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很多有高血压问题,正在服药的朋友往往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一直坚持吃药,但降压效果不明显,或者血压一直不稳定,是选错了药物,还是日常生活中做的不够好?降压药服药降压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保证降压药平稳控压?今天就来简单的和大家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服用降压药高血压控制不好,可能是药物选择不对

对于降压药的选择服用,是很复杂,也是很个性化的问题。不同的高血压患者,服用同一种降压药物,可能结果会相差很多,这就是个人体质,不同高血压情况,对于降压药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所造成的。

比如通常对于中青年人的初级高血压问题,通常会推荐沙坦类药物或普利类药物作为首选的降压药物,但并不是所有的朋友,服用这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就会有很好的降压效果,反而是有的朋友,在服用沙坦类药物或普利类药物降压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换服地平类的药物,如氨氯地平等,反而能够更好的控制血压。因此,如果是降压效果不好,不妨咨询医生,更改用药方案,有时候换种药,血压可能就控制住了。

服用降压药高血压控制不好,可能是用药依从性问题

有的朋友虽然选择了服药降压的方式,但并不能真正的按医嘱服药,降压药吃吃停停,有感觉了,量一量血压高了,就吃几天药,过几天血压下来了,就又忘了吃了。其实高血压控制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合理的长期用药,定期监测血压控制情况,才能做到平稳的控制血压。降压药吃吃停停,是不可能控制好血压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朋友担心降压药的不良反应,或者认为长期吃药会伤肝伤肾,因此,对于服药控制血压,总是有一种抵触心理,于是在这样心理的作用下,导致了用药依从性不好的情况,降压药吃吃停停,血压自然就难以控制平稳。不管是什么降压药,确实存在这样那样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但是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有一定的几率的,并不是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也并非长期吃降压药,就会伤害肝肾,而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好,伤肾倒是肯定的。

因此,长期服药控制血压,应该做到合理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同时也要注意血压的监测,根据血药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最终的目标都是,能够把血压控制平稳,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服用降压药高血压控制不好,可能是生活调理没跟上

想要把血压控制平稳,除了合理应用药物,生活上的干预和调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光靠服用药物,而在生活上的一些影响血压的不良习惯不做改善,那么控制高血压就好比是一条腿走路,是不可能控制平稳的。

影响高血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多,比如高盐高脂饮食,比如吸烟、大量饮酒,比如久坐不运动,比如长期熬夜,比如肥胖而不控制体重,比如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心态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血压的波动,想要控制血压平稳,除了合理的用药以外,生活上这些方面,应该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对照,有哪个方面的问题,就应该着力的去改善哪方面的问题。严格自律的生活控制,加上合理的降压药服用,才能够有效的控制血压平稳,减少高血压带来的身体健康危害影响。

为了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根据最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全国高血压患者大约2.7亿,每年与高血压有关的死亡人数达200万例。

吃药降血压,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血压不是越低越好

我国主张的降压目标值,为把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但对于已经发生了高血压相关器官损害者,如高血压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患者,建议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而对有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能要控制在160/100mmHg才能保证脑组织的供血。

二、尽快使用适合的药物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 5 大类一线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断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受体阻断剂。

对不同的人群,选择降压药会有不同的首选推荐。青年人,首选受体阻断剂和 ACEI 类药物;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严重,CCB 类可能为首选;糖尿病和慢性肾病人,ACEI 和 ARB 类作为降压药物的首选。

三、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如果高血压水平不严重时,可以使用一种药物从小剂量开始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了解病人对某种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的反应,又可以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如果血压还是无法控制,就要考虑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了。

四、注意副作用

对于那些长期口服降压药的患者来说,一定要特别注意平时观察降压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说地平类药物可能带来水肿、脸红等,普利类降压药可能带来干咳等副作用。

五、降压药不能随意停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可随时停药。然而一旦停药,血压会重新升高。 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

六、注意用药方式

降压药的服用方式很关键,包括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正常人24h血压节律呈“两峰一谷”现象,8:00-10:00和16:00-18:00为高峰期。

