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患者平时可以喝牛奶吗?

先说答案:高血脂患者当然可以喝牛奶。高血脂患者不但可以喝牛奶,还可以吃鸡蛋,对于高血脂患者不能吃这,不能吃那的一些说法,绝大部分都是不靠谱的。坚持健康的饮食,适量的摄入营养,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饮食上,是没有什么食物需要完全禁绝的。

牛奶是人类很好的一种营养食材,对于补充各种维生素,蛋白质,补钙,牛奶都是很好的食材。因此,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青壮年,每天适量的喝点牛奶都是很好的营养补充。

牛奶中脂肪含量高吗?通常全脂牛奶中脂肪的含量约为3%左右,而半脱脂一般要求脂肪含量在1.5%以内,而全脱脂牛奶则脂肪含量低于0.5%。由于一般牛奶是当作饮品,因此,虽然3%的含量看起来不高,但如果饮用量大,那么摄入的脂质也还是不少的。

但有一点需要强调,虽然过多的摄入脂质对高血脂会有不利影响,但高血脂的产生,与脂肪的摄入量关系并不大,产生高血脂的问题,主要是身体对于脂质代谢出现异常造成的,因此,对于高血脂患者完全不能吃肥肉,坚决不能吃猪油,千万不要吃蛋黄等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对于高脂的食品,我们不建议高血脂患者多吃,但是偶尔吃一点,控制好量,还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牛奶的选择,高血脂患者可以尽量的选择低脂或脱脂的牛奶,这样可以尽量的减少脂质的摄入,又能补充体内的营养,对于有高血脂情况的老年人,在选择低脂奶或脱脂奶的时候,最好添加了维生素D的脱脂奶,这样即不会摄入太多的脂质,又有利于喝牛奶补钙。

高血脂患者平时可以喝牛奶吗?

检查出高血脂还能不能喝牛奶,包括能不能吃鸡蛋是很多人会问到的一个问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是对血脂是如何高起来的不太了解,其次不太清楚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吸收规律,从而在日常饮食问题上有了一些不必要的担心。

通常所说的血脂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很多人都认为这些成分全部来自于食物,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事实上人体中这些物质主要是自身肝脏合成而来。

比如甘油三酯,并非是吃的肉多了就会高,它是由食物中的脂肪酸与葡萄糖的分解产物甘油,经肝脏合成而来。而脂肪酸并非只来源于肉类食物,很多植物性食物比如食用油等中含量也非常丰富,加之主食经消化吸收后会产生葡萄糖,所以只要吃饭就会生成甘油三酯,这也是很多素食者甘油三酯仍然会很高的原因。

再比如低密度脂蛋白,它也是在肝脏的作用下经一系列代谢由食物中的胆固醇合成而来,而且食物中的蛋白质也会参与其中,因此还是那句话,只要吃饭就会产生低密度脂蛋白。

此外需要知道的是:人体对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吸收,是有一定吸收率的,比如食物中的胆固醇只有30%左右会被人体吸收,并且随着食物中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吸收率还会逐渐下降,这也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体现。

所以,日常饮食不合理只是造成血脂升高的一个因素,且并非最主要的原因,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合成脂肪的功能发生障碍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肝脏合成功能异常。造成肝脏合成功能异常的原因一是饮食搭配不合理,二是缺乏有效运动及一些疾病比如糖尿病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知识,再来看牛奶。牛奶是一种含有较多优质蛋白,而脂肪含量较少的食物,作为哺育下一代的食物,其中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搭配非常合理,不仅有利于人体的吸收,而且不会造成某种物质比如脂肪吸收过多而导致血脂异常的发生,即使是高血脂的人也完全可以喝。

最重要的是,在我国人群中普通存在优质蛋白摄入不足,而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摄入偏多的问题,营养结构的这种不合理,对人体正常代谢的影响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糖脂代谢紊乱而引发高血糖、高血脂的结果。

多项研究证实:对糖尿病人或是高血脂的人,在每天的饮食中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比如每天250-500ml的牛奶、一颗鸡蛋、2两瘦肉,将更有利于血糖、血脂的控制,对维持正常体重甚至减肥都大有帮助,这样的饮食结构才更为科学合理。

综上所述,血脂高的人完全可以喝牛奶。当然,如果因某些原因需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可以选择低脂奶(脱脂奶)来喝,或者将普通牛奶煮沸稍凉后,将最上面结成的奶皮去掉再喝,也可以降低牛奶的脂肪含量。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高血脂患者平时可以喝牛奶吗?

