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32.5,及格1人,请问我该怎么教这些孩子?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感谢“朱文亮谈家教”的邀请,他是一名优秀的教育领域创作者!

期中考数学平均分只有32.5分?只有1人及格?

说句实话,老穆真的不敢相信这个数据的真实性!

难道这些孩子学了假教材?

还是期中考的内容超纲了,超级难?

难不成孩子们悟性都很差?

我们都知道,期中考,大都不是一个学校独立考,而是一个县或市统一考试。

统一考试的试卷难度应该不会太大,因为要兼顾教学水平差一点的学校。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班级平均分只有32.5分?而且只有1人及格?

说句实话,老穆真想知道这是哪个学校?什么样的试卷?哪个年级段……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不妨这样做:

【1】查看其它班和其它学校的考试成绩,进行比对,分析出差距原因。

【2】作为老师,要分析考不好的原因在哪里?

【3】让学生自己分析考不好的原因。

【4】老师还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找找原因。

【5】老师结合以上数据,制定出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6】对于基础差的孩子,老师要耐心引导,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听得懂。

【7】老师要学会“抓大放小、详略得当”。

对于基础题,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且要仔细讲解。

对于较难试题,则没必要花过多时间,因为讲了学生也不会,纯属浪费时间。

【结束语】孩子成绩考得低,不仅老师难受,就是学生和家长都很痛苦。

希望你尽快找到原因,重新振作起来,带领孩子继续前进!争取在期末考,取得好成绩!加油!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32.5,及格1人,请问我该怎么教这些孩子?

期中考试数学的平均分32.5及格一人,不用猜就知道,肯定不是小学,至少是初中以上。

前几天,我们单位期中考试的成绩发到单位群里,初二的学生成绩就这样,平均分三四十分,及格五六个。老师也挺犯愁,也在积极想办法。

一,组织召开家长会

现在是农闲时节,把家长集中上来,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老师详细介绍孩子在校的表现,以及成绩的现状,希望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二,认真分析试卷,查找失分原因

以数学卷子为例:

首先找出哪些就是马虎,会做不应该失分的;

哪些公式记混了,如果公式会能得分;

哪些没有思路,就是不会。

然后,每个学生完成一份试卷分析报告,针对自己的问题,必须说出可行性方法,今后怎么去做,并说出下一次考试要达到的目标。

最后,给老师提意见,语速,方法,教态,板书,讲课方式等等,听不明白的地方都提出来。

三,老师做自我剖析

认真阅读孩子们的报告,掌握每个孩子的问题所在。特别注意阅读孩子们给自己提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并在今后的授课中加以改正。

数学和其他科目不同,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1+1他不知道得2,你再教他什么都是不会,谁都没有办法。但是一个班级这样的孩子并不多,多数都是对知识一知半解,说会还不太懂,说不会还能做上一些题的,这就需要老师下功夫了,认真备课,上课尽量放慢速度,让大多数孩子能听懂课,及时做练习题都只是加以巩固,留作业和家庭作业,不能手懒,要及时认真检查,防止学生不做或抄袭。

讲几节课就进行一次测验,题不要太多,也不要太难,主要是检查学生这段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也是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这个过程老师要累,但是要成绩老师不累,让学生累,学生成绩好,你觉得可能吗?

我曾带过公认的最笨的班级,数学成绩最好,只因我是老师中最努力的一个。

不要犯愁,有这时间多专研教材,多了解学生,多研究教法,只要你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成绩提高是必然的。

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32.5,及格1人,请问我该怎么教这些孩子?

我是慧慧亲子阅读教育群,谢谢您的邀请@朱文亮谈家教。

观点

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32.5,1人及格。这个要视情况而定:

一.说明试卷的难度已经远远超越学生的学习水平了。

因为期中考试是阶段性的测验,是对开学前两个月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估,这样的试卷让全班绝大多数不及格,已经失去了考核的意义。建议降低考试的难度。

二.从中还可以看出一个情况是: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差。

这种在山区小学,特别是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跟不上的学校比较常见。

我同学大学毕业后去了一个边远山区去支教。当时她带的班里12个学生就4个没妈,1个没爸,还有一个爸妈都没有的孩子。四个没妈的孩子都是因为嫌弃家里穷,妈妈跟人跑了,没爸和双亲都没有的是因为出事故了或者病故了。其它双亲健全的也有一半是留守儿童。他们来上学,完全是因为学校有两免一补,有老师帮着看孩子。孩子也知道,一旦年龄够了,立马就辍学打工去了。因此,这些孩子和家长们才不在乎能考几分。

