似人数也会大大减少,治愈人数会越来越多,最终会迎来我们的全面胜利。
新冠状肺炎确诊已不是问题,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
新冠病毒爆发流行至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到目前为止国家卫健委办公厅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一共发布了6个版本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每一版都有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纵观这么多个版本的诊疗方案,对于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对于疑似病例,还是有较大的修改的,可以说诊断标准也越来越严谨。那么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解释一下。
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多
根据国家发布的新型肺炎诊疗方案,疑似病例的诊断分两种情况:其一是有流行病学史任何一条并符合3条临床表现中的2条;其二是没有明确流行病学史,但符合3条临床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专家最难准确把握的其实是3条临床表现:(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2)符合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之前的版本当中,第三条临床表现在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前还多了一个“或”字,这样符合标准的范围更广。
由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都有上述临床表现,不像确诊病例那样有明确的定性标准,所以实际上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患者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地方只能让这部分人通过核酸检测来排除。
核酸检测排除问题
虽然目前核酸检测的试剂盒供应充足,能让每一个疑似患者均能进行核酸检测。但之前由于用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后来发现假阴性较多,有些患者甚至做到第三、第四次才得到阳性结果,所以目前提倡尽可能留取下呼吸道标本做核酸检测,有专家还建议留取多个部位标本检测更加准确,包括咽拭子、下呼吸道和肛门。而且,对于疑似病例的排除并不是仅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就可以排除的,所以也需要时间,一方面符合疑似的多,另一方面排除较慢,所以才会导致看起来疑似病例越来越多。
结语
总之,疑似病例多并不是什么坏事,由于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强,只有尽量避免与病毒接触我们才能保证不被感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得越多疑似病例,其实也是尽可能多的发现新冠病毒,漏网之鱼才会越少,这样对于我们早日战胜疫情是有很大帮助的。
新冠状肺炎确诊已不是问题,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
#关注新冠肺炎,宣传相关知识#
新冠肺炎COVID -19需要病原学检查阳性而确诊,也就是发现病毒存在的直接证据。检测方法有两个,一是标本荧光RT-PCR 病毒核酸检查阳性,二是病毒基因序列检测和新冠病毒高度相似!基因序列检测要复杂一些,所以采用核酸检测的方法。
疑似病例是从流行学、临床表现考虑新冠肺炎的病人,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实验室检查就成了最后确诊的标准,核酸检测技术可能较前提高了,但并不是完全没有问题、一定能区分是、或者不是。
病毒以鼻、咽粘膜入侵,逐渐扩散,上下呼吸道均有感染,下呼吸道病毒含量要大些,所以鼻咽拭子取到病毒标本的可能性就要低些,也就出现了假阴性!
痰多是深部气管产生的分泌物,含病毒数量也就相对多些,检查假阴性率也就低一些。还有一些重症病人通过气管镜取标本,准确性要高一些。
因此疑似病例不能很快排除、或确诊,最大的问题是标本采集,有毒没有采集到,当然也就检测不出来了,只得再次采集、检测了。我是@刘永毅医生 ,感谢您的阅读!
新冠状肺炎确诊已不是问题,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
大家好,我是波波医生,我谈谈我的看法,请您不吝点赞和转发,谢谢!这个春节注定不那么平凡,也注定会让很多人铭记,华夏儿女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时刻关注着新冠肺炎相关疫情。
新冠肺炎确诊方法已经很成熟也很方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疑似的病例呢?我们先来看看今天的数据:
最近几天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都在一千多,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疑似呢?我来给大家详细的解答一下。
我们一起开看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关于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三、胸部影像学
四、诊断标准(疑似)
我们再来说说去医院的就诊流程,一般来说,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因此感染者会首先在发热门诊就诊,在诊疗的时候,医生会详细询问其流行病史,如果其流行病学史符合,根据发热和干咳的症状则高度怀疑新冠病毒感染,会在大疫情网上直报,直报时限为两小时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第五版)》中关于病例报告的要求如下:
再根据患者的血象和肺部影像学的情况来诊断是否为疑似病例,在实际工作中,影像学改变非常重要,而流行病学史不那么重要。
在第五版防控方案中,规定流行病学史为接触过武汉或武汉周边地区的人员或与感染中接触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个规定很难实现,因为病人可能去过某些地方,在某些场所与很多人接触过,接触的人员来源不详,因此也会高度怀疑。
在网上上报为疑似病例后,再对病人进行第一次咽拭子采集并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若为阳性,则定位确诊感染者,若为阴性,24小时候再对病人进行第二次咽拭子采集进行检测, 两次都为阴性则订正为其他疾病,排除疑似。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某些病人的肺部影像学表现很典型,但是咽拭子核酸为阴性。从越来越多的案例来看,很多病人在第三次乃至第四次咽拭子阳性,因此很多医生都很谨慎,两次咽拭子阴性后也不一定会排除,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最后订正。
在第六版的诊疗方案中,删去了湖北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因此湖北没有了临床诊断病例只能报为疑似,也增加了疑似病例数。
所以在新冠肺炎防控中,确诊病例清零并不是终点,终点是疑似病例的清零,在一个潜伏期内(14天),各地报告的疑似病例都为0,那么我们可以宣布完全战胜了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防控非常重要,随着穿暖花开,各地返工、返岗、复业,各地学校开校,人员的流动,有可能来之不易的阶段性胜利会迎来“倒春寒”。因此预防相当重要,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一定防火、防盗、防同事,在办公室内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要保持开窗通风,做好消毒工作,休息之余应减少不必要的聚会,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
我相信,凭着14亿华夏儿女的智慧和努力,我们一定能战胜新冠病毒!