长效降压药,每天服用一次,6:30-7:00为最佳时间;若为中效降压药,可在6:30-7:00点和16:00-17:00点服用;短效降压药,一天三次,建议分别在6点、12点和19点。一般而言,降压药空腹或是饭后服用均可,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选择饭后服用;缓释片应空腹服用。

我是黄志艳大夫,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降血压注意事项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

为了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定合理的降压方案、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压达标的关键,可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一、避免重复用药,慎选联合方案

血压升幅不大、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初期常可通过一种药物控制血压达标,但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降压难度的增加,多数患者需要使用两种及以上药物,才能控制血压达标。联合用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避免重复用药,当然,重复用药强调的对象并非同一种药物,而是同一类药物。那么,哪些药物属于同一类药物呢?常用的降压药有五大类,以地平结尾的降压药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类,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以普利结尾的降压药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以沙坦结尾的降压药属于AT1受体拮抗剂类,如氯沙坦、厄贝沙坦等;以洛儿结尾的降压药属于β受体阻滞剂类,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常见利尿剂属于同一类,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使用同种类、不同名的降压药并非不能增加降压强度,但同一类降压药具有相同的降压机制,重复用药后降压效果增加有限,更重要的是,同一类降压药的不良反应相似,重复使用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治疗依从性,可能会因此频繁调整降压方案,不利于持久、平稳降压。因此单药不能控制血压达标的患者,联合压药应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但即使是机制不同的降压药,部分降压药的作用机制相似,不推荐作为首选联合方案,因此并非任意两类降压药均可联用,常见的优选联合降压方案主要有:地平类降压药+普利/沙坦类降压药,地平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地平类降压药+利尿剂,普利/沙坦类降压药+利尿剂。这些降压方案具有降压机制互补、降压效果相加、减轻不良反应的优势,可优先选择。

二、控制用药剂量,优选长效药物

无论单药降压,还是联合降压,初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均需注意用药剂量,因为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同一剂量的同种降压药,部分患者不能控制血压达标,部分患者却可能诱发低血压。虽然高血压患者以控制血压达标为主要目标,但血压并非降得越快越好,也并非越低越好,降压速度过快、降压幅度过大,会出现重要器官缺血,尤其是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重者可导致晕厥、摔伤,因此初始治疗的患者应小剂量给药,尤其是联合降压的患者。联合用药的效果为1+1>2,使用两种常规剂量的降压药,降压效果明显增加,更易诱发低血压,因此小剂量给药是联合用药的重要原则,应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逐渐控制血压达标。

不同降压药,降压持续时间不同。部分药物仅能维持3-4小时,属于短效降压药;部分药物能维持10-12小时,属于中效降压药;部分药物能维持24小时,属于长效降压药。高血压患者任意时间血压波动与升高,均可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全天控制血压达标。欲达这一目的,服用短效降压药的患者每日需服药3次,使用中效降压药的患者每日需服药2次,使用长效降压药的患者需服药1次。短效与中效降压药,通过增加服药次数,虽然能延长降压覆盖时间,但依然存在降压空档期,即上一次降压药疗效结束至下一次降压药起效前的这段时间,依然存在血压波动,可引起靶器官损伤,因此从长远考虑,选用长效降压药,即每日仅需服用一次的药物,更有助于减少血压波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由于停药也可引起血压波动,因此即使血压控制达标,也不能擅自停药。

三、注意服药时间,阅读使用说明

降压药究竟是空腹还是餐后服用,究竟是早晨还是晚上服用?相信困扰了不少高血压患者。空腹还是餐后服用,主要取决于食物是否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药物是否会带来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同的降压药的服药时间不同,部分药物需要餐前服用,部分药物需要餐后服用,部分药物既可餐前服用也可餐后服用。比如食物可影响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峰浓度,因此需要餐前服用;西尼地平则需要在餐后服用;硝苯地平控制片的服药时间则不受就餐时间的限制。每一种降压药的服药时间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中均有说明,因此高血压患者不清楚药物服用时间时,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咨询专科医师,以减轻因食物带来的不良影响。

