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时间无情催人老,虽然内心不想承认,但发现孩子在越长越高,自己真的是在慢慢变老。
我是个念旧的人,喜欢保留一两件用过的物品作为纪念,今天从家里翻出来这些东西,回忆一下我的青春,看看朋友们有没有认识的。
1、录像带1951年11月,美国克罗斯公司在马林的带领下,研制出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1976年第一款家用型摄像机诞生,没过几十年就被DVD取代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在我小的时候,录像机已经接近尾声了,很快就被VCD、DVD之类的取代了。
我家没有录像机,只依稀记得老爸借过别人家的录像机,还不让我们看。后来我家就买了一台VCD机,没事我就会去租碟片看,什么都看过。
那时候街上开了很多的录像厅,一台电视一台VCD机,就可以卖票收钱了,以前录像厅乱得很,什么片子都敢放,大喇叭还支在外面很响。
这盘录像带是我在一个拆迁的电影院里捡到的,那个电影院仓库里堆得很多录像带及碟片,我就捡了一盒录像带作为纪念。
2、电视游戏机FC红白机Family Computer(简称FAMICOM)是任天堂公司发行的第一代家用游戏机。自1983年推出到2003年停产为止,全球出货6291万台。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每当打开时,会有一个声音出来,“小霸王,其乐无穷啊!”
一开始是在别人家见到的这东西,然后就被迷住了,央求老爸给买了一台红白机,后来坏了扔了,图上这一台是后来自己买的。
我有不少卡带,经常和朋友交换着玩,后来都扔了,小时候玩得很疯狂,游戏手柄经常被按坏,最经典的莫过于《超级玛丽》和《魂斗罗》,有个调30条命的秘籍都忘了。
游戏卡带上几百合一都是骗人的,选来选去还是那几个游戏,封面党那时就有了。
小时候玩这个的人不少,有时打开电视会收到一些游戏画面,那肯定是附近谁家在玩游戏机。
3、3.5寸软盘。3.5英寸软盘是在U盘出现之前的一种移动存储器,要有软驱才可以用,现在电脑上已经没有软驱了,有的连光驱都省了,估计现在的小年轻很少有认识的。
3.5英寸软盘为便携式软盘,有时也称作微软盘,它被封装在一个硬质塑料壳内,塑料壳上有防尘、防接角的金属保护罩,盘体无裸露,当将此盘放入软盘驱动器时,计算机会自动移开金属罩而读取此盘中的数据 。软盘是个人计算机(PC)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质。
以前在学校里存储资料就用的这个,就是容量太小,只有1.44MB。
我家里现在还有几个软盘,装的什么资料已经忘记了,现在已经没有软驱可以读取里面的内容了。
3.5英寸软盘
4、录音机录音机,把声音记录下来以便重放的机器,它以硬磁性材料为载体,利用磁性材料的声磁特性将声音信号记录在载体,一般都具有重放功能。家用录音机大多为盒式磁带录音机。
盒式录音机曾在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左右极为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盒式录音机已趋于淘汰。
磁带
我家里最早的一台的录音机是那种比较大的燕舞牌录影机,非常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录音机越变越小。
后来读书买了一台随身听,也就比磁带稍大点,买的时候说是听英语的,那时候听港台流行歌比听英语多了去,就是电池太费钱。
我同学那时有个索尼的随身听录音机,非常的薄,让我羡慕得很。
家里现在剩下的就是这一台录音机,还带收音机功能的,还能用,就是没有磁带了。
录音收音一体机
5、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出现之前,功能手机可谓是五花八门,各种样式都有,不像现在都一个样子。
我的第一部手机是摩托罗拉的一台直板手机,一千多块钱,那时话费太贵不舍得打电话,就只是短信包月发发短信。
所有功能机中我最喜欢的是诺基亚的N71金属全键盘手机,塞班系统,也能装QQ,看看小说啥的,金属机身,手机也很薄,很有手感,至今保存着。
保存的老手机
后来还用过诺基亚这个滑板手机,拍照很好,现在还能短暂开机,电池不行了。
还有一款飞利浦的超长待机手机,待机一个月,之后用过小米1,还有苹果手机。
