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把咸菜当菜吃,甚至直接吃盐,那个年代为什么没这么多血压高的人呢?

虽然这个问题已经很多的回答了,还是忍不住要说一下。

首先这个说法并没有什么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五六十年代的现状确实是资源匮乏,人们咸菜吃的多,相对来说,盐的摄入量肯定也大不少,但那个年代人的高血压多不多,有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呢?有多少人是吃盐吃出了高血压,高血压导致了身体心脑血管出现问题,连医院都没进过就去世了呢?

曾经看过央视《走进科学》的一期节目,应该是几年前的事儿,说的是河南一个贫困山村里,人们到了五六十岁都会得一种怪病,在地里干着活就会突然倒地去世,发病率非常高,经过曲折漫长的调查拍摄,最终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山村的人,都吃的是粗盐,就是那种大盐颗粒,一般做菜放的盐量也很大,因此这个村里的人,大部分都有高血压的问题。长期高血压不控制,会导致脑血管小动脉的硬化,最终可能会导致卒中或脑出血的发生,因此,出现这种“常见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这是发生在21世纪的真实事件,现在尚且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又何况是医疗条件远远不及现在的五六十年代了,因此,这个问题是个“抬杠”问题,并不是五六十年代高血压患者少,而是那时候发现高血压的,纠正高血压的人少。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为了一些自身的不愿意改变的习惯找借口——你说“低盐饮食”,他说人家拿咸菜当饭吃,血压也不高;你说尿酸高少吃海鲜,“我们隔壁邻居小伙,不吃海鲜咋也痛风了?”,你说戒烟,人家老寿星抽烟抽到90多了不也没事?

这些抬杠的朋友,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个体,差异很大,人家抽烟抽到90多,换个人可能不到50就肺癌晚期了,人家吃海鲜没事,你吃一点可能就会痛风,拿这个例当普世真理的人,是真正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苦口婆心说这么多,还是奉劝大家,对于科学真理,我们探究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不怕挑战,但是对于身体健康,请大家还是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跟自己的健康和身体“抬杠”!

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把咸菜当菜吃,甚至直接吃盐,那个年代为什么没这么多血压高的人呢?

一说到防治高血压,第一条就是盐少!控制食盐摄入量,不要吃咸菜、腌制食品等等。前后对比,为什么现在这么强调少盐的问题,吃了上百年千年的咸菜,怎么成了罪魁祸首了?以前大家都是这么吃,也没这么多事儿啊!

我想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疑问,今天就来说说。

五六十年代吃咸菜或盐的本质

①身体需要多。

五六十年代人们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出汗会排出大量的盐分,在劳动之中挥汗如雨的情形司空见惯,本身就需要更多的盐分摄入,所以,虽然人们摄入盐分比较多,却不会最终造成身体的过分失衡。

②钠的来源相对单一,总量不比现在多。

五六十年代菜虽然比较咸,但菜肴的总量很少,食物以无盐的主食为主,一大碗米饭就一小碟咸菜就是一餐,而且加工食物非常少,钠的来源几乎是食盐,钠的总摄入量并不比现在更多。

③钠钾的平衡

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充足的钾可以平衡钠的升压作用,并促进钠的排泄。五六十年代粮食不足,五谷杂粮豆、薯类及蔬菜瓜果,都是大家的食物,相对来说,大家吃精制的白米白面的比例是比较少的,而这些食物都含有丰富的钾,保证了充足的摄入钾。

现代的饮食与钠的情况

相对的,钠的需要量下降而钠的摄入过多。

如今,体力活动所造成的出汗已经很少,夏天还有空调,出汗量进一步下降,减少了盐的排出途径——盐的排出减少,需要减少。

然而,饭吃的少了,菜肴的总量比过去增加很多,一小碗饭配上两三个菜是很家常的饮食,加上大家对味蕾的追求,食盐、味精、鸡精、酱油等(这些均含有较多的钠)丰富的调味,每个菜加上一些,总的摄入量也不比以前一碟咸菜的盐分少。

再加上饼干、点心、零食、甜饮料等预包装食品大行其道,人们获得非常容易,而这些都含有大量的钠,尽管吃起来并不觉得很咸,但总的钠摄入量必然比从前大幅度上升。有心,你看看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数字乘以2.5就是盐量。

举个例子:如图,这是某品牌瓜子的营养成分表,净含量305g,每100g含钠627mg,乘以2.5,相当于食盐1567.5mg(约1.5g),这一袋瓜子就含有盐约4.7g。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为6g。

另一方面,钠和钾的比例,也随着时代发生了改变:钠多,钾少。现在的生活当中,精白米、精白面粉是几乎占餐桌主食大部分江山,五谷杂粮因为口感粗糙,作为以前“穷苦生活的代表”等原因,不被人们“喜欢”,已经“消失”在大部分人的餐桌上。同时加上大量加工肉类,如火腿、午餐肉、培根等,作为新型(非传统)食物,因其色、香、味俱全,同时非常方便,为大家喜爱,也替代了部分肉类。然而,好吃背后,这些加工肉类也含有大量的钠。然而蔬菜水果摄入并不多,所以钾的摄入量就很低了。特别是如果经常吃快餐和方便食品度日,盐多而菜少,又没有水果,钾的摄入量少得可怜。钠钾的严重失衡也就合乎情理了。