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时降低难度,并把实际生活中能用到的部分多加延伸。看着他们安全快乐的成长就好。平时多教教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比书本那点死知识对他们更有用。

观点重申:

对于兢兢业业地教了两个月的教师朋友们来说,这样的成绩很难让大家接受,但是,我们还需要分情况而定,如果是试卷太难,那么尽可能用契合孩子实际学情难度的考题,才可以起到考核的目的。如果是孩子整体学习不在状态,就像我朋友遇到的那些学生群体,那么多教生活常识和做人道理,多延伸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或许对他们帮助更大。

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32.5,及格1人,请问我该怎么教这些孩子?

这样的成绩即便是慢班也不该如此之差,数学是不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期中考试命题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难易程度适中,70%左右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30%左右综合应用训练。只要平时基础扎实,考90分以上没有问题。

期中考试数学全班平均分只有32.5分,及格1人,这样的成绩确实很糟糕,普遍成绩差,这不单是学生问题,决大因素是教师问题。题主应该是今年才接手的班,这个班一定是学校的乱班、差班。教师更换频繁,学生人心惶惶。

这样的成绩该如何给家长交代,教师如何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 如果这样差下去, 还真不如让学生自学。 现在的学生比较聪明,书上的知识也非常简单,我非常赞成“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 一节课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然后教师提供一份检测题,让学生自学后做题,教师再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许多学生都能完成当堂训练的任务,学生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扎扎实实。

数学教师要把握数学课堂的内涵,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理清思路。概念公式 不仅让学生理解,还要会运用, 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数学课堂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不能把数学课教的死板教条。

数学是拉分学科,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这个班的数学的确很差,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耽误不起,不能把孩子们作为实验品, 一旦落下来,是很难弥补的。

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32.5,及格1人,请问我该怎么教这些孩子?

32.5分,不是笑话是事实,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并非特例!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个笑话,平均分32.5分,全班一人及格,这成绩得差到什么地步?但是我要说的是,在农村小学,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小学阶段,城区孩子考个90分都有可能排名倒数,但是在农村,能有个60分就可以了,能考70分就不错了,能考80分算是优秀了能考90分那就是拔尖了。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个乡村小学,一到六年级六个班,全校58个学生,10名老师,平均每个班不到十个人。学校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新分配的定向师范生,有两个甚至是00后,自己都是半大孩子,教学经验不足。农村学校更像是跳板,又像是实习基地,教了一两年之后,都调走了,又换一批新分配的小女孩。

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家长们也很担忧,因此能转到城区的,转到中心校的都转走了,剩下的要么是一些成绩不怎么样的,其他学校拒收的,要么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这样的师生力量,成绩自然可想而知。

农村教育要发展,留住老师是关键,改善办学条件是保障!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有两个班平均分在四五十分,平均分能及格的就算是老师挺努力,学生挺争气了。有几个班的数学及格率不到百分之二十,成绩确实惨不忍睹!

农村教育要怎样改变?首先当然是要留住老师,教学质量要提升,老师是关键,农村学校留不住老师是导致成绩一落再落的原因。老师教了一两年,积累了教学经验就纷纷调离,农村小学成了新老师实习基地,成绩自然下降很快!

其次,教学硬件要跟上,留住优质生源,很多家长之所以选择让孩子转学,是因为农村学校教学环境比较差,教学硬件跟不上,没有图书馆,没有运动场地,没有多媒体,上课还是靠一枝粉笔一张嘴。

写在最后:32.5分的平均分,不是笑话,是当前很多村级小学的真实写照。

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32.5,及格1人,请问我该怎么教这些孩子?

说实话遇到这样的班级每位老师都会头疼,看到一个班级平均分32.5分,及格1人,估计立马脑子里会冒出来上课不认真,基础差,纪律差,不想学,等等,如果是我遇到这个的一个班级,估计我会这样做。

不要求进度,要求质量,从基础教起。

没有哪个学生不想好好学习,不想自己的成绩好,之所以成绩不好跟学生自己有一定的关系,另外和老师和家长都有一定的关系。

想让成绩差的学生变得对学习有兴趣,要想法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基础教起,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题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反复的复习所学知识点,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

还会和家长沟通,做的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

重点就是告诉家长要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作对比,看到孩子的进步和努力,而不是死死地抓住孩子的过去不放。

总之,重点是让学生们爱上学习,提升成绩就不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