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那么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很多中老年朋友,由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需要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来控制和减少血小板的凝集倾向,从而达到预防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的目的。但如果本身有高尿酸痛风问题的朋友,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对尿酸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的升高尿酸,加重痛风,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阿司匹林吃还是不吃呢?

如果是确实需要长期阿司匹林的情况,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期间,确实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会对血尿酸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大小,还是有一定个体差异的。对于本身就有高尿酸问题的朋友,不妨注意定期监测尿酸值,如果尿酸值原来基本稳定,服用阿司匹林一段时间后,并没有对尿酸值形成显著影响,那么阿司匹林当然还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如果在服用阿司匹林一段时间后,发生了持续升高的情况,甚至直接诱发了痛风,那么这时候,就要建议充分评估是否还要服用阿司匹林了。

1. 如果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指没有发作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但综合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属于高危的情况,打个比方说,如果是痛风经常反复发作的患者,甚至是慢性痛风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又确实导致了痛风的进一步加重,那么综合考量药物的服药风险和健康获益,则一般建议停服阿司匹林。

2. 如果是已有心血管疾病问题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为了预防疾病的二次复发,作为二级预防的情况,同时也有痛风高尿酸的问题,阿司匹林如果服用期间出现了尿酸进一步升高,痛风加重的问题,可以考虑换服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这些药物对血尿酸代谢基本无影响,可以替代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药物。

对于心血管疾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行支架手术、搭桥手术后,需要进行双抗治疗(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情况下,同时又有痛风的问题,服用阿司匹林对尿酸影响又较大,这种情况下,服用阿司匹林期间,注意监测尿酸值,同时如果需要降尿酸,合理的选择降尿酸药物,来控制尿酸值,避免痛风发作,都是可以考虑的办法,但要注意,服用非布司他有一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慎用。在双抗治疗结束后,对于有痛风问题的患者,一般推荐停用阿司匹林,继续服用另一种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服用药物永远都是经过收益和风险的评估后,确认健康的获益大于服药风险来的。有痛风问题的朋友,要不要吃阿司匹林,还是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小,如果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获益,大于可能引起尿酸升高、引发痛风的风险,那么阿司匹林还是要继续服用,如果反之,则应该停用。这种评估在临床上往往是复杂的,专业的,上面的例子仅作抛砖引玉的介绍,具体用药还请咨询临床医生,综合评估后确认。

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那么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感谢邀请!

小剂量阿司匹林因为会影响尿酸在肾脏的排泄,是会引起血尿酸升高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痛风患者是禁忌服用的。

那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这需要根据病情,分辨轻重缓急区别对待。

如果只是有痛风病史,现在血尿酸控制达标,是可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但是要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因为有研究发现服药3~6月血尿酸会明显升高,尤其是老年人。所以服药的时候,痛风患者的降尿酸治疗也要继续。有研究服用阿司匹林100mg/日,同时服用别嘌醇100mg/日,就可以保持血尿酸稳定。或者可以同时服用促排药物。

如果痛风患者是稳定性冠心病,只需要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那就可以停服阿司匹林而改用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来代替。氯吡格雷也是抗血小板药,只是和阿司匹林在血小板上的作用靶点不同,一般情况下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单药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改用氯吡格雷。

如果痛风发作或慢性痛风,又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准备放支架或者近期做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时候是比较难办的。

因为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就容易形成冠状动脉内血栓或支架内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而强化抗血小板服用阿司匹林,不仅会引起痛风发作、加重,而且与痛风急性期服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药物相互作用,会影响阿司匹林的疗效,确实很难办。

这时候的选择,就要看哪种情况最危险、最致命,哪个问题是主要矛盾,以最危险的病情治疗为重,抓主要矛盾,两害相权取其轻,抓大放小。

在急性心肌梗死前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期、在置入支架术后早期,抗血小板、防治冠脉内血栓是第一位的,是挽救生命的措施,这个时候,阿司匹林该吃还得吃。

放支架后,支架局部的血管是有损伤的,内膜覆盖上去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损伤的血管内膜、支架表面很容易形成血栓。而一旦形成血栓,就会完全堵死冠状动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血栓形成的速度远快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所以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很危急的术后并发症,要很好防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就很重要。

