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冠心病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冠心病是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问题,引起冠状动脉血管管腔狭窄(一般程度超过50%),痉挛或阻塞,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影响心脏健康,引起心肌坏死等方面的疾患的总称,如果有了冠心病的问题,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呢?
冠心病患者服药注意事项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服药一方面是缓解症状,另一方面是做疾病的预防,预防和减少心梗、猝死等时间的发生,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一方面要坚持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风险疾病,延缓冠状动脉硬化进程,减少疾病风险,另一方面也要服用药物控制和缓解心绞痛等方面的问题。关于服药,给大家几点小建议——
1. 心绞痛问题可选药物——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罗洛尔等;优选选择性高的β1受体阻滞剂;
二氢吡啶类CCB药物,即各种地平类药物,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优选长效药物;
非二氢吡啶类CCB药: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症时,可替代;
地平类药物可以和β受体阻滞剂联用,减少发生心动过速问题的发生率。
硝酸酯类药物,有短效和长效,短效的硝酸甘油可以用于缓解急性心绞痛发作,但要注意体位性低血压风险和区分心梗问题(心梗引起的疼痛不应服用硝酸甘油)。服药期间不要饮酒,服药24小时能不要吃伟哥(西地那非)。
2. 高血脂问题,首选他汀类药物调节,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血脂,同时还具有减少血管炎症反应和稳定斑块的作用,服用他汀类药物注意药物引起的转氨酶升高、肌肉痛等方面不良反应风险,尽量选择低剂量他汀控制血脂达标,低剂量他汀联用其他降血脂药物,都是增加药物耐受性的办法。
3. 糖尿病问题,如没有禁忌症,应首选二甲双胍,二甲双胍除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还具有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如果单药控制不好血糖,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控制好血糖。
4. 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也要根据风险评估适时应用,阿司匹林通常是首选药物和基础药物,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5. 降血压药物除了前面谈到的洛尔类和地平类药物,普利类药物和沙坦类对于心脏也有一定靶向器官保护,特别是伴有心衰问题的冠心病患者,也是常用的联合用药之一。
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调理除了合理的用药,对于冠心病这种慢病来说,生活上的干预调理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杂粮,多吃水果蔬菜,减少油炸食品、烘焙食品的摄入,多喝水,少喝酒,控制食量,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都是非常重要的饮食调理,除此之外,戒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都是有助于控制相关疾病,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方面。
除了严格自律,控制好生活上的各个方面之外,也应该在生活中注意避免引发冠心病发作以及心梗发作的跟中诱因,比如避免剧烈的寒冷刺激,如冬天寒冷季节避免穿的太少出门,夏天突然洗冷水澡等;避免特别剧烈的运动;避免便秘太过用力的排便;注意避免过度疲劳,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等,这些方面也是冠心病患者应该在生活上特别注意的。
除了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根据冠心病患者具体情况,及时的就医诊察,根据实际情况,在结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时的选择支架、搭桥等手术方式,来改善冠状动脉狭窄问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干预手段。
得了冠心病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心脑血管疾病在中国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而冠心病又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佼佼者。引起冠心病的病因很多,因此得了冠心病之后需要注意的事情也很多。我在之前的问答或头条文章中,或多或少都讲过冠心病相关的注意事项。今天,我就冠心病患者应该注意的地方,做一个全面的讲解。一、坚持服药,不要私自停药
