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是身体哪个器官病了呢?
有些朋友发现自己血脂指标出现了异常,就开始担心:到底是哪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呢?是肝还是肾,还是心脏?其实,对于高血脂来说,其发病的机理非常复杂,与人体的整体代谢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某些疾病确实会带来继发性的高血脂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出现血脂异常的朋友,都是因为某个器官病了才引起的。
介绍下原发性高血脂和继发性高血脂,通常原发性高血脂是指没有明确的相关疾病原因影响,而出现的高血脂问题,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如长期的高脂高糖饮食,过度饮酒,吸烟,熬夜,长期的心情紧张焦虑,都会影响脂质的代谢,导致原发性高血脂的出现,而还有一部分原发性高血脂朋友,属于多个基因突变所导致,这种基因突变导致的高血脂通常具有家族聚集性,临床上也称之为家族性高血脂症。
而继发性的高血脂症,就是指相关疾病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引起的高脂血症了。虽然血脂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而出现肝脏疾病时,也确实会影响脂质的代谢,导致继发性高血脂的出现,但肝脏出现问题,可不是导致继发性高血脂的唯一原因。除了肝脏问题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肾脏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都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脂质代谢,导致继发性高血脂问题的出现,控制好这些疾病,对于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调节血脂异常,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除了疾病以外,有些药物也会影响人体的血脂代谢,如我们常见的利尿剂、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长期服用,都会影响血脂的代谢,导致继发性高血脂的出现。
因此,出现了高血脂的问题,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考虑相关疾病影响,排查相关疾病问题,看是不是因为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或者是有某种疾病问题而导致的继发性高血脂,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是血脂高了,就肯定是某个器官除了问题,或者身体患了相关疾病才会导致。
在排查相关疾病问题的同时,不妨也多问问自己,生活上是不是整天大鱼大肉,抽烟喝酒,身材已经肥胖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整天熬夜,从来也不运动,如果这些坏习惯长期积累,很有可能引起的就是原发性的高血脂问题,而如果有家族性的高脂血症的患者,也应该考虑基因突变导致的高血脂症问题。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高血脂问题,都应该根据血脂情况,评估自身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该控制血脂的,也要注意加强控制,生活上首先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理和改善,我们前面说的高脂高糖饮食、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熬夜、不运动等坏习惯都应该注意改善和控制,生活上的干预,是控制血脂的基本;而对于原发性高血脂,通过生活调理无法有效控制血脂达标的朋友,也应该考虑合理的选择药物来控制血脂,即使是继发性的高血脂患者,在控制相关影响血脂的疾病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的进行血脂调节控制,以减少相关疾病可能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血脂高是身体哪个器官病了呢?
段医生答疑在线🔑血脂高的原因🔑
血脂高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性的高脂血症,主要与脂质摄入多、消耗少有关;另外一类是其他脏器疾病导致的血脂升高,称为继发性的高脂血症,如甲减。两者引起的血脂升高均会损伤身体。
原发性的高脂血症并不是某些器官病了才导致的血脂高,而是:
①不恰当生活方式,如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饮食、过度饮酒、运动少等原因使身体摄入过多的脂质,消耗又太少导致血脂堆积。②由于基因突变,身体缺乏代谢血脂的物质,而使血脂升高,常常有家族遗传史。
继发性的高脂血症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脂异常:
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减、肾衰、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或者某些药物导致的,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
长期血脂升高会损伤身体多个脏器:①引起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②脂肪肝;③急性胰腺炎;④黄色瘤等。
段医生特别提醒:(1)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高脂血症,治疗的基本措施就是改善生活方式。
(2)继发性的高脂血症,还要积极的控制原发疾病。
(3)如果改善生活方式,不能控制好血脂,还需要联合服用调脂药。
👇关注段医生,健康又养生!👇
血脂高是身体哪个器官病了呢?
通常说的高血脂医学上是指高脂血症,血脂指的是人体血浆中的游离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等脂肪素的含量。血浆中血脂的含量健康值一般在130mg/dl(毫克每分升)以下;凡大于160mg/dl的医学上称之为血液脂肪素超标,即为高血脂。
要问具体是哪个器官病了的话,可以说是血管血液,或者全身都有问题才导致了高血脂。
- 遗传。
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 血液。
血液中缺乏负离子(负氧离子)。临床实验表明: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造成血液粘稠。
- 糖尿病。
糖尿病与高脂蛋白血症。在人体内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临床研究发现,约40%的糖尿病患者可继发引起高脂血症。
- 肝病。
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证实,许多物质包括脂质和脂蛋白等是在肝脏进行加工、生产和分解、排泄的。一旦肝脏有病变,则脂质和脂蛋白代谢也必将发生紊乱。
- 肥胖。
本地临床医学研究资料表明,肥胖症最常继发引起血甘油三酯含量增高,部分患者首先血胆固醇含量也可能会增高,大多主要表现为iv型高脂蛋白血症,其次为iib型高脂蛋白血症。
想了解高血脂?不妨点击我们的专栏:《从零开始降胆固醇:药物及饮食》
血脂高是身体哪个器官病了呢?