所以,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负荷重,需要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时候还需要在双联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再加用抗凝药物,那就要吃阿司匹林。痛风的问题通过调整药物治疗,选用与阿司匹林相互作用小的药物,加强降尿酸治疗(抑制尿酸生成、促尿酸排泄药物)来解决。待心脏病情稳定后,可以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时再停服阿司匹林。

如果准备放支架,那就要权衡一下,必要时选择放那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相对短的支架,比如裸支架、或者二代药物涂层支架。这样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比较短,在可以单药治疗时就停服阿司匹林。

如果已经放了支架,那原则上就要按照支架的要求服药治疗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那么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实际上,不同剂量的阿斯匹林对尿酸的影响不同。大剂量阿司匹林还具有较低尿酸水平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阿司匹林为成人100mg/天,属于小剂量,确有轻度升高尿酸的作用。但相比较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即使合并有痛风,阿斯匹林也并非绝对禁忌。并且还可以通过服用碱性药物,多饮水,饮食控制和排尿酸药物来综合控制痛风症状。

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那么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阿司匹林对尿酸的代谢有影响,会增加尿酸的含量引发痛风,但是对于冠心病的病人来讲,抗血小板的治疗又是不可缺少的,遇到这种治疗矛盾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阿司匹林可能增加痛风发作,但不是一定,因此对于冠心病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首先评估服用阿司匹林后是否引起了患者尿酸水平的升高?

如果没有引起尿酸升高,说明这个患者痛风的发作与服用阿司匹林相关性不大,因此是可以继续服用阿司匹林的。

如果尿酸水平明显升高,那么这个患者痛风发作与阿司匹林的相关性是很强的,这个时候,建议停用阿司匹林,换用另外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氯比格雷。

如果痛风的发作和阿司匹林的相关性比较高,但是患者在某段时间内(如支架术后1年内)又必须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话,阿司匹林不能停怎么办?这个时候建议严格控制饮食,同时服用降尿酸的药物来帮助渡过这一段时间。

以上就是徐医生关于冠心病伴痛风患者能否服用阿司匹林的解答,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注健康,关注“心血管徐医生”

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那么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决定是否用药之前,权衡利弊最重要。虽然阿司匹林可能升高尿酸、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但是对于发生心梗、脑梗风险很高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还是很必要的,可以显著降低严重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所以好处多于坏处,该用还是要用的。

当然,对于痛风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需要更为谨慎。如果冠心病病情稳定,可以使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前者也可以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如果患者频发发生心绞痛、甚至刚刚发生了心肌梗死,或者刚刚做完冠状动脉支架,这样的病人必须要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所以就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并且还要同时使用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或心脏性死亡的风险。如果仅仅使用一种抗血小板药,其作用将大打折扣。

因此,合并痛风的冠心病是否可以使用阿司匹林,需要更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那么冠心病伴有痛风的患者怎么办?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阿司匹林确实会加重痛风,但并不是所有的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

阿司匹林用量不同,对尿酸影响不同:

1、大剂量阿司匹林降尿酸

3000mg阿司匹林,可明显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也就是吃大量的阿司匹林会降尿酸,但平时咱们冠心病的朋友长期服用一般都是小剂量阿司匹林;

2、中等剂量阿司匹林引起尿酸升高

1000-2000mg,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一般我们也不会长期服用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3、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尿酸有轻度影响

75~325 mg,能够减少尿酸的消除,轻度升高血尿酸,这就是我们常遇到的问题,我们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不得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就是小剂量阿司匹林。

冠心病患者合并痛风在临床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首先肯定我们不能因为尿酸异常就把阿司匹林停了。

怎么办?

两者兼顾!

1、必须正规按时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能够给冠心病带来更多好处,而即使阿司匹林会影响尿酸升高,也是可以控制的。我们不能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轻度的尿酸升高,而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这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降尿酸,我们还可以通过控制摄入过多的高嘌呤食物,来平衡阿司匹林引起的尿酸升高,如果仍无法控制,甚至加用控制尿酸升高的药物来抗衡阿司匹林这点副作用。

如果还是无法耐受阿司匹林引起的尿酸过高,那么可以用氯吡格雷这种药物替换阿司匹林。

总之,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我们要权衡利弊,要分清轻重缓急,要抓住大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阿司匹林会引起尿酸升高,就停用阿司匹林!

(心血管王医生正式授权原创保护,如有窃取者一定追究法律责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