现在手机的功能很强大,但是没有以前手机的那种个性化有意思。
6、游戏碟片及CD包我还有两包游戏碟片,都是老游戏,大部分还能用,前段时间还装了个《刀剑封魔录》玩玩。
碟片及CD包
7、卡片照相机以前还用功能机的时候买的,现在已经用不到了,拍照用手机就能满足,还很方便。
这台相机放了那么多年,今天拿出来充电试试,居然还可以开机,效果还是不错的。
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见过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流行的柴油炉子,大都是找熟人利用一些废料手工制作的,略显粗陋。因此,燃烧效果不太好,往往冒黑烟,有明显的柴油味。使用中还经常要用手进行调整,弄得满手是油,所以,很快就没人用了。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不过,今天说的柴油炉子不是用来做饭的,是与类似下图的工具一起使用,图中是火钩子,这里要说的是烙铁,形状与火钩子差不多,只是头部是扁的,并且比较薄。将烙铁头放在柴油炉子中加热到发红,用来粘接塑料凉鞋。
当时,夏天人们穿的凉鞋基本都是塑料的,很容易出现断裂现象,有点断裂就扔掉有点可惜,就要修复一下,于是,街上就出现了专门粘接塑料凉鞋的手艺人。粘接时,先将断裂处清理干净,拿起烧红的烙铁,前面说了,燃烧效果不太好,烙铁头上会粘上一层碳黑,会严重影响粘接效果,手艺人在地上放有一只清理干净的旧的布鞋底,将烙铁头在鞋底上反正摩擦几下,烙铁头就干净了。这里用旧的布鞋底很巧妙,一方面旧的布鞋底很粗糙,能产生的摩擦较大,便于将烙铁头清理干净;另一方面布鞋底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很慢,不会将烙铁头的热很快传出去,使烙铁头保持较高温度。然后将烙铁头放到断裂处,断裂处的塑料受热熔化,就相互融合在一起,同时用力挤压断裂处两侧,等熔化的地方再凝固后,由于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断裂处就会重新连接在一起。为增加粘接强度,往往还在粘接处另外在粘上一块同颜色的塑料片,经修正后,不仔细看几乎没有粘接的痕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凉鞋越来越少,所以,粘接凉鞋的手艺也就消失了。
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作为一个90后,也快奔三了,童年的记忆还是很清楚的,那个时候房子还不是水泥砖瓦盖的,而是土坯子做的,虽然条件很艰苦,但过的很快乐,除过上学课程外就没有多余的补课。暑假会帮家里做农活,下河洗衣服,捞鱼……等等。见到的老物件至今都记忆深刻。下面我就来列举下:
1.挂钟
我妈的嫁妆之一,里面没有电池,过一段时间需要上一下发条,钟才能走,滴答滴答,到整点会报时。
2.老式手电筒
银白色外壳,基本上家家必备,那个时候老爱停电,他就派上用场了,小时候比较好奇其发光原理,每次都把后盖抠开,往往会被爸妈说。
3.老式称
这种称会带个大坨,杆子很长,上面有刻度,现在基本上都是电子秤,那个时候家里要卖粮食,都是用这种称来称,街上卖菜的也是用这种。
4.黑白电视机
我妈的嫁妆之二,电视机很小,还是黑白的,每次换频道得拨一下按钮,而且收到的频道不多,小时候特别喜去隔壁家看电视,因为人家是彩色的。
5.老式自行车
我们叫二八大驴,小时候就做到前面那个梁上去赶集,到后来自己学着骑自行车也是用这个车子,腿从大梁下掏空过去,哈哈哈,太有才了。
6.缝纫机
我妈嫁妆之三,现在还在家,质量真的很好啦,衣服有问题就喊我妈用它缝补,我喜欢用它运动的声音,而且不用它时,可以把它收起来,当个桌子用。
7.顶针和锥子
这两个是配套的,小时候穿的鞋都是妈妈做的,自己做鞋底,鞋帮少不了用它两,棉鞋冬天穿起来很暖和。
8.老式放映机
那个时候村里有会或者其它大事,会用放映机和幕布放电影看,村民早早去占位置,尤其是在夏天晚上看地道战,好好看。
9.儿童三轮车
那个时候谁家有这个那就很羡慕了,我小时候没有骑过,我弟后来有了,我和他抢着骑,哈哈哈。
10.算盘
小学时学校老师会教算盘,买的那种质量很好,拨起来特别响。
11.铝饭盒
家家必备品,那个时候人们干农活基本上都在地里从早到晚,中午给我爸妈送饭就用这种。
12.笼子
我们叫蛋笼,用很结实的草编织的,尤其是在做农活的时候能派上用场。
13.铁质铅笔盒
盒子内部的盖子上有乘法口诀,很实用,慢慢的从单层演化到双次,好洋气呀!
