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怎样才能吃胖?
糖尿病是很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它的根本是代谢异常。而代谢异常也直接影响着体重的变化。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少。那么糖尿病人身体越来越瘦有哪些原因?怎么才能吃胖呢?
“三多一少”的症状大多以1型糖尿病患者居多。大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先都有肥胖的经历,所以得病后体重下降也不会那么明显。糖尿病患者出现消瘦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无法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形成能量,而维持身体活动却又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所以只能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导致体重下降,出现消瘦。
除了血糖控制不好引起的消瘦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疾病,比如结核、甲亢、肿瘤等,消耗性的疾病也会引起体重的下降,如果体重下降严重,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从而对症治疗。
还有一些人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对饮食的要求格外苛刻,主食基本不吃。虽然主食对血糖的影响大,但也不能不吃,糖尿病人每天仍然需要吃主食,占到能量供应的50-60%。只是需要调整主食的种类,少吃精白米面,加入一些杂粮豆类。如果不吃主食,就要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体重下降很快。更有甚者脂肪和蛋白质类食物也很少吃,只吃蔬菜,这样下去,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不但会消瘦,免疫力下降,还会导致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在明确了原因之后,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最好先去医院检查,该治疗就要配合医生治疗,该调整饮食结构就要及时调整,这样才有可能让消瘦的身体恢复正常。
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怎样才能吃胖?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不仅可引起心脑血管、肾脏损害,还可引起神经、视网膜等靶器官损害,是需要重点预防的慢性疾病。那么为什么部分糖尿病患者会越来越瘦呢?如何才能增加体重?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部分糖尿病患者因消瘦发现糖尿病,经过合理治疗后体重会有所恢复,但部分患者消瘦反而逐渐加重,此时首先应考虑血糖是否达标。这是因为血糖利用障碍,人体开始分解肌肉与脂肪等其它组织供能,从而引起体重下降。因此对于部分糖尿病患者而言,消瘦是血糖不达标的信号。若血糖显著升高,还可能伴随排尿增多、饮水增多、进食增多等症状。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在于控制血糖达标,近期以缓解高血糖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远期以减少慢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降低死亡风险。因此血糖未达标、持续消瘦的患者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均可带来不利影响。此时需要调整降糖方案,建议启动胰岛素控制血糖,待血糖控制平稳后,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下一步降糖方案,以平稳控糖为原则,合理治疗后有利于将体重维持在理想水平。此外,由于糖尿病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而肿瘤性疾病也可引起体重下降,因此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排除。
其次,糖尿病患者消瘦还应考虑进食不足。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占据了较大比例,经分解吸收后具有直接升高血糖的作用。部分患者为了增加血糖达标率,饮食控制过于严格,所提供的能量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求,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引起体重下降。这样的饮食习惯并不值得提倡,因为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的原则为:肥胖的患者应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即BMI控制在24以内;体重正常的患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代谢,以增加血糖达标率,并非要达到消瘦的状态。因此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调整饮食增加体重,但BMI不应超过24。调整饮食时应根据每日劳动强度决定饮食总量,重体力劳动者、消瘦患者可适当增加进食量,轻体力劳动者、肥胖患者则应适当减少进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不宜摄入过多,在所有食物中占比50%-65%即可,合理控制蛋白质与脂肪的摄入,均匀分配三餐,每日坚持运动半小时,有利于维持健康体重、控制血糖达标。
综上,糖尿病患者消瘦首先需要考虑血糖不达标,应通过调整降糖方案,增加血糖达标率有利于恢复体重;其次应考虑进食不足,建议根据自身运动强度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增加体重;此外需注意排除肿瘤性疾病。由于超过或肥胖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将BMI控制在24以内。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怎样才能吃胖?
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糖尿病人体重出现逐渐下降的情况,于是有些人就非常担心,是不是会就这样一直瘦下去啊?
