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回馈您!🎀
老穆解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听课效率地提升,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严谨的做事态度。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初小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是被动的,具有一定的惰性,因而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
引导及时,对孩子受益终生。引导不及时,对孩子而言,是人生一大缺憾。家长朋友们,大家千万不要觉得“预习”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在老穆看来,它更是一种学习态度的体现。大凡养成预习习惯的孩子,往往具有以下品质:
🏮【1】做事有毅力,持之以恒
🏮【2】做事严谨而周密,能够未雨绸缪
🏮【3】做事有耐心、细心,能沉住气
穆老师在做小学生时,不仅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还养成了升年级提前预习的好习惯!犹记得那年,小学三年级升四年级那会,正值暑假,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母亲刚从田地里干活回来,肩上扛着扁担,前后两只木桶发出“吱吱呀呀”的诉苦声,仿佛在向烈日求饶……“妈妈,妈妈,您能帮我借语文书吗?我想提前预习……”没等妈妈把扁担放下来,我就扑过去,央求道。母亲没说话,径直朝屋里走去。那个年代,家庭条件差,不可能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往往靠借,那时候,我就懂得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到了中午,母亲就把语文书借来了,正如高尔基所言,我就像个饥饿的孩子一般,扑在书本制成的“面包”上,拼命地啃食着……时隔二十几年,至今回忆起来,仍津津有味。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干!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呢?老穆给出如下建议:
💞一、告诉孩子预习的重要性,从内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二、预习时间的确定
预习时间最好定在家庭作业完成后,或者第二天早上也可以,根据下节课内容及孩子实际情况决定
💞三、准备好笔记本和参考书
预习时,要有预习笔记本,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备一本参考书,帮助孩子预习,提高预习效率和准确率
💞四、告诉孩子,预习要做哪些工作
穆老师就拿语文文言文预习为例,给大家做简单讲解,如下: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认清字词
💖【3】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4】结合参考书,体会思想感情💞五、关注预习所知与老师所讲之间的差别
预习所知与老师所讲,有无差别?若有,记在笔记本上,因为这往往是知识重难点或你的薄弱点
💞六、不断地总结预习经验,改进预习方法和方式,将预习效率最大化
💞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将预习形成一种优秀的习惯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
🎀 如果你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是非常好的,可是很多孩子不这样做,那么我们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课前预习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当前学习情况,再告诉他课前预习的好处在哪里!课前预习是每节课学习的前题基础对每节课的学习很有帮助;帮助孩子们提高听课水平,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新课中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便于上课时专心听讲,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告诉孩子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自己的今后人生也有很多帮助,做事学会提前准备,吃饭休息,学习上学都会养成提前安排的好习惯,不当单可以提高孩子在课堂上做笔记的质量,对于课文时阅读理解都会做到心中有数,不管老师讲的内容快慢都能跟上节奏,通过预习知道哪些对自己是重点,不理解、不清楚内容都会在课堂得到解决。通过预习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都是心中有数,听起课来轻松易解。这就是学习主动与被动的结果!
最后就是鼓励孩子做到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培养自已独立阅读新知识或老师布置的新科目都有非常好的帮助,可以提前解决不懂或者不清楚的字词释义等,做到提前学习,为课堂上能更好地听讲带来更好的学习效率,对于理解问题或者解决问题都有提前预先知的效果。
所以说培养孩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非常重要,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未来人生都大有益处!
诚谢邀请!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
学习的常规包括:预习→上课(听课)→作业→订正→复习。这个常规随着课文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循环。预习是学习常规的第一环,是学习的开始,是发现自己懂和不懂的步骤,是上课听课的演练。因此,预习在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希望孩子能好好预习课文,首先要教给孩子正确的预习方法。那么父母如何指导孩子预习?
方法/步骤
1
阅读单元导读
人教版教材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每个单元均有“单元导读”。单元导读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学中有数。(人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单元导读,我们可以指引孩子:
1、归纳出本组单元的主题——热爱学习。
2、提炼出本组单元的要求:1)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
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自然段进行编号,1、2、3、4……。进入实质性预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朗读课文并且至少三遍。朗读课文的要求是:
1)大声朗读,声音响亮;
2)咬字吐字清晰,字音正确;
3)朗读要有一定的感情;
3
积累词语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的朗读过关后,借助《词语手册》进行积累词语。
1)把在《词语手册》上出现的词语在语文书上一一划出;
2)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如AABB格式的,ABB格式的,ABCC格式的等;
3)朗读自己积累的词语2-3遍;
4)在摘记本上把积累的词语誊抄2遍;
4′
积累句段
翻到课文后面的要求,根据提示完成句段的积累。
1)在摘记本上誊抄课文要求积累的句段、自己喜欢的句段;
2)朗读积累的句段并初步加以理解。(此处的理解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句段的理解,务必用语言说出。
5
归纳段落大意
小学阶段的课文,归纳段意的方法通常有:1、摘录法。2、归并法(又叫小节归并法)。摘录法就是摘录一个或者几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主旨句连缀起来作为段落大意。归并法就是把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归并在一起连缀起来作为段落大意。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思维模式不一样!如何引导都没用!我们会自己学习的!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实现的,包括授课之前对新知识的点面了解等。家长只能在课后而不能进课堂,只是有过问督促的必要。学生得到书本知识的过程和渠道是学校而非家庭。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原是同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
——叶圣陶
现在有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差,感到课程难度大,跟不上学习进度,并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善于预习或者根本就不预习。
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重点就是通过阅读教材,对新知识进行了解,然后逐步理解和掌握。
课前预习,顾名思义,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能够独立地自学新课,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大。课前预习能给接下来的听课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
那么,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呢?
一、认真通读教材,做到看、做、思三点相结合,即眼到、手到、心到,将重点、难点和疑点记录下来;
二、查阅工具书、参考书,尝试弄懂而不理解的地方;
三、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知识上存在的漏洞或者旧知识被遗忘了造成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经过努力还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上课时着重关注;
四、预习完后放下书本,思考一下教材讲了哪些内容,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
五、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可以试着做一些练习题,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
六、预习要有计划和目的,根据不同科目的特点而定,预习一般放在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以后进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