那么,降压药究竟是早晨服用还是晚上服用呢?一般情况下,降压药选择在早晨服用。起效快的短、中效药物,可迅速控制晨峰血压达标,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若使用长效降压药,由于可全天24小时平稳降压,因此每日选择固定时间服药即可,通常选择在早晨服用,除非药品说明书或医生交代需要在晚上服用。虽然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早晨服药,但部分高血压患者确实需要睡前服药,主要为夜间高血压患者,这部分患者选择或增加睡前服用降压药,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达标。而极少数患者则表现为夜间血压降低,这部分患者则不能睡前服药,应早晨服用,同时慎用长效降压药。因此,降压药的服药时间还取决于血压波动类型。

四、监测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

依靠降压药控制血压达标是治疗高血压的首要目标,但高血压的终极目标是降低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欲达终极目标,高血压患者的注意力不能简单停留在降压药与血压上,还应注意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其中,肥胖与腹型肥胖是容易忽略的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高热量饮食、静坐少动使肥胖与腹型肥胖的发生率大幅增加,肥胖的判断标准为体质指数(BMI)超过28kg/㎡,男性腹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腹围超过85厘米为腹型肥胖。无论是肥胖还是腹型肥胖,增加的不仅是高血压发病率,同时易发生血糖、血脂、尿酸等异常,这些指标的升高均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肥胖或腹型肥胖的患者应注意通过控制饮食与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与腹围,不仅可增加血压达标率,同时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

除开肥胖与腹型肥胖,吸烟也属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吸烟可损伤血管内膜,削弱血管对血压的调控作用,同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除此之外,应注意监测血糖,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均为高血压;注意监测血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均不利于心脑血管的保护。同时应注意监测同型半胱氨酸。上述指标异常后,可协同损伤心脑血管,出现异常后首先应改变生活方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增加运动并减轻体重,同时戒烟限酒,以改善相关指标,不能达标时应考虑药物治疗,以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

综上,单药不能控制血压达标的患者,联合用药时应避免重复用药,不能选用降压机制相同、避免联用降压机制相似的药物,首选优化联合降压方案:地平类降压药+普利/沙坦类降压药,地平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地平类降压药+利尿剂,普利/沙坦类降压药+利尿剂。起始治疗的患者应小剂量给药,尤其是联合用药的患者,以避免发生低血压;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禁擅自停药,有助于减少血压波动,更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应根据药品使用说明书与自身血压波动类型,或遵医嘱决定是空腹还是餐后服药,是早晨还是晚上服药。服用降压药的同时,应注意控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肥胖、腹型肥胖、吸烟、血糖与血脂异常等,注意改变生活方式,更有助于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为了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1、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之后,要经常测量血压,注意血压变化,并不能单纯凭借感觉判断自己血压情况,因为有时候血压高和低都会表现为头晕头疼,如果单纯认为头晕就是血压高,那很有可能忽略血压过低导致头晕,因此,只有测量血压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血压;

2、由于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必须注意做好定时体检;

3、按时遵医嘱服药;

4、切忌随意停药;

5、注意季节变换等对血压产生的影响,及时正规的进行用药调整;

为了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谢邀!吃药降血压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一定要从原理上去理解,就能够明白我究竟需要注意什么。

第1点是一定要注意监测,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种情况,有很多人天天吃药,但是也不监测血压,门诊上经常有这样的患者,一问三不知,今天早上的血压多少?三天之前的血压多少?都不知道,也不去自己画一个表格,绘制一个图表,像这样的患者而言,你给他调药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99%都在凭着猜在那里调药,这种完全是一种瞎弄的状态。

所以监测血压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并不是说在给自己增加一些负担或者增加一些困难,高血压这种疾病是自己身体上得的一种疾病,只有自己在乎了,别人才会在乎,这些都是真话,你让别人再去怎么给你记着自己的得病的事,除非你是天王老子,否则别人不可能给你记住。

