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怎么吃能杀幽门螺旋杆菌?有何依据?
大蒜味道辛辣刺激,不管是生吃,还是用来烹饪调味,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食材。大蒜中富含营养,另外还蒜素、含硫化物等,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那么通过吃大蒜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吗?答案是:不能!
虽然大蒜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食物的抗菌作用毕竟有效,想要通过吃大蒜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方式,是不靠谱的。也没有任何研究证据表明,通过食用大蒜可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不管是生吃还是熟吃,期望通过吃大蒜来清除幽门螺旋杆菌,都是不可能的。
除了大蒜,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的食疗谣言还包括——洋葱、西兰花、酸奶、白酒、热水等等,洋葱西兰花不能杀幽门螺旋杆菌,酸奶虽然有一定的益生菌,但含量低的几乎可以忽略,即使是补充益生菌,也只是对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的预后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白酒虽然有一的酒精,但浓度还不足以到杀灭细菌微生物的程度,多喝热水更是无稽之谈,过烫的热水无法入口,即使忍痛喝下去,进入身体后,首先烫伤的是口腔粘膜和食道黏膜,真正到达胃部时,温度早已下降了,根本无法杀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胃部疾患的风险因素之一,但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并非一定会引发胃部疾患,这与个人体质,所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分型等多个方面有关,通常对于无症状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并不是一定要根除身体里的幽门螺旋杆菌,注意规律饮食,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接触焦虑紧张,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胃部刺激,在很多朋友身上,是可以做到和幽门螺旋杆菌和平共处的。
而对于有胃部相关疾病,如胃溃疡,胃癌家族史,MALT淋巴细胞瘤,慢性胃炎,非特异性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等情况的朋友,或者是要长期服用非甾抗炎药物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而目前为止,在西医的理论体系中,最靠谱的办法不是食疗,还是要服用药物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治疗。目前各国指南中还是给出了四联疗法的方案——包括两种抗生素、一种拉唑类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四种药物组合使用,服用10天~14天为一个疗程,从而达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治,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这个根除治疗方案虽然是最靠谱的方法,但仍然并非有100%的成功率,目前典型的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方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治成功率仅有70%左右,而且随着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这个根治率还有下降的趋势。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成功的情况,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减少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而对于根治不成功的情况,可以根据情况,请医生评估风险,是否需要进行二次根除治疗,对于2次根除治疗都不成功的情况,就更应该充分评估是否还有必要进行第三次根治了,曾经有很多朋友因为根治失败,反复根治,到头来幽门螺旋杆菌没能清除,反而多次长时间用药,一方面把细菌吃的耐药,肠道菌群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反而得不偿失。
大蒜怎么吃能杀幽门螺旋杆菌?有何依据?
感谢朋友邀请,大家好我是D医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我很遗憾的告诉您,大蒜不管怎么吃都是不能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并且大蒜吃的太多反而增加胃酸的分泌,这样更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下面开始幽门螺旋杆菌的小科普: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可以在胃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它与胃炎、胃溃疡、胃癌有密切的关系。据统计胃病患者中90%都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同时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要做到完全预防是很难的。
大蒜不是说可以杀菌吗,为什么没效呢?这是因为大蒜并不是抗生素,它更多是起到抑菌的作用,对于已经生长形成气候的菌群没有作用;同时大蒜会刺激胃部增加胃酸分泌,这十分有利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所有不要指望通过非药物的治疗来根治,幸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已经十分成熟。
目前我们常用的是四联疗法,即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疗法,疗程两周就行了。D医生建议各位可以查查自己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有的话尽量治疗。以上是D医生的建议,不知道对各位是否有帮助。
大蒜怎么吃能杀幽门螺旋杆菌?有何依据?
大蒜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许多人认为大蒜既然有杀菌作用,就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大蒜本身并不是抗生素,杀菌作用较弱,更多的是抑菌作用,对杀灭幽门螺杆菌基本无效,同时大蒜还会刺激胃酸分泌,不利于病情控制,对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还应少吃大蒜,以免加重病情。 幽门螺杆菌十分顽固,是唯一可以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多种疾病有关,常见的如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癌等。根治幽门螺杆菌不仅可以改善胃肠道不适症状、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也可降低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我们要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积极正规就医很关键,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以达到杀灭幽门螺杆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可经“粪-口途径”(通过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和食物感染)和“口-口、口-胃”(通过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唾液传播,如共用餐具、共餐等)。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共用餐具,提倡使用公筷。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建议注意家人同时治疗、碗筷消毒、分餐、口腔卫生、定期换牙刷。此外,大人不要用嘴对嘴的方式给婴幼儿喂食或将咀嚼后的食物给孩子吃。 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治疗目前推荐四联疗法,即两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具体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时间在2周到4周为宜,治疗后要停药4周后再次复查,如仍未彻底清除,需警惕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可能,可延长治疗时间或更换药物(使用二线药物等)。大家要重视幽门螺杆菌感染,积极正规诊治很关键,切勿偏听偏信,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感谢阅读,祝大家身体健康。本文由全科扫地僧原创写作于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大蒜怎么吃能杀幽门螺旋杆菌?有何依据?