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坚持药物治疗很重要。冠心病本身的药加上一些原发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每天可能要吃的药一大把。因此,坚持服药很重要,有些药几乎是吃一辈子的。
1.抗血小板药物
对于没有装支架的冠心病患者来说,只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就可以了,对于装了支架的患者就需要进行两种药物抗血小板治疗。
第1种情况,没有装心脏支架:阿司匹林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有的人可能还没到冠心病程度就开始作为一级预防开始服用。阿司匹林主要是可以通过抗血小板作用,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但是阿司匹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的,有的人对阿司匹林过敏,可能就是要用其他要,比如国产的泰嘉是可以替换的。还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是导致胃肠道反应,甚至引起胃肠道出血。因此服药期间,大便也要注意,有没有产生黑便。
另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减少副作用,现在使用的一般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很多人不知道,以为饭后服药对胃肠道的伤害比较小。事实上恰恰相反,阿司匹林肠溶片需要在饭前1个小时左右服用。肠溶片是在阿司匹林表面包有一层肠溶膜,在胃里面的酸性环境下是不溶解的,只有在肠道的环境下才会分解,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对胃的刺激。但是吃饭后,胃酸被中和了,药可能在胃里面就开始分解了,对胃伤害更大。
第二种情况:装了心脏支架。装了心脏支架的患者需要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而且服用的时间现在主流是至少12个月。其中一种是阿司匹林,另一种可以是氯吡格雷(进口叫波立维,国产叫泰嘉)或者服用替格瑞洛片(叫倍林达)。
是不是觉得双抗很简单的一个事情,为了活命,装了支架的人应该都能做到。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事实上是存在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而吃不到12个月,有的压根不知道要吃这么久,以为医生出院带药吃完就行了,有的人因为当地医院买不到药,就放弃了。还有的人可能吃了药刚有点不舒服就自己停药了。
2.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另一种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用的药物。目前主流的药物是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两类。他汀类药物不但能降低胆固醇而且可以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梗,而且能够抗炎,延缓斑块进展的作用。因此,一旦发现体内动脉有斑块,就应该开始服用他汀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
1)对于冠心病患者,降脂的目标值。尽管医生觉得跟每个病人好像都交代过,冠心病要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也就是LDL降低到1.8以下,但是感觉大多数病人还是不知道。经常有病人来问,医生,我的低密度降到正常值了,他汀是不是可以停药了。他所谓的正常值是对于正常人来说的正常值,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还是太高了。
现在的研究认为,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降低LDL,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而且以目前的研究来看,降得越低收获越大。因为还没有发现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得太低,导致出现问题的情况。因此,可以将LDL降低到婴儿水平,LDL大概在1左右。
2)也就是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问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没有一个药是对所有人都安全的。他汀导致的问题主要是损伤肝功能以及导致肌炎。因此,服用他汀的时候可以3个月到半年去测一下肝功能和CK,或者服药的过程中出现肌肉酸痛或者食欲减退,疲劳,也可以去查一下肝功能。当谷丙转氨酶(ALT)>3倍正常值,就需要停药了。
(CK和ALT同时升高)
3.ACEI/ARB类药物
这是一种降压药,但是它们的作用不仅仅是降血压那么简单,他们可以防止心室重构,防止心衰,降低死亡率。
当然这类药物并不是所有患者都用的上的。但是有高血压的话,最好使用这种降压药。他的作用上面已经讲过了。
这类药物主要是XX普利,或者XX沙坦,冠心病患者可以看一下自己的药物,有没有这类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ACEI类药物可能产生刺激性的干咳,如果服药后,出现干咳,吃药什么的也治不好,那要考虑刺激性干咳的可能,可以换成ARB类药物。另外还可能导致血管性水肿。其他的高钾的患者,双侧肾动脉狭窄的病人,是禁止使用的。
4.β受体阻滞剂
