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尘暴来袭,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如何防护?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经历过台风暴雨,经历过洪涝,但是却没有经历过北方的沙尘暴。但是这次北京沙尘暴来袭,却给我特别大的震惊,据说这次北京的沙尘暴系近6年北京首次,而且是近十年最强的一次,大部分地区能见度将小于1000米,真是不敢想象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呼吸。那么,沙尘暴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又该如何防护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沙尘暴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沙尘暴,顾名思义就是沙暴和尘暴的统称,当在强风的状态之下,卷起了地面的大量沙尘,从而造成沙尘在强风的作用下到处弥漫,从而导致所经之处的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
而实质上这些沙尘暴就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气溶胶,这里面沙尘可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比如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等)、以及病菌等有害物质。当我们处于这样的沙尘天气之中,那么就容易呛鼻迷眼,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呼吸道,这些带有有害物质的沙尘就容易造成我们的器官损伤,出现感染,从而容易引发眼部疾病以及各种呼吸道疾病。
二,沙尘暴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沙尘暴因为空气中夹杂着大量的沙尘、有毒化学物质以及细菌等,当我们暴露在沙尘暴之中,就会对我们的人体产生以下这几个影响:
第一,眼睛容易受到沙尘暴的伤害,从而容易出现眼睛结膜感染
当我们暴露于沙尘暴时,人体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就是眼睛,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视野,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眼睛的健康。我们常常说“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而沙尘暴时空气中弥漫着许多细小的沙尘,这些沙尘就特别容易进入到我们的眼睛。那么这些携带了病菌、污染物等物质的沙尘就会在我们的结膜处停留下来,而眼睛进了沙尘之后,眼睛就有异物感,不仅容易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出现流眼泪,而且也容易造成我们用手去揉搓,那么就有可能造成眼睛损伤,另外也会造成眼睛结膜感染,出现结膜炎等疾病。
第二,沙尘暴对我们人体健康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呼吸道,容易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
我们人体无时无刻都需要呼吸,不管你是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还是在被污染的环境中,都需要呼吸周围的氧气。但是当我们暴露于沙尘暴时,那么随着我们的不断呼吸,那么空气中的沙尘以及沙尘中的细菌、有害物质等,就会随着我们的呼吸进入到我们的呼吸道。
那么这些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就会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呼吸道粘膜,从而产生刺激,容易造成气道黏膜受损,发生炎症反应,引起流鼻涕、鼻塞、咽干、咳嗽等不适症状。而且随着呼吸,这些可吸入颗粒还可进入到肺部的各级支气管,甚至会在肺泡沉降,影响到我们肺泡的正常功能,使肺的正常呼吸功能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甚至还会引发肺癌的发生。
第三,沙尘暴还会影响到我们的人体皮肤,容易使皮肤出现干燥、瘙痒、过敏等不适症状
沙尘暴天气,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天气异常干燥,而当我们的皮肤暴露于沙尘暴环境中,那么就容易带走我们皮肤中的水分,从而使皮肤变得异常干燥。而且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还会进入到我们皮肤的毛孔之中,不仅容易堵塞毛孔,从而妨碍了身体的代谢,而且还会引起我们的皮肤瘙痒,甚至还会发生皮肤过敏反应。
三,沙尘暴时应该如何做好防护呢?首先,当发生沙尘暴时,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外出,同时应该关好门窗,避免处于沙尘暴的环境中,这样才能避免受到沙尘暴对身体的损害。特别是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人群、比如婴幼儿、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脏病患者,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减少户外运动。
其次,如果需要外出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可以佩戴帽子、纱布等包住头面部,有必要时外出时最好戴上风镜对眼睛进行保护以及佩戴口罩,避免呼吸道吸入粉尘以及有害物质。而且外出尽量避免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可以选择公交车或者出租车,减少在沙尘暴中的暴露时间。
最后,外出返回家后,一定要及时清洗脸部、口腔、鼻腔、手等部位,避免粉尘长时间沉积于脸、口、鼻、手等部位的皮肤,以免引起过敏反应或者不适症状。另外,还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身体干燥,可以润肺润喉,保证呼吸道的湿润畅通,缓解咽喉不适的症状。
总的来说,当发生沙尘暴时,最好的做法就是避免暴露于沙尘暴的环境当中,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减少户外活动,等沙尘暴天气改善时再外出。实在需要外出的话就应该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沙尘直接接触人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另外就是在沙尘暴的天气中,一定要记得多喝水,多补充水分,这样才有有效对抗沙尘暴恶劣的天气。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北京沙尘暴来袭,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如何防护?
今天早晨起来就发现了外面的天空都是黄色的,感觉很埋汰,打开手机一看才知道,这又是沙尘暴在搞怪作祟呢啊!那今天和大家来唠唠这种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又会带来哪些健康影响呢?我们普通居民应该如何做好防护呢?我们从这儿几点来聊一聊?
