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真的有点难上的,知识量又大,有那位大神分享一下上课心得呢?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文言文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要继承和发扬!
但是,由于它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难、考起来更难等原因,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同时,也给老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教孩子学习文言文呢?
老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如下建议,感兴趣的老师、同学或朋友,都可以看一下,或许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把好文言文预习关!说句实话,文言文教学,如果学生不提前预习的话,教学效果并不好!
别说学生了,就是老师第一次阅读文言文课文,也是比较吃力的!
文言文预习,不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认清字词
【3】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4】结合参考书,体会思想感情
(二)课堂导入很重要,好的导入,能够快速吸引学生进入上课状态!试想一下,如果你的课堂导入很无力,或者没有导入,学生在开课前,就会有“厌倦感”,又怎能上好文言文呢?
(三)至于课堂教学环节,就由老师们根据自己教学特点,自由发挥了!这个不能统一,也不好统一!(四)课后作业,很关键!一定要严格要求!课堂时间很短,学生很难消化掉,因此,课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告诉学生,文言文的考点有哪些?(六)告诉学生,文言文考点对应的知识点又有哪些?知识点有很多,老穆就拿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举例,剩下的内容,大家可以参考老穆之前的回答,或许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告诉学生,平时要做好文言文翻译工作,尤其要做到逐字逐句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试时能快速读懂文章内容。(八)买几本文言文古典著作,每天抽出时间看一会,增强语感!(九)认真对待错题,并将其订正在错题集上,以便以后复习用!【结束语】文言文学习,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大家认真对待、认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初中语文文言文真的有点难上的,知识量又大,有那位大神分享一下上课心得呢?
懂了就觉得容易!初中实词靠积累,多读书!其次是虚词的用法!把文章内容读懂了,理解起来就容易啦!
初中语文文言文真的有点难上的,知识量又大,有那位大神分享一下上课心得呢?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语言精美,思想内容积极健康,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写作手法具有艺术之美,彰显了我国古文的优秀特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语言精美绝伦,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自然巧妙融入一体,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情怀,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中国人代代学习文言文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学习。因此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随着年级升高而递增。七年级每册六课,每单元编排一篇,八—九年级每册安排两个单元,集中学习。
比起现代文学习,由于语言障碍,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困难,教学中往往是“高耗时,低效能。”长期以来,我教得艰难,学生学得吃力,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得分较低,绝大多数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得多一半分,课外阅读得少一半分。因此文言文教学长时间困惑着我。我为了摆脱这一困扰,近两年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潜心研究,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文言文教学方法, 改变了以往文言文难教的旧观,现在教起来轻松了,学生学起来容易了。下面就我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介绍如下:
第一、每学一篇文言文,教师课前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读上两三遍课文,把书下带拼音的注释搬到行文中。然后抄写一遍课文。
第二、课堂上采用激趣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翻译动力。例如《伤仲永》,导语为: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文章《伤仲永》,其实仲永不姓伤,而姓方,伤是哀伤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哀伤仲永呢?我们走入课文去探究吧。
再如《孙权劝学》,导语为:劝人要会劝,否则适得其反。三国时期东吴国君孙权劝手下大将吕蒙学习,是否善劝,请同学们走进课文去探究。
第三,教师提出疑问,学生想得知答案,不得不读透课文,但是读透课文障碍是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不得不疏通文意。此时,学生翻译课文的欲望非常强烈。教师让人人参与翻译,以句末标点为准,同桌两人搭档,一人朗读,一人借助书下注释和自己掌握的文言文词句知识,并利用六字翻译法(增、删、换、留、调、补)进行翻译。翻译中不准确之处,教师先让语文能力强者纠错,如再有错误,教师再纠错。翻译过程中,师生共同归纳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特点等。)此项训练既增强了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识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疏通文意的能力,还很好地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分析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四,围绕中心问题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指导学生深入感知,体悟课文内容 。例如:学习《伤仲永》,中心问题:作者为什么哀伤仲永呢?子问题:1、了解方仲永的三个变化过程,即了解“神童——泯然众人矣”的过程。2、神童为什么会变成普通人?3、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王安石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看法?
再如《口技》,中心问题:作者如何刻画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其子问题: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口技表演者精彩表演的语句,并进行品读。这属于什么描写方式?2、找出文中描写听众反映的语句,并进行品读。这属于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3、文章首尾为何要介绍简单道具?
第五、指导做相关课外文言文题,进行扩展训练,巩固课内所学文言文知识,强化课内所训练过的技能。
例如:学完王安石的《伤仲永》,我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任末年十四》,然后做如下习题进行扩展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A 或依林木之下(或许) B暗则缚麻蒿自照(捆扎) C负笈从师(背) D人若不学,则何以成(如果)
2、选出与“谓之行尸走肉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或依林木之下 B借旁近与之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不能称前时之闻
3选出与“常以净衣易之”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以记其事 B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C 徐喷以烟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B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对比任末和方仲永的做法,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与看法。
学完林嗣环《口技》,我立马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扬州郭猫儿善口技》一文,然后做如下习题进行扩展训练。
1、根据上下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⑴挟( ) ⑵俄( ) ⑶藻枝( ) ⑷历历不爽( )
2、本文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
3、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群鸡乱舞,其声之种种各别。
5、试分析本文与课文的异同
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立马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子产不毁乡校》,然后做如下习题进行扩展训练。
1、“吾不克救也”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
A我不能立刻救他们 。 B我不能马上救他们。 C我不能挽救他们。 D我不能占领那儿从而抢救他们。
2、“岂不遽止”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
A难道不能马上停止吗?? B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 C这难道能立即制止吗? D难道这么急吗?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一句中“药”字用法相同的是( )
A礼毕而归之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C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4、“然犹防川”一句是个比喻,其本体是
第六、课后让学生抄写、翻译课文一遍,进而达到背诵、默写课文。
我认为按照以上模式教学文言文,从七年级就开始严格训练学生,到九年级,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定会增强。
初中语文文言文真的有点难上的,知识量又大,有那位大神分享一下上课心得呢?
我不是老师,学生时代也没觉得文言文太难。对古人的生活比较感兴趣,对他们怎么写文章也好奇啊,所以读的时候还好了。
如果老师能够带着同学们去读一遍,一边讲文章里的故事,一边去读文言句子,这样会更容易些,想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然后古人是怎么来表达的,很有趣呀,学生自然也就不觉得难了。重点的地方和难点着重多讲讲。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真的有点难上的,知识量又大,有那位大神分享一下上课心得呢?
文言文一方面重在阅读,另一方面重在理解,其次结合着历史来讲里面的一定的文学故事,学生们一般都比较感兴趣。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弄懂了其历史背景,再结合老师的翻译基本上背诵要容易些。其实也和今天的现代文阅读没啥区别。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