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我感觉挺欣慰的,因为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大家对医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1938年的时候,人类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部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随着对这种细菌的了解的加深,发现很多疾病都和它有关,除了慢性胃炎以外,还包括胃溃疡、胃癌等。
不要小看这种细菌,它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是比较高的,从整个全世界来看,至少有一半的人感染过这种细菌。既然这种细菌这么可怕,于是就有人想利用大蒜来杀灭幽门螺杆菌(HP),这种方式到底是否可行呢?为了让大家对幽门螺杆菌有更多的认识,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人是如何被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可能会有人觉得奇怪,我明天很注意卫生,怎么会感染幽门螺杆菌(HP)呢?其实被感染真的很难避免,因为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粪口和口口传播,这里说的粪口传播途径并不仅仅是说直接吃下了感染者带菌的粪便,还包括吃下了间接被污染的食物。
口口传播主要是指带菌者的唾液污染了食物或者餐具,然后被其他人吃下后传染,还有一种是接吻。有不少家长都喜欢吻自己的孩子,这样可能不卫生,而且还可能把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所以家长最好不要吻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婴幼儿。
还有一种途径是医源性传播,也就是说在医疗操作的过程中被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消化内镜没有被彻底消毒,然后再给别人的做消化内镜检查,这个人被感染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我们平时出去吃饭的时候,如果用公共餐具,而这个餐具消毒的不彻底,那也会容易被感染。现在这个社会,出去吃饭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比较突出,餐具消毒不彻底也不足为怪。即便在外出吃饭的时候用自己的餐具也是难以避免被感染的,比如出去聚会,大家用的都是自己的筷子,聚餐的这些人之中只要有人是被感染者,那就有可能传染给别人,聚餐很难做到每个人只吃一个属于自己的菜,否则就会没有聚会的氛围。
2.幽门螺杆菌是怎么引起胃炎的?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我们的胃是能够分泌胃酸的,而且胃内的PH值是比较低的,一般的微生物很难在里面生存,那幽门螺杆菌是如何生存的呢?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内以后,里面的强酸肯定会杀死一部分幽门螺杆菌,但是不可能杀的干净。那些存活下来的幽门螺杆菌就会附着在胃的粘液层,靠着自己的鞭毛,逐渐穿过粘液层进入到上皮细胞内,这样的话就逃逃避了胃酸的杀灭,而且也可能逃脱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命运。
与此同时,幽门螺杆菌还能产生尿素酶,这种酶可以分解尿素产生氨气,这些氨气是呈碱性的,可以中和胃酸,这样的话就会把胃内的环境变成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只要这种细菌不死,感染就会进入慢性期。
我们都知道氨气是有毒的,自然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氨气也会毒害胃,而且这种细菌还会促进人体释放炎症介质,细菌的表面的成分也可能会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在多种机制的作用下,就形成了慢性胃炎。
3.吃大蒜怎么能杀死幽门螺杆菌?有什么依据?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了大蒜具有抑菌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胃酸的杀菌作用是比大蒜强的,但是胃酸并不能完全杀死所有的幽门螺杆菌。大蒜被人吃进去以后,在胃酸的作用下,大蒜里面的抑菌成分也会被破坏一些。虽然可能大蒜可以杀死一部分幽门螺杆菌,但是作用肯定是比较微弱的。
吃一个大蒜想起到很好的杀菌效果是不现实的,而且大蒜本身就属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果一次吃的太多,也会造成胃粘膜的损伤,这样也不利于胃的修复。
要说依据,其实我自己也没有,目前关于大蒜对于幽门螺杆菌是否有抑制作用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更不要说什么杀灭作用了。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要想杀灭它,肯定还是需要抗生素的。目前清除幽门螺杆菌主要采用的是4联方案,即2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具体选择哪个需要结合当地的耐药情况以及个人的身体情况,可以咨询本地的医生。质子泵抑制剂常见的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常用的铋剂主要是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
一般来说四联方案的疗程就是14天,根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服药结束后的4~8周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这期间是不能再服用上述的药物的,否则会对评估造成影响。评估治疗情况采用的主要是呼气试验,检测准确而且没有创伤,容易被广大的患者接受。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大蒜怎么吃能杀幽门螺旋杆菌?有何依据?