这个药物主要是XX洛尔,可以降低心率,同时也是一类降压药物,跟ACEI/ARB类药物类似,这也是一个可以延缓心室重构,减轻心脏的耗氧量,降低冠心病死亡率的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
这类药物也不是每个冠心病的病人都需要,比较适合那些血压高,心率快的病人,心率可降低到55-60之间。需要注意的是该药降低心率,因此服用的时候要注意慢慢加量,可以从半片开始服用,心率也不能降得过低。对于有哮喘的患者也不能用。
小结:以上4类药物可以说是冠心病患者最佳组合药物,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全部用上。尤其是前两种,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是必须使用的。
二、生活方式的改善1.戒除不良习惯
主要是吸烟和酗酒,吸烟的危害不用我多说,我想大家都是知道的,吸烟的人得冠心病的概率更高,而得了冠心病之后继续吸烟则心梗的概率增加6倍。
酒其实也不是好东西,酗酒的人更容易得高血压,以前认为少量饮酒对心血管有利,其实也是没什么科学依据的,最近有研究表明少量喝酒也是有害的。
2.饮食方面
低盐饮食 中国人大多数都是盐敏感性体质,盐吃多了,血压就会升高。而且国人口味比较重,推荐的食盐摄入量是6g每天,而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10.5左右。除了烹调用盐外,像泡菜、腌制品这些都要少吃。
低脂饮食 过多的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胆固醇超标,胆固醇则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原因。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新鲜的蔬菜水果里面含有钾、其他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补钾有利于控制血压。
3.中等强度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有利于健康的。即使得了冠心病也要坚持运动。研究表明,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合适的运动。中等强度的标准: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至于运动的形式是不要求的,可以是快走、慢跑、游泳、骑车等。
4.控制体重
肥胖或者超重的危害是很大的,可能瘦的时候身体好好的,一旦长胖,高血压、糖尿病就来了。因此,控制住体重很重要。
5.作息要规律
休息好对于血压的控制很重要,作息要有规律,每天睡觉尽量在同一个时间段,不要熬夜。休息不好的人,血压是控制不好的。
三、避免一些导致冠心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是在粥样斑块的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形成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导致的心肌梗死。因此,任何可能导致斑块破裂的因素都是应该避免的。
1.避免血压控制不稳定
血压控制不稳定是斑块破裂的一个重要的诱因。为什么到了寒冷的季节,心梗高发,因为天气寒冷,血压突然升高,导致控制的不稳定。另外情绪不稳定,大喜大悲;夜间睡眠较差会导致血压控制不稳,都是需要避免的。
2.大便保持通畅,避免便秘
有些人发生心梗,就是因为便秘,一用力冠脉里的斑块破裂了,心梗了。
3.避免过度劳累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4.避免暴饮暴食
5.避免烟酒的刺激
短时间内大量吸烟或大量饮酒,都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痉挛的意思就是收缩,因此也会诱发心梗。
四、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的就医第一种情况:冠心病原来是稳定性心绞痛变成了不稳定是心绞痛。
比如原来是劳动后或者爬楼梯后出现心前区疼痛,但是停下来休息一下,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就好了。但是现在变成休息的时候也出现心绞痛了,而且疼痛的发作时间比原来更长。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了,这说明你的斑块由原来稳定的斑块变成了不稳定。这种情况还是挺危险的,可能预示着不就得将来,可能是1个月或者几天后可能出现心肌梗死,这个时候最好是去住院,评估一下,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可以提前进行支架手术,将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第二种情况: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这种情况不用我都说,大家都知道要及时的送医院,心肌梗死是争分夺秒的事情。现在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有的人可能认为,发生了心梗只要及时到达医院,好像都能得救,其实不是这样的。心梗还是相当危险的。有些人可能发生心脏破裂,恶性心律失常比如室颤。可能连手术的机会都没有。
我下午就碰到这样一个病人,连续发作室颤,除颤除了10多次,还是不停的发室颤。最后没去关注,但是这种人后面肯定不会好就是了。要么没熬过去,要么侥幸熬过去,以后生活质量也会很差。
发作了心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呢?