这种天气是如何形成的?我现在在黑龙江绥化地区,今天早晨起来去上班,在往医院走的过程中就发现天空灰蒙蒙的能见度非常非常低。后来到了单位从10楼往外面一看,发现外面天空黄黄的,才意识到可能是沙尘暴导致的。打开手机一看:专家说今日北京出现了近十年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而且已经达到了强沙尘暴的级别,真是又捏了一把冷汗,这望奎的疫情才刚刚平稳了下来,咋又刮起了10年难遇的强沙尘暴。
那么这种恶劣的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也去了解了一下,我也当学习了,大家感兴趣就看看,不感兴趣也没事哈。那我们就以这次的沙尘暴为例,这次沙尘暴的成因主要是2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前期整个北方地区的温度都是偏高的,而且降水也都是偏少的,尤其是内蒙古近10天都没有降雨,我有同事的老家就是内蒙古的,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听他说了一次。
那第二个原因就是气压方面的影响,专家说从13号开始内蒙古的气旋就在逐渐的进行发展。而气旋后部的地面的高压也在不断的加强,所以导致高压与低压之间的气压梯度非常非常大,所以出现了地面的大风的现象,今天我去上班也被大风吹的踉踉跄跄,简直就是一路被风吹到了医院啊。这风够牛🐮
所以这种大风的天气是非常有利于沙尘的起沙的并且也能让沙尘传输的更加的方便,所以才导致这次的沙尘暴来的异常的凶猛,大家也要提高警惕哦。
这次的沙尘暴又会带来哪些健康的影响呢?另外我们怎么防护呢?这次沙尘暴的影响呢是近十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好多地方都出现了大风阴雨的天气,所以在这几天里,大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注意出行的安全吧。
像这种沙尘天气首先影响到我们健康的肯定是在呼吸的方向,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沙尘的天气之中,就可能引起我们气道的粘膜造成损伤。
那对于有鼻炎的或者是支气管哮喘的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群来说: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还会间接的引起他们的复发呦,这种感觉真的非常的不舒服,希望这次沙尘天气早点结束。
即使对于没有这些疾病的健康人群来说,这种沙尘的天气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你在空气中会有很多颗粒的物体,它们会附着很多的细菌和病毒。我们正常的健康人就会通过呼吸把这些东西吸入到我们的身体里,造成呼吸道的粘膜受损,皮肤受到刺激或者是打喷嚏等等现象。
那我们再来说一下如何防护,防护其实很简单的。比如我们尽量去减少外出,反正就这几天的时间,过去就好了,或者是我们出门都戴上口罩,其实我发现口罩真是一个好东西,不仅可以阻挡病毒的感染还可以抵挡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自从这段时间经常戴口罩之后,我基本没有感冒过,包括我身边的同事也是一样,我想大家也是一样的吧。
另外还是要勤洗手洗脸漱口包括洗口鼻等等,然后尽量多喝水促进代谢。好啦,今天就和大家唠嗑到这里,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好自身的防护吧。#康复医学科闫老师
北京沙尘暴来袭,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如何防护?
北京沙尘暴来袭,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如何防护?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也正是沙尘肆虐的高发期。特别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常常会突然遭遇沙尘暴的侵袭,对我们的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必须加强预防。究竟对我们人体有怎样的危害呢?下面来看看:
1.呼吸系统疾病。空气十分干燥,相对湿度偏小,人们咽干口燥,容易上火,易引发或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直径在0.5‐5微米的沙尘小颗粒可以通过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从而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急性、慢性呼吸道疾病。
2.细菌感染。沙尘暴能影响人体淋巴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此外,暴落在外的皮肤,会出现缺水、干燥、瘙痒,引发皮炎;落入眼中,会导致结膜炎等眼病。
3.过敏性、流行病等疾病。大量的沙尘,很大可能会使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便是健康人群,长时间的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
4.恐惧压抑感。沙尘暴出现时,空气及沙尘的冲撞摩擦噪音,会使人们心里感到不适,特别是大风音频过大,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使人头痛、烦躁。另外,能见度较低,光线阴暗,使人的视野受限,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压抑和恐惧感。
沙尘危害的预防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避免接触。在沙尘天气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在室内关闭好门窗;如需出门应当加强自我防护措施,佩戴好口罩,以及墨镜、纱巾,以减少沙尘对口鼻、双眼、皮肤的危害;室内可装加湿器和净化器或以日常拖地的方式保持适宜的空气湿度;多饮水,及时补充机体丢失的水分,加快体内废物的排出;适当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以减轻对呼吸系统的损害,有益健康;注意皮肤保养,在干燥浮尘的天气,人体皮肤表面的水分极易被风尘带走,皮肤变得粗糙,出入都要勤洗手和清洗面部,擦上补水护肤品。
沙尘暴归根结底都是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对大自然肆意开发的恶果。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才能够远离沙尘,畅快呼吸。
北京沙尘暴来袭,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如何防护?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中医在讨论健康养生问题时,常常会说到这两句话。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就是说,人的健康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的过程,当我们正气存于体内,比体内的邪气多、比邪气强的时候,身体就不会出现疾病。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意思是,外界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突发的恶劣环境,身体内正气未曾预料到、或作出反应的情况下,需要示敌以弱,不能硬碰硬,不要拿鸡蛋碰石头,落到蛋碎的下场。
北京这次的沙尘暴的健康问题,也是应该从这方面来看。
这个沙尘暴是突发的外邪恶劣环境,身体的调节肯定还没有达到可以抗衡这个恶劣天气变化的程度,这种情况下,我们首要的是避而远之。
虚邪贼风可以从下面2点来防护。1.少出门。沙尘暴主要是风沙肆虐,少出门,受到风沙的影响就比较少了,是在需要出门,也应该带好口罩,护目镜,耳塞等物品,防护七窍,因为七窍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最易感受外邪。其中七窍包括眼、耳、鼻各两窍,嘴巴一窍。
2.关闭门窗。网上已经可以很明显看到,一场沙尘暴,北京城已经变成一幅幅宋朝古画了。说明这沙尘暴是很少死角的,关闭好门窗,才能更好地防止沙尘进入我们温暖的家,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完全封死哦,应该在粉尘相对少的一侧,适当留点通风,才不至于氧气不足。
正气存内可以做到下面这点。沙尘多是干燥属性的,最易侵犯的还是人体的肺脏;当沙尘肆虐时,我们在家里可以给家人吃一些滋阴养肺的东西,比如枇杷、百合、生地、雪梨之类。
适当中和这种干燥恶劣天气对身体的影响。
这也就是存养正气的表现。
这是中医对“突发恶劣环境”时的养生建议,期待大家点赞、转发、关注,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北京沙尘暴来袭,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如何防护?