幽门螺杆菌是专门寄生于胃中的一种致病菌,这种病菌耐受性超好,胃中有胃液,属于强酸环境,理论上各种病菌都是害怕胃酸的,而幽门螺杆菌就是喜欢待在里面。全球有超过一半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关于幽门螺杆菌的问题有很多,我来回答几个常见的问题。
幽门螺杆菌需不需要治疗?答案是因人而异,如果你有胃病又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那么是需要治疗的,因为幽门螺杆菌能够使胃病进一步发展,也是发展成胃癌的帮凶,也是胃病迁延不愈的原因。
如果你既没有胃病也没有任何不适,那么与幽门螺杆菌和谐共处也没多大关系,现实生活中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多了,但真正有胃病的人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所以即使检查出来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不用太紧张。
吃大蒜对杀灭幽门螺杆菌有效吗?我们都知道大蒜中的大蒜素也消炎灭菌的作用,根据已有的研究,大蒜对幽门螺杆菌没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在体外的实验大蒜素浓度都是很高的,想达到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浓度人体的胃是受不了的。
所以说不要想着通过吃大蒜来杀灭幽门螺杆菌,不现实而且对胃的刺激比较大,大蒜会刺激胃酸分泌,如果你有慢性胃病那么就会加重病情,大量吃大蒜更不可取。还有网上流传的通过喝蒲公英茶或者吃生姜来杀灭幽门螺杆菌都是不靠谱的。
如何正确的杀灭幽门螺杆菌?现在已经有成熟的方案来杀灭幽门螺杆菌,对于有胃病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三联或四联药物来达到不错的效果,四联药物根除率更高,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连续服用两周,可以达到超过90%以上的根除率。
幽门螺杆菌是可以相互传染的,比如吃饭亲吻等,吃饭时建议使用公筷,建议每个家庭要有一个碗筷消毒柜,每个人有自己的专用碗筷,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如果有一个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家庭成员也建议查一下,一起治疗才能避免复发。
创作不易,欢迎点赞!
大蒜怎么吃能杀幽门螺旋杆菌?有何依据?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酸性胃液中生存的一种细菌,也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是胃癌的一种致病菌。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概率极高,而知晓率却不高。
大蒜怎么吃能杀幽门螺旋杆菌?有何依据?在我国,幽门螺杆菌传染率极高,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50%以上,也就是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感染者。这主要与人们不卫生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幽门螺杆菌并非一定需要根除,但对于有些人群来说,则需要及时进行根除治疗。
首先,吃大蒜能否杀灭幽门螺杆菌。关于吃大蒜杀灭幽门螺杆菌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些研究结论被放大的结果。大蒜素来就以杀菌作用而出名,这主要是得益于其中所含的大蒜素。既然能杀菌,那么它对幽门螺杆菌这类细菌肯定也会有作用。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曾经有研究对大蒜素杀灭幽门螺杆菌的功效进行过实验,结果发生在体外培养基中,加入大蒜素可以明显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问题来了,这项研究有两个前提,一是体外培养基,二是大蒜素为研究对象。而真正在体内的实验结果是:患者服用大蒜粉并未有幽门螺杆菌数量明显的降低。这也就是说,真正想要通过吃大蒜来杀灭幽门螺杆菌,可能有些困难。
一方面,大蒜中所含的大蒜素是极其有限的,而实验所用的是大蒜素,想要达到这个用量需要吃大量的大蒜,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另外一方面,体外培养基的环境和人体内的环境毕竟是有差异的,能否在体内起到最大限度的杀菌作用,不得而知。所以说,大蒜可以吃,但是想要借此杀灭幽门螺杆菌,可能并不现实。
其次,大蒜应该怎么吃才有效。对于大部分人群来说,如果没有胃部不适,胃病史、胃癌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可以不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平时可以吃些大蒜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但是要注意正确的食用方法。一般来说,大蒜只有在捣碎后在相关酶的作用下才能生成大蒜素,所以吃大蒜最好是捣碎或者可以切碎,放置10-15min,然后再吃。另外,大蒜最好生吃,因为大蒜素怕热,如果熟吃会被分解而失效。需要注意,大蒜容易刺激胃,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
最后,对于幽门螺杆菌 感染者来说,若有胃部不适,或伴有胃炎、胃溃疡、胃糜烂、胃癌家族史或胃癌病史等疾病的患者,一般要求及时进行药物根除治疗,常用的就是三联或四联疗法,所用药物为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和胃粘膜保护剂。三联疗法为一种2种抗生素加1种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疗法为2种抗生素、1种质子泵抑制剂、1种铋类胃粘膜保护剂。当然还有其他治疗方式,具体要遵医嘱进行选择。
我是王药师,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幽门螺杆菌相关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