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为什么高脂血症需要吃瑞舒伐他汀,而心脑血管也要吃瑞舒伐他汀?到底瑞舒伐他汀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不管是瑞舒伐他汀还是其他的他汀,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高血脂调节和心血管疾病的基石药物和首选药物。有些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血脂并不高,但医生也会给开他汀类药物,到底该不该服用呢?今天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实际上随着临床试验证据的不断充实,他汀类药物已经不是一种仅仅被用于降血脂的药物,它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甚至是一级预防中,对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都有一定的获益。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之——调节血脂

他汀类药物的首要作用当然是对于血脂的调节作用,作为降血脂的首选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够加速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同时还可以抑制超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是目前唯一有明确临床确证的调脂药。

拿瑞舒伐他汀来说,其常用量为5mg~20mg,一般推荐起始剂量为5mg,一日一次,任何时候服用均可,根据调节血脂的情况,可考虑10mg剂量,最大不超过20mg。

对于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效果,有一个6%效应,即剂量增加一倍,他汀的调脂效果可以增强6%左右,因此,对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朋友来说,一定要综合身体对于副作用的耐受性和调脂的效果,不要一味的增加剂量。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之——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已有心血管问题的患者,服用药物预防出现心血管疾病复发的治疗方式。

他汀类药物除了能够调节血脂外,还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等功能,服用他汀期间,不会增加心率,不产生直立性的低血压,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心功能和肾血流量,同时还可使心肌肥厚逆转等作用。

研究表明,即使是对于基线胆固醇水平不高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服用他汀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之——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多项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有逆转和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作用,因此,目前他汀类药物对于具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还未发作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一级预防,也被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因此,如果您的临床医生经过评估,认为您应该服用瑞舒伐他汀,那么即使血脂不高,还是应该在身体耐受的情况,坚持服用药物,这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有益处的。

瑞舒伐他汀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瑞舒伐他汀是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调血脂。瑞舒伐他汀在他汀类家族中属于年轻一代的,由于抑制肝脏内HMG-CoA还原酶的作用较其他常用他汀类药物强,从而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强于其他他汀类。它能治疗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IIa、IIb和III型高脂蛋白血症,也可用于2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症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对于经饮食控制和其他非药物治疗仍不能适当控制的血脂异常的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有效。

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亦能较大程度的降低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降脂范围较广,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脂。

除了调血脂外,他汀类还有其他的作用。

因为高血脂和冠心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明,他汀类降脂药对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有效,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他汀类亦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缺血性脑中卒、心绞痛、心肌梗塞的发生。所以如果您检查有冠心病或者心绞痛等疾病,而血脂即便是正常的,医生或许也会给您开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配合治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

另外,他汀类对肾脏还有保护和改善作用,即可纠正因脂代谢异常而引起的慢性肾损害,能对抗或抑制肾小球细胞的增殖,减轻肾损害,故可用于肾病综合征的辅助治疗。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瑞舒伐他汀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强效降胆固醇药物之一,也能降低甘油三酯,临床上的使用适应症主要是用来降低血脂,特别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混合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甘油酸酯和与贝特类合用进一步降低甘油三酯,但并非降甘油三酯的首选药。

瑞舒伐他汀的重大功效之一,就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其目的是预防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对已经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瑞舒伐他汀能够让软斑块变成硬斑块,斑块的体积会缩小,那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的程度就会减轻,斑块也会变得更加的稳定,而不出现急性事件,所以它的两大功能,第1个是预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第2个是治疗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当患者的狭窄程度变轻,并且不容易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急性血管事件,从而减少一些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等引起的自残致死的高风险并发症。

如果您想获得进一步的健康知识,请关注:健康知识在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