现在高血压患者呈逐年上升、年轻化趋势,离不开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促进其成为很大的公共健康问题而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要有效防治高血压,就要采取高钾低钠的膳食。最有名及得到证实可以有效防治高血压的膳食模式就是得舒(DASH)饮食,特点为:

全谷物,多蔬果;

低脂乳,健康肉;

坚果豆,用好油;

低钠盐,少加糖。

有效防治高血压,从饮食调整开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贺力,四川省民政康复医院主管护师,临床营养师,高级技能公共营养师,四川省营养学会会员,王兴国营养特训班第五期学员。

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把咸菜当菜吃,甚至直接吃盐,那个年代为什么没这么多血压高的人呢?

我是医者良言,是一名住院医师,专为普及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有疑问可留言,必回应!首先我们都知道吃太咸会得高血压,为什么呢?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血液内的钠离子浓度升高以后会使我们身体尤其从心脏输出的血液排出量增加,同事钠离子增多也会导致全身其它接受心脏输出血的血管阻力也增加,试想一下,一节水管,输出口量大,接受口过小,那么这之间的水管压力能不大吗?

血压也就升高了,这就是为啥医生都会对高血压的病人说少吃盐,口味清淡点,当然有些人的身体是可以把这个调节好的(这些人对血管对盐的敏感性比较低) 。

下面我们主要聊一聊五六十年代吃的咸,为啥还不得高血压呢?

五六十年代没有足够丰富的食物供我们选择,那一代人会把当季的蔬菜腌制,可以吃很长时间,说起来,也算生存技能之一。在那个年代人们吃的很咸,得高血压的人却不多,这是为啥呢?

一方便跟就诊人数有关,另一方面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就诊人数是说,以前那个时代的人不会像现在一样定期检查检查身体,基本上忍得住就不会去医院。所以啊,可能会有人有高血压,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而已。而现在呢,除了我们体检意识增高以为,稍微有点头痛我们会积极去医院检查,最起码高血压病人的就诊人数远远大于过去的。

这里还要多说两句,好多人认为现在人生病五花八门的,其实跟医院越来越细化,分科越来越明确,以前看病大部分还只分内科和外科,现在的二级医院光内科就分了十几个科室,对于疾病的命名也越来越仔细,就让我们觉得现在医院里病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生病啥样的都有,例如,以前我们因为肚子疼去看病,医生可能在病历上只写个腹痛,现在不行,要求有原因的必须写原因性诊断,写成慢性胃炎、急性肠炎等,再加上医疗技术的迅速发现,过去好多查不出原因的病,现在都可以找到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过去高血压病人少,现在高血压病人多,生的病也五花八门。

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 1.日常吃饭:我们国家的经济一天比一天增长,我们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过去没钱买肉吃,腌一坛咸菜够一家老小吃一年;现在呢,三口之家饭桌上都得四菜一汤,荤菜起码也得有两样,我们算一下: 以前吃咸菜,你一口咸菜配合三口馍馍,现在呢,三口菜配合一口馍馍,其实吃的盐不一定是咸菜的多,毕竟你吃它的量少,而吃不咸的吃的多。就像一袋相同奶粉,你冲了200ml 非常浓, 一次喝了50ml;现在你冲了500ml 喝掉了150ml,其实进入我们身体的奶粉后者会更多了一点,上面吃饭也就是这个道理。
  • 2.随手可以买到零食:以前哪有那么多零食,吃饱饭就不错了,现在各种好吃的零食,既然零食可以放很久那就离不开防腐剂,防腐剂里面含有大量的钠离子,虽然没有很咸的味道,进入人体还是一样的道理,升高血压,要不然木乃伊怎么可以放那么久(含钠离子极高)。
  • 3.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能搬上砖的都是有正经工作的,没有空调,没有遮阳棚,不是耕耕地就是拉拉土什么的,干活出汗那是常事,我们人体的钠是吃多少排多少,排钠除了小便就是汗液,过多的体力劳动把身体里多余的钠都排了出去,吃咸一点也会被排出身体。而我们现在呢,出汗量跟以前比是非常少的;所以,体力劳动者不吃咸点根本没劲干活,低钠会使我们感觉乏力、浑身没劲。
  • 4.生活压力: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结婚买房子,孩子要上好学校,父母要住好房子,偶尔随随分子,定期朋友小聚,哪一项不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长时间的压力之下,我们的血压也会升高。
最后总结:过去人们虽然吃的咸,但是有能力排掉钠,保持身体钠平衡,高血压就会少;过去没有去医院的意识,统计上的数据也会偏低。再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总会让我们每天吃过量的钠,得高血压的人也就会比过去多。 生活方式可能不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炒菜时的盐量,增加运动、清淡饮食,远离高血压!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把咸菜当菜吃,甚至直接吃盐,那个年代为什么没这么多血压高的人呢?