大家好,教你美食,我是娇娇。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沙尘暴,对生活的影响,记忆深刻,但是近几年都没有出现过今天这种情况,2021年的3月15号,真的值得记录一下,北京的沙尘暴,从早上开始,天空就变成了橙黄色,能见度连50米都没有,无论是天空大树还是房屋,都变成一个颜色。
下面是今天早晨送孩子回来,路上拍的,还有一些是朋友圈,朋友们拍的。
说起对身体的影响,因为我们不是医生,也不是专家,只能从感受的方面来理解,首先小孩子和大人户外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嘴里鼻子里眼睛上浮现着一层尘土,身上一股土腥味,大风吹的尘沙,挣不开眼,小孩感觉眼睛疼,嘴巴干,呼吸系统的疾病,又到了容易高发的时候。
更深的体会是两个孩子的体育课都不能在户外上了,孩子们本来学习任务比较重,一天在教室里闷下来,活动的时间就太少了,这样的天气,北京市是严禁户外活动的,特别是在校园里,春天本来应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孩子们多到操场跑跑,活动活动,望望蓝天,休息休息,眼睛,现在都成了奢求。
几十个孩子在一个教室里,不能开窗,不能随意活动,想想都心疼。
一幅幅照片,让我想起了电影《流浪地球》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自由的呼吸,保护环境,关乎说我们每一个普通人。
这一刻,深深地体会到,多植一点树,少用一张纸,垃圾分类,点点滴滴。
我们怎么保护自己?作为一个北方人,防尘防雾霾,已经成为像防疫一样日常,口罩成了我们日常的必备,昨天还有一个朋友在开玩笑说,不戴口罩,就像没穿衬裤一样,总觉得少点什么,虽然是玩笑话,但是想想还是很心酸。
家里要用一些加湿器,和净化器。
要多给孩子和老人吃一些润肺的食物。
我是一个80后,想想我的小时候,住的是四合院,蓝天白云绿树,晨起的鸟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我们的孩子们,多可怜。
沙尘雾霾,把沙尘雾霾,把所有的古建筑物,都变得模糊不清,远看就像穿越剧一样,看着这样的情景,心里五味杂陈。
真的呼吁有关部门要重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要从自己做起,珍惜资源,从自己的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行动起来。
还我们的孩子们一片蓝天碧水!我是爱美食,爱生活的娇娇,朋友们,你们感受过沙尘暴吗?如果你和我一样,心情,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北京,加油,中国!
北京沙尘暴来袭,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健康影响?如何防护?
在沙尘暴天气,尽量不要开窗,尽量不要外出,非要外出不可的话,最好密闭全程开车,能不外出就不要外出。
大风夹裹着沙尘,会落在头发上、建筑物上面、门窗上、车身上、口鼻上、眼睛上和脸上、耳朵上和身上,要尽量做好个人防护。
地下停车场,肯定比室外沙尘要少很多。
我小时候生活在大山里面,我们那里是绵延的黄土高坡,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会时不时狂风大作。
大风把黄土树叶刮起来,跟沙尘差不多。
在没有任何防控的情况下,遇到大风天气的时候,至少都会下意识,用手紧紧把口鼻捂起。
被吹的灰头灰脸,是常用的事情,我们小时候是经常经历这些,对我来说早已见怪不怪了。
只是快二十年过去,我一直生活在成都。
我离开了农村离开了黄土,在成都经常有雾霾,灰蒙蒙的天气让人不舒服。
不管是沙尘还是雾霾,这种天气都要戴好口罩、眼罩和耳罩,能不出门就尽量不要出门了,待在家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