新冠状肺炎确诊已不是问题,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是确诊的重要标准,但它存在假阴性,阳性率大约30~50%。而由于潜伏期感染者也有传染性,为了加强控制避免疫情扩散,对疑似病例也要重点监控。
疑似病例中,有些最终会被确诊,有些可能是其他肺炎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正好是流感高发时期,今年还有很多支原体肺炎,这些患者都不是新冠肺炎,但早期难以完全排除。
像这位女士咳嗽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白细胞不高,此时需要当作疑似病例来处置,做好防护。
后来经实验室检查支原体抗体阳性,阿奇霉素治疗后明显好转,明确为支原体肺炎,排除新冠。
有些新冠肺炎病人需要多次核算检测关注新闻会发现,最近报道某些病人需要检测四、五次以上,最终才确诊。这次的冠状病毒很狡猾,有些病人肺部已经出现病灶,但鼻咽拭子仍然阴性。
这位病人就是第二次检测才是阳性,因为胸部CT比较典型,第1次检测阴性时仍然按照疑似病例处置,与家人做好隔离,确诊以后及时治疗,已经康复出院。家里人也没有被传染。
新发病例已经快速下降,很多疑似病例是存量大家关注官方报道就会知道,武汉地区已经完成排查,很多小区都封闭管理,新发病例已经极少了,很多都是以前处于潜伏期,新近发病的人。湖北以外地区昨天新增病例仅有18例。
拐点已经出现了!不过这段时间还不能放松警惕,避免冠状病毒死灰复燃。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欢迎关注!
新冠状肺炎确诊已不是问题,为什么疑似病例还那么多?
这是由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决定的。一方面,“人传人”还未停止,不断有人感染,就会有更多的疑似病例;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的确诊还是以病毒核酸检测为准,能够开展病毒核酸检测的机构数量不多,而且病毒核酸检测的能力有限。
- 先来看新冠肺炎诊断标准:
根据2月19日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疑似病例: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上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这也就意味着,从疑似病例到确诊病例,必须经过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 再来看最新的疫情数据: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889例,新增死亡病例118例(湖北115例,浙江、重庆、云南各1例),新增疑似病例1614例。
湖北新增确诊病例631例(武汉319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451例(武汉766例),新增死亡病例115例(武汉99例),现有确诊病例48730例(武汉37448例),其中重症病例10997例(武汉962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1788例(武汉6214例),累计死亡病例2144例(武汉1684例),累计确诊病例62662例(武汉45346例)。新增疑似病例1279例(武汉979例),现有疑似病例4094例(武汉2820例)。
和之前的疑似病例相比,这个数据已经相当好了。
从全国来看,新增疑似已经开始逐步减少,意味着疫情控制良好。从湖北来看,本身是疫情发源地,新增疑似相比之前也是大幅减少。
以湖北为例,我们看看病毒核酸检测机构有多少?2月5日,湖北省卫健委公布可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机构。
而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要远比这个多得多。以武汉市定点医院为例:
数据为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2020年2月19日):
这些机构的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又有多大呢?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为例,毕竟同济医院是武汉数一数二的大医院。2月4日,央广网新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不断调配人手,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目前该院检验科每日核酸检测能力达1000份,每4个小时批量检测180份左右,帮助加快肺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截止2月2日,核酸检测人员从12人增加到27人,并且实行3班倒,保证24小时检测工作不间断进行。除了负责本院的标本检测任务外,同济医院还承担着60%的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测任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外院患者可第一时间在当地获知检测结果。
病毒核酸检测,首先需要专业人员,其次,仪器设备就这么多,核酸检测需要时间,从根本上是快不了的。只有疑似病例越少,病毒核酸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才能跟得上。
这也就是“新冠状肺炎确诊已不是问题,疑似病例还那么多”的原因。
另外,2月20日下午,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主持召开专题调度会,要求持续加力、尽快清零,到21日把原来存量全部筛查完,22日开始,当日新增当日清零,实现由被动转主动。
一句话,只有新冠肺炎“人传人”控制住,疑似病例数量和核酸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匹配时,才不会有疑似病例留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