14.收音机
那时候收音机又大又笨重,但只要有就觉得很好,可以听广播,音乐等等。
15.风箱
小时候家里做饭烧柴火,这个风箱功不可没。饭熟了,炕也热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分享的老物件,都是见证我们的回忆,虽然时间回不去了,但是看到他们,童年又浮现在眼前,过去的日子虽苦,但我们没有烦恼,无忧无虑。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故事,有苦有甜,伴随我们成长。
请大家多多关注,我是小君主在此谢过了
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作为一个汽车博主,回答下我们记忆里的老车吧:
解放CA10:这种老爷车使用摇把点火,没错,就是和拖拉机类似的摇把点火。
虽然这车很古老,老到很多人以为只有在课本上看到雷锋那个年代才会使用,实际上这车90年代还在使用。
载重量才4吨,大多数厂家安排去做什么小吊车,什么洒水车这类东西。
东风140/解放141国内跑运输很常见的车型,淘汰老解放的主力。
教练车的主力车型,而且从现在开始,国产车终于可以技术指标能满足超载的需求了。
老解放的零件和组装工艺,乃至设计指标都不足以满足重载的需求。
面的:天津大发面包车:当初90年代比较平民的面包车,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驾驶员座椅底下非常热。不过并不影响当时的销量,彼时国内的低端面包车基本是日本进口/国产/山寨日本车三种局面。后来因为排放等因素,逐步被轿车淘汰。
夏利:风靡全国的出租车接替大发面包车盛行于全国的出租车,早期版本连转速表都没有,换挡全靠听声音。我发的是两厢版的图片,90年代用的是胶卷拍照,像素有限请各位理解下。胶卷相机也是个时代的眼泪了。三厢版也有,不过创下三缸车抖动,爱坏的口碑就是夏利出租车,直接导致夏利整个牌子口碑都不好了。当然,早期能买到这个车的人算是国内第一批中产了。
奥拓:也是个三缸我记得这车,一辈子都记得。当时还是个学生的我,被教导主任开车抓跳墙买烧鸡和肉包子。差点我跑不过了,我灵机一动上了楼梯,留下了教导主任的咆哮。还好奥拓不是铃木的吉姆尼,否则我就被处分了。
三缸车代表,在早期满足代步需求。后来没能满足国内的消费升级趋势,于是乎,黯然退出中国市场。当时有不少杀马特改装,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教导主任。小涡轮+跑马灯+土嗨大喇叭。
捷达:大众开拓在华市场的两大功臣之一,捷达告诉了中国车主,有辆车可以不用隔三差五趴路边修车。之前的司机要考机械理论知识才能上岗,而且学车第一件事是要和师傅学修车。上文的老解放就是修车的典型,单位看你水平如何就看你能不能把车自个开回来。
捷达是一辆正常保养就能开的车,这超越了当时很多中国企事业单位的想象力。
毕竟改开初期,只有单位才能买得起价值数十万的车。
普桑:中国第一批富人的座驾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经典的广告词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当时的大众桑塔纳实际上是帕萨特B2,这个车可谓十分的高级了。当初大众直接拿帕萨特来华量产,供不应求,提车还得找门子。
当时的一系列配置,在那个年代,确实十分的高级。
这车也是当初企事业单位非常喜爱的车型。
奥迪100:早年间一把手的座驾。
奥迪国产的早期车型,实际上这车我坐的时候没感觉多惊艳。不过在当时,奥迪四个圈还是单位采购为主。
所以说,多少早期的官车光环还是有的。
公爵王:以前的日产真正大沙发,比现在的天籁牛X的不知道多少倍。
这么说吧,以前这车是单挑A6的。早期工人月工资36块,这车在北京的涉外宾馆价格是每公里2元。
去一趟机场回来,可能钱就见底了。
当时的广交会指定用车,你知道这车多么高级了吧。
日产公爵,日产的辉煌。再也不见。
虎头奔:怎么样,想起来早年间的港台片里面的大哥座驾没有?
内地是大哥大+桑塔纳,港台就是虎头奔+大金表。当时的奔驰是用力过猛的塑造优雅和气质,现在的奔驰长的太娘了。
当初的奔驰还是非常高端呢,配额不多,内地罕见,多数都是水货进口的。
你会想起录像厅这个时代的眼泪么?
也许扛着录音机,收音机,去滑冰场跳凤舞九天的人,还会看着古惑仔的录像偷偷抹眼泪吧。
当初我在看煎饼侠的时候,有几个花臂大哥就在最后郑伊健他们合体的时候真的掉哭的很认真。
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这是四十多年前我亲手制作的木制独轮车。主要用于当时的农家运输。由于道路狭窄,不论农家上山拉柴草来烧火煮饭,农田运肥运粮都少不了它。每年农历八月前后,身强力壮的我,几乎天天排满制作曰程,还有每部两元的工资。如今再见这部陪我家四十多年的老爷车,我们已由当年二十多岁的壮小伙变成六、七十岁的老头了。岁月不饶人啊!
能说一个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老物件,证明你老了吗?
我小时候见过就是,妈妈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在缝纫机下给我们缝补衣服的场景。那时候我家四个孩子好像楼梯环一样一个比一个高半个脑袋,整天都玩的很脏特别调皮,所以衣服经常破损的很严重。每到晚上妈妈就要加班加点的给我们缝补,因为白天要下地干活。这也是我现在也为人父母,我也能体会到那时候妈妈的不容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