首先,要会判断心梗,典型的心梗发作时间>30分钟,一般含硝酸甘油是不管用的。当然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比如牙痛、肚子痛、背痛、胸闷等。不典型症状一般容易发生在糖尿病和老年女性身上比较多。因此判断心梗没有仪器是很难的,还是很难的。我建议有不舒服还是及时去医院,别耽误,宁愿白跑一趟,也不会留下遗憾。
其次,药不能乱吃。像硝酸甘油吃了1-2片,没用,在吃估计也没什么作用了,吃多了还可能导致血压下降,而有些心梗,像右室心梗会导致血压下降。硝酸甘油吃多了,血压降得更多,更糟糕。
另外一个是阿司匹林,现在信息发达了,有些人很好学,知道心梗了要吃阿司匹林负荷,因此提前吃上。这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因为,胸痛不一定就是心梗,还有可能是主动脉夹层,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吃阿司匹林。
第三点,就是不要自己开车送去医院,因为如果是心梗的话,还是很危险的。就像我下午见到的那个病人,随时可能发作室颤,自己私家车上又不会抢救。
第四点:在家里等待救护车的时间里病人突然呼吸心跳停了,要会做心肺复苏。我之前讲过一个病人,就因为两夫妻在家,妻子不会做心肺复苏,后面尽管送到了医院,但是大脑长时间缺氧,也导致了植物人。
总结:冠心病是一个很复杂的疾病,因此需要注意的东西也很多。上面所讲的可能只是一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冠心病患者或者家里有冠心病的人可以阅读看看。
我是石佛山下小医生,全文手打不易,你的点赞和关注,是我科普不懈的动力!得了冠心病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凌晨6点,心肌梗死传图群发了一张心电图,提醒我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性56岁,马上到。
我们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导管室就位,我在急诊等待患者。
一看老熟人,是我的一位老病号,老周,4年前就确诊冠心病,不知道为何突然心梗了,也没来得及详细询问,立刻交代病情,签字,送入手术室,先争分夺秒抢救!
造影发现右侧血管完全闭塞,我们打通血管,血流恢复正常,老周症状逐渐缓解,这时候老周开始说话了:“医生,谢谢你,又救了我。”
后来回到监护室,安顿好患者,我才了解到:老周4年前确诊了冠心病,后来症状控制的不错,老周就有时候吃药有时候不吃药;开始还忌口,这两年烟酒都开始碰了;也不来复查了,最近几天发作性胸闷憋气,也没当回事,最终突发心梗。
冠心病最怕什么?
第一、忘记吃药,确诊冠心病后,一定要正规的吃药,因为冠心病目前也属于不能根治的疾病,平时没有症状,只能代表冠心病相对稳定。形成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动脉粥样硬化,只有他汀药物才能稳定这种斑块,防止这些斑块进一步加重,防止斑块破裂,预防血栓;只有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所以冠心病需要正规的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这是基础。当然要控制三高也需要正规吃药。所以冠心病,需要正规吃药,最怕忘记吃药,随便停药,随意换药。
第二、不健康生活,控制冠心病药物确实不能少,但更为基础的是监健康生活,因为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是引起血管狭窄加重的基础。比如抽烟酗酒,久坐不运动,肥胖,不健康饮食,熬夜压力大等等都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所以冠心病最怕不健康生活。
第三、忘记复查,一旦确诊冠心病,不但要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还要正规的规律吃药;初次之外,一定要定期复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必要时还要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等等。尤其血糖血压血脂不达标,会加重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最怕忘记复查。
第四、没能及时就诊,大部分心肌梗死都不是猝死型的,在发生前都会有一定的报警。那就是心绞痛,比如老周在心肌梗死前就有胸闷憋气等等不适,可是并未引起老周的重视,最终导致心绞痛发展为心肌梗死,差点要命。所以所有冠心病的人都必须了解心绞痛的知识。
2019年,看过我科普的人,至少10个人回复我,发现了心绞痛就诊避免了心肌梗死;至少2个人发生胸痛,及时拨打120,避免了悲剧发生。
总之,冠心病有四怕:一怕忘记吃药,二怕不健康生活,三怕忘记复查,四怕没能及时就诊。
【心血管王医生版权】
得了冠心病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很多人一听到心脏病,就觉得很可怕。其实,冠心病不像心梗,它是一种进展缓慢的慢性病,如果患者能够积极应对,完全可以阻止其恶化,与冠心病和平共处,甚至还能长命百岁。
冠心病最怕什么?事实证明,冠心病患者能够长寿,我就见过不少。我的姥爷就是冠心病患者,患病快30年,如今快90岁的他活得很好,比姥姥还要健康。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统计表明,在某地区百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患有冠心病。这都是因为我们强大的心脏,会随着病程延长,建立侧支循环。可是能长寿不代表所有人都能长寿,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长寿的人是少数,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因为 冠心病而影响寿命,有些甚至英年早逝。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患者犯了冠心病的大忌。
冠心病最怕你不重视!我所见过的长寿冠心病患者,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本身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就像我的姥爷,刚确诊冠心病的时候,隔三差五就往医院里跑,诊所去的更是频繁。其实也没什么事,就是姥爷太谨慎了,总担心会出什么问题,所以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得找医生,连家人都觉得他太小心了。或许就是这样的态度才让姥爷一直好好活着。
