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科学谣言,有高血脂问题的朋友,不能吃鸡蛋,特别是蛋黄!其实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之所以会产生高血脂的问题,首先其直接原因,并不是因为鸡蛋或者肥肉吃多了,产生高血脂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对于血脂的代谢发生了问题,人体内产生的胆固醇在供应完身体各组织的能量所需后,多余的胆固醇不能及时的代谢和排泄出体外,最终造成了脂质在血液中的累积,形成血脂偏高的问题。

科学研究早就发现,摄入的脂质总量,与血脂的升高,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关系。人吃进去的脂质,要经过身体的吸收,转化之后,才会在形成血液中与脂蛋白结合的胆固醇,因为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等各种问题时,才会出现高血脂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即使发现了高血脂的问题,饮食也没有必要控制,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如大鱼大肉、暴饮暴食等,确实是导致脂质代谢出现问题的风险因素,而且在血脂已经出现问题的朋友身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则更会加重高血脂问题,最终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鸡蛋是一种营养非常丰富的食材,在鸡蛋的蛋清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氨基酸,在蛋黄中,则含有卵磷脂、DHA、EPA等优质的脂质成分,这样的脂质成分不但不会增加血脂的水平,反而是有助于营养神经,促进甘油三酯肠道代谢的有益的不饱和脂肪。

有临床研究发现,不管是高血脂问题,还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每天吃一个鸡蛋的患者,对比不吃鸡蛋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并没有显著的升高。还有研究表明,吃鸡蛋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而且还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因此,对于高血脂的朋友来说,每天吃1~2个鸡蛋,对于血脂几乎没有太多不利的影响,但又能够为身体及时的补充各种蛋白质及铁、钙、锌、硒等微量元素、维生素E、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又何乐而不为呢?

鸡蛋营养丰富,但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来说,吃法上也有讲究,一般不建议吃较为油腻的煎蛋,水煮鸡蛋是最健康的食用方法,除了烹饪方法要注意以外,食用量也要有所控制,每天1个鸡蛋就可以,如果爱吃,吃2个问题也不大,但是如果吃的过多,那么同样还是会不利于血脂的控制。

对于高血脂的问题,在生活上注意饮食是对的,合理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杂粮等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烘焙等视频,保持规律的三餐,不要每餐都吃的过饱,不要喝太多甜饮料、不要饮酒,这些方面注意好,都有助于高血脂的控制。但是至于鸡蛋,还是建议您要放心吃,健康安全的吃,是没有问题的。

高脂血症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大家好!我是福爸,执业医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高脂血症的人之所以担心吃鸡蛋的问题,是因为鸡蛋的蛋黄含有比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普通大小的鸡蛋,一个蛋黄大约含有5~6克脂肪,200毫克的胆固醇。那就让福爸来分析一下。

高脂血症有几种类型,最多见的是甘油三酯升高,还有一类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先来看看胆固醇。成人一天需要300毫克胆固醇,一个鸡蛋的胆固醇就超过200毫克了,看似很多。可是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食物胆固醇对血胆固醇的影响非常小,主要受体内内源性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欧洲有一位医生一天吃8个鸡蛋,一周之后复查血脂,结果血胆固醇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对于只是有甘油三酯升高的高脂血症的人来说,吃鸡蛋对胆固醇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对于胆固醇明显升高的高脂血症,建议一天吃一个蛋,蛋白随意。

再来看看甘油三酯。血甘油三酯受食物影响非常大,前一天大吃大喝,第二天甘油三酯就会明显升高。一个鸡蛋有大约5~6克脂肪,吃太多确实会使甘油三酯升高。不过鸡蛋的脂肪只有三分之一是饱和脂肪酸,还有多种对心脑血管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例如卵磷脂、EPA、DHA等。有研究显示,吃鸡蛋对血甘油三酯水平的影响很小。

总结:

  • 如果是有胆固醇明显升高的高脂血症,建议一天吃一个鸡蛋,蛋白随意。
  • 如果只是单纯甘油三酯升高的高脂血症,每天1~3个鸡蛋都可以,蛋白随意。

最后叨叨一句,高脂血症的人不要吃油煎蛋、用很多油炒的鸡蛋、加糖的开水冲蛋、加糖的水铺蛋。额外添加的油和糖对血脂很不好。

我是福爸,执业医生,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点个赞呗😜 关注我,这里有实用好玩的营养健康资讯。

高脂血症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高脂血症。大多数人都会简单地认为就是血液中脂肪过高,而且这些脂肪主要来自于日常饮食,尤其是鸡蛋黄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这种脂肪,吃多了就会导致血脂升高。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血脂是血液中各种脂肪的总称,通常所说的血脂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三项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后一项正好与前三项相反,所以被称为“好胆固醇”,所谓的高脂血症即是前三项升高的一种状态。那么,它们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吃出来的吗?

