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语文古诗词没考好,有何好的方法补救?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谈到古诗词鉴赏,穆老师就有很多话要说,咱们就从学生平时的作业说起。

在平时的练习中,只要做答课内古诗词鉴赏,学生们基本都会,而且不会错,为什么?因为老师都讲过,而且让学生记下来,只要按照题纲背诵即可。

但是这样,却培养了孩子的“惰性”,不爱思考,并且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答题,长此以往,问题就会出现。典型的表现就是考查课外古诗词鉴赏。

只要考到课外古诗词鉴赏,孩子就问题就会出现。

那么,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做好古诗词鉴赏题呢?穆老师给出如下建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接着往下看!

老穆支招

一、背诵书本上的古诗词,包括注解和翻译及手法

二、学会读懂古诗词

积累关键实词含义最重要,跟着老穆逐字解释古诗词。

三、掌握古诗词考点及其知识点〔略〕

四、学会做古诗词鉴赏题

五、学会订正试题,并整理在错题集上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考试时语文古诗词没考好,有何好的方法补救?

要考好古诗词,就必须学好古诗词,要学好古诗词,就应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古诗词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归纳。但我认为,有以下四点是学习时应当了然于心的。

一,“诗言志”。这里所说的“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志气、志向,还包括心情,感情,情感,理想,希望,抱负,等等。诗人写出一首诗,总要表达一定的“志”,不会平白无故写这首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鹅》,短短18字,写得活灵活现,固然表现了作者儿时的才气,但是,也表达了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倘若只能读到“观察细致,形象生动”,那就太肤浅了。

二,古诗讲究含蓄,很少直说。

就好比我们平常说话吧,上午到了十一点半了,有人说,我肚子饿了;有人说,我肚子咕咕叫。前者直说,后者含蓄。你不让诗人直说,那他就要想方设法,拐弯抹角地说。比如早春时节,诗人看到路边或河边一排柳树,嫩芽初发,嫩枝在风中摇曳,十分惹人喜爱。该怎么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作用比喻手法,直接把柳树看成小家碧玉,小家碧玉化了妆,长得像一棵树那么高,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排柳树,嫩枝在春风中摇曳,充满了生机活力。作者故作惊讶,“不知细叶谁裁出”,“裁”字十分精当,一个裁衣高手,竟然把这么一排柳树嫩叶裁剪得如此精细,令诗人惊叹。“二月春风似剪刀”。仍是比喻,把二月春风比喻为心灵手巧的裁缝,一剪一剪,裁出眼前一副美景,巧夺天工。

作者赞叹眼前春景,更赞叹春天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新春给人新的希望。

诗词中用到的表现手法(有称“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多种多样,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但是,这些手法,并不需要学生背下来,只需掌握一些通常使用的手法即可,只要能把诗读懂,读到作者心里去,分析起来自然顺理成章。

三,把握诗中的意境(也称意象)。“境”指诗中描述的对象,主要又人,事,物,景,情。“意”是描述对象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也就说,意境是蕴含作者情感的对象。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是“孤”的,“碧空”是“尽”的。好友离别,作者孤零零一个人,站在江边,目送友人远去,一直望到碧空的尽头,一个“孤”字,既写出诗人此时的孤独感,有含蓄的表达了友人孤独的担忧。下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时,长江流的仅仅只是水吗?作者的忧思犹如这流不尽的江水,也就是说,江水包含着诗人的忧思,诗人的忧思就像这流不尽的江水。

“碧空”“江水”之境,都饱含了作者的之意。

四,理解诗中的感情基调。所谓基调,就是诗中最明显最容易“看出”的情感倾向。是喜还是忧?是悲还是乐?都可以从作者的用词用语中感觉到。然后进一步挖掘,为什么喜?用什么手法来写喜?

以上四点,均不见经传,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总结出的规律,恳请大方之家不要讥讽。

明白了一些问题,再辅以诗歌鉴赏的学习资料,自会触类旁通。

考试时语文古诗词没考好,有何好的方法补救?

古诗词,包括文言文部分要出成绩,需用慢火“温补”,急不来。

为什么?

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很多古文古诗词篇目,不只是简单的增加数量,多数具体的知识点考察点,比如字词释义,这些都是需要平时的学习中扎实掌握的。特别诗词,还涉及许多广而深的历史、文化、人物背景及作品意境。

一次考试没考好,完全可以通过查漏补缺认真看看是哪些问题,失分比较严重的题认真做归纳整理,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加强。

当然最好是长期打算,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尽可能拓展文言诗词的阅读。

加油!

考试时语文古诗词没考好,有何好的方法补救?

应对古诗词考试,需要平时积累的知识,但是清楚的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才能事半功倍。古诗词高考题型总结起来无非有四种:一是考察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物的形象,景的形象(意境)。二是考察诗歌语言。包括语言表现特色和语言风格。三是考察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8大修辞,各种表现手法等。四是考察适合的是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在题型上无非就是选择题和问答题。弄清以上命题规律,然后针对考点掌握具体的解题方法,再配以三年内高考题和近几年的大市模拟试题加以印证,点对点的针对性练习,会有很大程度提高的。

考试时语文古诗词没考好,有何好的方法补救?

诗歌鉴赏题考纲要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了解古代诗歌鉴赏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及基本答题技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传达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从以上要求来看,做好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只有理解诗意,才能领会情感,受到启迪和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解读古诗词呢?

古诗词短小精悍,语言简介,没有现代汉语的连词和介词,基本就是实词的连缀,而且出于平仄押韵的需要和情感表达的语言,往往打乱正常语句的顺序,任意组合词语,因此,古诗词的表意不是一目了然的。

比较常见的诗句组合形式有几大类:

一.名词组合

诗句全部是名词连缀,没有动词和形容词,诗句的内容需要读者想象完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者根据标题中的“早行”这个特定时间特定场合,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物象进行合理想象,“五更时分,雄鸡报晓,天边的明月照着那山乡的茅店旅舍;结满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了一双双清晰的脚印。”

与此类似的还有著名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根据标题中的“秋思”展开想象,把诗句中呈现的物象和人物形象在这个画面中的各自状态填补出来,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二.动词为中心语的组合

诗句中至少有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弄清楚施动和受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动词“照”和“流”的施动者是“明月”和“清泉”,诗句就很清楚了,明月照着松间,清泉流淌于石上。

“霜被群物秋”这里“被”作“披”,即“覆盖”意,“秋”是用作动词“变成秋色”,霜覆盖万物,万物呈现一片秋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多引弓”中应是风“惊”草;“欲穷千里目”应是目“穷”千里;“簌簌衣巾落枣花”应是枣花“落”于衣巾;“稻香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是鹦鹉啄余稻香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只有从动词入手,找到动作的发出者和受动者,才能理清事理顺序,正确理解诗句内容。

未完待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