那么究竟怎么监测血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一天测量2~3次就可以了,基本上是早晨起来一次,然后再就是下午五六点钟一次,再就是睡觉的时候一次。每天记录这么几个数值,然后形成一个相对有利的图表或者是表格,这样一看简单明了,再去进行调药的话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当然如果自身的血压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的话,基本上这种就可以了,如果确实非常的稳定,那么一天测量一次也是可以的,也就清晨进行一次。如果是自身的血压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忽高忽低,那么这个时候一天测量4~5次,甚至是每隔两个小时测量一次,这个也是可以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调节。

所以我把监测血压的数值变化放在第1位,这个才是调节药物的根本。

第2点就是一定要注意吃药了之后,是不是真的对自己有效?有很多患者完全都是鸵鸟思想,只要我不去测量这个血压就不会高,只要我不去医院,这个病就不会存在。这完全就是鸵鸟遇到危险的时候,把头埋进沙子里,我看不见敌人,敌人就看不见我。这个也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所以吃药了之后,一定要定期的去监测,来明确自身的血压状态,有的人吃这种药有效,有的人吃这种药就没有效,而且现在降压药物可以说是种类繁多,功能复杂,你只有找到自己合适的药物,逐渐的更改剂量,达到一个稳定状态,这个时候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所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情,一定要注意里边的特殊情况的变化。

第3点就是要明确自身的其他相关状态,也就是肝肾功能怎么样,因为是药三分毒,你长期口服任何一种药品超过三个月以上,或多或少都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定期的复查明确具体的情况,尤其是抽血化验,有很多人医生一开始给他开了一种药,吃着也挺好,再也不改了,一种药物,吃了两三年甚至是五六年也不去复查,也不去再进一步的检测,一旦等哪次想起来有事的时候再去检查,就可以看到指标处于一个相对异常的状态,这个时候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定期复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你至少应该在半年检测一次血常规血生化,看一下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第4点就是,找专科医生进行调药,现在很多人总以为是个大夫,他就能给你调药,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现在医学逐渐细分,里边的各种认知和理论非常的不一样,甚至有的是相互冲突的。就单纯的说找外科大夫和找内科大夫调药,有的时候完全就是两个概念,而对于血压这种内科性质的疾病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最好是找心内科医生进行调药。有很多人是做手术的过程当中发现高血压的,那么这个时候虽然在围手术期,也就是再手术的整个过程当中维持一个稳定状态,当然在后期复查了之后,一定要找心内科医生进一步的去评判自身的血压状态。

第5点就是吃药如果无效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进一步检查身体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因为很多疾病都会有可能会引起高血压,而且现在的治疗理念是单纯口服药物不能够完全治愈高血压,有的时候甚至还要明确检查,进行手术处理。比如说如果你有冠心病或者是脑动脉狭窄,身体会相对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让自己的血压升高,维持一个正常的血供,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如果你能够通过一定的外科手术的方式将这些供血不足减少,那么人体也会相应地将血压减少。所以临床当中也不乏做完手术之后,血压变正常的患者。最常见到的疾病就是血管的重度狭窄甚至闭塞或者是嗜铬细胞瘤,甲亢等等。所以当自身的血压通过口服药物没有办法完全的,控制或者吃药种类太多,那么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检测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

其实还有一些注意的事项,这个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一定要找真正的医生进行调节。

祝福大家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我母亲高血压十几年了,一直控制的挺好

一是她遵医嘱每天早上按时服药,少有漏服。并且时常监测血压。

二是她自从确诊高血压之后,不暴食暴饮,力求饮食清谈,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和头蹄之类的肉食。肥厚油腻的食物和饮料也浅尝辄止。

三是多活动,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的活动量大于一般的同龄人。

四是保持平和心态。农闲时常常和村里的人们玩玩撲克斗乐。我们也嘱咐她注意情绪切不可大喜大怒,这也是服降压药的大忌。

还有高血压人一定要注意起居,切不可猛起猛坐,切勿长时间弯腰低头。出行力求平稳,不要摔跤。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如果控制不当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但也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按时服药再加以饮食、运动,心态的辅助冶疗,是不会影响日常生活的。

上面我例举了我母亲在控制高血压这些年日常注意事项,我觉得也是一个高血压患者服药期间应注意事项。由于个人体质不同,许多细节还需因人而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