先说甘油三酯,它并非直接来源于食物,而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脂肪,合成原料是食物中的脂肪 酸与葡萄糖分解后产生的甘油,原料摄入过多固然会增加其升高的机会,但肝脏的合成功能是否正常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脂肪食物和主食吃的很少,可甘油三酯总也降不下来的原因,因为肝脏合成功能发生了问题。

再来看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它们都属于固醇类的脂肪,其中80%由肝脏合成,合成原料是机体中胆固醇分解利用后的再合成,与饮食没什么关系;其实的20%则需要从每天的食物中补充,需要量大约是每天300mg。

了解了这些知识,再来看鸡蛋。鸡蛋是高胆固醇食物,一颗鸡蛋的蛋黄中含有约250mg的胆固醇,但并非吃了一颗蛋黄就会有250mg的胆固醇进入血液,因为人体对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吃一颗鸡蛋只有约75mg的胆固醇进入血液,只是每天300mg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因此对总胆固醇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对甘油三酯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一颗鸡蛋对血脂的影响与很多人认为的不一样,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相反,鸡蛋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还没有有效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药物的情况下,吃鸡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由此可见,高血脂的人每天吃颗鸡蛋不但可以,而且还有一定的益处,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担心。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高脂血症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一、血脂包括哪些内容?

血脂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而胆固醇又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我们常说的高值血症,往往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因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对我们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动脉粥样硬化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谈到高脂血症,很多人很容易就想到冠心病,脑梗塞等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

二、高脂血症是怎样形成的?

高脂血症的出现,不管是胆固醇还是甘油三酯还是低密度脂蛋白,都和饮食以及基因和生活习惯有关。基因对于高脂血症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举例来说,常见的高胆固醇血症家族史,就是典型的基因导致的高脂血症。其次,和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同样条件下,喜欢高值饮食,高胆固醇饮食的患者,其高脂血症的形成就高于低脂饮食的患者。所以饮食和生活方式对于高值血症也非常重要。

三、高脂血症真的不能吃鸡蛋吗?

我们不止一次的讲过,高脂血症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就要完全避免之类胆固醇,以等高脂食物的摄入。举例来说,胆固醇对于细胞膜的形成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完全避免其摄入,会对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所以每日摄入一定量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对我们的日常能量,膳食平衡等都有的,很关键的作用。膳食指南中就指出,我们每日需要消耗的胆固醇约200左右。而每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正好如此,所以对于高脂血症的患者来说,每日摄入一个鸡蛋,而避免过多的摄入才是最为正确的方法。

看懂了吗?关注我们,每天都有更新的科普推送给您。

高脂血症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你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誉美医说!

一个正常大小的鸡蛋(带壳约60g)胆固醇的含量约为350mg,并没有特别高。并且蛋黄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卵磷脂具有降低血脂、降胆固醇的功效,也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一天一个鸡蛋,对血脂的影响极小。另外,鸡蛋中含有的蛋白质为核蛋白,没有嘌呤,也是尿酸高的肾友补充优质蛋白的不错选择。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关注誉美医说!每天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哦!

高脂血症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你好,三诺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高脂血症的人可以吃鸡蛋吗?

可以吃鸡蛋的。很多人都觉得高血脂就应该尽量避免含有较高的胆固醇的食物,鸡蛋富含蛋白质,但胆固醇的含量也不低,其实,胆固醇主要在蛋黄中,高血脂的人如果担心这个问题,不妨主要吃蛋清,少吃蛋黄。

如果是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可以吃蛋青,但是不要吃蛋黄,因为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是非常高的,吃了以后胆固醇含量会进一步的升高。鸡蛋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利于补充机体的营养物质,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所以一天吃一个或两个鸡蛋清是没有问题的。

高血脂症的人在饮食上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饮食上以清淡为主,避免吃一些高血脂的食物,比如油腻煎炸的食物,甜食点心等等。多吃热量比较低的,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同时要配合运动锻炼,锻炼身体,推荐有氧运动,比如游泳,骑自行车,快走慢跑等等。

另外, 血脂高,需要分清到底是胆固醇升高为主,还是甘油三酯升高为主,不同血脂成分的升高,饮食注意事项和采用的降脂药物治疗,都是有所不同的。

纯手打,码字不易。若您赞同文中观点,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留言或邀请“三诺讲糖”回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