一些偏瘦的糖尿病人非常希望自己能够胖一些,那么对于消瘦的糖尿病人来说,如果排除了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该怎样做才能增加体重呢?
体重下降的原因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人来说,肥胖的患者可能会更多一些。出现了糖代谢的异常,血糖升高,吃进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人体就会消耗自身的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那么肥胖的糖尿病也会体重逐渐的下降,甚至有下降到低于正常体重的可能。
一部分体重正常的人群,可能体重正常,但是体内的脂肪量多,肌肉量少,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本人的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吸烟等因素,也有患糖尿病的可能,也会出现体重低于正常的状况。
糖尿病朋友在降糖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药物,也会出现体重的下降。
知晓体重下降的原因,糖尿病朋友就能避免体重低于正常值,保持标准的体重状态。
标准体重的计算标准的体重是身高减去105,所得的公斤数,就是标准体重。高于这个状态就是超重或者肥胖,也是不健康的。
如何保持标准体重保持标准体重的办法就是平稳血糖,增加营养,加强锻炼,减少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的使用。
其中加强锻炼非常重要,锻炼可以增肌,肌肉的密度比脂肪更大,这样不光能够增加体重,而且能够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体重持续下降,低于标准体重,可以和主管医生沟通,选择减重效果不明显的降糖药物。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了解更多优质健康知识。
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怎样才能吃胖?
了解答案,请看
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怎样才能吃胖?
首先,糖友要明确一个现状,那就是糖尿病患者的消瘦,并不是因为饮食原因,而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表现!消瘦就是糖尿病的症状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别先想着吃胖,而应当想着如何把糖尿病控制住!
糖尿病是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
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怎样才能吃胖?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所以别想着吃胖,先保持别超重,再治疗糖尿病!BMI<25 者糖尿病患病率为 7.8%、25 ≤ BMI><30 者 患 病 率 为 15.4%,BMI ≥ 30 者患病率为 21.2%。>血糖监测方面从只能在医院检测血糖,发展到持续葡萄糖监测、甚至无创血糖监测。
饮食为辅,治疗为重!
在饮食方面,要少吃高糖高脂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治疗方面从只有磺脲类、双胍类和人胰岛素等种类很少的降糖药,到目前拥有二肽基肽酶IV(DPP-4)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岛素类似物等种类丰富、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还有手术治疗等。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空腹、餐后血糖等,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患者2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所以要控制这些指标!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GDM是临床常见类型。
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B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2型糖尿病目前也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伴随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
在今后的糖尿病教育中,需帮助患者建立全面的自我管理行为,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良好的行为是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
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糖尿病身体越来越瘦怎样才能吃胖?
对于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的确是有些人会出现体重降低明显的情况。这里面有可能有一些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有两种,张大夫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瘦,如我总结,可以大致分为3种:一种是健康的瘦,一种是不健康的瘦。
1、不健康的瘦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血糖很高,而且得不到控制,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瘦。也就是经典“三多一少”症状,也就是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一般说来,相对于大家现在常见的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更加容易出现体重明显减轻的情况。这时候这种体重降低明显,越来越瘦的情况很多是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尽快把血糖控制好,一般随着血糖得到控制,患者体重会慢慢增加,恢复到正常范围。
2、健康的瘦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他们因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就会更加重视科学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于是他们的体重较之之前超重和肥胖的状态,会出现明显的降低。这时候这种体重的降低,多数是因为生活方式健康带来的,是一种相对健康的瘦。
3、其他疾病带来的瘦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他们体重明显降低并不是血糖所致,也不是因为生活方式健康了体重才降低的,其背后原因是发生了一些会引发体重降低的其他疾病,比如说肿瘤、甲亢等等。这时候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明确病因,尽快治疗原发疾病。
总而言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体重明显降低这件事千万别疏忽,一定要重视,该查病因查病因,该治疗就治疗。当然,最后证实是因为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体重降低那就另当别论了。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