高血脂的患者一天喝500毫升的牛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可考虑优先选择脱脂奶。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脂症患者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适量控制饮食中富含胆固醇的食品。血胆固醇是血脂的主要组分之一,饮食占约20%的影响因素。

我国的营养学会相关指南指出,每天的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毫克,基本上相当于一只鸡蛋黄所含的胆固醇量。所以,一天食用一只鸡蛋即可满足日常需要,如果已食用鸡蛋,则不应该再摄取其他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蟹黄等。

2.控制饱和脂肪酸食品的摄入量。如果摄入大量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品容易增加血脂水平,如肥肉,动物油等。营养指南推荐,应将饱和脂肪酸食品的供能占比低于10%。

3.相对增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品的摄入量。在饮食中相对提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品的摄入,来代替饱和脂肪酸,常用的油类品种有亚麻籽油,橄榄油,菜籽油等。

4.经常食用大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当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有助于帮助降低血脂。目前建议每天摄入蔬菜至少500克,水果至少250克。

总而言之,在管理血脂方面,合理的膳食结构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然后,一定要配合适量体育运动,控制体重,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高血脂患者平时可以喝牛奶吗?

可以喝牛奶,不用担心。

血脂高主要通过调节饮食结构来改善,尽量不要吃或少吃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大脑、骨髓、鱼、贝类、鱿鱼、鳗鱼等。要吃多纤维蔬菜、瓜果,它们含有大量的植物甾醇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建议:适量或少量的饮酒也可以降低胆固醇、45毫升白酒或90毫升干红或188毫升啤酒。对于已有高脂血症的患者,一方面要控制饮食,另一方面要慢跑等适度运动,通过运动,脂肪中的脂酶活性增加,血脂相应降低,有的患者血脂正常,但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也要控制饮食、积极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

高血脂患者平时可以喝牛奶吗?

谢邀。

高血脂人群每日液态奶(全脂牛奶)摄入量最好不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300g。牛奶富含钙和乳清蛋白,这两者其实有益于维持正常的血脂水平,高血脂人群如果想多喝牛奶,最好选择脱脂或低脂牛奶。

对于单纯性甘油三酯增高,饮食控制的首要原则是限制热量摄入,先减肥,甘油三酯可随体重减轻而降低。一天中脂肪占总热能的比例应小于30%。如果你的标准体重*(不是实际体重)为50kg,一天摄入总热量大约为1500kcal(按29.9kcal/kg体重计),那么脂肪摄入量不可超过50g,牛奶提供脂肪占总脂肪的比例以15%-20%为宜,即10g(20%计)。每100g天然牛奶含脂肪3.2g,因此,每天不超过300g牛奶,是比较科学的——无论你的标准体重高于还是低于50kg(一般都是高于这个数)。

如果是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饮食上应该限制胆固醇与饱和脂肪的摄入,而且后者影响比前者更大。如果是胆固醇及甘油三酯都高,饮食上既要限制热能,又要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高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脂肪控制在总热能的25%左右,那么摄入的全脂牛奶量应该比300g更少。

所以,高血脂人群要想喝牛奶,最好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即使是脱脂牛奶,每天摄入量也最好不超过500g(脱脂牛奶也是有能量的,500g的能量大约为190kcal,大约相当于1.2碗饭)。

最后,高血脂人群最主要的限制过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精白米面、糕点、糖果、甜饮料)和高饱和脂肪食物(冰激凌、红肉、蛋糕等),牛奶真不是最重要的一环。

*如何计算标准体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计算方法,

男性标准体重计算方法为(身高cm-80)×70﹪

女性标准体重计算方法为(身高cm-70)×60﹪

高血脂患者平时可以喝牛奶吗?

高血脂的人能喝牛奶,但具体喝什么样的牛奶,喝多少更适合,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

不管是高甘油三酯血症,还是高胆固醇血症,控制体重,限制饱和脂肪喝胆固醇摄入都是很重要的。而牛奶营养价值虽然很高,是身体优质蛋白和钙的最主要食物来源之一,但毕竟也是含热量的,也是含不少脂肪(包括饱和脂肪)的,喝多了同样对血脂控制不利。

按照膳食指南的建议,普通成人每天应该喝300克左右的牛奶,每天300克牛奶,加上其他食物中的钙和蛋白质,就可以满足普通成人身体需求,而300克牛奶的热量是162千卡。

你问能否“多喝”,一般是指比推荐量多,假如每天喝到500克的话,牛奶提供的热量就是270千卡,比推荐量的牛奶就多摄入了100千卡+的热量,脂肪也多了不少,如果再像欧美很多国家一样几乎把牛奶当水喝,每天喝1000克左右,那热量就是540千卡,要知道普通成人每天一天所需热量才2000千卡,只通过牛奶,就摄入了1/4以上的热量,如果不很刻意减少其他食物摄入,脂肪喝热量摄入大概率就是超标的。

而且目前的研究看,虽然牛奶本身营养价值很高,但如果每天摄入750毫升以上,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因此,一般建议,普通成人每天就喝300g~500克的牛奶即可,尤其不建议800毫升。

对于高血脂的人群,更要注意,建议同样每天300g左右的牛奶即可,即使很爱喝奶,也不建议超过700毫升,为了减少热量和脂肪的摄入,建议首选低脂或者脱脂奶。详细的建议一般是如果你每天连300克都喝不够,那建议喝普通全脂奶即可。如果每天喝300~500克的牛奶,建议低脂或者脱脂奶。如果每天500克以上,建议喝脱脂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