对于血脂检查,在医院一般的都是套餐制,包括六项指标,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两项: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们可以导致以下疾病的发生:
1、甘油三酯升高可以导致动脉硬化,引起脑卒中。
2、甘油三酯>3.6以上,极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形成动脉斑块,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肾病综合征可以引起高胆固醇血症,也是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关注我,我是岳医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医学小知识,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血脂高是身体哪个器官病了呢?
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对吃饭的态度和观念,也在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应的疾病也随之而来,有些是慢性的,有些是急性的,比如说人们看不见,但是经过日积月累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严重影响的血中的脂质高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单从吃饭去管理,人们又很难做到,如果不去监测,身体的很多器官都会受到影响。那么,如果血中的脂质偏高的话,身体会有哪些表现呢?它给我们身体带来的危害又有哪些呢?
一、血中的脂质高,会给身体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一方面,血液中的脂质太高了,会给血管带来很多影响,最常见的就是会给管腔造成狭窄,因为一些脂质会在血管里面发生沉积,时间久了以后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导致血管被堵住,甚至出现破裂的可能。另一方面,这些多余的脂质还会被运动到身体的各个器官,最常见的就是肝脏,时间久了以后,肝脏也会变得很危险,最常见的就是出现脂肪样的肝脏,甚至还会出现肝脏的硬化,以及其他的病变,最后导致肝脏的正常工作被干扰,进而出现一系列的身体疾病。当然,血中的脂质增高以后还会伴随一些其他的慢性疾病,比如说血糖等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二、血中的脂质高,通常身体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首先,身体肯定会表现得很胖,体重一般都是会超标的人,才会出现这样的血中的脂质高问题。其次,还会出现一些慢性的疾病,比如说出现了心脏的不适,一般是绞痛为主,如果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了,那么只能说是心脏的供血系统,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最后,还有一些人会表现出脏器的系列问题,比如肝脏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不适,等等。这些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但是经过日积月累以后,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凸显了。
三、如何在生活中去预防这类问题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吃饭,大家要保证平时不要吃得太油腻了,如果摄入的油腻东西太多了,不妨平时加大自己的运动量,这样才能够做到身体对脂质的收支平衡。其次,多吃一些纤维素含量很多的食材,这样可以帮助肠胃清除多余的脂质,对于身体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血脂高是身体哪个器官病了呢?
随着我们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我们有了收入后,很多人会把改善生活放在第一位,因为大家以前到是经历过生活的艰辛,所以身体好了以后,会把餐桌上的伙食放在首位,但是什么东西有好也有坏,吃的丰盛了,对我们人也是一种享受,可是长期吃得过于丰盛,我们的身体健康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先是肥胖,然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我以自己为例子,我以前喜欢大吃大喝,身体也非常肥胖,肚子非常大,像一个怀胎七八个月的人,当然肥胖后,高血脂等疾病也找上了我,主要是比较喜欢吃动物内脏,和过量用油都能导致我血脂高,因为我就是以前早上经常吃油重的炒河粉,中午吃猪脚饭,又喜欢吃肥肠,和水煮鱼等,大家都知道,这些都里高脂肪食物和油重的食物,最后造成我血脂高,血压也高,这两高还不算,我后来得了一种可怕的疾病。(我的血脂高主要是在肚子上和整个身体肥胖上最能体现。)
那是在我四十岁的时候患上大家都怕的心脑血管病中风,让我后悔一生,所以健康的生活最为重要,现在我要做的事情是,自己在炒菜的时候,不管什么菜,少放点油,还要少放盐,自己还要少吃脂肪多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和腌制食品,每一个星期,吃三到五次以上的粗粮,比如燕麦,荞麦,地瓜,玉米等食物,总结一下,少盐,少油,低脂,多吃粗粮,和青菜,水果,加上适量运动,比如打太极,游泳,快走等,我经过这样的生活后,体重已经降到正常水平了,当然血脂血压也控制在合适范围。总结一下,自己先是管住嘴,不大吃大喝,迈开腿,每天适量运动。(注,以上只是分享,请勿模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