穷呗,高血压其实跟盐分的摄入关系并不大,病根上是种营养病。

五六十年代,也就是我爸我妈出生的年代,据我爸说,那时候根本都不饱饭,整天吃地瓜干,扒谷(地瓜叶做成的食物),到了荒年甚至吃树叶。白面根本吃不上,也就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顿白面水饺。那时候吃咸菜,也确实是一种很奢侈的事情了。当菜吃也确实是实情,因为桌上除了主食就是咸菜了。

但是,为什么看似摄入很多的盐,高血压反而很少呢?

首先,估计那个年代很少有高血压这个提法吧。缺医少药,哪有这些现代化的名词,生病了就去村医生胡乱开点药,不管什么病先投上消炎药、止痛药,测量血压?估计很多地方都没这仪器。所有有些人即便是血压高也不知道,小病,不妨碍干活嘛。而现在呢,有老人的家庭,几乎到了家家都有血压计的情况,有事没事就拿出来测个血压,频繁的测量,没事也被测出有事来了。

其次,其实高血压只是一种症状表现,而吃盐多只是诱发高血压的其中一个表因,而真正高血压的因素很多,比如精神压力大,抽烟喝酒,暴饮暴食导致的血液粘稠度高,血液富营养化等等。而这些因素,在现代社会表现的更为集中。而在过去,生活相对简单,吃的单调,压力不大,又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摄入那么多的脂肪之类,心血管问题当然就少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生活好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大了,高血压会越来越频发,像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样,也算是现代化的一个副产物吧。

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把咸菜当菜吃,甚至直接吃盐,那个年代为什么没这么多血压高的人呢?

大家好!我是福爸,执业医师。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五六十年代物质极为匮乏,很多人饭都吃不饱,有口咸菜就不错了。那时候因为高血压就诊的人也确实少。福爸来分析一下为什么。

医疗条件差

五六十年代连基本医疗保障都没有,也没有普及体检。大部分人有点不舒服只能熬着,或者找点草药吃吃。所以很多高血压病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

压力小

那时候的生活工作节奏慢的多,反正吃大锅饭计划分配,大家都差不多。心态比较平和,心理压力比现在小多了。生活也比较规律,熬夜不睡的人不多。身体受到的应激压力小,高血压自然就少。

体力活动多

五六十年代各种机械设备少,交通工具也少,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所以大部分劳动需要人的体力,上下班和日常生活也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较多的体力活动可以减少高血压发病率。

饮食相对健康一些

五六十年代肉和油都是计划供应,不可能敞开吃。就连主食也有很多的杂粮粗粮。同时蔬菜吃得比较多。那时候的胖子是稀有动物。这样的饮食模式,如果没有高血压遗传,想得高血压都难。

寿命

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会大幅度增加。五六十年代的平均寿命也就60出头,比现在短的多,老年性的高血压当然也要少的多。

吃盐多只是高血压诱因之一,现代人得高血压多,主要还是吃的太油太精细,蔬菜吃得少,活动也少。说白了,高血压还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

我是福爸,执业医生,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点个赞呗😜 关注我的头条号,获得更多营养健康资讯。

五六十年代的有些人把咸菜当菜吃,甚至直接吃盐,那个年代为什么没这么多血压高的人呢?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简单来说那个时代盐吃得多为什么高血压发病率低呢?

大家都知道,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有很多,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通常原发性高血压认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占60%,而遗传因素占40%。现在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遗传因素并没有变化,很简单那就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高血压发病率增高。

我个人认为原因有如下:
  • 现代社会食用的盐并不比过去少

在五六十年经济条件差,几乎家家都有咸菜来下饭,所以盐的摄入量不算少,但是和现在相比也并多多少,因为我们现在虽然饭菜中盐吃得不多,但是我们吃的零食、酱油、鸡精、味精等绝大部分调料都含有盐,是以氯化钠或者氨基酸纳的形式。

这就是为什么说建议高血压患者低盐的清淡饮食,高血压患者饮食指南中推荐摄入量每日低于5g,这里的5个是要包含所有调料、零食等摄入的盐分。

  • 现代社会对于脂肪类摄入明显增加

现代生活条件好了,什么好吃的几乎都和油相关,奶油、油条、油炸小吃、铁板烧等,要想味道香,就需要多放油。肥胖发病率升高就是明显证据。而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脂血症,高脂血症长期就会损害血管,导致血管脆性增加,进而产生高血压。

  • 现代社会体力劳动少

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耗费体力的工作被机器所代替,人的身体活动量减少,心肺功能降低、脂肪堆积损害血管,也会引起高血压发病增高。

  • 另外,人均寿命的增加,血管老化更明显,高血压发病也会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小结

所以,现在我们对于高血压的饮食生活指导就是向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的生活靠近,除了低盐饮食外,其余的生活方式都是我们现在高血压患者应该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高血压推荐的健康生活方式:低盐少脂饮食,多吃青菜,多身体锻炼,减肥等。

本文由骨科木匠刘医生提供,关注【骨科木匠刘医生】获得更多健康资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