王药师说:得了冠心病,最怕你不重视,不能过于恐慌,但起码要正视自己的病情,并积极应对。听医生的话总是没错的,这会让你做得更好,更对,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尤其是在患病初期,一定要慎重,定期复查,配合医生做好治疗。
冠心病最怕你不吃药!不吃药是肯定不能长寿的,想要活着都很困难。因为冠心病是呈渐进性发展的疾病,如果患者不吃药,病情会快速恶化,直至死亡。我对冠心病的印象就是从我姥爷开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吃药吃药,一直在吃药。每次去都能看见他摆在桌子上的大大小小的药瓶,还有一个专门的柜子上,都是他吃的药,这一吃就是几十年。
王药师说:坚持终身用药,这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冠心病虽然不是绝症,但也治不好,必须依靠长期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的发展,如此才能为患者赢取充足的时间来建立侧支循环。可以说,药物治疗是目前能帮助患者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冠心病最怕你太放纵!说放纵指的是生活的放纵。这一点还得从我姥爷说起,他不只是对病情管理谨慎,对生活管理也很谨慎。每次去医院都要问医生很多的问题,然后记下来回家照做。拿饮食来说,他记得明明白白的,该吃的吃,不该吃的绝对不碰。还有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习惯,也都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好习惯。
王药师说:生活管理对病情控制也是很重要的,不仅能辅助治疗,更能帮助患者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因为我们的心脏很脆弱,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更为脆弱,可能平时正常人能做的事,放在冠心病患者身上,就有致命的风险,比如说剧烈的运动、与人争吵、搬重物、突然的寒冷刺激、便秘时屏气用力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心绞痛发作,甚至直接诱发心梗猝死。所以说,冠心病患者必须小心生活,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还得时刻提防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得了冠心病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得了冠心病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所谓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给心脏供血的血管狭窄,甚至堵塞,从而导致了心脏缺血缺氧,最终出现的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目前仍然是影响人健康寿命的第一大类疾病,那么冠心病,作为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基础,必须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日常中,轻微的冠心病其实往往并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在体检检查心电图时才能发现。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型冠心病,其次是心肌梗死。
心绞痛和心梗的区别从症状来讲,二者都会以心脏部位的剧烈疼痛为主,往往还会放射至左侧(因为心脏在人体的左侧)的肩膀、手臂甚至无名指和手指。
不同的是:心梗比心绞痛疼痛更剧烈,而且还可能伴随有发烧、早搏或者晕厥。为什么如此?因为从发病机理来说:心绞痛的发生多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者冠状动脉的痉挛(也就是一阵阵的不自主收缩),这是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出现了短暂的缺血、缺氧症状,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疼痛;但心梗则不同,它是由于心脏长时间的缺血,导致心脏没有血液供应,最终心肌坏死,所以,症状更严重。
对于心绞痛来说,往往服用硝酸甘油能够在几分钟后缓解,因为硝酸甘油能够扩张血管,缓解缺血缺氧。但对于心肌细胞已经坏死的心梗来说,即使应用扩血管药,也很难使已经坏死的心肌复活。
作为冠心病患者,平时都应该注意哪些?一,饮食方面:减少脂肪的摄入,尤其动物脂肪。因为它会直接导致血脂增高,导致血液粘稠,从而沉着于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诱发冠心病。
二,减少甜食的摄入:其中一点理由同上述(一);另一个理由是,甜食容易诱发糖尿病,而糖尿病能够引起动脉血管变硬,最终诱发冠心病。
三,减少盐的摄入:也就是氯化钠,钠离子能够引起水潴留,引起血管弹性下降,造成血压增高,最终无疑又增加冠心病患病几率。
四,避免吃得太饱:饱餐容易加重心脏负担,试想,心脏本来每分钟射血60次就能维持身体运转,但由于吃得太饱,导致心脏就要增加射血频次才能维持原本的全身的血量供应,就像机器一样,降低心脏的工作年限。
五,年龄:大概从人均40岁后,开始动脉硬化,到50岁之后进展明显增快,所以,我们也将这个时期称作是冠心病的高发期。那么,如果能够在此期间预先控制,发病率将会大大降低。
六,其他因素:包括吸烟、酗酒、情绪激动、劳累等,都是冠心病的不利因素。
上述就是对于冠心病人群的一些注意事项,其实还有以下良好建议,比如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我会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介绍。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
得了冠心病平常应该注意些什么?
感谢邀请!
得了冠心病,那就是至少有明确的≥5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者有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或者发作变异型心绞痛、甚至是已经有了心肌梗死了。
得了冠心病,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已经得了冠心病,就更要注意了。饮食、起居、运动、减体重、限盐、戒烟戒(限)酒,还有很重要的保持心态平和。
说实话,有些人之所以得冠心病,与不健康的心态和性格是有关系的。得了冠心病后,就更要注意心态平和了。因为紧张、焦虑、易怒、争强好胜的情绪和性格都不利于冠心病的治疗,并且会引起急性发作,甚至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冠心病患者应该并可以适度运动的,但什么时机可以运动、怎样运动、运动多少量都需要医生根据病情评估指导。切忌超负荷量的运动、竞技性的运动、以及身体不适时的运动。
在健康生活方式中,戒烟很重要,这也是不少患者不遵医嘱的一条。吸烟有害健康众所周知,戒烟后冠心病的血管病变可以逆转患者不一定能想到。既然那么怕得冠心病,那就努力戒烟吧。
二是规范的药物治疗。
得了冠心病,就需要药物治疗,稳定病情,防止病情进展和急性发作,保护心脏功能。
这里包括⑴抗动脉硬化的基础治疗: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小剂量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⑵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的治疗,经典的三大类药物如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还有改善心肌代谢的曲美他嗪,缓解心绞痛的尼可地尔等,并且可以改善心肌对于缺血的耐受;⑶其他合并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的降压治疗,糖尿病的降糖治疗,以及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⑷还有相关脏器功能的保护。如高血压患者防治心室肥厚,心梗之后防治心脏心肌重塑(心脏异常的增生、扩大)、心衰等,肾脏功能保护等等。
三,很重要的是观察和监测。
观察是观察临床症状。得了冠心病虽然经过规范治疗,一部分患者的病情还是会进展的,如果心绞痛发作规律变了,容易诱发了、加重了、频繁了、不容易缓解了,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及时调整治疗,该做冠脉造影做造影,需要放支架就放支架;如果药物治疗病情平稳,就可以继续。
监测是监测治疗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比如血压、血脂、血糖等。这些标准,是根据临床研究得出来的冠心病患者治疗应该达到的标准。达到标准的,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改善生活质量、最终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首先,血压,成人降到140/90mmHg以下,65岁以上老年降到150/90mmHg以下,能够耐受的,都可以降到130/80mmHg以下,但如果舒张压偏低的患者就要注意不要降得太低;第2,血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应当降到1.8mmol/L以下;第3,血糖,糖尿病的患者,每3月应当查糖化血红蛋白,应当控制在7%以下,老年人适当放宽,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发生低血糖。还有,用β受体阻滞剂的要注意监测心率等。
其实,得了冠心病也不是那么可怕,认真规范地治疗(包括药物和生活方式),注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是可以稳定、改善病情,避免严重的心血管损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